位置:首页野史秘闻>郑和的身份是什么?郑和为什么又叫“三宝太监”?

郑和的身份是什么?郑和为什么又叫“三宝太监”?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1915 更新时间:2024/2/13 5:07:29

人们对明朝杰出的航海家郑和有一个通俗的称呼,就是“三宝太监”,或称“三保太监”。那么这个称呼的含义是什么呢?“三保”和“三宝”有什么区别吗?而这样一个名称与郑和的身世又有什么联系呢?

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人,是唐宋时期来中国定居的阿拉伯人的后裔,其祖父及父辈均为元朝重臣,封滇阳侯。明洪武四年(1371),郑和出生。洪武十四年,明军开始进入云南,次年,平定云南。正在这一年,郑和的父亲病故,这时他才12岁。由于地方上新经战争,创伤未复;加上他的家庭又遭大变,生活更加艰难困苦。在这种境况下,郑和被送到北平,成为北平燕朱棣家的一名奴隶,做了宦官。

郑和出生的家庭世代信奉伊斯兰教,他共有兄弟姐妹六人,因为排行第三,所以取小名叫三保。永乐二年(1404)初,朱棣亲笔写了一个“郑”字,赐他为姓,并提升为内官监太监。后来人们称他“三保太监”或“三宝太监”。

航海家郑和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航海家,曾先后七次率船队出使亚、非各国。船队规模之大、次数之多、航程之远、范围之广、时间之久,都是世界罕见的。

对这样的看法,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认为郑和小名三保并不是他被称为三宝太监的原因,这个名称实际上和佛教有关。他们指出,元末著名回族政治家赛典赤赡思丁信奉伊斯兰教,但对佛教也曾支持和提倡,他曾经在云南修建佛寺,郑和幼年即受到佛教影响。

他14岁那年,被明军擒获,遣送南京,经过阉割,进入宫廷充当太监。后来,明太祖朱元璋将其赐给四子燕王朱棣。由于他“从燕王起兵靖难,出入战阵,多建奇功。”因此朱棣称帝后,提拔他为“内官监太监”,“赐姓郑”,始名郑和。1403年,成祖朱棣的太师和尚道衍引郑和受菩萨戒,取法名为福善,郑和从此成为佛门弟子。佛教以佛、法、僧为“三宝”,故人们也以“三宝”为佛教的尊称。郑和既然信奉佛教,所以人们尊称他为“三宝太监”。

但也有人不同意这样的看法。他们认为,佛教的三宝是指佛、法、僧三者而言的,佛是指大知大觉的人,法是佛所说的教义,僧是宣扬和继承教义的人。郑和虽然信佛,有“福吉善”等法名,还出钱刻过《摩利支天》等佛经,但并不等于说就可以把佛、法、僧“三宝”集于郑和一身。有明一代,皈依佛教者很多,在佛教方面的功劳超过郑和的也大有人在,“三宝”这一尊号还轮不上郑和。

还有人则认为“三宝”只不过是“内官”的通称。至于“三宝太监”则是因为郑和历经永乐、洪熙、宣德三朝,忠心辅佐成祖、仁宗、宣宗三帝,所以明宣宗于宣德六年(1431)敕封他为“三宝太监”。《郑和家谱》中也说:“至宣德六年,钦封公(郑和)三保太监。”由于郑和业绩广为流传,在后人的著作、小说、评话等都冠以“三宝太监”之名,久而久之,“三宝太监”就成为郑和专有的代名词。

还有人认为,三宝太监之说是和郑和下西洋次数多有关系的。因为明人朱国桢在《皇明大政记》中说过,“郑和下西洋者七次,后守备南京。出使同行者有冯三保,时西域者有杨三保。一曰三宝,又曰三航,言下海之多也。”不过这个观点也遭到了反驳,因为在永乐年间的诏书中,人们发现被称为三保的人还有不少,他们有的是将领,有的则是朝中大臣。因此,如果仅仅因为郑和下西洋次数多就被称为三保,恐怕也是值得商榷的。

最近,著名的郑和研究专家、南京大学的潘群教授对郑和为什么叫三宝太监这一问题又提出了新的观点。他通过详细考察史料,认为“三保”其实是当时统治者对被俘虏后做奴隶的人的统称。在《元史纪事本末》中记载,元朝称外族俘虏皆为“三保奴”。

他指出,元朝末年统治云南的梁王是蒙古贵族把匝瓦密,1381年,朱元璋派30万大军征讨云南,史称“太祖平滇”。正是在这场战争中,郑和父亲故世,12岁的郑和被明军俘虏,并惨遭阉割。明初沿用元朝旧称,称其为“三保奴”是十分合理的。而明人王登在《客越志》中称:“桃花渡为永乐中太监三保奴出西洋处。”这也是一个旁证。

另外,这还牵涉到郑和为什么会被阉割的问题。郑和当时还只是一个孩子,如果没有特殊的原因,通常说是不会被阉割的。因此潘教授推测,很有可能是受到了他父亲的牵连。永乐三年五月,郑和下西洋前夕回乡扫墓,明政府派礼部尚书李至刚亲自为其父撰,并刻在一块碑上。按常理,国家为私人立传乃是最高荣誉,一定大书其名于碑上,以示荣耀。

但是在这块碑上却从头到尾都没有提到过郑和父亲的真名,而只以“马哈只”称之。“哈只”是阿拉伯语的译音,是对去麦加朝觐过圣的人的统称。但郑和被俘时已经12岁,完全知道其父的名字,之所以立碑而隐去其名。一是表明明政府为了安抚郑和完成下西洋的任务,对郑和家人在平滇战役中的罪名进行平反;其二则说明郑和父亲极可能是支持梁王的,并做过阻碍明军平定梁王的事情,由于涉及对朱元璋平滇之役的评价,因此才把真名隐去。

按照潘教授的说法,郑和“三宝太监”的名称看来还隐藏一段辛酸的历史,完全不同于以往对此的解释。不过,这一说法到底对不对恐怕还有待更多资料的发掘和支撑。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清朝皇帝在结婚前竟要先宠幸宫女 还要8名!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说起清朝皇帝大婚就不能不说康熙皇帝了。康熙皇帝是有清一朝封后纳妃最多的皇帝。他一生册封了4位皇后,纳了庶妃、贵人以上嫔妃就有35位。而他也是清朝皇帝中大婚时年龄最小的皇帝。康熙四年,即公元1665年10月22日,康熙皇帝迎娶自己的第一个妻子赫舍里氏之时才11岁,而赫舍里氏当时也只有12岁。赫舍里氏是

  • 雍和宫是历史上乾隆皇帝出生的地方吗

    野史秘闻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雍和宫原是雍正帝的王府,而身为雍正之子的乾隆帝是否生在雍和宫呢?乾隆帝在一首雍和宫纪事诗中写道:“斋阁东相胥熟路,忆亲唯念我初生。”如此说来,乾隆帝认为自己诞生在雍和宫,而且点出了具体的出生地点,即雍和宫的东厢房。如果真如乾隆帝所说,他生在雍和宫,那乾隆帝的生母又是谁?历史上关于乾隆帝的生母其实一直

  • 继孝庄以后慈宁宫为什么闲置40年无人敢住

    野史秘闻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据说,自孝庄太皇太后驾崩后,慈宁宫空置了四十余年,期间流传了许多鬼神传说。到乾隆朝,崇庆皇太后不愿再住慈宁宫,就有了1769年,慈宁宫重建。关于慈宁宫鬼神的传说,孝庄驾崩后,有的住过慈宁宫的太后太妃说,“每天晚上都能听见奏乐的声音,有的说在墙上能看到宫女太监们排队走过的影子,还有的说有一口井,白天往

  • 包公奇案:钉杀案是怎么回事 包拯如何智断钉杀案?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开封府尹包拯断案如神,但也有一个案件使他颇为踌躇。那便是《钉杀案》。当时,开封府有一个名叫毛勤的街民猝然死亡,家族里的人都觉得他死得蹊跷,便告状到开封府,希望可以查明真相。包拯便将毛勤的妻子冬花传到府衙问讯。这冬花在大堂之上虽然言词哀切,尽显哀容,但却在丧服之下穿着红袄,面露妖冶之情。这表里之别,使

  • 相国寺额匾“古汴名蓝”的来历 慈禧被方丈戏耍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相国寺的大雄宝殿前有一块“古汴名”额匾,如果没有人解释,恐怕很难从字面看出什么意思来。“古汴”还好理解,就是古代的汴京,但加上“名”字,就很难解释了,是古代汴京的名字吗?不像。是因为古代汴京城命名的吗?有点像,但似乎理由不充分。大雄宝殿前的匾额很少有三个字的,一般为双数,这块匾也不例外。根据历史记载

  • 乾隆皇帝去苏州松鹤楼吃饭竟碰了一鼻子灰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有一次,乾隆皇帝来到苏州,青衣小帽,乔装改扮,在城里到处游逛,走到观前街,看见前面有一爿小饭店,这饭店门面虽然小,店堂里却人头济济,座无虚席,还有勿少顾客挤不进店堂,只好捧着大碗阳春面,跑到马路边上吃。乾隆看见别人吃得香喷喷,自己肚皮也咕噜咕噜叫起来了。他看见店堂边的墙头上贴着一张纸,写着"楼上备有

  • 包拯最早的传说故事 包拯真的是黑脸吗?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包拯在任时,最为人所称道的便是他的谏官形象,公正严明,直谏敢言。而在千年流传中,包拯断案如神的传奇形象在口口相传和艺术创作中逐渐凸显而出。现存的宋人话本中,就开始有了对包拯形象的再塑造,历经戏文、杂居、传奇、小说等创作形式传播塑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其中既有《陈州放粮》这种根据史实创作改编的

  • 洛阳白马寺的历史有多久了?竟跟皇帝的一个梦有关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白马寺在1900多年前就已经存在,要说它的诞生还得感谢皇帝一个奇怪的梦。相传东汉明帝刘庄夜寝南宫梦到一个身高六丈的金人,金人头放白光还围绕宫殿庭院飞来飞去,飞了几圈就往西隐没了。这个梦的含义让汉明帝百思不得其解,第二天就召见群臣,把自己的疑惑告诉了群臣,让群臣为他解释疑惑。一时间群臣也感到茫然,只能

  • 包公奇案:包拯断案如神的故事都是从哪里来的?

    野史秘闻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据传,包拯在定远县任县令时,在当地有个哑巴,每逢新知府上任时,都会献上一根木棒,任官责打。包拯上任后,他又来献棒。包拯见了,心想:如果他没有冤枉,怎肯屡屡无罪吃棒?无奈哑巴口不能言,手不能写,包拯也无法得知这哑巴究竟有何冤情。包拯想了想后,心生一计,用猪血涂在哑巴的臂膀上,又用长枷把哑巴枷到街上示众

  • 雍和宫密宗欢喜佛不为人知的故事

    野史秘闻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雍和宫正殿东西两侧对称设置了四座殿堂,这就是四学殿,分别是密宗殿、药王殿、讲经殿和数学殿。在这四大学殿里,有一个学殿内的百余座佛像特别引人注目,这就是密宗殿中的欢喜佛。欢喜佛系佛教密宗供奉的一种佛像,原为印度古代传说中的神,称为“毗那夜迦”,意思为“喜欢”,故称“欢喜佛”。欢喜佛,曾供奉于我国藏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