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死后的传奇「经历」:为何三次入殓尸身仍能完整保存下来,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慈禧不仅在生前有许多奇特的经历,而且在她死后还有更令人难以置信又是意料之中的遭遇。慈禧死后20年,即1928年7月4日至10日。军阀孙殿英盗掘了乾隆帝的裕陵和慈禧陵,毁棺抛尸,掠走了全部随葬珍宝。慈禧遗体被抛出棺外,嘴里的宝珠被抠走,上衣也被扒光了,下体仅剩一条内裤。
同治5年,咸丰帝的定陵完工。按照清朝的规矩,他的两位皇后慈安、慈禧的陵墓只可在定陵附近选址,并且得葬在同一座皇后陵中。慈禧了解后很生气,直接再次打破规矩,但也没有人敢反对她,于是,同治12年三月初九清明节,18岁的同治前往定陵,为咸丰帝行敷士礼和大飨礼后,来到附近的平顶山和菩陀山验看风水。15日,将平顶山改名「普祥峪」,为慈安万年吉地;菩陀山改「菩陀峪」,为慈禧的万年吉地。两座陵于当年8月同时动工,光绪5年6月同时完工。
双陵的建制本来一样,可等慈安死后,慈禧一定要在这上压倒慈安。不就之后,东陵守护大臣为了讨好慈禧,上奏说慈禧陵因连年雨水,多有糟朽,急需修整。慈禧命亲信庆亲王和兵部尚书荣禄为承办大臣。结果,陵内建筑无一不修,此次工程浩大,物力财力人里自不用说,无所不用其极。中间,八国联军侵华迫使此次「翻修」暂停,慈禧回京后,再次来到现场亲自检查。1908年10月18日,在历时13年重修后终于完工(巧的是4天后慈禧去世)。仅三殿所用的叶子就耗费了4592两金子!隆恩殿周围的69块汉白玉板处处雕成「凤引龙追」,74根望柱头打破历史上一龙一凤的格式,均为「一凤压两龙」,暗示她的两度垂帘。
慈禧陵被盗之前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未时三刻,慈禧离世。当天下午4时30分,掌仪司首领太监用鹅黄吉祥轿将慈禧的遗体从西苑仪銮殿抬出,5时15分到皇极殿,放在回床上。第二天上午8时5分,慈禧的遗体被殓入了棺内。宣统元年(1909年)十月初四日巳时,慈禧的梓宫葬入菩陀峪定东陵地宫。
慈禧棺椁内的珍宝,价值在5000万两白银,堪称世界之最。慈禧随葬的珍宝究竟有多少?她的心腹太监李连英亲自参加了慈禧棺中葬宝的仪式。据他和侄子所着的《爱月轩笔记》记载:慈禧尸体入棺前,先在棺底铺三层金丝串珠锦褥和一层珍珠,共厚一尺。头部上首为翠荷叶;脚下置粉红碧玺莲花。头戴珍珠凤冠,冠上最大一颗珍珠大如鸡卵,价值1千万两白银。身旁放金、宝石、玉、翠雕佛爷27尊。脚下两边各放翡翠西瓜、甜瓜、白菜,还有宝石製成的桃、李、杏、枣200多枚。身左放玉石莲花,身右放玉雕珊瑚树。另外,玉石骏马8尊,玉石18罗汉,共计700多件。葬殓完毕,又倒入四升珍珠,宝石2200块填棺。
慈禧死后20年,即1928年7月4日至10日。军阀孙殿英盗掘了乾隆帝的裕陵和慈禧陵,毁棺抛尸,掠走了全部随葬珍宝。慈禧遗体被抛出棺外,嘴里的宝珠被抠走,全身仅剩一条内裤。
盗案发生后,溥仪派载泽、耆龄、宝熙等人到东陵对慈禧的遗体进行了重新安葬。载泽等人见内棺尚完好,可以继续使用,于是命旗妇用一块黄绸子将慈禧遗体盖上,将一件黄缎褥铺在遗体一侧,然后慢慢翻转尸身,正好将遗体仰卧在黄缎褥上。遗体上盖上一件黄缎被,把从地宫里拾到的慈禧生前剪下的指甲和掉的牙用黄绸子包好,放在被上。载泽又将当年得到的慈禧遗物盖在被上,盖上棺盖,用漆封上棺口,重殓完毕。
慈禧陵地宫
到了1979年2月17日,清东陵文物保管所对慈禧地宫进行了清理。因为要赶在五一节开放慈禧地宫和慈安陵地面建筑,保管所领导决定将慈禧内棺留到旅游淡季再清理。1983年12月初,旅游已进入淡季。保管所领导决定清理慈禧内棺。12月6日,清理小组打开棺盖后,看到一件黄缎大被把棺内盖得严严实实,被上盖着两件衣服。很显然,这是1928年载泽等人重殓时的原状,55年来一直没人动过。为稳妥起见,保管所领导决定先盖上棺盖,封闭地宫,将此事向上级彙报。
1984年1月4日,国家文物局派来了几名专家,与清东陵文物保管所组成了一个清理慈禧内棺小组。第二天,清理小组依次揭取了被上的两件衣服,发现了包着慈禧指甲和牙齿的小黄包。当将黄缎捲走后,慈禧的遗骸呈现在眼前,遗体仍是完整一体的,全长153厘米。
清理小组用她身底下的如意板将遗体从棺中抬出,放在地宫的地面上。在棺内喷洒了防腐消毒药液后,又将慈禧的遗体抬入棺内。这是她死后第三次被抬入这口棺中。然后将被、小黄包及两件衣服完全按原样、原位置放回。一切都恢复了原状后,又往棺内喷洒了一遍药液,盖上棺盖,封好棺盖口,木工们将残破的外椁修好后,套在了棺外。如今,慈禧的遗体仍完整地躺在棺木内,保留着1928年第二次入殓时的原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