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唐睿宗的生存之术

唐睿宗的生存之术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2557 更新时间:2023/12/21 19:03:31

就像许多王朝一样,唐朝的傀儡皇帝也是非常窝囊的,不过不同的是,唐睿宗是一个很聪明的皇帝,他懂得审时度势,并在一次次足以致命的政治运动中活了下来。

(图)《女人天下》里唐睿宗两度登基三让天下骆达华(饰)

唐睿宗李旦(662-716年),初名李旭轮,后改名李轮、李旦,唐高宗李治第八子,武则天幼子,唐朝第五位皇帝。睿宗的一生,经历了多次政治变故,诸如兄长中宗被废、母亲武则天称帝、神龙政变、中宗复辟、韦后乱政、太平公主之乱等等,可以说,每次变故发生时,唐睿宗都处在风口浪尖之上,但他每次都有惊无险,不露声色地躲过了政治斗争的冲击。那么,在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政治漩涡中,唐睿宗有着怎样高超的生存之术呢?

公元684年2月,武则天把唐中宗李显废为庐陵王,立时年22岁的李旦即位,历史上称为唐睿宗。

唐睿宗被立以后,武则天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所有国家大事几乎由武则天一人决断,睿宗的处境可想而知。因不满武则天的专权,徐敬业发动扬州兵变,越王李贞也起兵叛乱。武则天一方面派兵剿灭,一方面为安抚民心,假意还政。686年正月,武则天下诏还政于睿宗。当时满朝几乎都是武则天的亲信,而睿宗也深知母后还政绝对不是出于本意,只是掩人耳目,试探自己而已。为求自保,李旦第一次显示出高超的政治智慧,他坚决表示不接受,执意继续让母后临朝称制。武则天见状,也就见风使舵,顺水推舟,依旧把持朝政。睿宗的退让,不久便得到了回报,武则天把睿宗的几个儿子都封为亲王,如李成义封为恒王,李隆基封为楚王,李隆范封为卫王,李隆业封为赵王。

689年,武则天早已是权倾天下,这一年有数万人上表请愿,请武则天改朝换代,此举一下子把睿宗推向了政治波澜的中心。面对这种情况,睿宗深知自己已经是母亲称帝最后的一块绊脚石,僵持已无任何意义,走错一步或许就是鱼死网破。于是,睿宗决定顺应潮流退让,他当即上表请求母后荣登皇位,并恳请赐自己姓武。睿宗的上表使武则天的改朝换代有了一个合理的台阶,也使睿宗在政治漩涡的激流中得保平安。

(图)唐睿宗李旦《景龙观钟铭》

690年九月九日,武则天改唐建周,睿宗被降为皇嗣,赐姓武,徙居东宫。在此后的日子里,睿宗韬光养晦,只是悉心教育儿女,练习草隶等书法,钻研文字训诂之书,对朝政一概不闻不问。693年,睿宗的妃子刘氏、窦氏被武则天以“行厌蛊妖法”的罪名秘密处死,睿宗深知其中原委,但在武则天面前,他尽力把悲痛深深压在心底,泰然自若,从容镇静,没有丝毫异常情绪,让武则天看不出一丝破绽。

698年三月,武则天将此前被废为庐陵王的中宗召回洛阳。睿宗审时度势,认为武则天此举是有意要把中宗选立为继承人,为了不陷入和皇兄的政治较量中去,于是,睿宗以身体有病为借口,再次退让,史载“数称病不朝,请让位于中宗”。结果,中宗被顺利立为皇太子,识时务的睿宗被封为相王。

705年,宰相张柬之等发动政变,杀死张昌宗、张易之兄弟,逼武则天退位,拥立中宗为帝。中宗再次称帝后,封睿宗为安国相王,拜太尉,以宰相身份参预国政。睿宗深知其中利害,为了不成为中宗的心头之患,使中宗没有后顾之忧,睿宗便态度坚决的上表辞让太尉和知政事。不久,中宗又别出心裁地把睿宗立为皇太弟,睿宗分析后认为这也是中宗的试探性举动,所以坚决推辞。

由于睿宗的谦让,他在中宗复辟以后的政治旋涡中,虽然屡屡遭受猜忌也能够举家平安。

710年,中宗被韦皇后和女儿安乐公主毒杀,改立少帝李重茂。起初,韦后命上官婉儿执笔假造遗诏,诏书称由韦后以皇太后身份临朝称制,而由睿宗辅政。后来,韦后想效仿武则天把持朝政,对睿宗视作最大的障碍,心怀疑忌,欲加害睿宗。史书记载:“韦庶人临朝,引用其党,分握政柄,忌帝望实素高,潜谋危害。”睿宗早有察觉,他自感势力弱小,还不能与韦后抗衡,因此没有正面与韦后争锋,而是一如既往地恭俭退让,避免了韦后及其党羽的陷害。

(图)唐睿宗李旦桥陵墓碑

后来,睿宗的三子李隆基、妹妹太平公主等拥兵入宫,将韦后及其党羽诛杀,拥立睿宗重新登基。睿宗即位后的第二个月,就把诛韦有功的李隆基立为皇太子。睿宗再次即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消除内忧外患,如设置河西节度使抵御吐蕃、接受突厥默啜的请和、分遣使者赴全国十道巡视考察、将讨伐韦氏集团有功而横行不法的万骑兵全部外放到京外去作官等等,这些措施,为大唐走向盛世起到了良好的过渡作用。

李隆基被立为皇太子以后,与太平公主因权力之争展开了较量。为了求得政治的稳定,712年,睿宗把皇位传给了李隆基,自称“太上皇帝”,诏书道:“朕将高居无为,自今后军国刑政一事以上,并取皇帝处分。”李隆基登基后,铲除了太平公主及其势力,唐朝开始步入开元盛世。

716年六月,睿宗寿终正寝,时年五十五岁,庙号睿宗。“睿”乃英明通慧、仁圣睿智之意,纵观李旦一生,在那个步步小心、动辄遭遇杀身之祸的多事之秋,他每次都能够审时度势,谦让自保,化险为夷,不失为睿。史书记载道:“自则天初临朝及革命之际,王室屡有变故,帝每恭俭退让,竟免于祸。”司马光也评价说:“相王宽厚恭谨,安恬好让,故经武、韦之世,竟免于难。”这实质上反映出睿宗高妙的宫廷斗争的生存之术。

睿宗曾经写过一首《戏题画》的诗,诗曰:“唤出眼,何用苦深藏。缩却鼻,何畏不闻香。”其中“何用苦深藏”之句,不正是他生存之术的写照吗?

标签:

更多文章

  • 别看皇帝后宫三千 却是长期分居 宠幸妃子时太监还要在旁提醒

    野史秘闻编辑:异世邪君标签:

    古代帝王能够拥有后宫佳丽三千人,是一件非常让现代人尤其是男性朋友们羡慕的事情,但是事实上皇帝的后宫生活并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放肆。别看皇帝的后宫佳丽三千,就觉得当皇帝好,其实后宫是有相当多的规矩,作为皇帝也必须得遵守。电视剧里面反映的一个画面还是非常尊重历史的,那就是每个妃子都有自己独立的一个宫殿,也

  • 身为古代四大才女,她生逢乱世却又无可奈何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

    三国时期女中豪杰有很多,大小乔孙尚香,黄月英等都是赫赫有名的女性。下面要介绍的也是三国时期一位非常有才华的女性,是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她就是蔡文姬。她出身名门,才情四溢,但命运悲惨,一生三嫁;她善于诗赋,精通音乐,却颠沛流离,尝尽苦难;她的《胡笳十八拍》琴歌,名列中国十大古曲;她的《悲愤诗》,对古

  • 盗乾隆墓时发生怪异事情 1975年开墓时再次发生 至今还是谜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深埋在陵墓下方的棺材会自己动?竟然还能从中心位置移动到墓穴的入口处将门堵住?这可不是什么灵异事件,这是乾隆墓穴中发生的真实事件。说到这个孙殿英盗皇陵,我们只知道获取了许多的奇珍异宝,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意外,而且时隔多年后该怪现象再次出现,至今都还是一大谜团。乾隆的墓有几个大门,前面几道门都

  • 清朝末年,山海关有座孟姜女庙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

    孟姜女哭长城是我国一个民间传说,孟姜女将长城哭倒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但是清朝时期确实有这么一座庙,里面供奉的就是孟姜女。1907年5月17日,山海关孟姜女庙。山海关被后人认为是“孟姜女哭长城”之地,并在那里盖了孟姜女庙。清末时山海关孟姜女庙的女神像孟姜女庙景区坐落于山海关以东65公里的凤凰山上,由贞女

  • 朱元璋为什么后来称明教为邪教?

    野史秘闻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

    明教是从中东地区传来的宗教,在它的影响下,抗元的起义军掀开了元朝的天,建立了强大的起义武装,并在之后建立了大明王朝。太平天国以宗教起家,以宗教立国,拜上帝教与太平天国息息相关,休戚与共。正如夏春涛先生所说,能不能正确地回答这个问题,关系到能不能客观而公正地看待太平天国的历史和思想。根据《辞海》的解释

  • 古代"高考"舞弊考官被腰砍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科举制度诞生以来,为我国输送了无数有才能的人,但是有考试的地方就有作弊,清朝的反作弊还是很严格的,不过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据说当时温庭筠的作弊手段就相当高明。(清末孩子也分快慢班,考试不过也要补考)2014年高考期间发生的河南舞弊案震惊全国。在我国古代的高考,也就是科举考试中,也有枪手。古代最有名气的

  • 它帮助北魏统一了北方,却换来了诛三族的结局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

    细数历朝历代,武将面临的境遇都是最惨的,出去打仗要面对敌人的刀剑,更危险的是面对班师之后皇帝和大臣的猜忌。历朝历代,许多战绩彪炳的武将的下场都很悲惨,比如白起、韩信、岳飞等,除了他们摊上不太好伺候的领导之外,更主要的原因是这些武将都是耿直的汉子,有啥说啥,不怕犯忌讳,不怕让领导下不了台,久而久之,那

  • 三国时期蜀汉的战略计划:北伐曹操并不是主要目的

    野史秘闻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

    诸葛亮六出祁山,蜀国数次北伐,其最终目的都是扩张疆域和人口数量,因为他们深知,蜗居在蜀地深山之中,迟早是要被占据北方要地的曹魏消灭的。在东汉末年,赤壁之战成为奠定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的关键之战。赤壁之战后,刘备拿下了荆州大部分地区,并以此为跳板,西取巴蜀,北进汉中。公元221年,在诸葛亮等人的劝

  • 敢说唐朝以后读书人文弱?问这些武功爆表的文学家同意不!

    野史秘闻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

    说起唐朝,我们可能都会觉得这是个强大的朝代,人民物质精神文明空前强盛,因此官员也多文雅,没有了战乱时代的尚武之风,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唐朝以后,我国的尚武之风有增无减,那个时期人们的身体素质,要远强于现在。有个观点,多年以来总有市场:唐朝以后,读书人都变文弱了!唐朝的读书人有多强?看看盛唐的诗人就知道

  • 三国丨杨仪:哥跟你讲法制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

    文官武将要各取所长互相包容,才能够营造和谐的氛围,这样对国家是有好处的,廉颇蔺相如就是很好的例子,而三国时期蜀国的这二位,可真是让人笑掉大牙了。在我眼里,魏延与杨仪十足就是一对活宝。我们先来看一段记载:“值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刃拟仪,仪泣涕横集。祎常入其坐间,谏喻分别,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