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魄力的帝国领袖,在国家陷入溃败时,把五十万囚犯变成英雄,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二战期间,面对纳粹德国的步步紧逼,为了保护刚刚建立不久的苏维埃政权,苏联不得不採取一切可以应对的手段,来阻止纳粹德国的疯狂进攻。
因此,在最高领导人斯大林的批示下,大批的苏联罪犯被有计划地放出监狱,被安置到前线,组成
「惩戒营」,来参加对抗纳粹德国的战争,并为打败纳粹,做出了巨大贡献。
斯大林的这个决定,也是走投无路之下的无奈选择。
1942年夏天,德国的疯狂进攻冲破了苏联西南一带的防线,并开始向
斯大林格勒与
高加索地区发起进攻。
高加索地区盛产石油,斯大林格勒是苏联的工业重镇,这两个地区对苏联来说至关重要,一旦被德军攻陷,便将直接影响整个苏联战场,甚至会导致
卫国战争的失败。所以,苏联立刻组织军队,无论如何也要阻挡德军的进攻。
然而,此前战斗的失利,导致战斗中苏联军队损失了大量的物资和兵员,军队当中的消极情绪十分严重,而新加入的士兵大多都是些没有多少战斗经验的新兵,面对残酷的战场和疯狂的德军,苏联军队便发生了大量的
溃逃事件。
为了稳定士气,斯大林下达了
227号命令,要求苏军不计任何代价,阻止敌人的进攻。
这条命令颁布得十分及时,不仅鼓舞了军队的士气,也加强了军队中的道德建设。但这条命令却有另外一个缺陷,它直接干预了军队的作战,削减了前线指挥官的指挥权,导致不能及时调动军队,对战场局势做出及时反应,这对兵员匮乏的苏联来说,十分不利。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斯大林採用了
贝利亚的建议,提前释放一部分监狱中的犯人作为兵员,组成军队参加战斗。「惩戒营」就这样诞生了。惩戒营从设立到结束前后共计释放囚犯约
五十万人。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罪犯都会被当作士兵送到战场上,这其中就需要有人对罪犯进行甄别,担任这一任务的,是苏联的内部人民委员会,即
NKVD,而它的负责人,便是向斯大林提出这一建议的贝利亚。
第一批被改编成惩戒营的罪犯,是1937年以后,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等地区的中青年罪犯,用战争来洗刷他们所犯下的罪孽,但抢劫、杀人的罪犯不在此列。但后来随着局势日益迫切,很多犯人根本来不及甄别,便被送往了战场。
被送到惩戒营的犯人,既有普通的贫民,也有曾经的军队高官。为了防止犯人逃走,同时也为了方便管理,这些犯人被编製成营,每个营约有
八百人。作战的时候,惩戒营会被穿插着安排在队伍中间,以方便监视,同时也防止他们逃走。
惩戒营总是会被派出执行一些侦查之类的高风险任务,遇到敌人的据点,这些人也是首当其冲。因此,惩戒营士兵的死亡率很高,军队里流传着
「活不到三个月」的说法。
「惩戒营」的设立,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苏联军队的战斗力。这些危害社会的犯罪分子,竟然在战场上起到了如此重要的作用,这使斯大林意识到了那些犯人的价值。而此时,苏联正值用人之际,不仅是战场上的士兵,后方的物资也十分紧缺,这就需要大批的工人进行生产。
另外,在那些犯人当中,还有不少科学家等高级知识分子,与其让他们在监狱当中虚度光阴,倒不如把他们从监狱中提出来,专门研发用于战争的装备武器。于是,便有一批又一批的犯人从监狱中放出了来,被安排到战场上,工厂当中,科研机构之内。
根据贝利亚在1944年的报告,当年这些监狱中释放出来的劳改犯,为前线提供了
三千五百多万
颗手榴弹,
两千五百多万枚的迫击炮炮弹,近
一千万颗地雷,和
十万多枚空中炸弹,为前方战场提供了充足的武器物资。
在科研方面,在实行这一政策之后,几乎每个月都会有新的发明出现。
安德列·尼古拉耶维奇·图波列夫是苏联时期飞机设计师,因为破坏罪和间谍罪被抓进了监狱。但在实行惩戒营之后,此人研发出了图-2轰炸机,受到了斯大林的高度重视,不但给予了他自由之身,还亲自为他颁发了勋章。
卫国战争胜利之后,斯大林也终止了这一命令,惩戒营的历史就此终结。虽然惩戒营的人是以犯人的身份在进行战斗和工作,但在客观上也为卫国战争做出了显着的贡献,他们可以称得上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