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龙乾尸大清公主亲王女儿,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扎龙乾尸大清公主亲王女儿
作者傅惟光
扎龙乾尸大清公主亲王女儿
齐齐哈尔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源于乌裕尔河湿地,是鸟类的天堂,丹顶鹤的家乡。1999年发现了清墓的女性乾尸。十几年来这具乾尸一直是个谜,他是谁无人知晓。通过研究,让我们破解这道谜。
齐齐哈尔扎龙清墓乾尸爱新觉罗氐,布特哈达呼尔署副都统兼护军统领希朗阿之妻,清睿僖亲王仁寿第四女,光绪十八年(1892年)卒。
扎龙清墓发现乾尸
1999年6月,齐齐哈尔铁锋区扎龙乡扎龙满族村修路,在村南500米处取土时,于路西土岗发现青砖券顶古墓。齐齐哈尔市文物管理站于6月22日,对古墓进行了清理。该墓青砖券顶砌筑,高1.8米、宽3.2米进深4米,为夫妻二人合葬墓。两覆斗式木棺保存完好,彩绘艳丽如初。葬式按头朝南脚朝北,男左女右摆放。男尸身着斑豹武将官服,尸骨完全腐朽。女尸身着绵綉,保存完好,成为乾尸。女乾尸口大张,仰面屈肢葬,体下有胎盘。女乾尸两耳各戴三环金圈耳环。同时清理出土的有「乾隆通宝」铜钱,绣花枕头、荷包、烟具、顶戴和朝珠等器物。女尸棺木上方,有一个圆形木牌,书写了满文。根据出土器物判断,该墓为清代墓葬,墓主是什么人呢,木牌的满文写的是什么呢,夫妻二人是何身份呢?一连串的问号等待我们去解答。
满文木牌留下了线索
破解女尸棺木上的满文牌上的满文,是一个重要的线索,然而齐齐哈尔现今无人能破解满文。齐齐哈尔市文物管理站,求助于黑龙江省满语研究所的副所长研究员黄锡惠先生,为我们解读了木牌上的满文。满文的内容很简单,写的是:「爱新觉罗氏」。至此只得知女墓主为爱新觉罗氏,仍不知为何许人也,但毕竟有了点儿眉目可以追寻。
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齐齐哈尔氏族中并无爱新觉罗氏。爱新觉罗是清朝皇帝的姓氏,女墓主的身份绝非一般。
(第一代睿亲王多尔衮雕像)
寻找齐齐哈尔的爱新觉罗氏
文献记载齐齐哈尔氏族,没有爱新觉罗氏,可是墓牌的满文又明白地写着这一姓氏,也许只此一人姓爱新觉罗,又为皇族。遍查《黑龙江志稿》,在卷五十八,人物誌·表,找到唯一的一位女性为「爱新觉罗氏」。原文:「爱新觉罗氏,布特哈达呼尔署副都统兼护军统领希朗阿之妻,清睿僖亲王仁寿第四女也。光绪十六年,归都护希朗阿。鸡呜戒旦,淡泊撙约,自甘粗粝,一若贫家。遇下一秉谦和,从无疾言遽色。清制:郡君下嫁,例以宦者随从。氏以家微,不便留侍,毅然遣回。夫妾张氏,相爱如姊妹,门以内雍雍然。生子克兴,以产疾卒。」记载虽然简略,但已很明确。这位爱新觉罗氏,实为大清睿僖亲王仁寿的四女儿,亲王女儿称郡主,满族多称「格格」。这位亲王之女下嫁给达呼尔人,署理布特哈的副都统、护军统领希朗阿为妻。此女勤劳俭朴,对人亲和,家人及邻里关係非常融洽,犹如平民。此女是布特哈人郭克兴的生母,因生郭克兴难产而卒。
睿亲王,始封祖为清太祖努尔哈赤十四子多尔衮。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晋封睿亲王,曾被称为「台星可汗九王、墨尔根王」。从始世袭至清亡,出现过十位睿亲王。第十代睿僖亲王爱新觉罗仁寿,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生。仁寿道光三年(1823年),赏戴花翎,道光六年(1826年)八月袭睿亲王。道光七年(1827年),担任正白旗总族长,后任镶白旗汉军都统、正红旗蒙古都统等职。管理过左右两翼宗学,做过玉牒官总裁,镶黄旗领侍卫内大臣。
同治三年(1864年)十月初十日卒,年五十五,謚禧。
郭克兴家世
郭克兴,曾用名克兴额、郭克为,字起衰、又字勤宣、兴武。为郭博勒氏,达斡尔族讷莫日扎兰,正白旗人。生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农曆四月。祖籍布特哈莽鼐屯(今讷河龙河镇),郭克兴出生在一个尚武的官僚贵族家庭。祖父五世穆腾阿,父亲六世希朗阿,郭克兴为第七世,爱新觉罗氏所生。其母因生郭克兴难产而卒,即死于光绪十八年农曆四月。
祖父穆腾阿,曾任西安将军,因战功准于紫禁城骑马。后兼任神机营大臣、云梯兵健锐营大臣、稽查城外七仓大臣、监督崇文门税务等职。生平习汉文,工书翰,为黑水诸将中文墨最优者。有奏议二卷、炮阵图说一卷传世。
父希朗阿,字绍庭。同治元年(1862年)以大员子弟授四等侍卫。光绪五年(1885年),擢御前侍卫,补正黄旗汉军副都统,调正蓝旗满洲副都统。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守西直门。晚年因「旗营积弊深难正理……亲贵用事,朝局阢陧乞休」,在家闭门读书,自名书房「退一步想终日」。光绪三十二(1906年)卒于北京。希朗阿兄弟五人均为武将,希朗阿排行第五,其兄皆先卒。
郭克兴,按清朝的制度给功臣的子孙以读书或做官的特权,年满15周岁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授兰翎侍卫,宫门行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肆业于贵族子弟的陆军贵胄学堂。宣统元年(1909年),辞去兰翎侍卫,即任四品郎中。后历任交通大学教授、畿辅大学法学教授、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府谘议、交通史纂修、陆军大学教官,铁路、航空、交通等协会编辑、编辑主任等职。郭克兴不但精通满、汉文,而且造诣颇深,着有《黑龙江乡土录》、《黑水郭氏家乘》等着作,为研究黑龙江的民族、历史,尤其为探讨达斡尔族郭博勒氏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郡主额附合葬墓因何葬于扎龙
郭博勒氏是达斡尔族十八个哈拉(姓氏)中的四大哈拉(敖勒、郭博勒、莫日登、鄂嫩)之一。原居住地在精奇里江(今俄境的结雅河)下游左岸布丹河口的郭博勒阿彦屯。17世纪中叶,由于沙俄的侵扰南迁于嫩江流域。明万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后,招抚了居住在精奇里江的索伦各部。其中的一个重要策略,即为「和亲」,下嫁公主招额驸(即驸马)。继达斡尔萨哈尔察部长巴尔达齐,招为额驸后,清皇室与达斡尔,一直延续着姻亲关係。
希朗阿只是额驸之一,更有祖籍莽鼐屯郭博勒氏八世荣源之女婉容,为末代皇帝溥仪之皇后。郭博勒氏中,有八世多人为清廷重臣或身居要职。布特哈莽鼐屯,战功卓着,成为首屈一指的将军屯,并有显赫的家族墓地在莽鼐屯(今讷河龙河)。但为什么额驸希朗阿夫妻合葬墓,不在莽鼐屯,而葬于扎龙是何缘由。
郭克兴的父亲希朗阿,光绪五年(1885年)即为御前侍卫,供职为京师。其母爱新觉罗氏光绪十六年(1890年),进京陪护其父,光绪十八年(1892年),生郭克兴卒,应卒于北京。希朗阿,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也卒于北京。爱新觉罗氏较希朗阿早亡14年,合葬的时间,最早也只能是14年以后。希朗阿71岁卒,丧妻时57岁,爱新觉罗氏近40岁,大龄产妇难产而亡。先葬的爱新觉罗氏,14年以后合葬于齐齐哈尔扎龙。所见扎龙墓主自然是少妇和年长老者。先葬的成为乾尸,后葬者腐朽。究其原因,爱新觉罗氏卒于阴曆四月,季节尚早,不具备腐败的条件。再者当时家境正盛,又为亲王之女,入殓处理得当、乾燥、密封条件好,尸体得以保全成为乾尸。另有原因,当时有停柩的习俗,最少停柩三年,没有直接下葬。除寺庙外,还专门设有停柩所(原三十四中旧址即为一停柩所)。爱新觉罗氏属于二次葬,保存14年后才合葬。
希朗阿1900年后,因痛疾朝廷腐朽乞休,已不当政并无权势。郭克兴年方14岁,不见有兄长的记载,恐能力有限,将父母尸骨还乡绝非易事。清末郭博勒氏,己见逐日衰落。清廷不断徵调郭博勒氏征战,每当战争结束「其庆生还者十不一、二也」,莽鼐屯几近寡妇屯。1900年沙俄乘八国联军进攻北京之机,进犯黑龙江,所过之处洗劫一空,莽鼐屯成为重灾区,难民逃窜,哀鸿遍野,郭博勒氏祖籍已不再是安生之地。这种情势可能是,希朗阿夫妇不能魂归故里的主要原因。齐齐哈尔沦陷后,更是乱象丛生,已无法安息。且寿山将军的灵柩,冲杀出重围葬于杜尔伯特蒙古旗地。
为什么将希朗阿夫妻葬于扎龙呢,没有留下任何记载。究其原因,扎龙尚有清兵驻防可以依託,扎龙,为扎兰音转,意为兵营。因沙俄入侵,可能达斡尔讷莫日扎兰,迁至扎龙。运送灵柩的马队灵车必走驿站大道,经特穆德赫往北至博尔多、迎刃而上凶多吉少,由特穆德赫北进,扎龙是最近的地方,无奈之下葬于扎龙。
扎龙是一个满族村屯,亦有逃避战火而来的难民,也许有郭博勒氏之亲族,为之看坟守墓。据说有当地满族姓苍的,曾指认该墓为自家祖坟,应该是守墓之后人。
希朗阿夫妇墓,选择了扎龙西南的沙岗,不受水患,没有耕地,向阳乾燥,无人侵扰。是为一处风水宝地,得以安寝百年。况且莽鼐屯的郭博勒氏家族墓,早已面百皆非,风水不再。
扎龙乾尸大清郡主
扎龙女乾尸爱新觉罗氏,大清睿亲王之四女,通常称为郡主、公主、格格。棺牌上有满文爱新觉罗氏,《黑龙江志稿》人物中有记载,并非平民墓。券顶砖室墓也略显品级。该墓与先期发现的塔尔岱将军墓形制近似,但没有发现像塔尔岱将军之墓牌。爱新觉罗氏为希朗阿之妻,希朗阿为大清驸马达斡尔族郭博勒氏。这位亲王家的公主,就是郭克兴的生母,郭克兴虽为达斡尔郭博勒哈拉人,但又具备满洲皇家爱新觉罗氏的血统,也算皇亲国戚。
郭克兴文武双全,任过陆军大学教官,法学教授,并着书立说,直至1925年兼任交通大学教授,此后没有记载,不知卒于何时,也不知其后人流向何处。在历史的长河中,百年只是瞬间。郭克兴是郭博勒氏第七世,当时已传至八世,现在应传至第十几代,应该有郭克兴后人薪火相传。齐齐哈尔氏族中,唯一的爱新觉罗氏,竟然是位公主,郭克兴生母。
中央电视台CCTV10曾播齣节目走进科学、「乾尸复活之谜」,没有说乾尸为何许人也。
大清公主干尸出土乾尸的两具木棺
【作者简介】
傅惟光:(1944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人,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文物考古,地方史。
满族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