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为什么秦朝一统仅15年便迅速灭亡?

为什么秦朝一统仅15年便迅速灭亡?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1102 更新时间:2024/1/10 11:55:09

秦国经历了商鞅变法脱胎换骨之后成为了最强横的国家,又在灭了六国之后建立了一个统一的王朝,那是为什么秦二世而亡,只存在了短短的15年呢?

从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称“始皇”始,至公元前207年秦王子婴刘邦投降止,秦自诞生至灭亡,只有短短15年,堪称“史上最短命帝国”。但值得回味的是,从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为起点,秦国一直呈现出逐步壮大的局面,它的兴盛是因为经历了数代经营,建立起了极有效的国家战争机器,但为何统一六国以后,只过了15年秦便灭亡了?

后人将秦亡原因归于“滥修工程、耗费民力”、“徭役赋税重,民不聊生”,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图)阿房宫图之一

秦王朝修工程的目的是什么?

秦始皇修建一系列大型工程,并不单纯是为了皇族自己享乐。战国是乱世,结束乱世的王朝除了“打天下”这个建立新政权必须要经历的过程以外,还有两个虽然单一但比王朝更迭更复杂的问题——如何对待前朝各国遗留下来的王公贵族、军队等人员的处置,防止死灰复燃?如何对待打江山时的军队?

打江山时所需要的军队数量远远多于守江山时,之前的各国军队若无法妥善安置的话,便极有可能形成新王朝的危机。更重要的是,不管是军人还是他国落魄贵族,从连年的征战、从骄奢的过往恢复到普通人的生活,都需要一个过渡。在秦朝,这个过渡便选择了修建浩大的工程。秦朝的长城、秦王的陵墓、阿房宫……这些大工程都需要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如此一来,便将原本有可能颠覆王朝的力量非常妥善地处理了,这是乱世之后需要修建大工程的原因。

“修建工程以引导人员”的事件也发生在隋朝——隋朝的大运河同样是中国古代无法逾越的浩大工程。当然,因为战乱过后,国民需要休养生息,而浩大的工程给人们带来的压力又远远甚于之前,再加上王朝基础本身不够牢固、社会不够安定,因此,爆发起义的可能性便大大增加,所以秦、隋都不够稳定。

(图)秦灭六国一统图

攻不善守,懂毁灭不懂建设

秦朝最致命的问题在于,这个政权的建立是有基因缺陷的——始皇是以武力统一天下的,原本属于各国的百姓都不可避免地会有故国情怀,而当下秦朝的政权合法性还未能获得举世的公认,从理论上讲,对于秦朝来说,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奠定政权合法性的基础;或者从实际行动上讲,使基层百姓感受到新政权带来的温暖;再不济,也应该请一些御用文人鼓噪呐喊一番:“始皇是天子,秦国统一天下是必然!”

遗憾的是,秦始皇太过于霸气了,霸气到不屑于解释的地步。我们可以猜想,这个经历了千难万险才登上皇位的男人看着已属于自己的江山时有多么骄傲——怎么样?这个世界还是强者说了算!我是所有人中最强的!所以你们都得听我的!你们不但要听我的,还要听我的儿子、孙子乃至重孙的!秦朝要从始皇开始,到二世、三世……一直到万世!同样,还是因为我比你们强!事实上,我比历史上的三皇五帝加在一块儿都强!所以,我是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皇帝

“我比你强”当然可以成为“征服”与“被征服”的理由,因为对于征服本身而言,所需要的仅仅是实力而已;但秦始皇未曾意识到的是,征服过后的一切。征服过后需要的是教化、是统治,武力的强大或许决定着征服的结果,但对于统治而言,则一文不值——征服是将人民当成对手,而统治则需要把人民当成盟友;征服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但统治却需要互惠互利才能长久。

可以说,征服与统治是两种不同的思路——征服是前奏,统治是后续。在这个过程中,更重要的是统治。再强大的武力在“蕴藏在群众中的伟力”面前都不值一提。秦始皇最大的失败就在于,他未曾在第一时间完成角色转换,没能将已征服的对手立即驯化成同舟共济、生死与共的盟友。他总是在用对手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盟友,法家思想的强硬执行便是实例。他从来没想过统治,他的人生只有一个主调——征服与被征服。他没有完成这一角色转换,他那个篡权上位的儿子胡亥更没有完成。

也正是鉴于这一因素,秦朝的统治思路就是不断地用强——百姓想造反?我把你们的兵器全缴了,看你们拿什么造反!百姓不听话?严刑峻法伺候着,看你还敢不服从?用强不是一件坏事,但对于一个庞大的王朝而言,真正的强大实际并非时时用强,而是当强则强、当柔则柔。一味用强的秦朝,其强悍仅仅体现在了国家的暴力机器上——在这架机器下面,国家其实早已千疮百孔、处处虚弱。

始皇自始至终都没弄明白一个道理——得天下所用的方式未必适用于治天下,革命党与执政党干的从来都是两回事。秦朝用革命党的方式做执政党,当然会出大问题。

(图)秦阳陵虎符

无司法独立逼得高官反

再回头看李斯时,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对历史而言,若没有他的支持,沙丘之变便不会发生,整个中国的走向都有可能发生大变化;但对李斯而言,他面对的是一次选择——不矫诏,等待他的极有可能是死亡;矫诏,他依然能坐在丞相的位置上。这种选择之所以会出现,也是秦朝历史遗留问题导致的。

自“商鞅变法”以来,秦王便获得了绝对的统治权——“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当时,秦王不受任何人的制约,包括诸侯、贵族等,这就相当于君权毫无限制,而独立司法则无容身之地。对臣民的生杀予夺,只在君王一念之间;而丞相统辖百官,总理朝政,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若他既有才干政绩,又恰有不臣之心,那可是对至尊皇权最大的威胁!

因此,秦国历代丞相都面临着这样的危险——失去了秦王的宠信,丞相就要大难临头了!即使你想回归平头百姓之生活也不可能,必得将你肉体消灭、族门诛灭。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你的后代门生故吏还在,你的影响力就还在,你东山再起的可能性就在,君王怎么可能会放心?

商鞅变法如此成功,最后却被五马分尸,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种畸形的专制制度。法家开创的这种绝对的专制,将丞相活生生地变成了君主身边的猎物。从秦开始,“伴君”真的开始有了“伴虎”的味道。

可以说,君主的宠信是丞相与其他高官唯一的护身符,而始皇暴卒,李斯的护身符也便随之作废,若扶苏作为新皇上任,必定会反李斯——扶苏为何被下放?因始皇“焚诗书、坑术士”,而李斯恰恰是这两大行动的最大推手,更重要的是,在法家政体中,是没有丞相退位一说的,大部分掌有实权的高官在失宠以后,往往是以“诛杀全族”为最终下场,因此,保相位即保己命、保族命。李斯博古通今,又曾经执掌秦国司法多年,怎么可能不了解其中的血腥?

没有司法独立,以严刑峻法来让高官们人人自危,在皇权之下恐惧颤抖——这种由上而下散发的威权与恐惧,最终从“沙丘之变”开始,将秦王朝一步步地推进了覆灭的深渊。

沉重的赋税与徭役,成了压在百姓头上的“两座大山”

大秦之所以会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根本原因在于,百姓活不下去了,而活不下去的原因就是大秦帝国过于沉重的赋税与徭役。

国家想要正常运行,就必须要收税。在商周时期,税率为十分之一,但秦帝国的赋税是三分之二。这就意味着,你产出的粮食每年都必须要刨除三分之二给国家。在那个生产力尚不发达、生产效率不高的时代,三分之二的赋税,意味着一家人即便每天勒紧裤腰带都吃不饱。

中国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是世界之林中最高的,因此,若仅仅是税率高并不会引发大暴动,但更要命的是,老百姓还要服徭役。徭役即无偿为国家干活,当时的规定是16~60岁的成年男性每隔3年就要服一次为期2年的徭役。换而言之,当时,成年男人每3年时间里,有2年是要为国家干活的,只有一年为自己家打工,而且徭役与税率是并行的——皇家可不会管你家的劳力是不是统统服徭役去了,你的税依然是三分之二。

秦始皇时期,这些徭役赋税之所以未能成为起兵理由的原因很简单——秦始皇采取了一些减负措施,比如,当时服徭役时,不仅给工钱还管饭。若官员有克扣的话,轻则丢官、重则丢命。而且始皇时期,主要是征发罪犯(即六国时期的战俘)和剩余的军力、富贵人家的家丁去干活,尽可能地减轻贫苦百姓的负担。若是普通人家服徭役的话,一户只调一人即可,多调的话,官吏会被罚款,甚至会丢官。而且,当时服徭役是有假期的——农忙的时候,百姓可以回家干活。一年中,这样的假期可以有40天。如果一户人家的男人与女人都去服徭役了,那么,家中未成年的孩子则由国家抚养,他们会定期收到国家补助的粮食。所以,在秦始皇时期,虽然百姓压力大,但生存还不算太艰难。

到了秦二世时期,国家大工程有增无减,徭役也越来越重,原来的减负政策被束之高阁。据统计,在二世时期,秦国一年要征700万徭役,而当时,整个秦国才不过2000万人,男性有1000万左右,多达700万的男人都在给国家干活,再加上赋税丝毫不减,百姓吃饱、活好便成了一种奢望。

贵族、遗臣与游士的联手

另一个导致秦末大乱的重要原因——政治利益分配不均。在灭六国以后,秦王并没有给予原来六国的贵族与遗臣恰当的待遇,而是简单粗暴地直接将其政治、经济上的一切特权完全剥夺。但是,这些贵族遗臣又并非全都是窝囊废,其中还有很多具有号召力与真才实学的人,比如项梁、项羽两叔侄,田儋、田荣田横三兄弟等。要知道,这些人虽然输光了台面上的所有筹码,却依然有本钱,自然不会甘于做平民。

再者,战国时期存在着大量的“游士”——秦灭六国以前,这些游士可以来往于各国之间,游说诸侯谋得一官半职。做得出色的人甚至可以官居卿相、裂土封侯。但是,在大秦帝国建立以后,游士发达的这条路便被封堵了。不管是苏秦张仪那种给奶便是娘的“反复小人”,还是“义不帝秦”的鲁仲连那样的正人君子,都没有了其他的选择。他们只能向秦臣服,以谋出路。

虽然秦朝灭六国为郡县后,裂土封侯这样的事情再也没有了,卿相一类的高官位置也变少了,竞争也格外激烈,但如果秦王朝正常对待人才,人们好歹还算有条出路,可秦始皇偏偏连这条路也给彻底地断了——统一天下以后,秦王朝推崇法家,并认为“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焚诗书,缉捕游侠,这相当于将当时数量最多的儒家、墨家的追随者们逼上了绝路。偏偏这些读书人又全非迂腐之士,相反,如张良陈平范增韩信张耳陈馀般有才干、有抱负者大有人在。

同样处于“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大格局下,有才干者与无才干者最大的不同彻底展示了出来,乱世出英雄,没本事者会认命,有本事者却会抗争。

这些贵族、遗臣与游士们一无出路、二无盼头,只空剩一身本领,怎么可能甘心?他们凑到一起,秦不乱才是笑话。

标签:

更多文章

  • 宫斗实情!真实历史中,后宫的嫔妃到底多有心计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

    现在我们看到的电视剧,最受欢迎的就应该是宫斗的电视剧了。很多年轻人甚至是一些老人,在看到宫斗的电视剧时,都会觉得十分的有吸引力。而现在各种后宫类型的电视剧已经慢慢的走进人们的生活。我们在看这些电视剧的时候,在苦心研究每一位嫔妃在后宫中的心计时,都忽略了真实的历史中,在后宫的妃嫔们是否真的如电视剧中一

  • 揭秘古代正妻如何智斗小三儿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

    古代男子娶妻纳妾虽说很常见,但那也是大户人家才能做到的,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那么作为正室夫人,与妾日常又是如何相处的呢?会不会有像现代一样的各种手撕小三的环节呢?如何防范妾的张狂,或者当妾一旦真的嚣张起来,作为后院一把手的正妻,又该怎么办呢?妾,在今天除了二奶之外,还有个可爱的称呼,叫“小三儿”。

  • 有眼光的大清首富胡雪岩,为什么最后却被抄了家?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

    说起清朝的富豪,我们可能会想到和珅,但是说起商人的代表,红顶商人胡雪岩就是一个不得不说的人物了。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取已短,智高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图)光墉(1823—1885),幼名顺官,字雪岩,安徽徽州绩溪人,中国近代著名红顶商人有眼光的大清首富胡雪

  • 和尚的僧衣颜色为什么不全都一样?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

    佛教作为一门外传宗教,在千年的发展下,已经成为一门非常本土化的宗教了。佛教僧人要恪守严格的戒律,粗茶淡饭衣着朴素,不过不知道大家注意过没有,不同地区的佛教人士所着服装是不同的。僧衣是和尚身份的标识,细心的人会发现不同僧侣的服装颜色是不同的。不同寺院的出家人站在一处,着装色彩斑斓,迥然不同。佛法传入中

  • 朱棣能够篡位成功,最大的功臣竟然是他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

    一个好汉三个帮,自古以来成大事者就没有单打独斗的,再贤明的帝王也要有能人的辅佐。四大皆空的和尚,运筹帷幄的军师,这样一位披着袈裟的政治家、谋略家,不得不说,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那么这背后又有哪些传奇的故事呢?(图)刘备,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一)引子刘邦与张良、刘备与诸葛亮、石

  • 楚国实力雄厚兵强马壮,为什么没有完成统一六国的大业

    野史秘闻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

    楚国是一个人才辈出的诸侯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三国时期的江东弟子多才俊就是从春秋战国传下来的,那为什么楚国没有完成统一的大业,而是败给了秦国呢?春秋时期,整个周王室的实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衰弱。与之相对应的是,各个诸侯国之间互相讨伐,希望可以实现自己的霸业。其中,根据《史记》等史料的记载,齐桓公

  • 唐太宗为保江山改万岁镇为“万绥镇”

    野史秘闻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我国封建社会对名字有着很深的执念,这种习惯一直流传到了现在,其中有很多的避讳和学问,就比如下面这个镇子改名,就是唐太宗亲自下令的。如今的万绥村在距离常州市区50多公里的孟河镇,与丹阳市相距不足3公里。地处常州西环线与北环线交汇处。据记载,万绥村最初叫阜通,后改名为东城里,《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录,

  • 武则天选男宠只看这三个条件,最重要的一条竟然是这个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

    武则天好男宠,她宠爱的几个男宠都有很大权势,在宫内专横跋扈为所欲为,那么他们受到武则天喜爱的原因是什么呢?武则天的男宠都是美男。薛怀义“伟形神,有膂力”(《旧唐书》),“伟岸”(《新唐书》),是一个相貌不凡、高大威猛的帅哥。史料没记载沈南璆的相貌,但他能够入得宫廷,专职给皇帝、皇后等高端人物看病,最

  • 苻坚为什么被称为"前秦主"而不叫"前秦帝"?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

    我们都知道秦朝嬴政首次自称为皇帝,此后的封建王朝也将这一称号沿用了下来,那为什么苻坚建立前秦之后,没有使用皇帝这一称号,而是使用“王”的称号呢?苻坚此人很不寻常,淝水之战只不过是他人生的一个根本转折点,是他从事业顶峰迅速跌落与晚年巨大悲剧的开始。简单地说,苻坚多半生英雄盖世,最后一年多穷途末路。或许

  • 古代专门针对女性犯人设计的十大残忍酷刑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

    古代封建社会最为人诟病的就是残忍的刑罚制度,而作为当时社会地位低下的女性,有更加针对她们的恐怖刑罚来惩罚,其残忍程度令人发指。no1.古代惩罚女囚的十大酷刑之一——骑木驴骑木驴是古代专门惩治那些勾结奸夫谋害亲夫的女人所用的酷刑。据《二十四史演义》说,明末的骑木驴是这样的:先在一根木头上竖起一根木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