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考古发掘突破不断,边疆地区惊喜连连,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2015年的脚步慢慢走近,人的脚步是向前走的,我们没有能力让时间倒流,却有能力利用考古使我们超越时空,帮助我们同古人对话。2014年,这些穿越千年而来的文物,随着考古发掘出现在人们面前,揭开历史的神秘面纱,了解过去不为人知的历史秘密。
中国文物网讯2014年即将过去,这一年当中,中国没有出现穿越四百年「来自星星的都教授」,考古界却有穿越千年而来的文物。这些新发现可能将某一历史向前推动数百年,或对某一地区古代历史完善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地域方面,不只内地,边疆地区也是惊喜连连,下面,小编和大家一起盘点2014年考古发掘中有时代意义的新发现:
云南:滇西发现大规模战国墓葬群揭秘古大理什么样大理是众多武侠与言情小说提到的地方,仿佛是人间天堂,为世人所向往。古代大理是什么样子?是否真的是一个隔绝世事的桃花源?锡器考古现场2014年7-11月,考古人员在滇西祥云县大波那村发现大规模战国墓葬群,墓葬群规格高,葬式独特。根据此次考古出土器物初步分析,遗址与墓葬年代大致在战国至西汉时期,这对于研究青铜时代古大理及云南历史有重要意义。主持这次考古发掘的是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闵锐,长期进行滇西地区的考古发掘,此前已经进行过大理大丰乐、银梭岛、剑川海门口、大理羊苴咩城、宾川白羊村、祥云大波那的考古发掘,而这次在大波那的考古发掘,对于古大理的历史研究而言十分珍贵,填补了一段漫长的空白。在闵锐的想像中,古代大理是个有山有水的宝地,人们过着农耕生活,特别是洱海周边地区,是云南最早掌握青铜技术的地区之一,生产力技术在早期就已经很高超。比如大波那铜棺的铸造。同时也可以看出人口在当时已经比较多,这几个遗址人口聚集的区域都达到了一定的量。
新疆:罗布泊小河墓地出土法杖上现中国最早明胶罗布泊,一个神秘的字眼。虽有「死亡之海」之称,但是其魅力却有增无减,神秘消失的楼兰古城,虽成为干尸,依旧动人的「楼兰美女」、「小河公主」等等吸引大批探险家与科学家来此考察、揭秘。罗布泊在新疆小河墓地出土的一件距今3500多年前的法杖上,中国研究人员在该法杖上发现了用来镶嵌骨雕的黏合剂,经过科学分析,发现这种黏合剂为牛胶,属于明胶。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副教授杨益民11月27日称,这是迄今为止经过科技分析证实的、中国最早利用的黏合剂,该黏合剂为牛胶,属于明胶。它将中国动物胶利用的历史追溯到了约3500年前。「这次发现的牛胶,也是目前中国已发现的动物胶中最早的,它可以追溯到夏末商初。」杨益民说。
斯坦因:是文明的发现者?还是文物盗取者?
罗布泊考古从开始到现在一直惊喜不断,1901年斯坦因首次到达素有「东方庞贝古城」之称的楼兰,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初步揭开了古楼兰文明的全貌。1906年,斯坦因第二次到达楼兰,发现汉代木简与铜钱,还有佉卢文木板,艺术品风格呈现有中国传统与希腊化两种。1914年第三次到达楼兰,发掘两具成年男子头盖骨,并得出结论,楼兰地区人种既有蒙古利亚的特徵也有欧洲高加索特徵,是单一的「楼兰型」。楼兰美女复原图
传说中的「楼兰美女」
1980年穆舜英发掘出一具女性干尸,史称「楼兰美女」。是迄今为止新疆出土古尸最早的一具,距今约有三千八百年的历史。古尸身着粗质毛织物和羊皮,足蹬粗线缝制的毛皮靴。发长一尺有余,呈黄棕色,卷压在尖顶毡帽内,帽插数支翎,肤色红褐色富有弹性,眼大窝深,鼻梁高而窄,下巴尖翘,具有鲜明的欧罗巴人种特徵。楼兰美女的发现不只是对人类学研究有帮助,对研究历史上楼兰地区气候变化、地理特徵等都有帮助。小河公主复原图
你所不知道的「小河公主」
小河公主,是中国考古学家于新疆罗布泊小河遗址发掘出的一具女性干尸,虽然经历了四千年,但干尸的保存完好,脸部笑容清晰可见,因考古学者感叹其美丽且完整性,又在小河遗址发掘,所以将其命名为「小河公主」。小河墓地顶部的圆形木柱是以一个八棱形、顶部呈尖锥状的木柱为中心的,而这个中心木柱代表的是「男根」,所以,小河墓地也是祈求部落人丁兴旺、希望获得强大生殖能力的神殿。3800年前的塔里木盆地中,没有丝织品,亦不见陶器,一群头戴翎羽尖帽、高鼻深目的白种人生活在这里;而公元后的塔里木则是一个兼有农、牧、屯田、贸易的社会。公元前与纪元后的塔里木,存在着一个文明大断裂,今人无法将它们连缀起来,而小河,就成了这大断裂中遗落的一颗珍珠。小河是不是楼兰文化的重要扩展,还是另属哪一个被历史遗忘的王朝?这片隐藏在沙漠深处的墓地,也许将成为永远的谜。2003年10月,小河墓地的全面发掘项目正式启动,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被评为「200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罗布泊带给大家的惊喜还有很多,沉睡在沙海之下的秘密也有很多……
青海:兰大考古发现1.5万年前后青海湖盆地就有人类活动
考古挖掘现场由兰州大学主持的青藏高原考古发掘工作于最近顺利结束。此次发掘是由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复的2014年度主动考古发掘项目,发掘遗址为青海湖南岸的151遗址。发掘发现该遗址存在两个古人类活动时段,分别为距今1.5万年前后和距今8500年前后。此次发掘发现该遗址存在两个古人类活动时段,分别为距今1.5万年前后和距今8500年前后。早期此遗址为短期狩猎营地,后期此遗址发展为人类活动相对强烈的中心营地。据了解,此次发掘面积25平方米,发掘深3.4米,发现了丰富的石制品、动物骨骼和炭屑,采集了大量的测年、浮选和环境样品,为青藏高原上古人类活动历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材料,并将为高原上狩猎采集经济向农牧经济过渡的研究提供重要资讯。
内蒙古:考古事业硕果累累,助力草原文化建设
内蒙古确认北魏广德殿遗址揭开考古谜团
26日,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张文平对中新社记者透露,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内蒙古武川县文物管理所的普查队员在哈拉合少乡榆树店村北侧定名为榆树店古城的遗址,经考古工作者考察应为北魏广德殿旧址。该旧址的发现,揭开了北魏考古的又一个谜团。童子角抵瓦当
内蒙古发现罕见考古资料童子角抵瓦当
内蒙古文化厅文物处处长王大方4日对外透露,近期考古人员在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县北魏盛乐古城遗址中,发掘到一件北魏初期的童子角抵瓦当(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片)。这件童子角抵瓦当为灰色陶质,圆形,直径13公分。瓦当的周边,外侧为忍冬纹,内侧为连珠纹,中间部位底部为网格纹,在瓦当的正中间浮雕有两个胖童子,他们正在进行角抵游戏。其中,右侧的童子用力把左边的童子的头抱住向下压,而左边被压的童子则弯腰抱住对方的一条腿,两个童子正处在难分胜负的相持之中。这两个童子为短髮,上身穿着露臂的小褂子,下身穿小短裤,其形象与中国古代佛教净土变中的化生童子略似。王大方说,经对比研究:这件童子瓦当的时代和浮雕方式,与和林格尔以南70公里外的托克托县云中故城北魏遗址发现的浮雕菩萨瓦当相同,应当为云冈第三期(494年—524年)时期,其功能为佛教寺院的建筑瓦当,属于罕见的考古资料。
西安:西安发掘唐宰相韩休墓现唐代最早独屏山水壁画墓室壁画陜西省考古研究院18日通报称,位于西安市长安区的唐朝高官韩休夫妻合葬墓已发掘完毕。墓中不仅出土了墓志、侍女俑等百余件文物,更发现了历经千年未褪色,仍清晰可见的精美壁画。墓室北壁东侧的山水画,是目前考古发现的唐代最早的独屏山水画,弥补了壁画发展史上的缺环,且将中国山水画的成熟期提前至唐代。而墓室东壁的乐舞图,人物形象造型多样,栩栩如生,是近十年内发现的最完整的乐舞图。画面中出现了一组对舞男女,在以往很难得见到。
传世名作-五牛图韩滉(723-787)(唐)字太沖,长安(今陜西西安)人,韩休之子,韩滉画牛之精妙乃为中国绘画史千载传誉之佳话:古人说韩滉画牛「落笔绝人」;对于其牛畜画,陆游谓之有生难见之「尤物」,赵孟頫称其为「稀世名笔」、金农叹为「神物」;又有清代画家钱维成将韩滉与韩干并称为「牛马专家」。《五牛图》是韩滉在牛畜画方面巨大成就的最有力的证明。韩滉作为「画牛专家」史有定论,且除《五牛图》外韩滉画迹不传于世,《五牛图》及其后人题跋自然就成为韩滉研究的极为重要的依据。
考古发现的意义考古能通过发掘和调查古代人类的遗迹遗物和文献来研究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发展,通过研究古代人类的遗留物,对没有历史记载的文化也进行研究,致力于探索人类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过程。新的考古发现可以帮助现代人全方位地了解古代人类的活动状况,甚至可以填补某项空白,对人类发展的研究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本文来源:中国文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