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食品安全:周代有食物中毒现象,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毒食品」的概念,并非今日才流行,两三千年前便已存在。在古老的《周易》一书中,便提到有毒肉制品,其中第21卦「噬嗑」中63条称,「噬腊肉,遇毒,小吝无咎」,意思是吃腊肉中毒,小有不适无大灾。由此可知,因问题食品而造成的食物中毒现象,在周代也不鲜见。对于食品安全,周代已有一套可行的防「毒」标準,特别是周王室,对「放心肉」最有讲究。为了防止毒食品流到餐桌上,周人从食材源头把关,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控。
据《周礼·天官冢宰》记载,当时对肉类食品便有一套「不可食」标準:「牛夜鸣,则庮;羊泠毛而毳,膻;犬赤股而躁,臊;鸟皫色而沙鸣,貍;豕盲眡而交睫,腥;马黑脊而般臂,蝼。」大概意思是,夜里爱叫唤的牛,毛稀疏长不好的羊,后腿内侧无毛、跑不稳的狗,羽毛杂色无光、叫声嘶哑的鸟,眼朝上看、睫毛零乱的猪,背上有黑毛、前腿有杂色斑纹的马,这些牲畜屠宰后,肉质不好,会有不同的臭味,是不能吃的。
这些「不可食」畜禽肉都不是放心肉,虽然有的说法不尽科学,但从现代食品安全角度来看,还是颇有道理的,这些畜禽非病即畸,其肉自然不好,不宜食用。在孔子生活的时代,对食品安全又有进一步认识。据《论语·乡党》记载,孔子主张诸多「不食」禁忌,其中有三条涉「毒」,值得注意:一「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二「色恶,不食」;三「臭恶,不食」。
本文来源:凯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