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为什么诸葛亮能流传千古,为后世的人所传颂?

为什么诸葛亮能流传千古,为后世的人所传颂?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1794 更新时间:2024/1/17 5:53:29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诸葛亮出生于低级士族之家,幼年父母双亡,十四岁随叔父诸葛玄就任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其弟诸葛均也随同前往。诸葛玄到任不久,朝廷改派他人作豫章太守,诸葛亮和其弟及两个姐姐又随叔父至襄阳投靠荆州刺史刘表。公元197年,诸葛玄去世,诸葛亮就在当时荆州南阳郡邓县的隆中(今属襄樊市)躬耕与读书。

诸葛亮十七岁。他在隆中一面种地,读书,一面结交朋友,敬重士林长辈,纵论天下,留心世事,一住十年。到二十七岁那年,即公元207年冬,刘备三顾隆中,诚请其出山辅佐,才结束隐居生涯,登上政治舞台。从此义无反顾,一心辅佐刘备及后主,投入兴复汉室、统一中国的事业,直至54岁时亡故。

献身于兴复汉室的统一大业,为之矢志不移地为之终生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事业,体现出具有历史进步意义和民族传统美德的人生价值取向,这是诸葛亮在政治思想上千秋万代令人尊敬之处。

基于对理想的追求、对事业的忠诚,诸葛亮与刘备之间,形成了一种肝胆相照、同心相印、相互无比信任的君臣关系。一个鞠躬尽力,一个如鱼得水,成为封建时代少见的君臣相得的典范。公元223年,刘备临终托付后事时,明确告亮:“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这样说,很可能确实出自内心,出自对诸葛亮的无比信任。诸葛亮流着眼泪表示:愿竭尽全力辅佐太子,献出自己的忠诚与节操,一直到死。其后,他始终实践着自己的这一诺言,一心辅助刘禅,竭尽自己的全部才智。当时,蜀国“政事无巨细,均决于亮。”

在汉末三国那个乱世年代,你倾我轧,相互吞并,多少人一旦大权在握,就想背主自立,曹氏父子、司马氏父子只是其中突出的例子。诸葛亮尽管权倾朝野,实际执掌着蜀国政权,但始终恪守自己的职责与臣节,为完成刘备未竟的事业,为实现自己对人生的追求,废寝忘食,昼夜操劳,不遗余力,真正达到了“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地步。这种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对事业的赤胆忠诚,不能单纯以封建社会忠君思想的尺度来衡量,它是一个人实现其人生价值的表现,也是反映其思想品德和气节的一个重要方面。

诸葛亮在主持蜀国军政事务期间,十分注意任用贤才,切实推行了一条任人唯贤的正确路线,不存门阀、名望、个人恩怨等偏见;并强调“治实而不治名”,注重“循名责实”,改变汉末那种名不符实、弄虚作假、表里不一的官场风气,使确有才能的人能够施展其才,名实不符、只求虚华、没有实绩的人失去市场,违反法令贪赃枉法之徒得以惩处,蜀中一时“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三国志·蜀书·杨洪传)。

为做到任人唯贤,诸葛亮一面十分重视对官吏的考核,以求“进用贤良,退去贪懦”;一面鼓励朝中下属和地方官推荐有才能的人。广汉太守姚亻由,向诸葛亮推荐了不少有用之才,诸葛亮特地表扬他,称赞他,告诉大家“忠益者莫大于进人,”鼓励大家都能像姚亻由那样多为国家推荐贤能的人才(《三国志·蜀志·杨戏传》)。

诚然,诸葛亮在用人上也有过失误,主要反映在重用马谡上。马谡好论兵法,但他缺乏实际作战经验。刘备临终提醒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三国志·蜀志·马良传》)。诸葛亮没有很好听取,对马谡十分器重,用为参军,每次跟他谈论,“自昼达夜”。公元225年南征平叛时,就是这个马谡,为诸葛亮进献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对策,据此七擒七纵孟获,赢得了南中地区少数民族的真心臣服,从此未再发生叛乱。

公元227年冬北伐曹魏时,也许诸葛亮看到马谡对平定南中所起的作用,任用他为前锋,不想马谡自命不凡,不听节制,也不听取王平劝谏,死搬书本上“凭高视下势如劈竹”和“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说法,放弃要道,固执地扎营山上,结果被魏将张合阝切断水源,兵无斗志,导致失街亭、全军落败,断送了本有可能取胜的首次北伐。这是诸葛亮用人失察之处,事后他深为后悔,公开承认自己的过错,依然不失令人敬佩。

由于汉末法治废弛,特权阶层自恃“法不阿贵”,超然法律之上,贪赃枉法,作威作福,导致朝政日益腐败。有鉴于此,魏、蜀、吴三方从巩固发展自己的势力出发,都十分重视严肃法治。相比而言,诸葛亮治蜀在执法上更为公正严明,从没有像曹操孙权那样以触犯刑律为名清除异己或出言稍有不慎之士,杀戮无辜,真正做到了“赏罚必信”,“不避恩仇”,不存私见。同时,诸葛亮自己能以身作则,带头依法办事,并注意听取群僚意见,倡导集思广益,于治国理政整肃法治之中映现出其高洁的品格。

诸葛亮治蜀赏罚严明,自己躬身力行,使曾经受罚的人也表现出对他的尊敬佩服。李严、廖立得知诸葛亮亡故的消息,不是感到高兴,而是同样感到悲伤。他们同时觉得从此失去了复出的机会,再没有什么指望了。因为他们知道,诸葛亮有知人之明,诸葛亮在,也许有朝一日仍会想到他们。《三国志》作者陈寿的父亲,因在街亭之役中也负有责任,被诸葛亮处以髡刑(剃成光头),蜀亡陈寿归晋后任著作郎,他在著《三国志》之前,已编篡了诸葛亮文集。《三国志》里对诸葛亮的评价总体上也是公正的,称诸葛亮是“识治之良才”,可跟管仲、肖何相媲美,赞扬诸葛亮治蜀“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励,道不拾遗,疆不侵弱,风化肃然”。

中国历史上的名臣很多,为什么诸葛亮特别有名呢?

首先,他是天下读书人的榜样。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不是请一次,而是请三次,三顾茅庐。三顾茅庐的是谁呢,是未来的皇帝。这是诸葛亮与其他名臣不同的地方,就冲着这一点,足以令后世文人羡慕忌妒恨了。读书人的理想,不外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实现这些理想,只有一个途径:货与帝王家。可是读书人总有爱面子的习惯,我去求帝王与帝王来求我,那是完全不同的,你想想,帝王来求我,那是多么神气的事呀。因此,诸葛亮的故事一直为人津津乐道,文人通过历史、小说、戏典、诗歌等手段,把诸葛亮塑造成神一般的人物。

其次,令人眼红的君臣关系。君臣关系是封建王朝最复杂的关系之一。君主要统治国家,不可能单干,离不开臣,不过又得防着臣。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在历代君臣中是最令人羡慕的。管仲曾经射了齐桓公一箭,这叫善终不善始;乐毅燕昭王去世后就被抛弃,这叫善始不善终。至于像唐之魏征,唐太宗火起来要砍他脑袋;明之张居正,尸骨未寒就被秋后清算了。至于功高震主被屠戮的功臣,就数不胜数了。看起来诸葛亮真是太幸运的,从一开始,刘备对他的信任就是无条件的,两人没有过大的矛盾。白帝城托孤,更是君臣相互信任之写照。这种君臣关系,在古代听上去像是神话,怎不令后世读书人感动得落泪呢?其实,刘备对诸葛亮之信任固然有之,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国家未统一。刘备死得早,才确保和谐的君臣关系善始善终。若他再多活几年,天晓得会怎么样。

其三,全方位的典范。中国历史上伟大人物很多,不过,要兼备以下三条,就少而又少了:其一,有仁人君子之心;其二,有英雄豪杰之才;其三,有忠臣义士之节。宋人戴少望认为,只有诸葛亮一人身兼以上三条。因为仁厚,百姓爱戴他;因为忠义,历代统治者标榜他为人臣的楷模。久而久之,诸葛亮的形象便越来越高大,最后几乎变成无所不能的神,他几乎成为智慧的代言人。

其四,文章与格言助推他的名望。纵观历代政治家,几乎没人能写出堪与诸葛亮相媲美的格言,无怪乎“诸葛大名垂宇宙”了。诸葛亮在治国上有一套本领。他把法家的严厉与儒家的仁厚结合在一起,在三国之前,重刑法者给人的印象都不好,比如商鞅李斯,因为他们只在乎效果,完全弃道德于不顾。诸葛亮执行军法是比较严厉的,比如斩马谡,虽有可争议之处,但也不能认为是冤杀。在政治斗争中,他手段是温和的,比如处置李严一事,并没有采取杀人灭口的手段。

在大战略方面,诸葛亮有长远的目光。初出茅庐的隆中对,向落魄中的刘备指明进军川蜀的战略大方向,这是刘备否极泰来的关键决策,难怪乎刘备对他无条件地信任。联吴抗魏是他的第二个大战略,在荆州丢失、关羽身死、刘备夷陵大败的背景下,他能从战略高度出发,坚持联吴抗魏的方针,殊为不易。怀柔蛮夷是他的第三个大战略,这是他的民族政策,七擒七纵孟获,攻心为上,蛮夷归服,不仅为蜀国赢得内部稳定,还吸纳大量蛮夷武装力量。

一个人的品格是表现在多方面的,是一个人才能和思想品德的综合反映,一个人志向、性格、能力、意志、气质等多种内涵的集中体现。诸葛亮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他杰出的智慧和才能。如经济上实行“务农殖谷、闭关息民”的政策,给百姓恢复和发展生产以有利的条件;

发动士兵屯田生产,减轻民众负担;注意兴修水利,专门设置“堰官”和维护都江堰的人员;恢复东汉所废弃的盐铁官营,鼓励养蚕织锦,使盐铁和蜀锦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蜀中出现“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畜积饶”的繁荣景象。蜀中百姓所以对诸葛亮怀有很深的感情,关键在于诸葛亮治蜀创造了利国利民的业绩。

诸葛亮生活节俭,一生廉洁奉公,除了俸禄别无生财之为。他生前曾上表后主,表示家中衣食靠桑树、农田聊可自给,死后“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他的妻子黄氏,虽然“黄头黑色”,号为丑女,但很有才志,始终不弃。所有这些都是令人敬佩之处。诸葛亮不愧是富有我们民族特点的人格的风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更多文章

  • 他终究是明朝最牛的皇帝,专家的意见出奇统一,崇祯换成他,可能还有救

    野史秘闻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

    明朝末代皇帝崇祯朱由检,可以说在他在位期间明朝的气数已尽,也正因为他生于气数将尽的时代,他的弱点才变得如此严重和深刻,可是在当时的时局,如果说换成那个皇帝还有救的话,专家的意见出奇统一,是明太祖朱元璋。为何这么说呢?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崇祯皇帝朱由检,在位时的举措。崇祯即位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杀了魏忠贤阉党

  • 被戏称为“立皇帝”的太监刘瑾,到底有多富有?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中国历史上,古代封建王朝有许多的朝代,都深受宦官专政的毒害,其中刘瑾可以说是佼佼者,被当时戏称为“立皇帝”,其权力可想而知,那么他到底有多富有呢?刘瑾本来只是一个自宫为宦的奴才,入宫后,也长期难逞其野心,但其为人“狡狠”,自弘治时,入侍东宫,便“以俳弄为太子所悦”。等到年仅十五岁的太子朱厚照即位后,

  • 在唐代的时候为什么人们那么推崇牡丹花?雍容华贵呈吉祥 傲视群芳有风骨

    野史秘闻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牡丹花在唐诗中出现过很多次,在唐朝的时候人们也都是对牡丹花情有独钟,那为什么会是牡丹花被唐代人所推崇呢?在唐代以前,牡丹并未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然而翻开唐诗,描述关于牡丹的诗共有200首之多。盛唐时期最少,约有7首牡丹诗;到了中唐时已高达约84首;晚唐则有71首,到了五代十国还留有42首有关牡丹的诗句

  • 在古代 古人为什么如此重视嫡长子?

    野史秘闻编辑:等你回来标签:

    在古代,上至皇室,下至黎民百姓,所有的家业都是由嫡长子继承,其他的孩子也只是能够分得一些家产,由此足以看出古人对于嫡长子的重视,那么,为什么古人如此重视嫡长子呢?嫡长子继承起源于西周时期,那时候规定父亲去世或者退位之后,他的位置都是嫡长子继承的。而其他的儿子官位都会自动往下降低一档,起初这样做是为了

  • 史上最对不起中国的三个人 每个人都让中国发展倒退数百年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人才辈出,有很多对中国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但也有很多历史大人物,祸乱朝纲,卖国求荣,史上就出过三个最对不起中国的三个人,每一个都使中国倒退百年,被骂千年不为过。第一个,司马炎司马炎,晋朝的开国皇帝。他是司马懿之孙、司马昭嫡长子、司马衷的父亲。在司马昭死了之后,司马炎就继承了相国的

  • 中原王朝为什么一直想夺回​燕云十六州,燕云十六州的重要性在哪里?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

    燕云十六州包括燕(幽)、蓟、瀛、莫、涿、檀、顺、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共十六州。幽、蓟、瀛、莫、涿、檀、顺七州位于太行山北支的东南方,其余的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九州在太行山的西北,燕云十六州的重要性之于南方犹如岭北行省之于北方,所处的地势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地缘战略价值巨

  • 三国时期诸葛亮和司马懿谁更厉害?

    野史秘闻编辑:等你回来标签:

    熟悉三国的朋友都知道,诸葛亮和司马懿这两人策略无双,智力超群,两人本事都很强,所以也难免会避免被人当做茶余饭后的闲聊话题来比较,那么司马懿和诸葛亮到底哪个更厉害些呢?这简直就是一道送命题,不论我们说哪个更厉害,都会有不同的声音,毕竟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从小说上看来,诸葛亮的空城计,火熄上方谷等经典

  • 封建制度的消失推动历史进步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封建

    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封建制度是在中国

  • 孟子义淡粉色衬衫好养眼,搭配空气刘海,甜美可爱还有气质

    野史秘闻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孟子

    《陈情令》这部剧带火了不少演员,大家对演员肖战和王一博的熟知和喜爱程度大幅度上升,除此之外,里面叶红鱼一角的饰演者孟子义也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95后新兴女演员,北京电影学院校花。除了演技和颜值,孟子义的衣品也是备受好评。接下来就给大家说说她的服装搭配,看看春暖花开的季节穿什么更合适孟子义清

  • 西藏三大圣湖是哪三个湖泊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大圣

    西藏三大圣湖是哪三个湖泊,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西藏三大圣湖羊卓雍错、纳木错和玛旁雍错是西藏三大圣湖。“错”在藏语里就是“湖”的意思。羊卓雍错藏语意为“天鹅湖”,海拔4441米,东西长130公里,南北长70公里,绕湖一圈得走250公里,总面积达638平方公里。它是低浓度咸水湖,水中盛产细鳞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