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事以往,朕不介意」,夺其位、囚其父,朱见深却原谅了景泰帝

「事以往,朕不介意」,夺其位、囚其父,朱见深却原谅了景泰帝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1743 更新时间:2023/12/26 10:56:30

朱见深作为大明的第八位皇帝,他的口碑不好,不少人觉得他是个昏君。朱见深当皇帝期间,宠爱万贵妃,纵容她干涉朝廷、在宫中祸害其他嫔妃等。同时,他还设立西厂,重用宦官汪直,任由其为非作歹,将天下搞得乌烟瘴气,这加重了宦官干政,但为何朱见深的庙号为「宪」?

古人取庙号很讲究,庙号是对一个人的盖棺定论,所以会选取最能代表其功绩和行为的字作为庙号。

宪是一个中性偏褒扬的词,朱见深的作为彷彿和这个词扯不上边,为何后人会给他这么高的评价。其实放在当时的情况看,朱见深是一个合格的君主,他做了皇帝该做的事,配得上这个庙号。《明史》称:仁、宣之治斯复见,这是一个很高的评价,可见朱见深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糟糕。

一、童年不幸

朱见深是明宣宗朱祁镇的长子,按照嫡长子继承製的原则,他也会是大明的太子,但他在两岁的时候,其父亲朱祁镇御驾亲征攻打瓦剌,兵败成了瓦剌的俘虏。朱祁镇被俘后,朱见深失去了靠山。

为了减弱朱祁镇被俘给大明带来的灾祸,明朝大臣扶持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做了皇帝。朱祁钰称帝后,为了获得太后的支持,也向大臣百姓表示他只是替哥哥执政,将侄子朱见深立为了太子。

但人是有权力欲的,朱祁钰当上皇帝后,就想一直做皇帝了,所以即使一年后,朱祁镇被放回了大明,他也不愿将皇位还给朱祁镇。同时,他还担心朱祁镇夺权,将他软禁了起来。大臣默认了此事,皇位稳固后,朱祁钰想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皇位,所以他贿赂大臣,废掉了朱见深太子之位,让自己的儿子朱见济做了太子。不过朱见济没有福分,被立为太子后不久夭折了。

朱见济一死,太子之位悬而未决。这段时间,朱见深一直活在担惊受怕中,他身边没有父母、亲人,只有一个叫万贞儿的宫女照顾他。八年后,石亨等大臣发动夺门之变,扶持朱祁镇当上了皇帝后,朱见深才结束了那段担惊受怕,缺少父母之爱的日子,但这段时间给朱见深留下了很深的心理阴影。

苦难会锻炼一个人,这段时间的遭遇,让朱见深养成了恢弘谨慎、能忍耐和沉得住的性格,这为他掌控朝堂带来了很多帮助。

二、初登皇位

朱见深刚当皇帝时,他是一个勤勉的皇帝,实行的政策也很得民心,他打击贪官,积极救灾,治理河道,平定各地匪贼等,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同时,他还平定土司叛乱等,在文治武功方面取得了不俗成就。

朱见深曾受过景泰帝朱祁钰的迫害,所以大臣要求清算景泰帝,但朱祁钰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事以往,朕不介意」。除此之外,他还推翻自己父亲朱祁镇的定论,恢复了朱祁钰的帝号和于谦等大臣的荣誉。这些做法提高了朱见深在百姓心中的地位,他俨然是一个宽宏大量的明君。

三、设立西厂

朱见深称帝前,明朝已经有了锦衣卫和东厂,不过朱见深对它们并不满意,所以在成化十四年,他又设立了西厂。西厂是一个臭名昭着的机构,做了很多恶事,但朱见深设立西厂,却也是迫于无奈。

明朝党争一直很严重,朱见深时期,南方官僚和北方官僚矛盾重重,开始双方实力均衡,可以互相制衡,但随着北方集团的三任吏部尚书,王翱、王李秉、崔恭被南方集团暗中操作,被罢免和平级调动后,北方集团在两派斗争中开始处于劣势,形成了南方集团一家独大的朝堂局面。

南方集团一家独大后,这让朱见深感受到了来自南方集团的威胁,但是为了治理好国家,他不能将南方集团的官员裁撤,所以他成立西厂,让他的心腹汪直掌握大权,帮助他对抗南方集团。

四、帝王之术

明朝本来有锦衣卫和东厂,它们的作用和西厂相似,但这两个机构欺上瞒下,自成一股势力,朱见深并不能完全控制它们,它们也不能成为朱见深手中的一张王牌,所以朱见深成立西厂来代替它们。

朱见深设立西厂是为了加强皇权,制衡南方集团,所以它的出现遭遇了南方集团、锦衣卫和东厂的抵制,只成立了半年时间,西厂就被迫撤掉了,但这个过程也让朱见深感受到了南方集团的威胁。

朱见深最大的特点是能忍,他在大臣逼迫他关掉西厂的过程中,忍着不发作,但之后他加大了对南方集团的打压。南方集团的头目商辂、项忠接连被他搞倒,反对集团势弱后,朱见深又恢复了西厂。

随后西厂联合北方集团,开始打压南方集团。南方集团实力受重创后,对皇权构不成威胁了。同时,汪直的为非作歹,也已经惹着民愤人怨,所以朱见深为平民愤,将髒水泼在了汪直身上。他废除西厂,罢免汪直,北方集团的很多重臣,也受汪直之案牵连被罢官,但这又让南方集团抬头。

南方集团的尾大不掉,成了朱见深一生的心病。

五、总结

从百姓的角度来论,朱见深设立西厂,纵容汪直作恶,给百姓带来了灾难,他是一个十足的昏君,但从帝王和加强皇权的角度来看,朱见深是个颇有手腕的皇帝,他利用西厂和汪直,制衡南方集团,加强了皇权,但西厂犹如夜壶,不能一直用,所以汪直被罢免后,南方集团又抬头了。

南方集团虽然威胁到了朱见深的皇位,但南方集团中能臣很多,江山治理离不开他们,所以朱见深即使讨厌他们,也为了黎明百姓,依然重用他们。由此可见,朱见深也算一明君,对得起「宪」这个庙号。

标签: 景泰

更多文章

  • 东晋名士谢安,真的招致皇帝猜疑而低调避祸吗?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名士

    东晋名士谢安,真的招致皇帝猜疑而低调避祸吗?在这篇文章,笔者就来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在很多人眼里,谢安之所以在淝水之战后退出执政地位,主要是因为他功劳太大和地位太高,所以受到了皇帝的猜忌。在这种背景下,谢安只有急流勇退,低调避祸。?但其实呢,这一切是经不起推敲的,因为这种事情只会发生在皇权高度集中的

  • 世界上最着名的十大诡异古墓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十大

    世界上最着名的十大诡异古墓,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世界十大古墓灵异传说秘闻更是让很多的善于捕捉奇闻怪事的人们乐此不疲,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有关这方面的内容,1、秦始皇兵马俑(发现地及时间:中国西安1974年)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在2200年前驾崩之前统一了中国,下令修建长城,

  • 商汤讨伐夏桀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商汤

    公元前16世纪,统治了中原四百多年的夏王朝已到了末日。夏朝最后一个国君名桀(jié),是个典型的暴君。他残酷剥削压迫人民,过着荒淫奢侈的生活。当时黄河下游有个叫商的部落,畜牧业发展得很快。到了汤做首领的时候,这个部落已经十分强大了。汤是个既有才干、又有德行的首领,很想做一番事业。他听说妻子娘家有莘氏

  • 历史上善于管理自己的人有哪些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的人

    历史上善于管理自己的人有哪些,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1、诸葛亮诸葛亮虽身为蜀国丞相和三军统帅,军政大权在握,却是廉洁奉公的表率。他教育儿子要进行品行高尚的养成,即要用俭朴的生活来养德,用淡泊富贵来树立大志,用静心学习增长才干,用振奋精神来革除享乐怠惰,等等。诸葛亮正是这样做而实践“鞠躬尽瘁,死而

  • 历史人物评说李世民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1)标准:德行;学识。(1分)观点:博学成就美德(或学习提高个人素养)。(1分)(2)做法:爱才惜才;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民族平等。(3分)影响: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3分)(3)看法:德才兼备;以人为本、人尽其才、宽容包容。(2分)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

  • 金庸的《天龙八部》故事的背景年代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背景

    金庸的《天龙八部》故事的背景年代,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一、《天龙八部》故事的背景年代:发生于北宋哲宗元祐、绍圣年间,公元1094年前后。二、《天龙八部》故事发生在《射雕英雄传》之前。解析:《射雕英雄传》以宁宗庆元五年(1199年)至成吉思汗逝世(1227年)这段历史为背景,反映了南宋抵抗金国与

  • 10大维护正义的残忍行为

    野史秘闻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大維護正義

    10大维护正义的残忍行为,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正义的界定本来就是主观的,有时候维护正义和纯粹的报复之间的界线也很难划清。以下都是维护正义的行为,但却相当的残忍冰冷。10.在暗杀恐怖分子之前都会给其家属寄吊唁卡的特工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中,黑色九月恐怖分子残忍地杀害了11名以色列运动员,与此

  • 自驾中国10大最美公路(8):丝绸之路的大漠风华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大漠

    自驾中国10大最美公路(8):丝绸之路的大漠风华,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自驾是一件幸福的事儿,去到未知的地方,遇见不同的人,看到不一样的风景,感悟在路上的精彩人生。自驾过程中,你需要和座驾相处,孤身一人或者带上伴侣亦或是一条狗,反正,你要用自己方式和这个世界相处,挺好!自驾之前,要选一条路,一

  • 中国民间首次对日本皇室追讨文物「中华唐鸿胪井刻石」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首次

    据观察者网报导,最近,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文物追讨部部长王锦思等三位民间人士到达日本东京,计划23日前往日本皇室,递交要求归还中华唐鸿胪井刻石的信函。这天恰好是日皇明仁的生日。中国民间首次对日本皇室追讨文物「中华唐鸿胪井刻石」。此次中国民间向日本追讨的文物系「中华唐鸿胪井刻石」。对日索赔联合会7日

  • 古典小说《水浒后传》与《后水浒传》有什么不同?

    野史秘闻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古典

    明代《水浒传》等四大小说行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后来小说作者仿效的对象,也出现了续书现象、明末已有人写《西游记》的续书,入清后更出现了一批续书。康熙年间,刘廷玑便已注意到这种文学现象,他说:「近来词客稗官,每见前人有书盛行于世,即袭其名,着后书副之,取其易行,竟成习套。」(《在园杂誌》卷三)清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