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被误读的殷商“纣王”

被误读的殷商“纣王”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212 更新时间:2024/1/4 11:19:04

他天资聪颖,闻见甚敏,才力过人,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抚梁易柱之力,深得其父帝乙欢心。

作为商朝最后一位君主,夏商周断代工程把他在位的时间溯源到公元前1075年―公元前1046年。

然而,在这29年的君主生涯中,正史却给了他诸多不公。

称号的污蔑

世人皆称他为殷商纣王,笔者更愿称其为帝辛

帝辛,子姓,商族人,帝乙嫡出。与微子、微仲衍是同母兄弟。

商人崇祖,国君生前称帝,与夏王朝生前称后不同。众所周知,商王朝的帝王的名字,一直是以天干命名,帝祖甲、帝文丁、帝太丁、帝武丁皆如是。从甲骨和史书的资料来看,似乎与商王朝的祖宗一元神教有关。

子辛,作为商朝帝辛,之所以被后世谥为带有残义损善之意的“纣”。无它,皆周人侮辱、蔑视性的称呼。

帝辛为何失败?

众所周知,文王起兵,武王伐纣,商灭,周立。那么,作为商朝最后一任君主的帝辛是如何失败的呢?

自古以来有两种缘由。

一者,说辛在位后期刚愎自用,居功自傲。建鹿台,造酒池,悬肉为林,建豪华宫殿园林,国库空虚;此外杀比干,囚箕子失人心。连年用兵伐东夷,国力衰竭。

二者,政治糜烂,爆发了大分裂;连年征战,兵力损耗大半;周族为了生存而借机起兵伐商;牧野一战,俘虏兵临阵倒戈…..如此云云。

终究一个说法,这么一揽子事儿下来,殷商王朝垮了。

诚然如是,殷商王朝彼时国力衰竭,人心尽失。但于帝辛而言,又是否当真如此呢?

比干究竟是老死,还是死于帝辛之手?伐东夷,周族崛起灭了人心尽失、国力衰竭的殷商,这段由周武编写,历史可信度极低的历史,又是否真的经得起推敲?

郭沫若先生称他为:统一神州肇此人。如果一个简简单单的昏君,又何至于此?笔者看来,帝辛成为纣王,完全是被抹黑。

恶意的抹黑

作为一个很有本领的人,把他说得很坏,显然是不公的。那么究竟是谁在抹黑?

笔者认为,帝辛的罪状是“千年积毁”的结果,也是“层累地选成”的结果。

1:西周——为巩固自己统治,打出顺应天意,替天行道;:

2:仇敌——两代周王的命运,使商周成为死仇。周对大商的仇恨、对帝辛的畏惧,使得周人不顾一切地诋毁、抹黑自己强大的、天神一般的对手帝辛。目的是为建立战略联盟,激起将士同仇敌忾,减轻自己的畏惧和恐慌。

3:内奸——有商一代,君权与神权之争历来争端不休。曾经是商王朝中坚力量的祖宗元神教,他们为达到目的,成为动摇商王朝统治基础的主力。

又如王党内部的叛逆者,如微子、箕子、比干之流。决非孔子口中的贤人,而是一群因个人利益出卖国家的“内奸。

又如商王朝的贵族们,自帝祖甲的礼制改革以来,帝位继承和国家大事中的贵族公议制被废除,他们如何能不反抗?

帝辛,作为当权执政者,自然会受到他们的攻击。

4:战国诸子——战国诸子百家的时代,人人都在证明自己观点。

为证明仁义重要,帝辛就成为了反面教材。

为证明尚贤、用贤的重要,举帝辛残害忠众以亡国的教训出炉了;

为证明天道亡国,就制造帝辛“斮朝涉之胫”、“刳剔孕妇”实例;

为证明防微杜渐的作用,就制造帝辛“为象箸”………..

如此种种,本是一代雄主的帝辛成为了污水坑,什么千奇百怪的罪名都来了。道是墙倒众人推,早已习惯的举措,多泼一瓢污水又有何妨?正因为如此,造就了一个“千年积毁”的商纣王。

如此,又岂是大污蔑,大抹黑可殆尽?

古今质疑

难道这样的抹黑没有引起有识之士的质疑?显然不是。

《论语.子张第十九》中,孔子大弟子子贡早已提出:帝辛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作为孔子弟子中政治成就最高的人,子贡一语道破了“千年积毁”现象。把万恶都归于帝辛,即便自古以来亡国之君下场都极可怜,但象帝辛这样被肆意抹黑的却绝无仅有。

无独有偶,宋人罗泌在《纣事多失实论》提出质疑:凡是桀有的罪恶帝辛都有,而桀没有的,帝辛亦有。帝辛似乎成了夏桀加想象的罪恶的集大成者,搞得帝辛亡国就是他罪有应得,这合理吗?

好在亲历家国沦丧、山河破碎明末大知识分子顾炎武更清楚到认识到这个本是残酷的现实:

帝国衰亡,是各种势力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以至于积重难返,非鼎故不足以革新。也是,商亡是必然的,帝辛只是适逢其会,换了任何人,都无法拘救商王朝的命运。那么,又何故归罪于一人?

古代的质疑如是,现代质疑与反驳若干年后愈加强烈。其中最为著名便胡适做论文《说儒》与郭沫若着《驳说儒》的争论。

之后顾颉刚做《纣恶七十事发生的次第》加以考证,彻底洗清泼在帝辛身上的污水浊泥。这样如郭沫若认同考究那样,“统一神州肇此人”的帝辛,作为一个“武王”的形象重现人们面前。

自此,被误读的商纣王似乎以正面的形象出现在世人眼中。但受《封神演义》等小说影响,让商末“武王”还是蒙尘,实为悲哀。

标签:

更多文章

  • “最惧内”的皇帝:明宪宗与万贵妃的爱情

    野史秘闻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

    (《后宫》剧照:朱见深和万贵妃)说到明宪宗朱见深,史学家对他的定论还是正面的。《明史》说他“恢恢然有人君之度”。他性格安静、谨慎、宽和、仁厚,信任大臣。个人亦认为他还存有感恩之心、不记仇恨、重情重义、忠于感情。这样的一个人,被台湾文史家庄练(苏同炳)在他的《中国历史上最具特色的皇帝》一书的《明宪宗有

  • 痴情少年天子顺治和董鄂妃的千古绝恋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清世祖顺治年仅24岁便逝世,这位少年天子虽然英年早逝,但是在清朝历史上却因为不爱江山爱美人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顺治帝处于清朝早期,处于满汉矛盾异常激烈的时候,发生了“剃发易服”“文字狱”等重大历史事件。抛开发生在顺治年代的政治事件,顺治与董鄂妃的千古绝恋最让世人熟知。董鄂妃具正史记载:满洲正白旗,内

  • 都是岛国,日本与英国有哪些不同?日本人看了该生气了

    野史秘闻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

    日本与英国都是典型的岛国,而且是同一重量级的。两个国家有很多相同点,比方说,都面对大陆背对大洋,土地资源都很有限但水资源丰富,与大陆相连的海峡最窄处都差不多宽。今天我们重点来说说两国的不同点。1、饮食方面:英国饮食热量高素食少,日本饮食热量低素食多。(日本料理)两国虽然都很爱吃鱼,但做法不一样。英国

  • 整个清朝除了和珅就属他最有钱了,当时的世界首富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

    有一份数据不知道大家看过没有,1000年来世界上最富有的50个人,中国人有6人上榜,和珅,宋子文,刘瑾,忽必烈,成吉思汗,伍秉鉴。前五位的故事大家知道的比较多,对伍秉鉴这个名字有些人可能有些陌生,今天就来介绍一下这个当时的世界首富。1834年,他对自己的所有资产包括房屋,店铺,银号,生意等等进行了估

  • 在古代 骡子为什么不能当战马使用?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相信很多朋友都对骡子很熟悉吧,骡子是马和驴的杂交品种,骡子虽然跑的不快但是拥有马的灵活性,还拥有着驴的负重能力,吃的又少,可以说是一种绝佳的劳作役畜,既然骡子优点这么多,为什么从来没听说过,在古代有人把骡子当战马用呢?以明朝典籍《五杂俎》记载,骡子最早起于匈奴,自战国年间起,就被中原农民逐渐引进繁殖

  • 古人为什么说“穷文富武”,在当时习武拜师的时候需要花费多少钱?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

    影视剧中一些大侠和闯荡江湖的人被演绎的都是武功高强之人,但有一个说法是穷文富武,从这点也能大致看的出来,习武的话需要的花费自然不会少。所以古代习武者,几乎没有一个不是家境富有的,不然供不起自己,更供不起师傅。圣人孔子,自称“有教无类”,收弟子也不是白收。他说过自己的条件:“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 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后他的妻儿怎么样了,最后是如何的结局?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

    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的顶级谋士自从出山之后帮助刘备可以说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晚年时在五丈原病逝之后他的妻儿怎么样了呢?诸葛先生不是普通人,他的审美标准不同于我们普通人的审美眼光,他所看中的美似乎更偏向于内在的韵味和才华,要不怎么就娶了“丑妻”月英呢。月英也不是普通女子,能受诸葛亮青睐且一生只爱她一人的

  • 光绪在被慈禧软禁期间养成了一个爱好 慈禧知道后内心开始变得恐惧起来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

    慈禧作为一个晚晴的权利掌控者自然不希望权利从自己手中溜走,慈禧和武则天比起来只是相差了一个登基的仪式罢了,虽然她曾经让光绪帝掌握了一段时间的权力,但是康有为那些人组织的戊戌变法,让慈禧太后认为是光绪帝在背后支持的,所以从那时开始就对光绪帝防备了起来,然后又把属于她的权力给夺了回来,让光绪帝的名号变成

  • 历史上称“圣”的几个人,已经流传后代百世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

    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很多厉害的人,他们有的是武功厉害,有在写诗上有才华,有的写文章写得特别好。因为古代是很传统的,所以在不同的朝代出现了不同方面有才华的人。如果某个人在自己的领域特别突出,后世就会将他们冠以“圣”或者“仙”的名号。在我们的印象中,似乎能够称圣的只有孔子,我们也一直称他为孔圣人。今天,小编

  • 清朝男子的发辫到底有多脏 别再被清宫剧给骗了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

    在清宫剧看到的清朝男人的形象都是头顶前面是突的,后面有点头发还留了一个小辫子,不管是阿哥还是皇上,都是非常的干净清秀,但事实是不是真的如电视剧里的一般?清朝人的发辫如何护理,只能用两句话形容:“有钱人好解决,没钱人不解决!”不要以为这句话是句玩笑,在大清一朝,针对那条长长的大辫子,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