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万历皇帝变态到极点:为了节省开支把2/3的官员辞掉(图)

万历皇帝变态到极点:为了节省开支把2/3的官员辞掉(图)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2455 更新时间:2023/12/24 13:46:16

节选自《老梁说天下3》,中国工人出版社

现在很多影视剧拍历史题材的时候,非常偏爱清宫戏。你看拍帝王时,拍康熙、雍正、乾隆、光绪的挺多。其实,在我看来,明朝的皇帝比清朝的皇帝更有故事。为什么呢?1368年,大明王朝的朱元璋在南京称帝,英雄气概,气吞山河。他的子孙就达不到他的高度,不仅达不到,甚至很多子孙都非常变态。在中国历史上,明朝的皇帝的变态程度得排在第一,什么乌烟瘴气的事儿都有。有的皇上不好好上朝,在宫里当木匠,做完木匠活儿还拿到市场卖去;不知道有的皇上在宫里面是怎么处理关系的,宫女能趁他熟睡的时候,差点儿把他勒死。这都是明朝出的事。

这些事让我们觉得明朝皇帝真是荒唐。明朝皇帝里有一个是荒唐之最。你要听完他的事,你就不觉得别的皇帝的事儿是事儿了。这个皇帝是谁呢?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万历皇帝朱翊钧

他有什么荒唐事呢?第一个特点是他任性。怎么任性呢?有句话叫“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再怎么闹怎么玩,你是当皇上的,你每天得处理朝政吧。过去皇上几点上朝呢?一般情况下,大臣在后半夜三点多钟就起来,四点多钟往外走,五点的时候到。这时候,皇上早就坐在龙椅上等着了。

上朝是皇上一天的基本业务,必须要做的。但是万历皇帝朱翊钧任性到什么程度呢?跟大臣怄气,跟宫里的人怄气,有一点儿事不顺着他就不上朝了。而且他居然一连28年不上朝。现在有人说,谁谁整天不出门,在家叫快递、叫外卖,谁谁就是宅男。你见到过万历皇帝这样的宅28年的“头号大宅男”吗?所以,这是他的一个独特的地方。

他还有第二个特点——贪财。说贪财,你别可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都是你的,你贪财干吗?但万历皇帝跟谁都不一样,他贪财。皇子大婚的时候,他不仅不放过朝臣,也不放过天下百姓,让天底下百姓给皇子大婚随份子钱,万历皇帝的做法弄得百姓怨声载道。而且万历皇帝看哪个大臣家有钱,不管你有罪没罪,给你定个罪名,完了就抄家。你说皇上这么干,大臣们还能有个好吗?万历皇帝先把大太监冯宝家给抄了,发现冯保家“金银珠宝钜万计”,心想冯宝仅是个大太监就这么有钱,那别的级别高的官员家肯定更有钱了。后来,张居正去世后,万历皇帝听信谗言,相信张居正生前肯定积蓄了大量财富,“宝藏逾天府”。于是也怀疑张居正“多蓄”,派人抄其家,“尽发其诸子兄弟藏,得黄金万两,白金十余万两”。但张居正本身还算比较廉洁,所以这个数额离万历皇帝所期望的二百万两相差甚远。

总之,万历皇帝看谁家有钱就抄谁家,公正不公正就不说了。抄家来的这钱怎么办?送交国库?万历皇帝不可能这么干的,都运进紫禁城,成他自己的了。所以他宫中的金银珠宝不计其数。后来,万历皇帝死了,葬在十三陵中的定陵。20世纪50年代考古时把他的地宫打开后,一看里面,这金银珠宝等值钱的东西太多了,没哪个皇上比他奢侈的。这其中得有一半是抄家得来的。

最滑稽的是,他为了节省开支,还号召节约。节约是美德,这没问题,但你听说过公司老板为了节约,把员工都辞了的吗?那你还开公司干吗呢?万历皇帝就干过这种事。万历年间的“市”一级政府里有三分之二的官职是空缺的。因为没有这官,我就不用给你开工资。他荒唐到这个程度,你说天下还不乱吗?到后来政府已经接近瘫痪了。而他的目的是为了省钱。你说这皇上贪污受贿带“小抠”,变不变态?对这样的皇帝,你能理解吗?更狠的是他后来想了个招敛财——收矿税。他是怎么收矿税的呢?万历二十四年开始,万历皇帝为了增加宫中的收入,以应付日益庞大的内廷开支,开始派太监采矿。太监们也不可能懂地质学,于是所谓的“开矿”很快就演变成了一场遍及全国的敲诈勒索运动。其常用手法是寻找当地富庶人家,随口指称其家地下有矿脉,或是其家祖坟下有矿脉,使用各种招数,总之要敲诈出一笔巨额财富出来方才罢休。

这明摆着是抢,前面说他抄家跟土匪一样抢大臣的,这矿税则是抢老百姓的,所以老百姓当时对他的意见那是大了去了。很可笑的是,他收这矿税收得挺多。到万历三十年的时候,朱翊钧在宫里觉得浑身不得劲儿——坏了,我要死了。他想老百姓对矿税意见大,我得求个好名声啊,于是赶紧下旨废除矿税。

圣旨发出去了就几个时辰工夫,他又缓过来,活蹦乱跳了。“我没事了。不行,赶紧让人把圣旨追回来,矿税还得接着收。”你就说万历皇帝贪婪到何种程度了,这非常变态。

除了贪财,他还有一个毛病——好色。皇上好色很正常,天下都是他的嘛!但你真见不着几个像万历这样的,他根本就没想正事的心思。他效法他爷爷嘉靖皇帝,在民间选美女,一天之内娶了九个嫔妃。这还不算,宫里宫女,他看着谁好,就过去调戏去了,根本就不顾及皇帝的威严。宫女见了他战战兢兢地磕头,他有时候还让这宫女给他唱荤曲,把宫里搞得乱七八糟。

万历皇帝虽然好色,但不等于说喜新厌旧,他有自己喜欢的后妃。他最宠爱的妃子是郑贵妃。这个郑贵妃跟别的妃子全不一样,其他人见皇上害怕或者是献媚,这个郑贵妃天真烂漫,敢跟皇上嬉笑怒骂。她既敢挑逗皇上,又敢讽刺皇上,经常搂着皇上拍皇上脑袋一下子。两个人相处得不错,感觉很和谐。

他们俩交流没障碍,让这万历皇帝觉得:我不光在生活上找了个好伴侣,在精神上也找了个好伴侣,所以这郑贵妃升得很快。她开始就是个嫔,然后上升到妃,又由妃上升到贵妃。明代后妃的封号按等级依次为:皇后;皇贵妃;贵妃;贤妃、淑妃、庄妃、敬妃、惠妃、顺妃、康妃、宁妃;德嫔、贤嫔、庄嫔、丽嫔、惠嫔、安嫔、和嫔、僖嫔、康嫔;昭仪、婕妤、才人、选侍、淑女;等等。郑贵妃是由嫔一步步升上来的。后来,郑贵妃还给万历皇帝生了个儿子,他排行老三,叫朱常洵,后来被封为福王。这朱常洵是郑贵妃生的,很受万历皇帝的喜爱。由于万历皇帝宠幸郑贵妃,所以一张嘴就瞎答应——我把你儿子立成太子了,将来继承我皇位。

这下犯忌讳了,因为明朝立皇太子的规定,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就是说,你要立皇后生的儿子当太子,如果皇后没儿子,其他的谁岁数大立谁。这个福王朱常洵排老三,不该立他。那时候该立谁呢?该立后来的泰昌皇帝朱常洛。后来,朱常洛当了一个月皇上就死了。朱常洛是长子,但他这个“老大”的位置来路还不太正——因为朱常洛是个姓王的宫女生的。

准确地说,朱常洛是万历皇帝洗手“洗”出来的。还有这么生出来的?怎么回事?在万历皇帝十六七岁的时候,到慈宁宫看望自己的母亲李太后。从慈宁宫出来后觉得挺累,他就到慈宁宫旁边偏殿里面休息。

他看看自己的手挺脏,想“净一下手”吧。皇上洗手,大太监后面跟着,这边得有宫女伺候着。这时候,太后身边的一个姓王的宫女就伺候他洗手。他洗完手抬头一看,觉得这宫女长得挺漂亮。万历皇帝这时候也处于青春期,这年轻人一高兴就什么都有了。后来,姓王的宫女就怀孕了,生下的孩子就是泰昌皇帝朱常洛。就这样,他不得不认这个孩子。但这万历皇帝只承认这是我大儿子,不想立这个孩子为太子。

所以你看,这个人贪财、好色,不像一个正常的皇帝。正常皇帝会想,这些东西都是我的,还用使这些手段吗?没这个必要。万历皇帝在位时间那么长,身体上肯定没什么问题,那么他的心理怎么能变态到这个程度呢?这个其实是被“管”的。

在万历皇帝周围,有“三座大山”管着他。第一是个李太后,这是自上而下的。第二个是当朝首辅张居正。万历皇帝刚即位的时候,朝政都是张居正来处理的。第三个是他身边的大太监冯宝。这个冯宝就是照顾万历皇帝的。他教万历学走路,陪万历学说话,凡是该教的都教。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这人比奶妈都精细,简直就是“超级奶爸”。这冯宝从小带着万历皇帝,把他“包裹”得严严实实的。

人要一直在这种环境下长大,他的心态好不了——做事不由自己做主,所有犯愁的事都有人解决,他就没有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万历被呵护得太周到。再一个张居正管外事管得又太严格。张居正在这个小皇帝上任头十年,把大明王朝治理得风调雨顺,井井有条,国库充盈——粮食储备够吃十年的。当时西方一些传教士来观察明朝朝政,得出的结论是,张居正乃“世界经济第一人”。作为一个“总理”,张居正当之无愧。但张居正管皇上管得太严格了,他一心要万历皇帝将来做有道明君。

中国的知识分子自古就有这个梦想,总想管着皇上,或者帮助皇上解决问题,最后让皇上当“问题”给解决了的多得是。张居正当时就对这个小皇上管得特别严。你知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压迫得越狠反弹的力度就越大。这小皇上一天天长大了,他可不愿意上头有人管着。我是皇上,你这么管我能行吗?所以,一旦皇上亲政,原来的当政大臣全得倒霉——他会疯狂报复。他派人到湖南抄张居正的家,把张居正老家的门都封起来,让他家里人都出不来,结果张居正家十余口人活活饿死。所以说,这个万历皇帝在明朝诸多皇帝是最胡闹、最荒唐的一个。他这个荒唐来自什么?心理的变态;心理变态来自什么?来自童年、青年时代生活的扭曲。我们现在有个说法叫“穷养儿,富养女”。说男孩子受点儿苦没事,女孩子得给好吃的好穿的,别将来谁给个馒头就领走了。这大错特错!这个“富养女”直接带来“剩女”问题。女孩本来就有一种依赖心理,当依赖心太强了时,走向社会还总想寻找依赖,这样一来,这个女孩到了二十多岁了还不能独立,不知道怎么跟男人相处,一处对象就特别任性。而现在的男孩也是独生子,能总惯着你吗?所以,一来二去,到30岁了还嫁不出去。

万历皇帝,其实就是教育领域一个非常失败的典型。万历皇帝28年不上朝,把明朝弄得乱七八糟。到崇祯年间,崇祯皇帝那么努力地工作,也挽回不了明朝灭亡的命运。所以,史书上的那句话说得对,“明亡乃始于万历”,就说明朝的灭亡其实是从万历年间开始的。

标签:

更多文章

  • 水煮三国:袁术问袁绍要军马 为什么被拒绝了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

    许可/文当那场袁绍与公孙瓒的战争最终以双方握手言和结束后,袁绍终于稳坐冀州,从此军队粮草自不必愁。袁术听说后,就赶过来问袁绍要千匹良马。冀州是袁绍费尽心机才抢过来的,在与公孙瓒的战争中,袁绍所付出的代价自然惨重。因此,于情于理,袁绍都不可能将马送给自己的亲弟弟袁术,况且还不止一匹。袁绍与袁术的关系虽

  • 趣闻传说:牧童遥指的“杏花村”在哪里?(图)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

    唐代诗人杜牧有一首《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脍炙人口,历来受人称道。但诗中的“杏花村”在何处却众说纷纭,或说在山西的汾阳,或说在湖北黄州,或说在安徽的贵池。那么,杜牧的《清明》所指杏花村究竟是现今何处呢?第一种说法是:今山西汾阳县杏花村。早

  • 日本法师旅馆为什么能长寿1300岁,践行五字店规,还有独特服务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

    在日本国石川县栗津温泉,有一家古老的法师旅馆,这家旅馆如果标榜自己是此行业的祖师爷,相信绝对没有第二家旅馆敢反对,因为该旅馆创业于718年,距今已经有1300年的高龄。开创这家旅馆的鼻祖,是日本古越国的一位得道高僧泰澄大师。泰澄大师活跃在太平时代,他一生最大的成就,是在过去的越国,建设了120多座庙

  • 皇太极为什么宠爱海兰珠胜过孝庄呢,海兰珠有什么过人之处?

    野史秘闻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

    在清初时期的时候孝庄是一位非常有能力的人,在后来教育顺治皇帝的过程中也能看的出来,但为什么皇太极却更宠爱海兰珠呢?海兰珠有什么过人之处?大清朝唯一一个先后娶了姑姑和两个侄女的皇帝,就是皇太极。姑姑哲哲是皇太极的正妻,两个侄女一个是大名鼎鼎的孝庄,一个是皇太极挚爱一生的海兰珠。因为孝庄在历史上的光环太

  • 在古代的时候可以明目张胆的持有刀具 但为什么绝对禁止私藏甲胄?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

    在古代的时候国家对于刀具管制的非常严格,但即使这样也能在家中放上一两把刀来防身用,但为什么没有杀伤力的甲胄却不能私藏呢?第一:刀的用处多,平时少不了刀的用途有很多种,比如生活用刀,用来杀猪的刀叫做杀猪刀,用来砍柴的刀叫做砍柴刀,用来切菜的刀叫做菜刀,用来抵御外敌的刀可以叫做防身刀剑,总之,刀有很多用

  •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为什么要杀死那么多出生入死的开国功臣?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

    在古代朝代更迭的时候一些开国皇帝等到江山稳固之后首先下手的绝对是当初的那些开国功臣,明朝的朱元璋在这一方面可以说是屈指可数,那么为什么朱元璋要杀那么多的开国功臣呢?简单的说,就是你和一批人打出一片天下,你做了老大,跟着的几个人,功劳都很大,甚至可以盖主,都是潜在的危险,跟何况有些开国功臣仗着功高飞扬

  • 关羽和张飞在遇到刘备之前一个是卖枣的 一个是杀猪的 从来没有学过武功 但为什么他们两个武功那么好呢?

    野史秘闻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

    三国时期战乱四起,各地英雄层出不穷,刘关张三人除却刘备是汉室后裔之外其余两人在之前都是无名之辈,一个是卖枣的,一个是杀猪的,但他们两个都没有拜师学艺,那他们的功夫是哪里来的呢?总不能是自学成才吧,如果都这么聪明,那还何至于做小买卖呢。其实我们细细品读,还是能从书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的。首先我们都知道在

  • 在古代圣旨的权利那么大为什么却没有人去伪造?看看开头的第一个字就知道了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

    在古代的时候皇帝是至高无上的存在,皇帝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如铁令一般,从而演变出了圣旨,既然圣旨的用处那么大难道就不会有人伪造圣旨吗?对此专家说了一句话:“不是你想伪造便能伪造的”。圣旨,是皇帝下达给普通百姓亦或者是朝廷官员的命令,接旨之人必须无条件服从,否则就是藐视皇权,会被判处死罪。首先,圣旨其实

  • 观看诸葛亮,你会发现他打仗总是坐轮椅,这是为什么呢?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

    我们在观看《三国演义》的时候,经常会看到诸葛亮他在剧中的造型就是一把鹅毛扇子和四轮手推车是他的标准,打仗时摇着他的羽毛扇子,好像他胸有成竹,非常有说服力。那我们就会奇怪,为什么四肢健全的他要坐轮椅上呢?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他出生于官吏之家,是当地的名门望族

  • 春秋时期比西施更美的美人,她是沉鱼的原始形象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

    中国历史上在春秋时期说到美人,大多数人都会想到西施,可是有一人比之更美,她才是沉鱼的原始形象。西施多美?西施,名夷光,春秋时期越国人,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山村。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又称西子。苎萝有东西二村,夷光居西村,故名西施。施姓后裔生活在浣纱溪畔。其父卖柴,母浣纱,西施亦常浣纱于溪,故又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