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秦始皇放弃北伐匈奴,转而修筑长城防守是为什么

秦始皇放弃北伐匈奴,转而修筑长城防守是为什么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2470 更新时间:2023/12/30 15:58:35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便将战争的重心调整到了驱逐匈奴上来,并将匈奴赶到了遥远的北方,但是他并没有将匈奴赶尽杀绝,而是修筑长城采取防御姿态,那么他为什么不一劳永逸消灭匈奴呢?

秦朝时,秦始皇为了一统中国,当时匈奴各地肆虐,秦始皇当时举兵进行匈奴大战。当时一下子就击败了匈奴,而且从那以后匈奴人只得生活在大漠中,无法再踏足中原。不过到现在仍有很多人觉得奇怪,为何秦始皇不一举歼灭他们呢?反而为何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去建长城呢?当时家里的壮丁被抓去修长城,惹得民生怨道。孟姜女哭长城就以此为背景!下面就一起来看看秦皇这么做是为了什么吧!

公元前215年,在今天内蒙古的河套地区,秦朝大将蒙恬率领以步兵为主的秦军,与凶狠的匈奴骑兵展开了一场殊死之战,刚刚统一天下的秦军士气正旺,一举拿下了河套地区。匈奴残部望风而逃,远遁大漠。然而,凯旋的秦军得到的命令却不是再接再厉,攻占漠北,而是转攻为守,30万大军以战国时期燕、赵、秦三国的北方长城为基础,就地修筑长城,从西北的临洮一带一直延伸到辽东,横贯东西的万里长城第一次出现在人们的眼前。

秦始皇不仅是我国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还是一位卓越的经济学家,在北伐与修筑长城之间他肯定算过一笔经济账。

首先,秦始皇统治的民众基本上都是农民,而如果要深入大漠与匈奴作战,就需要相当数量的骑兵。把平时基本不骑马的农夫转变为强大的骑兵,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训练,同时由于这些农民当了兵,不能再从事农耕了,还要蒙受生产上的劳动力损失。

况且即使有了强大的骑兵,要送他们到北方草原深处作战,粮草的运输和损耗也是一笔很可怕的开销。古代没有高速公路和铁路,也没有大货车,粮食运输只能靠人力和畜力,十分艰难。史记中曾经记载,从中原地区运送1石粮食抵达北方的前线,路上运输队消耗的粮食竟达到了192石!

而匈奴骑兵的作战成本却很低,游牧民族从小在马背上长大,既是放牧者,也是战士,角色转换很容易,甚至可以一边放牧,一边作战,后勤保障比农耕民族好多了。

农耕民族作战的成本比游牧民族要高,而作战的收益却很可怜。即使占领了广袤的草原,却无法耕种,中原朝的税收是从农民的头上获取的,没有了农民,要那么大片的草原有什么用处?即使打赢了对游牧民族的战争,也要被高昂的战争成本压垮。

在这一点上,千古一帝秦始皇的眼光比其他的君王要长远的多了!

汉武帝雄才大略,曾经在对匈奴的战争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可是劳民伤财,大大削弱了国家的经济实力,直接导致了汉朝的衰落;明成祖朱棣的大军五出漠北,苦战多年,把蒙古各部赶得四处奔逃,但仗打到最后,先吃不消的却是明朝。

反观骑马的游牧民族,他们来去如风,掠夺农耕民族积累的财富轻而易举,收益惊人。成本低,收益高,游牧民族怎么会不热爱劫掠战呢?

得想个招儿,改变成本和收益上的巨大反差。秦始皇借鉴战国时期的策略,想到了修筑长城。有了长城这种防御工事,流动的战场将会变为固定的战线。游牧民族无法重演来了就抢、抢了就跑的闹剧,必须先在长城一线与守军打一仗。

如此一来,成本和收益就改变了。防守的农耕民族可以从附近的农田中获得粮食,进攻的游牧民族却远离了放牧的草场。而且长城一线多群山,重要的道路上又修建了坚固的关隘,农耕民族的步兵只要固守防线,游牧民族的骑兵就毫无用武之地,往往还没有抢到东西,就先挨了一顿打。

依托长城打防御战,农耕民族不用训练骑兵部队,训练成本得以降低,又因为士兵原本就是农民,有了固定的根据地,熟悉农活的士兵们在闲时完全可以就地屯垦,后勤的负担也小多了。

不得不说,秦始皇大规模修筑长城的举动,的确与经济学最基本的成本、收益规律是相符合的。修筑长城固然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短期内经济压力很大,但从长远来看,秦始皇的这笔账算得很精明。

从那以后每朝每代,都会对长城进行修筑,以此来防御那些游牧民族。如明朝时蒙古鞑靼部经常进犯,皇帝便召集各位大臣一起讨论。朝中大臣分析如果在国内征收5万名劳工,对长城进行修复需要两个月,这时所耗费的银子也就100万两左右;如果派8万大军去征战,驱赶那些外族入侵人,光每年的粮草、运费总共要耗费将近1000万两。这一对比,结果可想而知。同时,军队的人也能在长城内部进行种植,等到收获,也可以减少来回调配粮食的成本。所以,在明朝时,那些皇帝们当然是选择修建长城,而不是出兵去征战!

如今我们所能见到这些雄伟的长城,这些建筑多是在明朝时完工的,而在元朝马可波罗来中国时当然是看不到明朝的长城的!

标签:

更多文章

  • 他是北宋名将,以刚正不阿的气节名留千古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

    我国自古以来就不缺为国死谏的忠臣,北宋的赵普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刚正不阿的风格使得他有着很高的评价。说起北宋名相赵普,除了非常著名的冒死向宋太祖推荐人才一事总是被人津津乐道以外,还有的就是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了。而且据传赵普靠着半部论语既帮助了宋太祖平定天下,更是以半部论语帮着宋太宗治理天下。据历史记

  • 细数历史上中国至今未被发现的五大宝藏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

    现代社会的许多影视作品是有关于寻宝的,探寻古人留下的神秘宝藏是一件非常吸引人的事情,那么在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些可能存在的宝藏没有被发现呢?封建社会的富饶决定了古代中国的社会财富无可估量,而古代掌权者‘家天下’的思想,使这些藏于民间的财富得以集中在一起。历史上有许多着名的宝藏,最有名的莫过于秦始皇陵地

  • 混进皇宫的三个假太监,他们分别是谁?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混进皇宫的三个假太监,他们分别是谁?下面历史资料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太监或许他不属于正规的官职,但是他是身处皇帝身边最近的人之一,所以这个职位也是具备一定的地位,不过古时候的太监几乎都要经历自宫,然而从古到今,有三个人并非这样做,他们的生活也很丰富多彩,我们接下来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嫪毐最

  • 冉雍:字仲弓,春秋末期鲁国人,孔门十哲之一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

    冉雍(前522-?),字仲弓,春秋末期鲁国(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人。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子曹叔振铎数传至冉离,世居“菏泽之阳”,人称“犁牛氏”,受儒教祭祀。《冉氏族谱》称离娶颜氏,生长子耕,次子雍。颜氏死,又娶公西氏,生求。后公西氏闻孔子设教阙里,“命三子往从学焉”。品学兼优。为人度量宽宏,“仁而不

  • 陈胜、吴广发动起义后,为何会有那么多选择跟随他们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

    大泽乡起义又称“陈胜吴广赵泽宁起义”,是秦末农民战争的一部分,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中国古代战争频仍,王朝更迭,大大小小的战争不计其数。小则劳民伤财,大则改朝换代。战争对生产力的破坏使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并影响着个人的命运和成长。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

  • 宋朝时期为何会诞生交子?经历了什么样的发展

    野史秘闻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

    交子是中国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今天趣历史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宋朝的徽宗皇帝非常有名,一是他在艺术方面的非凡才华,尤其琴棋书画、蹴鞠骑射,无所不精,他的“瘦金体”冠绝天下。另一个则是他的玩物丧志,成为著名的亡国皇帝。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宋徽宗也曾经整军讲武,击败西夏,联

  • 在魏晋时期,中国文化是如何发展的,有何特点?

    野史秘闻编辑:异世邪君标签:

    魏是三国时期的魏朝,晋是晋朝;南北朝是魏晋南北朝的其中九个王朝。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探寻。由于长期的战乱割据,使得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表现出了独特的时代特点。其中,最突出表现就是以崇尚老子、庄子为主要思潮的新道家“玄学”的兴起。这一时期的士人也在玄学基础上,接纳了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从而形成了独具

  • 女娲到底有没有后人呢,女娲后人又是谁?

    野史秘闻编辑:心作祟标签:

    女娲是传说中上古大神,具有非凡的神力和善良的心肠,为了拯救人类做了许多的事情。那么既然是神那么女娲有没有后人呢?女娲后人又是谁?女娲有没有后人其实说起来,女娲后人并不是单独指的某个人,而是说的是女娲氏族,在这族人当中还有一个是最为重要和特殊的,人们常常说的女娲后人就指的是这个人了。根据民间的传说和一

  • 秦始皇把“寡人”改为“朕”,原因是什么?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

    秦始皇把“寡人”改为“朕”,原因是什么?下面历史资料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秦始皇嬴政,是一位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次完成中国大一统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周朝时期没有皇帝,只有王,而统治者都自称“孤”,被分封的诸侯国君自称“寡人”,周朝灭亡后诞生了秦朝,

  • 朱棣将国都迁往北京,为什么大多古代国都都设在北方?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

    大明是汉族建立的最后一个王朝,也是一个非常可惜的王朝,它本来能够成为世界上最强的霸主,却遗憾的退出了历史舞台。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明朝不仅是一个强硬的王朝,还具有几乎创造的一个记录,也即明朝朱元璋是唯一一个从南方向北完成大一统的国家。其中,在朱元璋在位的时候,明朝的都城本来是设在今天的南京地区。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