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秦王嬴政用十年时间消灭山东六国 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让曾经无比辉煌的山东六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当中?

秦王嬴政用十年时间消灭山东六国 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让曾经无比辉煌的山东六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当中?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1006 更新时间:2024/1/18 16:57:01

战国七雄之中,秦国与其他六国以崤山为界,除了秦国在崤山以西之外,其余的六国均在其东边。因此这六国又称“山东六国”。最终秦国灭山东六国,一统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是什么样的原因让这些曾经无比辉煌的诸侯大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当中呢?

战国时代最大的胜利者是秦国,它的辉煌自然就不需要我们去多加评述了,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创造、同文、轨车同轨诏令的颁发,长城灵渠的修建等等。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秦朝带给中国古代历史的贡献,在几千年之后,我们依旧不能够忘记它曾经的辉煌。

战国时代除了秦国之外,山东六国虽然获得了比较悲惨的结局,虽然它们最终淹没在了历史的风沙当中归于沉寂,但是这些国家都曾经有过辉煌的时段,那么是什么样的原因让这些曾经无比辉煌的诸侯大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当中呢?它们分别又是因为什么样的原因而灭亡的呢?

其实导致它们灭亡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说国与国之间实力发展的差距,各个国家实行制度优越性的差距,以及一些天时地利人和方面的因素等等,而我们今天就来看一下,导致山东六国各自灭亡的最重要的因素在什么地方?

魏国灭亡于失败的人才制度

首先来看一下魏国,导致魏国灭亡的最重要的因素,实际上是它的用人制度,也就是人才制度。在战国初期的时候,魏国实际上是最重要的人才输出地,魏国是当时最为发达的国家,它的一些资源是天下所有的学子们都想得到的;同时,因为魏国的强大,很多的人才都选择到魏国去入仕为官,并且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谋求更好的前途。

魏国先后失去吴起商鞅孙膑范雎张仪尉缭等人才

可是魏国从魏武侯后期,对于人才就表现出了一种极度的蔑视,首先是魏武侯赶走为魏国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吴起,之后又是魏惠王放任商鞅随意出走,又受到庞涓的蒙蔽而迫害孙膑,再之后,范雎张仪相继在魏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迫害,尉缭子也因为不受重视而远走它乡,甚至由它的王族所萌生的大才信陵君也是一生得不到重用,最终愤懑而死……。

我们回顾一下魏国的用人历史,几乎是一条僵直的黑线,它完全浪费了这个国家本身所拥有的资源。例如,商鞅是一个用惊世变法改变了天下格局的人,张仪的连横、范雎的远交近攻无一不为秦国的历史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让山东六国在这些政策的影响之下分崩离析。

尉缭对于政治方面的一些远见意识影响深远,不仅影响了战国末期的秦国,甚至在后来秦朝的历史发展进程当中也可以看出他观点的一些具体体现,而信陵君也是一个在军事方面的奇才,窃符救赵事件不仅仅是保全了赵国,也为魏国的发展留出了一条后路。

后来信陵君又带领着山东六国的联军两次打败秦国的进攻,可以说是山东六国抵抗秦国进攻的一个坚强的支撑。可是就是这些人,要么得不到重视,要么被束之高阁,要么被迫害至远走它乡,魏国一次又一次的放弃了能够让它再度崛起的机会。

魏国成战国初期第一强国,得益于李悝和吴起

实际上,魏国在战国初期的时候之所以能够强大起来,也是依靠李悝和吴起这两位人才。如果后来的魏国能够更加重视到人才的作用,能够让那些愿意为魏国的发展做出贡献的人们得到更好的待遇,那么相信它一定会有长足的发展。

魏国的用人其实没有制度上的横加约束的,在制度方面其实没有对于人才招揽的阻拦,它可以任用各个国家的人才,只要对它的发展有用,可是它却非常精准地错过了所有的机会,导致最终风华的大梁王成淹没在了茫茫大水当中,一个曾经鼎盛一时的诸侯大国就此灭亡。

楚国亡于分封制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楚国,楚国会灭亡最重要的因素,是因为它国内分治制度对发展的阻拦。在楚国最后与秦国的对峙当中,这个国家因为秦国采取的不进攻形式而懈怠,后来被王翦所带领的秦军抓住了漏洞一举击溃。

都在惋惜楚国的这次失误,但实际上楚国的这次失误是必然会发生的,换句话说,这并不是失误而是由它的制度所决定的必然结果。我们之所以会这样说,那是因为分治制度对于楚国的发展阻拦由来已久。

从春秋时代楚国自立为王之后,分治制度就一直没有被改善过,它是将自己的权力划分给国内的一些贵族,同时也将保护国家安全的重任分担给那些贵族。如此一来,这些贵族在发展当中就会不断地撤走,各大家族之间的势力会相互敌对,这导致楚国并不能够完全地凝聚起来。

楚国军队效忠并不是楚王,而秦王具有绝对的权威

虽然楚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虽然它拥有着号称百万的军队,但是这号称百万的军队里面却是无数的分支,它们共同效忠的人其实并不是楚王,而是个大贵族对它们的直接管辖者。

楚国与秦国不一样,秦国里面秦王是绝对的权威,贵族对发展的阻碍作用微乎其微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可是楚国就是一个靠贵族的发展才能够支撑起来的国家。

因此,以贵族为基本的分治制度是不可能被改善的,而只要这种制度存在,各个家族之间的掣肘也必定会存在,所以最终秦国和楚国长期对峙的情况之下,各大家族难免会重新回到那种掣肘的状态当中,一旦掣肘爆发,军队的破绽也就一览无遗,所以说其实楚国灭亡的最大原因并不是天时地利,而是它长期以来的根本政治制度。

这种制度其实对楚国的蚕食非常严重,让楚王在楚国没有绝对的话语权,各大家族可以说其实已经分割了整个楚国,因此才会导致最终不顾危机的掣肘,才会导致它最终的灭亡,一个大国因为这样的原因而被消灭,可以说是非常悲哀的了。

燕国亡于固守王道

再一个我们来看一下燕国,燕国灭亡的最根本因素与楚国类似,都是因为政治制度的原因。燕国所实行的是一种王道政策,在这种政策的影响之下,它不会去寻求国家发展的最好形式,也不会在国与国之间谋取实际利益,它只是秉承那一份作为西周正统诸侯国的骄傲而自生自灭,它与其它国家之间的争斗其实都是被动的。

燕国在王道的影响之下,它其实是反对诸侯争霸的,因此只有在不得不面对战争的时候它才会被动接受,所以燕国在整个战国时代都是一个被欺凌的对象,无论是对齐国的战争也好还是对赵国的战争也好,它都鲜有胜利。

太子燕丹指望荆轲刺秦王来改变中原局势

哪怕到了最后危急存亡的时刻,太子燕丹就是将整个国家的重任都压在了荆轲一个刺客身上,甚至它希望荆轲能够劫持秦王嬴政让其归还秦国所吞并的各个大诸侯国的土地,让整个战国时代重新回到那个诸侯并立的环境当中,企图让整个中原的局势再次回到分裂的道路上去。

此外,乐毅伐齐之所以没能够消灭齐国,也是因为燕昭王燕惠王都萌生了那种做太平天子的念头,天下圣王的理念在其心中挥之不去,所以哪怕齐国的都城都被攻破了,齐国依旧没有灭亡。

这样的燕国其实是非常悲哀的,它一直都活在一种居高临下的自豪与骄傲当中,但是它却没有任何自豪与骄傲的资本,最终所有的幻想被残酷的现实所击垮,这个国家灭亡在血淋淋的社会现实面前被击垮,可以说这种结果是残忍并且不可奈何的。

齐国亡于不作为

之后我们再来看一下齐国,齐国灭亡的最根本因素,实际上是它不作为的行事方式。齐国因为距离秦国比较遥远,所以在秦国的邦交政策当中,它一直都是需要交好的对象,到了后期,这种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渐渐地演变成了齐国对秦国的依附。

这种依附让秦国迷失了自身的发展方向,让它对于其它五个国家面对的危险置之不理,一味的认为自己与秦国是盟友,认为自己只要不在秦国对其它国家的战争当中起到阻拦作用,秦国必定不会终结它的统治。

所以它一直采取不作为的形式假装没有看到其它国家受到的危机,最终当秦军兵临城下的时候才发现它已经是孤立无援,所以那个时候的情况只能够选择不战而降。一个传承了几百年的泱泱大国最终落得一个不战而降的局面,可以说没有比这个再难以让人接受的了。

韩国衰落于对术治的崇尚

此外,还有韩国,韩国所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对术治的崇尚,其实术治的发展形势并非是韩国最初的目标和愿望,它只是想在国内实行一种改革和变法,让韩国能够在战国时代崛起。

术治变法成为韩王单纯的一种权力形式

可是申不害在韩国推行的法,却是君主手中控制臣子的一种单纯的权力形式,它没有规定出一个明确的框架,没有让韩国的平民百姓们对于法有认知,反而是因为法掌握在了君主手中,而导致各路臣子为了谋求一个更好的前程而不遗余力的去揣摩君主的心思,去谋求君主的青睐,或者谋求君主身边红人的信赖。

申不害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善于揣摩君主心思的人,为了自身地位的稳定,他其实能够很恰当地去迎合韩昭侯的心意。因此,他的变法绝大多数都是服从于韩昭侯的个人思想的,这种行为其实是变法的大忌,因为如果一旦这个君主不能够担当统治国家的大任,那么他的行为和思想必然会对国家的发展其阻拦作用。

而如果臣子和平民百姓们都去效仿和奉承这样的君主的话,那么整个国内的发展形势就会显而易见的糟糕了。到了最后,韩国已经无力再进行发展,只能够沉浸在自身的术治当中无法自拔,韩国灭亡的最根本的因素就是因为术治变法的失败,而韩国通过这样血的教训也向我们诉说了术治变法的脆弱。

赵国亡于对军事发展的侧重

之后我们来看一下赵国,赵国是战国时代军事实力非常强大的国家,按理来说,这个国家是可以与秦国一争高下的,毕竟战国时代军事实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可惜的是,赵国的灭亡也是因为这非常强大的军事实力。

因为赵国为了发展自己的军事而忽略了其它方面的发展,这让赵国的国家发展变得比较畸形,甚至可以说是头重脚轻。因为虽然军事实力是上去了,可是政治方面却是一片混乱,经济方面也是较为萧条。

虽然单个士兵的作战能力得到了提高,可是整个军队却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也没有比较高效的政治组团队来为其规划,所以这样的强大的作战实力只能够用来接受被动的战争。

也就是说,在秦国发动对其的战争的时候,它可以采取比较有效的应对措施,但是它却不能够像秦国那样主动出击,不能像秦国那样去谋划一条统一的路线,我们说被动了就只能够挨打,赵国在这样被动接受改善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注定了它最终的灭亡。

因此,这个国家头重脚轻的发展是它灭亡的最根本因素,如果它能够让国家的发展变得更加均衡一些的话,相信这个国家其实是有着与秦国一较高下的实力的,甚至它也有着最终一统中原的可能性。

一个国家的发展首先不能够墨守成规,不能够一直遵守着祖宗留下来的法则一成不变,而是需要根据历史发展的潮流不断地进行变革和完善,在此基础上,也需要在各个方面进行均衡的发展,无论是政治上、经济上还是军事上,都不能够忽略。

再者,在面对严酷的外部条件的时候,也不能够单纯的采用不作为不抵抗的形式来自生自灭,而是要通过自身对于发展的认知和改善,来扭转自己所处的位置和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一个国家的发展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才能让这个国家有着更好的发展进程,才能够在瞬息万变的历史发展当中有着自己的地位。

就如同秦国那样,哪怕它最初面对的是比它要强大很多的山东六国,哪怕它一直以来的发展进程当中已经几近溃散,但是这个国家却从来没有放弃,并且在不断的改善当中迅速的崛起,最终成为了中原地区独一无二的霸主。所以历史事件其实能给我们很多的借鉴,我们要吸收前辈们所留下来的精华用到自身的发展进程当中去。

标签:

更多文章

  • 夷陵之战刘备失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东吴从夷陵之战的胜利中得到了什么?

    野史秘闻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

    公元221年七月,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挥兵攻打东吴孙权。孙权向刘备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称臣,避免两线作战,一面任命陆逊为总指挥率军应战。陆逊与刘备相持七八个月后,最终于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赤壁之战后,魏、吴、蜀三国鼎立的局面逐渐形成。西蜀和东吴围绕荆州的归属问题,展开了长期的争夺战,双方矛盾加

  • 军用头盔上为什么放一层网 这层网没有防护效果为什么要加呢?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

    军用头盔上的那一层像渔网一样的网,又叫伪装网,它的主要作用是用来做伪装,如在树林当中,可以用这层网装一些杂草、树叶什么的,起到伪装的作用。军用头盔上的这层网,除了用树叶伪装,最开始的原因,是因为它能起到一定的避免头盔反光的作用,头盔都是用金属做的,一旦被太阳照射就会出现反光现象,这样不仅没有起到隐蔽

  • 熊廷弼三次经略辽东 是明末真正吃透辽东战局的人 最后却被传首九边 尸弃荒野 熊廷弼为什么被处死?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

    熊廷弼是明朝末年将领,熊廷弼三次经略辽东,其战功之卓著,在明末的时代背景下尤为显眼,但是之后却被“传首九边”,不得不说是一场人间悲剧!熊廷弼为何会被身首异处、传首九边?熊廷弼,湖北人,原为“楚党”,但和东林党人过从甚密。他作为辽东战局主守派的代表人物,早在万历三十六年,就已经在辽东战场上历练。万历四

  • 林彪之女:我认为父亲主要的错误有三条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

    “全国共讨之,全党共诛之”成了林彪自己的写照笔者认为,如果说,新中国成立以前,作为领兵主将的林彪,锋芒主要是体现在战场上的话,那么20世纪50年代末以后,作为军中副统帅的林彪,锋芒由军内而党内,是“剑走偏锋”,且杀伤力之大使整个中国都为之震动。在军内,从朱德总司令算起,无论资望有多高,林彪都敢放肆。

  • 她是史上第一个皇贵妃,也是明朝最后一个为皇帝殉葬的妃子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

    明代宗是一个很纠结的皇帝,作为太子的叔父他大权独揽,甚至废掉太子改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但倒霉的是自己儿子五岁时候夭折,这还是自己的独子。从此他性情大变,由一个勤政的皇帝变为了一个贪图美色的皇帝,一心只想着生一个儿子。人是复杂动物,其性情、爱好是可以随着外部环境变化而改变的。在这方面,明代宗朱祁钰就是

  • 宋朝都有着怎样的风俗习惯?平时老百姓有着什么娱乐活动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电子产品在当今社会已经深入到人民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有时候,突然发现:没有手机,好像就与世隔绝了一样。而当我们把心一横,关掉手机,跑到一个幽静的地方待上一个星期,又恍然发现:好像这个社会没有我们还是照常运行,原来自己也没那么必不可少?我记得小时候电子产品还没普及的时候,我们也照样生活得很开心,所以,如

  • 北宋为什么能够实行士大夫政治?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

    北宋年间人民的生活水平很高,各种文化有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精神文明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与当时的士大夫政治有着密切的关联。北宋实行的是中国历史上最纯粹的文人士大夫政治,而以北宋中前期尤为典型,这一百余年的政治模式,为后代统治者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宋朝拣选治国人才慎之又慎,皇帝对士大夫高度重视唐朝是个辉煌

  • 历史上的吕不韦如何死的 吕不韦墓又在哪里?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

    吕不韦是战国末期的著名政治家、商人,对秦国有着突出贡献,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非常聪明,也正是这一点导致了他非常自负,而这也直接导致了他的悲惨结局。聪明反被聪明误,害了卿卿性命。吕不韦的死真真是应验了这样的一句话。吕不韦的成功,归咎到底,是因为他的目光长远,选好了一个人,并通过购入、囤积、投资、经营

  • 三国至今一千七百多年,这四座城市却从未改名,看有没有你的家乡

    野史秘闻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

    世界四大古文明国中,其中只有中华文明从没有间断过,华夏民族以它独有的灿烂文化结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这历史长河中,随着朝代的更替,都城的不断转换,有些地名已经销声匿迹了,只能在史书上查到相关的历史痕迹,但是有几个城市从三国至今的一千七百多年间,仍然保持着原来的名称,它们分别是:成都、汉中、洛阳、襄

  • 也说明朝“万历三征”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

    著名学者、钱穆先生的弟子黄仁宇先生曾写过一本书,叫《万历十五年》。这本书虽然是学术书籍,但在中国大陆相当畅销,据说不止一家出版社出版过,而且印了好几次。“万历”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万历这个年号,在中国历史上相当出名,海内外学者都喜欢将其作为一个对象来研究。这大概是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