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兵马俑中的弓弩,射程竟然是现代火器的两倍?

兵马俑中的弓弩,射程竟然是现代火器的两倍?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3242 更新时间:2024/1/4 11:15:21

对于兵器时代来说,最重要的两个元素就是马匹数量和弓弩强度了,在战国时期,秦国的这两项数据居各国榜首,因此它也成为了最强的国家直至最后统一全国。那么秦朝的弓弩到底有多强呢?

2009年,秦陵博物院开始对秦兵马俑一号坑进行第三次发掘,每次成果的出现,都备受关注。近日,又一重大成果出现——最完整的弓弩亮相。

秦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考古领队申茂盛告诉记者,此次发现的弓弩是前几天刚清理出来的,位于一件陶俑的身上,应该是供该陶俑使用。他说,现已发现上百件弓弩,但这件保存最为完好,弓弦、弓背、弩机等均轮廓鲜明、保存较好。其中,弓背弯曲长度145厘米,弓弦长度130厘米左右,弓弦的直径0.8厘米,表面光滑圆润,非编织物。据推测,弓弦的材质可能是动物的筋。其中弩机是青铜所做,目前还埋在土里未清理完。

下一步,他们还将继续对弓弩进行一点一滴的清理。考古人员根据出土的弓弩,绘制出弓弩的复原图,可以一睹弓弩的模样。

除发现最为完整的弓弩外,申茂盛说,价值最大的就是首次明确了弓弩上的“檠”(qíng),“檠”以前只在史书上记载过,从来没有明确过其实物到底是啥。而此次檠的发现,对研究当时弓弩的保护、运输等都有很大作用。

申茂盛说,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弓弩有发现,但对其结构的认识,众说纷纭,尤其是“檠”的作用,有学者认为“檠”是弩的辅助杆,但这样会把弓弩固定死,后来这种说法就不成立了,也有人说是“韬”(装弓弩的袋子)的撑木,但是韬比弓弩大很多,檠的作用不应该与韬有关。但檠到底是作用,在学术界一直是个谜团。

申茂盛告诉华商报记者,此次他们工作做得特别细致,在对弓弩进行清理时,惊喜地在每根檠木上都发现了三个等距离小孔,直径在0.6厘米,小孔应该是用来穿绳子的,这样檠的作用也就解开了。申茂盛说,打仗时弓弩是张开的,而在平时不用时,如果保护不好,弓弩则容易变形,会影响威力,而檠则起到保护弓弩的作用。不使用弓弩时,通过这三个小孔用绳将檠与弓绑缚在一起,再用一个短的撑木支撑,形成三角形,将弓固定,使弓在松弛的状态下不变形。

在打仗时,则把檠取下来。类似于现代人对皮鞋的保护,不用时在鞋子里放入鞋模,保持鞋子不变形。也就是说,秦代武士作战时,需要将弓弩上的“檠”取下来,弯弓射箭;平时则用“檠”将弓固定,防止变形。运输时,也用檠固定,方便运输。

申茂盛说,此次发现也证实了古代对檠作用的描述,比如:《说》:檠,榜也。……弛弓防损伤,以竹若木辅于里绳约之。朱熹《集传》:“以竹为闭,而以绳约之于弛弓之里,檠弓体使正也。”《淮南子·脩务》曰“需弓待檠而后能调”,第一次明确了檠木的使用方法和弓弩的保存方法。

据专家介绍,弓弩很早就发明了,战国时期广泛运用于军事。弓弩与弓箭相比,可以分解发射,先把弓弦拉到弩机上,之后再进行发射,这样就提高了准确性。

在张艺谋的电影《英雄》中,有一个场景令人印象深刻,弓弩手拉弦、上箭、射击,之后密集的箭雨洒冲锋的敌人,敌人纷纷倒地的同时,秦军中的步兵和车兵开始冲锋,就是依靠着这样的战术,在兵马俑一号坑中,弓弩手一般分布在最外侧,充当先锋。

据介绍,当时的弓弩也分很多种,按照张弓方式,弓弩分为三种:蹶张(手足并用张弦),腰引(身体平坐地上,弓弩放平,双脚蹬弓干,腰上挂钩钩弦,靠腰和手足三种合力拉弦),擎张(主要是靠人的手力和臂力开弓)。

那么,在一号坑发现的百件弓弩都属于哪种呢?申茂盛说,目前发现的弓弩大致都差不多,但是哪种张弓方式,目前还不清楚。

当时的弓弩射程有多远?秦俑博物馆原馆长、“秦俑之父”袁仲一曾告诉华商报记者,有的强弩最远能射七八百米。弱弩有效射程一般在百米左右。目前在兵马俑坑发现的只有这一种,但具体是哪一种弩目前还不清楚。史书上记载秦朝有连排弩,但是目前还没有发现。袁仲一说,是不是强弩,主要看弓背的硬度,硬度越大射程越远。至于秦国弓弩是否在当时最先进,袁仲一说,当时各国的弓弩都差不多,秦国的胜利主要还是在于作战勇猛。

春秋时期,弓弩便开始在军事上使用,楚国是最早使用的,范围由弓的张力决定,弓的张力是指需要把弓弦拉钩到弓弩弩机弦钩齿力。据专家介绍,800米的弓弩范围,是苏制AK47步枪有效射程400米的两倍。

标签:

更多文章

  • 少林寺习武竟然还要交钱?探寻神秘的少林武僧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

    少林武僧的形象在我们心目中一直是很神秘而又强大的,但是武僧的日常修行却非常清苦,而且有关武僧的入门和出师,还有很多有趣的小故事。据说在明清时代,到少林寺习武者,首先得预交一笔押金,规定是用这笔押金的利息,给付个人在学期间的置衣和饮食开销。自己觉得学得差不多了,就从庙后夹弄内走出。门上有一些装有机关的

  • 孙权死后,子女兵刃相向,皇室乱作一团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

    孙权是东吴的最高领导,是江东优秀的人才,但是他的后代却并不是特别优秀,甚至在他死后出现了同室操戈的现象。“两宫之争”波及东吴整个高层,实际上,这也是孙权放出的烟幕弹,烟雾缭绕之下,一支支冷箭放出,瞄准的是江东大族。他要为继承人提供一个安稳的宝座。江东大族势力太大,脚一跺宝座必然晃动,他要把这些大族一

  • 兵马俑的发型为什么如此怪异?其中竟暗藏玄机

    野史秘闻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

    兵马俑出土之后,全国上下十分惊喜,但是兵马俑人像的发型却让人十分疑惑,这种奇怪的发型不曾出现在任何朝代,为何人像都是这样的造型呢?作为一种民间习俗,古人对头部的各种装束,历来都给予高度重视。就秦人的衣冠服色而言,从来都是崇尚俭朴、反对奢华的。在《荀子强国》中,有“应侯问孙卿,入秦何见?孙卿曰:……入

  • 商朝纣王热衷于折腾,是导致商朝灭亡的原因吗?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

    商朝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也是一个很爱折腾的国王,商朝的国运,很可能就是在他不停迁都以及大兴土木的同时走到尽头的。商汤的名字挺奇怪据记载,夏朝最后一个王叫桀,是传说中的著名暴君,荒淫无度,暴虐无道,估计比萨达姆、卡扎菲有过之而无不及,老百姓们被折腾得死去活来,于是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起兵,把

  • 宋朝起义军领袖方腊是谁击败的,方腊有什么积极影响?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

    方腊是宋朝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他的起义军有很大的规模,于是朝廷将刚刚招安的宋江梁山军派去攻打方腊,那么方腊最后是什么结局呢?方腊被谁抓住相信大多数人对于方腊的印象,是来源于电视剧《水浒传》中梁山好汉征方腊的情节。梁山好汉在宋江的带领下受朝廷诏安,之后挥师前往江南平定方腊起义。最终,行者武松付出了断臂的

  • 李自成灭了大明,为什么敌不过八旗军?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

    明朝的亡国皇帝崇祯帝朱由检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后选择了自杀,但是推翻明王朝的李自成,在面对入关后的清八旗军,为什么显得如此不堪一击?清军人关,定鼎北京。要完成统一中国,首要战略还是消灭李自成的大顺国,为此全力以赴;李自成军却屡战屡败,一蹶不振,直至崩溃。放弃北京,逃进西安李自成在山海关惨败。顺治元年(1

  • 秦朝“十二金人”是什么,秦始皇为什么要建造十二金人?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

    统一六国的秦始皇留给我们太多的未解谜题,谈论最多的就是秦始皇陵以及秦始皇铸造的“十二金人”。下面我们就来探索一下秦始皇铸造“十二金人”之谜。“十二金人”现在普遍是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防止人民反抗而尽收天下之兵所铸成之十二个大铜人像。史料中有关铜人的称谓很多,其中将铜人称作“钟”,那是因为铜人是空心的

  • 朱祐是谁,东汉名将朱祐有什么故事?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

    刘秀是东汉的开国皇帝,说起刘秀,他手下的大将朱祐就不得不提,他是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对于东汉的开国有着很大的功劳。但凡在朱祐简介中,都和另一个重要人物是分不开的,这个人就是东汉的第一位皇帝,光武帝刘秀。因为朱祐和刘秀、刘演兄弟自幼相识,而且还一起在长安念过书,在新朝农民军四起的年代,刘秀、刘演兄弟

  • 明宣宗为什么把朱高煦放在缸里活活烤死,难道真的只是因为被绊了一脚吗?

    野史秘闻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

    在明朝时期的几位皇帝都是狠辣之辈,开国皇帝朱元璋不必多说,开国功臣几乎被杀了个遍,明宣宗同样也是一个狠辣的人,在朱高煦绊了明宣宗一脚之后,明宣宗直接把朱高煦盖在三百斤的缸下面活活烤死,那么明宣宗杀朱高煦真的只是因为被绊了一脚吗?朱高煦是朱高炽的弟弟,也就是明成祖朱棣的二儿子。在靖难之役中,虽然朱高炽

  • 吴三桂当年为什么会反清,他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失败的?失败的原因其实很简单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清朝吴三桂说起来都不陌生,帮助清军镇压了李自成的农民起义灭掉了明朝,后来吴三桂又反清了,吴三桂起兵后,巅峰时兵临长江南岸,如果一鼓作气,完全可以推翻清朝,那为什么吴三桂会失败呢?吴三桂出身将门之后,他父亲吴襄是明朝末期的锦州总兵,舅舅是武将祖大寿。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下,吴三桂可以说不仅练就一身武艺,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