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胡惟庸蓝玉为什么被朱元璋除掉,是否另有隐情?

胡惟庸蓝玉为什么被朱元璋除掉,是否另有隐情?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1287 更新时间:2024/1/21 22:37:11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也是著名的暴君,他铲除异己的手段非常残暴,这是后世抨击他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比如胡惟庸蓝玉案,受到株连的人多达三万之众。

经历了相当长时间“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境况,历史忽然“火”起来了。电视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讲史节目,书店里塞满了形形色色的历史读物,真使人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之感。然而无论什么东西,只要一“火”,就难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火”起来的历史读物,当然也不可能逃脱这一规律。东拼西凑、草率成篇者有之,搜奇猎艳、耸人听闻者有之,信口雌黄、任意褒贬者有之,甚至时常出现“关公战秦琼”式的硬伤。

面对这突然而至的讲史读史热潮,职业历史工作者表现出不同的态度。有的“卧看潮生三山外”,对这种现象漠不关心,埋头做自家学问;有的“黄鹤楼上看翻船”,掇拾学术明星的纰漏舛误,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也有的“到中流击水”,将自己多年的研究心得,转化为雅俗共赏的文字,向读者提供一些真实可靠的知识。

年逾古稀的陈梧桐先生,在通俗历史读物的创作方面,就做出了可喜可敬的成绩。陈先生长期从事历史研究,在明史和中国民族关系史方面造诣颇深,尤以朱元璋研究蜚声学林,先后出版了多种学术专着。在潜心治学的同时,陈先生也很注重历史知识的普及和传播。2007年11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他与彭勇先生合作撰写的《明史十讲》,获得广泛好评。2008年1月,他独自撰写的《自从出了朱皇帝》,也由广东人民出版社推出。在《明史十讲》的“后记”中,陈先生写下这样一段话,以阐述撰写该书的缘由:

明朝的历史长达277年,在各个领域都取得许多突出的成就,特别是在晚明时期,更是呈现出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曙光。然而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在一般人的眼里,明朝几乎成为专制、黑暗、残暴的代名词,其评价竟不如元朝和清朝。打开电视,反映明代历史的电视剧,不是君主残暴昏庸,就是厂卫横行霸道,一片昏天黑地;反映清代历史的电视剧,不是君主睿智圣明,就是臣工奋发有为,一片朗朗乾坤。因此,当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吕健先生约我撰写本书时,尽管手头有许多活,还是答应了下来。因为我觉得,借助讲座的形式,向广大读者介绍自己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传播正确的明史知识,乃是明史研究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这段话也完全适用于《自从出了朱皇帝》。从中可以看出,陈先生暂时撇开繁重的研究工作,致力于通俗读物的写作,纯然出于一位历史学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可以说,《明史十讲》的目的,是廓清笼罩在明王朝身上的迷雾和谬见,告诉读者一个真实的明朝;《自从出了朱皇帝》的目的,则是廓清笼罩在明朝开国皇帝身上的迷雾和谬见,告诉读者一个真实的朱元璋。

《自从出了朱皇帝》的开篇,就是澄清一个流传颇广的误解。众所周知,元朝时期,平民百姓生子,常以父母年龄相加为名。如父亲24岁,母亲22岁,生子即名四六;父亲23岁,母亲22岁,生子即名四五,等等。朱元璋幼名重八,有些人便想当然地认为“重八”即是“八八”,也是以父母年龄相加得名。查朱元璋出生的时候,其父48岁、母43岁,年龄相加为91岁,与“重八”完全合不上。其实,元朝还有另一种通行的取名方式,就是以行第为名。朱元璋有四个堂兄分别叫重一、重二、重三、重五,三个胞兄分别叫重四、重六、重七,他排行第八,故名重八,与父母年龄没有任何关系。

类似的破疑解惑,书中所在多有。比如,民间长期流传着一首《凤阳歌》:“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很多人不明就里,把凤阳百姓的苦难完全归罪到朱元璋身上。陈先生分析了《凤阳歌》产生的时代背景,指出这实际上是花鼓艺人为了发泄对清朝统治者的不满,借骂前朝皇帝来诅咒当朝统治者,“歌词里的‘朱皇帝’不过是清朝爱新觉罗皇帝的代名词,指桑骂槐,此之谓也”。再如,明代野史稗乘之中,记载了多桩明初的文字狱,其中不少纯属子虚乌有,但在民间长传不衰,许多历史学者也信以为真,虽有学者起而力辨其诬,终究难挽以讹传讹之风。陈先生梳理有关资料,吸收前人成果,力陈野史稗乘之不可盲目相信,求真之心,令人感佩。

作为朱元璋研究的权威专家,对洪武年间的许多重大问题,陈先生都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比如,关于胡惟庸案,自明朝至当今一直众说纷纭,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一桩彻头彻尾的冤假错案。陈先生经过对有关史料的梳理考察,认为“就整个案件来说,是真真假假,有真有假”。具体说来,胡惟庸“不仅在经济上贪污受贿,而且在政治上拉帮结派,打击异己,飞扬跋扈,擅专黜陟,藏匿于己不利的奏章,侵犯了皇权,最后发展到策划谋反,他的被杀是罪有应得,咎由自取”;但胡案发生后,朱元璋“借机搞扩大化,‘余党皆连坐’,这些被株连的‘余党’有的是冤死鬼。此后,他将罪名频频升级,用以打击一部分恃功骄横、飞扬跋扈的功臣,这些则纯粹是冤假错案了”。

与胡惟庸案并列的蓝玉案,也被很多人视为一大冤狱。已故明史专家吕景琳先生曾发表《蓝玉党案考》一文,列举一些理由证明“蓝玉案是完完全全的一个假案”。其中最重要的一条理由,是认为该案案犯供称蓝玉拟在皇帝耕藉田之日谋反,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耕藉田虽定在仲春二月,但具体日期则由钦天监临时选择,而且皇帝不一定亲自前往,因此,“一般人决无可能较早知道享先农耕藉田的日期,更不可能预测朱元璋今年去不去耕藉田”。陈先生指出,这些理由实际上是经不起推敲的,“耕藉田的具体日期虽由钦天监择定,但绝非临时决定,而是提前一段时间择定,因为耕藉田并非皇帝本人或委派代行官员的个人行动,而是牵涉到一大批百官耆宿的集体行动”,蓝玉“作为必须参加耕藉田的三公之一,他事先知道耕藉田的日期定在二月十五并得知皇帝将亲往参加,是一点也不奇怪的”。陈先生认为,蓝玉谋反的事实是确凿无疑的,“但大规模的诛杀,又必然造成大量的冤狱”。

历史学界内外,都有很多人把明清视为闭关锁国的时代。陈先生提醒读者注意,“明朝的海禁和清朝的海禁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是一种由官府垄断海外贸易的政策,后者才是真正的闭关锁国政策”。他由此告诫说:“历史上有一些外表相似的事物,其实内涵和本质并不一定相同。我们研究历史,不仅要观其形,更要察其神,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否则,就会上当受骗,得出错误的结论。”这是陈先生的经验之谈,也是所有研史读史者都应当引以为训的重要原则。

陈先生长期沉潜于朱元璋研究,对朱元璋的言行事迹、是非功过了然于胸。对于一些流行读物将朱元璋妖魔化、脸谱化的做法,他虽然深感不满,但他决不矫枉过正,为朱元璋曲意辩护,涂脂抹粉。在充分肯定朱元璋的历史功绩的同时,他也花费大量笔墨,介绍和剖析了朱元璋的政策失误和性格缺陷。他写作此书的惟一目的,是想告诉读者一个真实的朱元璋。陈先生谈到:“任何历史作品,不管其表现形式如何,是学术着作还是通俗读物,都应该真实地反映历史的面貌,揭示其丰富的内涵。否则,戏说历史,真假混淆,就无助于人们认识历史,得到有益的迪了。因此,历史作品应该写得好看,更要写得真实。真实是历史作品的生命之所在。”这是陈先生一向秉持的原则,也是所有写史者都应当秉持的原则。

标签:

更多文章

  • 乾隆地宫内,竟然隐藏着如此多的谜团

    野史秘闻编辑:异世邪君标签:

    我国古代皇帝的陵寝中往往会有大量的宝藏,因此常常吸引盗墓贼的光顾,但是乾隆的地宫却十分蹊跷,其中的不合理之处隐藏了很多谜团,导致了盗墓贼也不敢轻易动手。地宫是为埋藏“舍利”(佛教高僧遗体火化后的遗存物)在塔基下建的地窖。早期的塔舍利放在塔刹,南北朝渐兴在塔下埋藏舍利。最初只是将放有舍利的宝函直接埋于

  • 大西王张献忠埋藏的传说宝藏真的存在吗?

    野史秘闻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

    张献忠是明末起义军领袖,他建立的大西政权与李自成的大顺政权一东一西同时存在,有关张献忠埋藏宝藏的传说由来已久,但是这么多年了无数人苦苦寻找,他所谓的宝藏还是杳无音讯。张献忠的藏宝真的存在吗?如果存在,它们到底又在哪里呢?张献忠,字秉吾,号敬轩,是起义军里著名的“八大王”,他在明末农民起义的风浪中迅速

  • 同为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和李善长关系如何?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

    明朝的开国将领们个个都有着显赫的功勋,尤其是李善长和刘伯温,他们二人是朱元璋最为仰仗的谋士,不过他们二人素来不和,李善长最终还死在了刘伯温的弹劾下。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而跟随朱元璋一同打天下的文人将士数不胜数。在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文人将士当中,主要分为两个派系,一派是淮西集团,为首的时建国第一功

  • 司马迁遭受宫刑是自愿的还是被逼的?

    野史秘闻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

    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学家,他的《史记》成为了纪传体通史的教科书写法,对我国史书的记载有着重大影响,但是他却是一个遭受宫刑之人,关于他遭受宫刑,有什么隐藏的秘密呢?宫,即“丈夫割其势,女子闭于宫”,就是对男性施以阉割,割除其外生殖器,有时候只割阴茎,有时候也破坏阴囊和睾丸。对男性施宫刑以后,因

  • 吕雉被项羽俘虏之后为什么在长达两年多的时间里没有做出轻薄之举?

    野史秘闻编辑:异世邪君标签:

    在古代的时候女人的地位是十分低的,尤其在战争的时候,女人一旦被俘虏之后那下场是十分凄惨的,楚汉相争的时候项羽俘虏了刘邦的妻子吕雉,但在长达2年零4个月的漫长时间里,项羽却并没有做出轻薄吕雉的举止,这是为什么呢?公元前206年,在大将韩信的谋划下,汉军“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楚汉之争也因此拉开了序幕。

  • 日本浪人和日本武士之间有什么区别,他们又为什么会大批量的涌入中国?

    野史秘闻编辑:女王范儿标签:

    对于日本浪人这一类人是既熟悉又陌生,在一些影视剧中他们的行为不是烧杀抢掠就是到处找人单挑,那么日本浪人和日本武士之间有什么区别呢?他们又为什么会到中国来?一、古代日本的“浪人”古代日本虽然小国林立,但是其传统疆域仅限本州、四国、九州三个大岛,北海道是虾夷人的领土,直到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人才强行侵占北海

  • 项羽武功盖世,初露锋芒的项羽拿了谁试刀?

    野史秘闻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

    项羽的武力值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在项羽还未成名的时候,通过哪件事让他名声大噪,从此威震天下呢?陈胜起义的消息也越过大江,传到了江东大郡——会稽,这会稽郡,说起来可是个大郡,管辖着今天浙江的大部分和江苏的南部,居民在百万人左右,下设大小20多个县城,当时在任的郡守,唤作殷通。会稽,其实就是会计。绍兴有座

  • 永乐皇帝朱棣的迁都之谜,为什么要迁都?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北京是明朝时期我国北方的边境,面对着北方外族的入侵,北京是首当其冲者,既然这样,朱棣为何还要将首都迁往北京呢?明太祖定都南京。到了第三代明成祖(十三陵长陵埋的那个皇帝)时,把朝廷搬到北京来了。这件事情在历史上有什么意义?他当时为什么非迁都不可?前面讲到,明太祖的军队打到北京以后,元顺帝跑掉了,元朝失

  • 白帝城托孤诸葛亮,刘备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将蜀汉的国家大事托付给了诸葛亮,并示意他可以在刘禅昏庸无能之时取代刘禅,这体现了刘备对诸葛亮巨大的信任。当刘备听闻关羽被杀后,死活不听诸葛亮之良言相劝,执意攻打东吴,结果,被东吴火烧联营之后,狼狈逃回白帝城,然后,一病不起,也就是此时,恰好诸葛亮前来看望他,于是,刘备开始将刘禅

  • 三国中真正不惧怕关羽的名将,你知道有哪几位么?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

    关羽,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被称为“美髯公”,因为他的胡子很长很美。《三国演义》尊其为蜀国“五虎上将”之首,被称为“武圣”,纵观关羽一生,斩颜良、淹七军、擒于禁、杀庞德、震江东堪称万人之敌。那么,在三国里面谁能与之匹敌呢?第一位:吕布字奉先,东汉末年名将,汉末群雄之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