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古代官员到很远地方赴任都有什么凭据,如果有人伪造委任状和冒充官员怎么办?

古代官员到很远地方赴任都有什么凭据,如果有人伪造委任状和冒充官员怎么办?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1531 更新时间:2024/1/8 23:38:39

在古代的时候官员一般都不是在自己老家周边做官,而是哪个地方有空缺就补上去,而在古代信息科技几乎为零,而且路途遥远,身份就不容易确定,那么有没有冒充去上任的呢?有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作为凭证的?

凭证是肯定有的。官员收到调任令时,朝廷自会给他们颁发身份证明,身份证明通会有一份描述官员外貌长相特征,还有一份则是类似于任职证书的令状,写明官员从年何月何日开始到什么地方任什么职务。

古代官员身份证明是怎么样的?

委任状在每个朝代都差不多,就是盖了委任官印、记录了官员身份信息的证书。然而身份证明每个朝代都不一样。为了防止他人伪造官方身份证明,古代人是怎么做的呢?

代,官员的身份证明不仅是记录着官员本人的信息,而且还记录了其祖先、父亲、加上自己共三代人的籍出身。最后上任的官员和承办人都必须签字盖章。整个过程很复杂。即使古代官员休病在家,他仍然可以享受所有应有的待遇。

从我国五代开始,委任官员的身份证明都要描述官员的年龄、外貌等,会把官员大概的画像绘制进去。

半路冒名顶替上任的官员,这种可能性大吗?

可能性很不大。因为:

1、首先,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情关系非常复杂的国度。古代官员和官场的关系错综复杂。每个官员背后都有自己的人脉关系网。在官员上任之前,他把上下官员都已经打通好关系了。如果你是冒名顶替者,虽然你可能会瞒得住一段时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你自然会被你的同事发现。

2、其次,“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句话很适合形容古代初入仕途的官员。一旦上任,家里的七大姑八大姨必然会前来祝贺,乡亲们也会前来贺喜。这时候哪怕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都知道你当官了。如果你去冒名顶替,给你接风洗尘的同事随便一问:“你哪哪哪的亲戚是谁?”这时候你自己都答不上来,很快就会露馅了。

历史上也的确发生过地方官员被半道杀掉并冒充的事件。这事发生在明朝崇祯年间,该官员本来准备到往广东雷州赴任,结果却被当地的山匪碰上,山匪不仅抢光了官员的钱财,更是想到了别的路子。他们拿了官员的凭证和衣服,去了到任的地方,当起了当地的地方官。

这种事说来蹊跷,但其实也归于这帮匪徒演技还不错。当时要冒充官员除了靠演技外,还得靠一件普通人不知道的凭证。山匪们拿走了官员的纸质凭证,却不知道官员的怀里还藏着一件重要的物件——鱼符。

帝有虎符,官有鱼符。鱼符同虎符一样,也由金属铸造,分为两半,每一半中间都有着可以相互配对嵌入的“同”字形结构,如果鱼符两边的“同”字可以互相嵌到一起,就证明是一对的鱼符。鱼符的一半被朝廷保管,而另一半则被官员收着。这种验证官员身份的方式不被普通百姓所知,一般只有官衙和朝廷的人才知道鱼符的存在。

可能天高皇帝远,这个首领居然在雷州连续干了一年多的知府,还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民间评价也很不错。“甚廉干,有治状,雷人相庆得太守”,雷州百姓都庆幸得到了一个好官。

但这个官员还有个儿子,当时未随行,因为父亲2年外出赴任,一直未有家信,心存疑虑,就千里迢迢来雷州找父亲,沿途雷州百姓都不敢接待他,他心里就更奇怪了,最后好不容易到了官府,结果发现端坐堂中的知府,知道大事不好,就迅速报告了当地的锦衣卫。

锦衣卫闻讯大惊,就精心安排了一局“鸿门宴”,把这伙山贼骗到一个地点赴宴,随后一网打尽,首领被俘后,交代了事情经过,这些人后来都被押到南京斩首示众。

古代,中国历朝历代都有较为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不过也只限于在太平盛世时管用,一到天灾人祸,天下大乱,乱民四起,户籍制度也形同虚设了。

古代官员外出赴任,在没有照片没有即时通讯的年代,传个消息来回恨不得要个把月,给了作假充足的时间空间机会,而历代朝廷也有相应的法子来应对,虽然不能百分百保证万无一失,但还是能最大限度防止冒充事件的发生。

对于即将赴任的官员,朝廷一般给他们2个必带的东西,一个是敕牒,一个是告身。

敕牒是朝廷颁发的委任状,盖着吏部大印,作假非常难。官员到任后,首先交出敕牒作为凭证,并将这个敕牒质押在报道的衙门里备案。

告身相当于朝廷出具的身份证明,类似于“兹证明……”,上面写着这个人的身份信息、体貌特征之类,为防止作假和仿制,朝廷安排专门机构进行定制,一般外人不可能仿制。

在唐代,朝廷为官员还配备了“鱼符”,三品及以上官员用黄金制作,三品以下则用银或铜制作。鱼符上刻官员姓名、任职衙门及品级等,用以证明身份。

而对于山贼,他们如果想实现“截杀朝廷命官、走上人生巅峰”的梦想,他们只要克服以下几个困难,就能实现这个伟大梦想了。

当然,这个梦想即使实现了,也最多只能娱乐个几个月,时间一长早晚露馅。

标签:

更多文章

  • 三国时期的凤雏庞统堪比诸葛亮 但为什么刘备见到庞统的时候差点杀了他?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三国时期诸葛亮被刘备请出山之后一直战无不胜最终建立了蜀汉,而在当时有一位人物堪比诸葛亮,这个人就是庞统,三国时期流传着一句话,卧龙凤雏,二者得一可安天下。那为什么刘备在见到庞统的时候为什么差点杀了他呢?庞统的凤雏名号,诸葛亮的卧龙名号,是襄阳庞德公最先叫出来的。庞统最先拜见曹操,后拜见孙权,在东吴任

  • 财主抢了李莲英家一亩地 李莲英得势返乡后如何对待当年欺压他的那个财主?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

    晚晴时候慈禧掌控了整个清朝,天天只顾着自己的享受,那时候慈禧身边有个大太监李莲英,李莲英是慈禧身边的大红人,但李莲英的出身是很苦的,话说回来了,但凡家境好一点,哪个父母会让自己的孩子去当太监呢?李莲英的父亲是一个老实的庄稼人,以种田为生,李莲英在家排行老二,有一个哥哥和两个弟弟,由于人多地少,日子过

  • 秦朝亡于二世,究竟是谁的错误,如果是扶苏继位呢?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

    我们都知道,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两个短暂的大一统的朝代,那就是隋朝跟秦朝。嬴政在位数十年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三十九岁时完成统一大业,建立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秦朝,可惜在秦二世的时候就被灭亡了?这是谁造成的呢?正是因为三皇五帝的昭著功绩,后续的夏商周三朝君主,没有一人敢称皇道帝

  • 在古代皇帝微服出巡的时候遇到不认识自己的官员怎么证明自己的身份?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在古代的时候皇帝为了体察民情会选择微服出巡,这样才能更好的了解到基层人民的生活,但遇到了一些特殊情况时候需要标明自己的身份,而当地的官员又没见过皇帝,那皇帝怎么证明自己呢?既然皇上微服私访,就是不想让别人把自己认出来,悄悄的体察民情,官员认识不认识自己无所谓,不认识最好。如果官员不认识皇上,那么他最

  • 秦国进攻东方六国的过程中为什么第一个消灭的就是韩国?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

    秦始皇在历史中是第一位大一统的皇帝,成功统治六国之后自称为始皇,那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为什么第一个要消灭的就是韩国呢?这是因为什么?经过长平之战后,东方各个国家的整体实力呈下滑趋势,但在此期间,秦国由于商鞅变法的进行,国力反而蒸蒸日上,因此没有一个国家能够阻挡它统一天下的步伐。于是在公元前230年,秦

  • 李鸿章在临终绝笔中写了什么,竟能让慈禧看完之后嚎啕大哭?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

    清末时期李鸿章是一位不可或缺的人物,他代表中方签订的诸多的条约,但这些条约却都是不对等的,在他临死前曾留下一首诗和一份奏折,奏折不长,也就四百多字。但这份奏折中李鸿章所表达出来的深情,却引起了共同经历晚清动荡的慈禧的共鸣,让慈禧这位心狠手辣的老太太也为之动容。公元1901年11月,79岁的李鸿章因病

  • 戊戌变法: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 戊戌变法失败后是什么原因促使谭嗣同引颈就戮,慷慨赴死呢?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

    谭嗣同是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1898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谭嗣同,字

  • 唐睿宗李旦三让天下 开启了中国古代最繁荣的开元盛世 李旦三让天下究竟让给了谁?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

    唐睿宗李旦是唐朝第五位皇帝,李旦一生中两度登基,而两次登基相距二十七年。在这二十七年中,大唐王朝的中央政局波诡云谲,令后人应接不暇。唐睿宗一生,堪称极富传奇色彩,这不仅是由于他的两次登基,更主要的是他的“三让天下”。唐睿宗李旦,是唐高宗李治的第八个儿子,即最小的一个儿子,也是武则天所生四个儿子中最年

  • 赵普是北宋的开国功臣 三次担任丞相 为国兢兢业业 赵普为什么早年被宠信 晚年却遭贬谪?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赵普是五代至北宋初年著名政治家,北宋开国功臣。协助赵匡胤削夺藩镇、罢禁军宿将兵权,实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边防辽等许多重大措施。赵普早年被宠信,晚年被贬谪,赵普为何会宠疏两重天?赵普,字则平,原籍幽州蓟县,父赵迥,避后唐赵德钧兵戈乱,迁居洛阳。赵普读书不多,自幼学习吏事。成年后,被聘为永兴军节度

  • 安禄山为什么要发动叛变,安史之乱最大的罪魁祸首到底是谁?为什么说安史之乱的发生是必然的?

    野史秘闻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

    安史之乱是唐玄宗时期边镇守将安禄山、史思明掀起的反唐叛乱,安禄山史思明两大叛贼悍然扯旗,战火骤然席卷中原,持续八年的拉锯战,近乎要掉唐朝半条命。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禄山为什么要发动叛变?为何说安史之乱的发生是必然的?开元后期,由于安定繁荣的日子已久,唐玄宗逐渐丧失了以前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