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清官海瑞竟然多次行贿,他哪儿来的钱?

清官海瑞竟然多次行贿,他哪儿来的钱?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1876 更新时间:2024/1/17 23:55:43

说清官海瑞也行贿,许多人可能不认同,但历史的真假是不以大众意识为转移的。最为直接的证据,是他在淳安知县任上,朝觐之年科派二百四十两银子作为行贿之用,其中九十两给了府衙及布按二司。

海瑞(1515-1587),字汝贤,号刚峰,广东琼山(今属海南)人。明朝著名清官。历任知县、州判官、尚书丞、右佥都御史等职。为政清廉,洁身自爱。为人正直刚毅,职位低下时就敢于蔑视权贵,从不谄媚逢迎。一生忠心耿耿,直言敢谏,曾经买好棺材,告别妻子,冒死上疏。海瑞一生清贫,抑制豪强,安抚穷困百姓,打击奸臣污吏,因而深得民众爱戴。

但是有史料证据说明海瑞也行过贿,来看看到底怎么回事。

说清官海瑞也行贿,许多人可能不认同,但历史的真假是不以大众意识为转移的。最为直接的证据,是他在淳安知县任上,朝觐之年科派二百四十两银子作为行贿之用,其中九十两给了府衙及布按二司。

另外还有两处间接证据。一是他对迎送过往官差的注重:“宁可刻民,不可取怒于上;宁可薄下,不可不厚于过往。”“百姓口小,有公议不能自致于上;过客口大,稍有不如意辄颠倒是非,谤言行焉。”“厚客非出乎己身,取之百姓之身为之也。”如何让过往官差满意?海瑞说得比较清楚,花的都是公款(取之百姓之身),除了吃喝之外,行贿是少不了的。二是曾感叹:“朝觐之年,为京官收租之年。”看似说现象,实乃身不由己尔,不行贿不行。

这就是明代官场,上司之多,监控之严,到处是掣肘,可一言以蔽之:不行贿就无法做官。像海瑞这样的小地方官,如果想独善其身,根本不可能。据分析,海瑞最需要行贿的对象主要有四个。

一是府衙和布按二司。海瑞是从教谕走上县级主官(知县)的,府衙和布按二司正是知县的直接上司,也就成了行贿的首要对象。海瑞曾无奈地说:“县百事统于府,旧例,小有故必参谒。”

海瑞只不过省吃俭用送了几十两银子,晚明李乐谈到地方上行贿时说:“公等但见郡县官受贿至四五百金遂目为贪官,这眼眶太小了。我在广中,见取珠送要地者,巨细不等,中有如豆之大者,以斗计不以升计,又非一次而止(《见闻杂记》)。”按照李乐的说法,海瑞的行贿简直就是小儿科,不值一提。

二是巡按督抚。这些官员,具中央派出性质,因此,对他们的行贿,更是不能少。永乐时,就有人指出这类行贿问题:“朝廷每遣一人出差,即是其人养活之计,诛求责取,至无限量。州县官吏,答应奉承,惟恐不及。间有廉洁自守,心存爱民,不为承应,及其还也,即加谗毁,以为不肯办事。朝廷不为审察,骤加以罪,无以自明。是以在外藩司府县之官,闻有钦差官至,望风应接,惟恐或后。上下之间,贿赂公行,略无忌惮,剥下媚上,有同交易,贪污成风,恬不为怪(《明经世编》)。”

也就是说,但凡有人出公差,去各地巡视,都被视为发财的机会,吃拿索要,无所不为。如果有地方官拒绝行贿,那么,不是被谗毁,就是“不为审察”,甚至安个罪名,连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尤其是巡按御史考察地方,他们拥有举劾权,被举者必须有谢荐之金,或百或千,其数不等,而且自称门生。如不行贿,则不举反劾。

这里举几个例子说明。隆庆时佥都御史管志道曰:“御史巡历地方,自府佐以至州县正官,一经保荐,则终身尊之曰老师,而自称门生。有以厚帛相酬者,是以宇负朝廷,不负举主也(《明经世文编》)。”万历十一年,左副都御史丘橓一上任就疏陈八弊,即考绩、请讬、访察、举劾、提问、资格、佐贰教职、馈遗。几乎全部与督抚御史巡按州县有关,而且多数都涉及到行贿。其中谈到巡按举荐时说:“若巡按,举劾其职也。乃劾者不任其怨,举者独冒为恩。尊之为举主,而以门生自居,筐篚问遗,终身不废。假明扬之典,开贿赂之门,无惑乎清白之吏不概见于天下也。方今国与民俱贫,而官独富。既以官而得富,还以富而市官。此馈遗之积弊(《明史》)。”崇祯时,一名御史遣差巡按一次,所获谢荐就多达二三万两,可见行贿问题有多么严重和普及,海瑞焉能置身事外?

三是过往官差。过往官差涉及面广,情况多样,有朝廷命官公差,有官贵子弟经过,还有中官派遣,故旧私访,等等,这些人一个也不能得罪。因此,驿传供给费用以及地方衙门招待费用,成为州县的一大开支。

明初,这一现象已经出现:“往常布政司及诸有司,但闻是朝廷差遣人员,不问有无承制,或是六部差使,五军遣行,各卫勾军,如此数等不辨,一概阿从。所以承差之徒,不拘贵贱,所到衙门,径由中道,直入公厅,口出非言。诸司阿奉,略不奏闻。布政司听六部嘱,府州县听布政司嘱,州县听府嘱,县听州嘱(《大诰续编》)。”崇祯时御史羽健曾陈言驿递之弊道:“兵部勘合有发出,无缴入。士绅递相假,一纸洗补数四。差役之威如虎,小民之命如丝(《明史》)。”

海瑞在对待过往官差上的“小气”是出了名的。总督胡宗宪之子过淳安辱驿吏,遭海瑞严惩;都御史鄢懋卿路过淳安,供具甚薄,且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时至今日,史界还对其刚直赞誉不绝。但就是海瑞,也承认哄过往官差高兴,是绝对马虎不得的事情。

四是京司。地方官对于京司,主要是在三年朝觐之时需要行贿。实际上,地方官京司行贿,还是以督抚藩臬为主,州县与京衙打交道不多。但督抚藩臬再对上行贿,则无一不是出自州县,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对下盘剥,用之于上而已。即便是仁宣之世,号称吏治循良,京司已以地方行贿为其收入的重要来源,其后可想而知。于谦是个清官,他在巡抚山西回京时,就以手帕线香等地方特产抵制金银的行贿,可见其普遍程度。

地方官员行贿京官,尚有“常例”,更多的是行贿京衙胥吏。“未投公文,先请承行吏胥,奉数十金,幸其接受,明日投文,乃免查驳(《明经世文编》)。”特别是户部吏员,更是地方官的克星。嘉靖万历以后,地方赋税全操于户部吏员之手。“时户部堂司皆穷于磨对,惟书手为政。若得贿,便挪前推后,指未完作已完。不则,已完亦作未完也。故一时谣言有‘违去朝天子,先来谒书手’之诮(李清《三垣笔记》)。”行贿与胥吏政治相结合,使政治益发黑暗,海瑞想做清官,为民办实事,也就越发艰难,不行贿行吗?

今天如何理解海瑞的行贿行为呢?他绝非同流合污,他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是一种为求改变而采取的妥协策略。

圣经里说,只能带你到门口,不能推你进去。说的是需要自己去悟,承认自己尚在门外,去努力争取入门,寻求进一步的灵魂升华。海瑞肯定没有读过圣经,但他的妥协策略,还是自己思考的结果:第一步是先妥协,求自保,在其位,方能谋其政;第二步才是求改变,只有在其位,谋其政,才能扬正气,惠万民。

标签:

更多文章

  • 原创首发:皇帝眼瞎被人笑,心理变态害人多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

    (网络图)南北朝梁代出了一个不应该是暴君的暴君,说他不应该是因为他知书达礼,读书达十四万卷,明理如此,又是帝王,不应该;但是他的确是暴君,前四十年,他养尊处优做帝子,晚年时梁代有侯景之乱,他有实力平乱却坐观国祸,置父亲梁武帝生死于不顾,暗藏私心,残忍地将兄弟子侄逐个消灭,上位后不断横挑强邻,终至亡国

  • 大明杀鬼双将星:一个上面有人,一个自身很硬,都是大英雄!

    野史秘闻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

    本文为百家说史专栏作者叶之秋原创首发说道抗倭名将,大家都知道戚继光。戚继光作战勇猛,敢打敢拼,杀了不少倭寇。戚继光的功绩已经深入人心,我这里就不多说了。本文主要讲讲另一位抗倭名将——俞大猷。俞大猷出生于一个军官世家,可他绝非一介武夫。他五岁开始读书,十五岁竟然就考中了秀才。不过17岁时父亲去世,养家

  • 内君子、外小人,曹操pk刘备:到底谁更像逆臣贼子?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

    这几年为曹操翻案的文章特别多。虽然每个人都能说出自己的道理,但是被骂的还是占多数。其实说起为曹操翻案,大家想到的就是毛泽东。在中国古代人物中,曹操得到毛泽东的点评是最多的。毛泽东肯定曹操的政治功业,称赞曹操的军事才能,还欣赏曹操的文采风骚……在毛泽东看来,曹操是中国古代少见的一位集政治、军事、文学才

  • 三国时代也有“天子守国门”,中国两千年历史定都的由来

    野史秘闻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

    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决定将都城从南京前往北京,他迁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北方敌情紧张,蒙古时刻袭扰边境,因此皇帝应该就近镇守,保证国家的安全。这就是所谓的“天子守国门。”而在公元211年,三国时代,也有一个人主导了一次“天子守国门”的事件,而这次事件,则为中国两千年历史定都奠定了一个基调,从此以

  • 西游记文殊菩萨究竟有多逊,为什么被凡人抓住扔到水里淹了三天?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

    第68章、文殊菩萨究竟有多菜?为何被凡人抓起扔到水里淹了三天?再次强调,本系列中的所有人物分析均源自明代小说《西游记》,请勿对号入座,自寻烦恼。闲话不多说。在《西游记》中,文殊菩萨贵为四大菩萨之一。虽然不如观音菩萨地位尊贵,法力无边,但总该是颇有法力的。按照西游中的仙人等级,菩萨等同地仙。以文殊之威

  • 三国演义之中马谡真如写得那样是庸才,只会纸上谈兵吗?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

    有一种现象很有趣,那就是能够青史留名的人无外乎两种人:一种是立了大功者,另一种则是犯了大错者。而四平八稳无大功亦大过的人则很难让今天的人记住。就比如说人们能够记住马谡这个人是因为他丢了街亭,继而也随之丢了性命。因此后来流行了几句俗语:马谡失街亭——纸上谈兵。挥泪斩马谡——执法如山。而“挥泪斩马谡”也

  • 三国演义背后的冤案,诸葛亮到底从刘备身上抢了多少功劳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三国演义背后的冤案,诸葛亮到底从刘备身上抢了多少功劳提起刘备恐怕大家都会想到他的哭和跑,在三国演义的影响之下刘备是个除了仁义得近乎虚伪之外,简直是一无是处。一生东奔西跑的到处寄人篱下,自从遇到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诸葛亮后,他的命运发生了变化,命运之神开始倾向刘备的了。赤壁曹操大败最大的得利者就是刘备

  • 秦始皇作为仁君那么好为什么秦14年就灭亡?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

    贬秦之人,在面对诸多史实理屈词穷时,都会拿这句话来奋起反击:“秦国那么好,为什么只14年就灭亡了?”是啊,你说秦国并非严刑峻法,秦始皇并非专制独猜(裁),修驰道筑长城并非滥用明(民)力劳敏(民)伤财,这么好的秦国,为什么不得长久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也不止一次被人这般责问,也做了许多回复,可是总是无济

  • 视女人如衣服的刘备挂念一生的美女是谁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刘备有一句经典名言: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意思就是说兄弟如手足一样,是不能代替的;而妻子就像衣服一样,随时都可以旧换新的。作为中山靖王滞后、蜀汉先主的刘备当然是敢说敢做,果然是换妻如同换衣服一般。不过细细看来,刘备一生不停的换老婆并不仅仅是好色那么简单,因为刘备的这些老婆多

  • 女儿国的水到底有多深:为什么全国都是女性,生的男娃都哪去了?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第95章、女儿国的背后究竟是谁?子母河的水到底有多深?女儿国的故事看起来很简单,子母河看起来只是一条小河,其实这里面的水很深,深不可测!西游世界为何会存在这么一个奇怪的国家?只有女的,没有男的?是女儿国的女人不正常,不会生育吗?不是的。女儿国的女人都是正常的女人。所谓正常,就是可以正常办事,正常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