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建文帝朱允炆在靖难之役后到底去哪儿了?

建文帝朱允炆在靖难之役后到底去哪儿了?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1953 更新时间:2024/1/19 9:14:47

不管是分析建文帝削藩的冒失也好,分析朱元璋为何要给朱允炆留下朱棣这个大患也好,最终朱允炆和朱棣之间的矛盾最终还是爆发了。靖难之役后建文帝朱允炆的失踪也是不争的事实。那么朱允炆到底去了哪儿呢?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由于皇太子朱标于洪武二十五年先他而死,于是由皇太孙朱允炆即位,这就是建文帝。

由于太祖在世时实行分封制,各地藩王都强权在握,拥兵自重,这让建文帝深感不安,于是采取“削藩”的建议,以巩固皇权。诸王中燕王朱棣势力最大,他担心自己被废,于是以讨伐齐泰黄子澄为名,起兵谋反。就在朱棣攻入南京时,皇宫已是一片大火,从此明帝朱允炆下落不明。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明朝“靖难之役”。

明朝“靖难之役”历时三年,前期作战南军连连败藉。但自济南保卫战后,南军主力屯驻德州,相机出击,以遏燕军。德州处在运河线上,南北交通便利,燕军自河北南下,始终处在德州的监控之下。燕军南攻时,南军或自德州横出断其归路,或袭扰其补给线,或乘虚北攻。

所以,虽以朱棣之善用兵,南军再未出现过战争初期的那种大的挫败,燕军势力基本上被阻在山东以北。朱棣未克山东,故虽屡战屡胜,激战两年半,却始终未能打开局面。等到他越过山东,直趋金陵,半年时间便夺取了政权。

不过,朱棣撇下山东,径直南下,实属铤而走险。南北朝时,刘宋皇帝刘义隆进攻北朝的魏国,而北魏以它的国力和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之雄才大略,在击破刘宋黄河一线之军后,开始兵分五路,大举向南反击,长驱江淮,兵临瓜步,饮马长江,当时北魏太武帝达到了震慑南朝的目的,而未敢渡江以争江南。反观,朱棣的这种战术也只能在那时特殊的形势下才有可能成功。

自明初朱元璋杀功臣后,明廷已无堪与朱棣相匹敌的将才,所以朱棣南下才有恃无恐。其次,明朝“靖难之役”在那个时代的观念中,纯属一家一姓内部之争,所以明帝朱允炆虽一再下诏“勤王”,但真正勤王者少,而归顺燕军者多。不然,朱棣孤军南下,建文帝只需坚守金陵,坐待四方勤王之师会合,山东方面则截断燕军的补给线和退路,那样的话,朱棣处境势必极其危险。因此,换上另一人,换上另一种背景,则断不敢冒险采取这种战术,置山东于不顾。

战争虽结束,明朝“靖难之役”却在发展。燕王进京后,宫中起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有的说建文帝于宫中自焚而死,或云建文帝由地道出亡,落发为僧,云游天下,传说他于正统朝入居宫中,寿年而终。建文帝的真正下落已不可确考,成为明史上明帝朱允炆下落之谜。

当上皇帝的朱棣,大肆杀戮曾为建文帝出谋划策及不肯迎附的文臣武将。齐泰、黄子澄、景清等被整族整族地杀掉:“命赤其族,籍其乡,转相扳染,谓之瓜蔓抄,村里为墟。”有“读书种子”之谓的方孝孺,因不肯为朱棣撰写即位诏书,九族全诛,这还没完,又将其朋友门生作为一族全部杀掉,十族共诛873人。这次清洗极为残酷,共有数万人惨死于朱棣的屠刀之下。

四年的明朝“靖难之役”,给明初刚刚有所恢复的社会经济以较大的破坏,而直接遭到战争践踏的地区,破坏可为严重,史书上称“淮以北鞠为茂草”,当为真言。

数百年来,明帝朱允炆下落之谜成为一桩争讼不决的历史悬案。

据永乐年间修撰的《明太祖实录》中记录,明帝朱允炆死于宫中大火中。当时燕王军队兵临城下,将宫城团团围住,建文帝深知朱棣是个贪权尚武、残暴无情的武夫,落到他手上就绝没好下场,于是放火,然后自己纵身火海之中。当燕王军队开进皇宫时,宫中已是一片火海,从此明帝朱允炆下落不明。

为了不留下“杀侄夺位”的骂名,朱棣在发现烧焦的尸体时又假装痛哭流涕,声称自己出兵是为了辅佐建文帝。但是,太监在火后余烬中多次查找,只找到马皇后与太子朱文奎的遗骸,而明帝朱允炆下落无从得知。燕王为让天下知建文帝已自焚,曾作有祭文,但其坟墓处于何处,也无人可知。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明帝朱允炆“出逃为僧,流落民间”。在南京攻破之时,建文帝从地道逃出了皇宫,削发为僧,从此隐姓埋名浪迹江湖。在明成祖死后,他又回到京城,住进西内,死后葬于京郊西山。

朱棣登位后,一直不相信建文帝已经死了,曾多次派心腹大臣到处访问,向天下寺院颁布《僧道度牒疏》,借机重新整理僧人的名册,对当时所有的僧人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调查。从永乐五年起,还派人以寻访仙人为名到处搜寻,涉及大江南北,前后共二十余年。

在民间流言中,在许多地方都有明帝朱允炆下落踪迹与传说。有的说明帝朱允炆逃到云贵地区,而且辗转到了南洋地区,直到现在,云南大理仍有人以惠帝(即建文帝)为鼻祖。

建文帝的失败或许本身就是朱元璋的一个战略失误,他自以为给自己的皇孙留下了一个大好江山,但是又没有下狠手斩杀朱棣,他的孙子没有继承他最看好的儿子身上的锐气与智慧,一个皇帝如果没有扎实的政治基础和战略眼光,惨淡收场也不足为奇

标签:

更多文章

  • 唐代选妃要求体重过百,唐朝皇帝口味真的这么独特吗?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出了一个杨贵妃,一度把大家都视线都扯偏了,难不成唐代选妃要求体重过百?好似唐朝的皇帝都喜欢这种肥胖型美女,唐朝皇帝口味真的这么独特吗?这里要注意了,即便是肥胖,人家也是美女,可见美还是第一位的,只不过唐朝人偏好圆润美,而欣赏不来骨感美。大家都知道在唐朝繁盛时期,国富民强;无论是官员还是平民百姓,大多

  • 坐拥天下的皇帝竟然喜欢偷东西,随便一偷还抓住了谋反大臣?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

    中国历史果然还是太悠久了,君临天下的皇帝没那么稀罕,反正历朝历代都有不少,可以说是各种款式各种花色都有。其中比较奇葩的有什么木匠皇帝,抠门皇帝啥的都不稀奇了。今天要说的这个皇帝,竟然喜欢偷东西。在大家的印象中皇帝都是君临天下,威严十足的九五之尊。但这位皇帝跟别人不太一样,他整天游手好闲,经常混迹于市

  • 电影中的僵尸为啥都是跳着走的?原来背后的故事竟是这样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在我们印象中,几乎所有的僵尸电影中,描写僵尸的活动,都是靠着跳跃前进的。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奇怪的设定呢?这种设定是创作者自己想象的吗?当然不是,说起来这背后还有这样一个阴森的故事。真正有人记载僵尸的存在,是从1789年开始的,第一本关于僵尸的记载是有大名鼎鼎的铁齿铜牙纪晓岚,在他的阅微草堂笔记里面记

  • 水浒中阎婆惜为什么会出轨,难道宋江真的是性冷淡?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

    宋江虽然当上了梁山的一把手,但是后院起火这件事可以说是他一生的污点了。我们都知道宋江在梁山上是没有娶妻的,其实他一生都没有娶妻,仅仅就纳了个妾,就是阎婆惜,还出轨了。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真的是因为宋江性冷淡?以前有光棍娶不到老婆,多半是因为穷,但是这点宋江是不符合的,因为他很有钱啊,如果不是他有钱,

  • 假设历史没有王莽篡汉 西域会脱离汉朝统治吗?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

    众所周知,西汉时期有一大特色,那就是外戚专政:从汉惠帝时吕后专权开始,到昭宣二朝霍光独揽大权,再到皇后王政君历元、成、哀、平四朝而呼风唤雨。外戚的地位可谓蒸蒸日上,而王政君所在的王氏家族更是独步朝野,王政君皇后的侄子王莽便利用外戚身份登上了历史舞台。起初,王莽被任命为黄门郎,随后又升为射声校尉。初入

  • 揭秘宋仁宗赵祯是如何对待生母和养母的?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

    刘氏、李氏两个贵妃在真宗晚年同时怀孕,为了争当正宫娘娘,工于心计的刘妃将李妃所生之子换成了一只剥了皮的狸猫,污蔑李妃生下了妖孽。真宗大怒,将李妃打入冷宫,刘妃遂被立为皇后,后来,刘妃所生之子夭折,而李妃所生男婴在历经劫难后被立为太子,登基后便是仁宗。最终,在包拯的帮助下,仁宗得知真相,与双目失明的生

  • 雍正有多律己,为什么勤政的雍正却为大清留下祸患?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事必躬亲的代表性人物,诸葛亮,隋炀帝,崇祯都是数得上号的。但是仔细看看着几位,崇祯还可以说不是他的锅,但是另外两位,一个带领的蜀汉没扑棱起来,一个直接搞垮了隋朝,不仅让人有些疑问,难道勤政还不好吗?其实历史上还有一个君主也很勤政,这个人就是雍正,雍正的律己可以说是很严格了,历史对于他

  • 唐朝女追男现象竟如此普遍 开放程度令人瞠目

    野史秘闻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

    唐朝自武后时代开始就是女权的社会,女权达到了极致,皇权在握。以武则天、太平公主为代表皇权和权贵把持着江山社稷。由于女权的鼎盛,导致朝廷内外上下,女权得到极大的提高。女权不仅仅提高了政治地位,就是在女性的自由方面也得到了提高,应该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时代。在婚姻上的自由尤为突出,如果一个女人嫁给一个男

  • 在李鸿章墓中发现的两块重六十斤金属到底是什么东西?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

    作为晚清历史上的名人,李鸿章的一生是褒贬不一的。在晚清时他被当成了慈禧的挡箭牌,转移了社会群众对慈禧的仇恨。很多人都以为他的墓中一定藏着稀世珍宝,然而挖开他的墓却发现了两块六十斤金属,这是怎么回事呢?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大家对李鸿章的认识是,他和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

  • 官员贪污竟都是皇帝逼得,只因要给皇帝分成?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

    南北朝时期是一个礼乐崩坏的时期,因此出现过很多惨事、奇事。皇帝也多有奇葩,比如说这个南齐的孝武帝,他下令在都城的地方大员任期满,必须交付一半财产给他,其他随意。于是官员们争相贪污,一时成为南齐一大奇观……图片来源于网络南齐时,都城广州经济发达,商业繁荣,海外贸易尤其红火。一些大商人,甚至包括南齐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