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曹魏才是汉室正统?小说造成了巨大的误会

曹魏才是汉室正统?小说造成了巨大的误会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412 更新时间:2024/1/20 1:25:16

三国时期的汉室正统延续是刘备,因为他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这一点共识已经深入人心了,但是在史书中记载的竟然不是这样的?学界的看法是曹魏是汉室正统的延续吗?这种说法的依据是什么呢?

《三国演义》造成了一个天大的误会,那就是刘备成为了正统,曹操成为叛贼。翻开史书可以发现,早期的史书记载中曹魏确实是正统,为何之后变成了刘备了呢?为什么说曹魏是正统才更加符合历史呢?

《三国演义》造成的历史误会,是把刘备及其蜀汉当匡扶汉室的正统,而以为曹操是汉贼、曹魏是篡汉的伪政权。其实,历史学界的看法却恰恰相反,他们向来认为只有曹魏才是正统王朝。

这不仅因为曹魏在三国之中地域最广、人口最多、盘踞中原、实力最强,而是从国体政体的角度考量的。首先有个所谓的“合法性”的问题。虽然历代王朝更替实际上都是按照胜者为王败为寇的丛林法则,能夺取天下自然就合法,而且称之为“顺天承运”,但在没有造成这个既成事实的情况下,一般就得另有“合法性”的依据。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事实,但他承袭汉祚也是事实;后来曹丕的受禅让称帝现在看来确实是政治游戏,但在当时也是被视为程序合法的。也就是说,曹魏政权的“合法性”毕竟还是有所依据的。

当然,这依据其实也只不过是一个政治借口,可问题是相比之下,蜀汉之为国,孙吴之称帝,连这样的借口都没有,任何“合法”的依据都没有。刘备这个打草鞋出生的家伙,就凭他自编的家谱就能视为汉室之胄吗?即便真是所谓刘皇叔,他鸠占雀巢夺取刘璋的世袭封地、迫使汉献帝封王有什么“合法性”?汉献帝还没有死、他就自立蜀汉称帝又有什么合法性?说白了,刘备的蜀汉政权只不过是军阀割据一方而已。而孙权的吴王算是受封,但他的称帝则完全是跟着瞎起哄,纯属东吴世族豪强土皇帝,毫无任何“合法性”可言。从这个角度看,蜀汉和东吴当然是算不得正统王朝的。

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曹魏继承汉祚,沿袭了东汉皇朝的一套礼仪典章制度,在国体政体上是比较正统的。黄初五年(224年),封孔子后人孔羡为宗圣侯,重修孔庙,在各地大兴儒学,立太学,置五经课试之法,设立春秋谷梁博士,在短期内使封建正统文化得以复兴。相比之下,蜀汉和东吴虽然也有诸葛亮和东吴谋士等人知道一些帝王朝廷的规制,但他们毕竟没有亲历眼见。他们组建的朝廷,只不过是简单的模仿而已,谈不上正统建制。在本读书人曹宗国看来,蜀汉政体名誉上也有皇帝、朝廷、丞相和地方官吏,但本质上属于刘备军事集团的军事管制体系,皇帝只不过是个玩儿,而丞相也主要干的军事统帅的活儿。他们的朝政主要就是穷兵黩武、虚张声势。

孙吴的政体就更糟糕了。孙吴的士族政治在一定程度上是与军事上的世兵制互为表里的。魏将邓艾对此便评价说:“吴名宗大族,皆有部曲,阻兵仗势,足以违命”。加上孙权晚年政治昏聩,对文武官吏都存着戒心,大举任命检举官吏校事、察战,严密监视文武官员,由此产生了吕壹等诬告陷害的事件。更为严重的是,孙吴因为继位问题陷入极大政治混乱。公元241年(赤乌四年),孙权的长子孙登死亡。次年,孙权立三子孙和为太子,不久又封四子孙霸为鲁王。他非常宠爱孙霸,引发了“二宫之争”,朝中大臣也分为明争暗斗的两派。最后,孙和被废,孙霸被赐死,幼子孙亮被立为太子;名臣陆逊亦因卷入这一事件而遭到孙权责辱,怨愤而死,孙吴政权很快就走向了衰落动乱

曹魏的情况就截然不同。曹魏不仅继承了东汉的正统政治体制,而且实实在在地进行了改革和完善。他们革除了东汉以来的许多弊政,抑制大地主豪强的势力,扫除了宦官和外戚的专权,打破门阀世袭规矩,吸收中下层地主阶级人物参加政权管理。特别是曹魏大力整顿吏治、切实加强法制建设,这可是治理国政的关键举措,不仅在一度时期内保证了政局的昌明和稳定,而且在政治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陈群九品中正制是魏文帝时期最重要的改革。在官员的任用上,从曹操起就实行“唯才是举”的原则。为了更多的招揽人才,魏文帝建立了九品中正制度,其做法是:郡设小中正,州设大中正,小中正采择舆论,按人才优劣定品第高下,上报大中正;大中正核实后上报司徒;司徒再加审核然后交尚书选用。黄初二年(221年),朝廷下令人口十万以上的郡国每年察举孝廉一人,如有特别优秀的人才,可以不受户口限制。这种制度重视民众舆论,不拘门阀爵位,“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这比起东汉末年皇亲国戚或宦官操纵仕途、比起单纯以封建道德为标准的“举孝廉”,无疑是一个政治进步。

在法制建设上,曹魏在建立之初一直沿用汉律,后来进行了改革,傍采汉律,定为魏法。曹魏制订了《新律》十八篇,《州郡令》四十五篇,《尚书官令》、《军中令》,合百八十余篇。《晋书?刑法志》认为此次定律:“于正律九篇为增,于旁章科令为省矣。”也就是说,曹魏的法治改革,不是一味增加条文,严刑峻法,而是删繁就简,便于实行。所以曹魏定律,是在秦汉律由简到繁以后,中国封建刑律由繁到简的又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对晋律和唐律的产生具有直接的影响,在中国法律制度史上居于承前后的重要地位。

这样一来,曹魏的国政经过正儿八经的改革治理,就不仅显得很正规,而且有所作为,有所进步,因此我们说曹魏堪称一个正统的封建王朝。

可以说,曹魏的政治制度基本是沿袭东汉的,因而从体制上来说是十分符合正统地位的。

标签: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竟然真的有二郎神,竟然还是个太监?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

    二郎神杨戬是我国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也是《封神演义》中的主要角色,他也是为数不多的史书中有记载的神话人物。但是我们今天要聊的这个杨戬却是一个宋朝太监,与神话传说中的杨戬除了名字一样外,其他没有任何瓜葛。杨戬是北宋徽宗时期的大太监,此人很小的时候就做了太监,因为善于揣测皇上的心意,用现在的话叫是比较会来

  • 她是隋朝公主,最后为什么嫁与世仇家族做媳妇?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

    隋炀帝是隋朝的末代皇帝,而随之而来的唐朝则由李世民开创,因此二人可谓苦大仇深,但是隋炀帝的女儿却嫁给了李世民做妃子,这是为什么呢?杨妃的出生地史书无记载,《隋书》记载杨妃之父隋炀帝。唐初成为唐太宗李世民内官“四妃”之一,徽号未载,安葬地亦不明。隋炀帝杨广生于569年,他是隋朝的第二任帝王,在仁寿四年

  • 北齐皇帝高欢有何功绩?高欢为什么输给了宇文泰

    野史秘闻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

    历史上的大分裂朝代,往往能够诞生很多传奇人物,在南北朝时期,北魏权臣高欢就是这样一个人,然而拥有虎狼之心的他,又怎能甘心屈居人臣呢。南北朝时代,大大小小的政权犹如昙花一现,在世人面前纷纷呈现又倏忽间消逝。北齐作为北朝的朝代之一,它的出现与它的主人高欢一样,是历史的必然。即使北齐存在的时间短暂,但它的

  • 汉武帝一代明君,为什么轻易相信了巫蛊之祸?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

    一场巫蛊之祸,将汉武帝折磨的身心俱疲不久就撒手人寰,给大汉王朝带来了很大的打击,那么以汉武帝的智慧,怎么会看不出这是一场闹剧呢?他又是听信了谁的谗言而轻易相信了这个陷阱呢?江充可以说是“巫蛊之祸”的罪魁祸首,因为他的陷害和谗言让汉武帝刘彻误信太子刘据谋反,后逼儿子自尽长安东的湖县泉鸠,而千古贤后卫子

  • 古代小妾和丫鬟地位如何,二者区别在哪?

    野史秘闻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

    古代的女子地位相对低下,一个男人往往能有很多女性伴侣,我们常能听到妾、丫鬟等称谓,那么这二者有什么区别,具体又是做什么工作的呢?在古代家庭中,一个男子可以纳妾的.但是小妾又是怎么来的呢.古代中男子只能娶一个老婆但是能纳很多妾.小妾就是男主人的丫头,小妾和丫鬟又有什么区别呢?丫鬟之间有区别吗.丫鬟又是

  • 武则天出家为尼期间,竟然生了个孩子?

    野史秘闻编辑:黑姑娘标签:

    早期作为李世民妃子的武则天,由于没有生下子嗣,在李世民死后被迫削发为尼,有传言说在这一时期,武则天竟然生下了一个孩子?这传言是真是假?李世民死后的武则天可算是处于人生中的最低谷时期,她本以为能跳槽到李治身边,可现实让她很失望,不过好在武则天没有因失望而放弃,相反已经成为尼姑的她选择了忍辱负重,而且利

  • 秦始皇陵有一把绝世宝剑 据说能引发闪电狂风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

    秦始皇的帝陵是一座财富最多,谜团最多,传说最多的皇陵。在这座陵墓中,不仅有星像图、水银河,长明灯、青铜棺还有会飞的机关鸟。秦始皇的地宫中,除去人人都知道的青铜器、金银器、珠宝玉器之外,还有人说,那里面还有“巨人之骨”,在《汉书·五行志》中,有这样的记载:(秦始皇)26年有大人长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

  • 揭秘: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要给这块石碑磕头?

    野史秘闻编辑:等你回来标签:

    话说,宋太祖赵匡胤作为大宋王朝的第一位皇帝,是当时的知名“英雄”,相信不知道他的国人还真不多。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相当了得的历史人物,却情愿给一块石头下跪。那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背后到底有什么隐情呢?下面咱们就一起去探寻一下。首先,我们先回首一下赵匡胤其人。他出生于公元927年,系河南省洛阳人。由于

  • 和尚皇帝梁武帝究竟为什么饿死于僧寺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作,诗中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南朝佛教的兴盛。南北朝时,佛教大盛,南朝梁武帝萧衍是位吃斋信佛、极力倡导发展佛教的皇帝,他曾四次舍身到同泰寺(今南京鸡鸣寺)当和尚。所谓舍身,一是舍资财,即把自己的所有身资服用,舍给寺庙

  • 清朝八旗子弟为什么能横行霸道?只因一件东西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

    “八旗子弟”是什么?很多上了年纪的人都接触过,但是年轻人知道的可能就不多了。17世纪初,清兵入关之前,清太祖努尔哈赤把满洲军队分成了四旗,每一旗大概七千五百多人,后来因为人逐渐增加,又由四旗扩充为八旗。八旗的旗色分别是:最早的正黄、正红、正白、正蓝,后加上镶黄、镶红、镶白、镶蓝。早期的八旗将领,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