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慈禧用了什么办法让曾国藩竟主动裁军,曾国藩当时为什么不自立称帝?

慈禧用了什么办法让曾国藩竟主动裁军,曾国藩当时为什么不自立称帝?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727 更新时间:2024/1/17 2:57:27

曾国藩作为湘军的创始者,他将湖南各地团练整合成湘军,形成了书生加山农独特的体制,成为清政府与太平天国起义军作战的主要军事力量。太平天国被消灭后,曾国藩为何主动裁军?为何曾国藩没有听从这些人的建议,自立称帝?

太平天国当时战斗值爆表。从金田起义开始,像熊熊烈火,以摧枯拉朽之势从江北往江南蔓延,并且所向披靡,连清政府在天京东郊和扬州建立的江北江南两座大营,也被太平天国围歼。早在咸丰二年,苦逼的咸丰帝,便不再寄希望于八旗和绿营官兵的力量,转而寻求用地方团练和地主武装的力量来削弱太平军的势头。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大地主家庭出身的曾国藩凭着各种人际关系,组建了湘军。为了争取天下人心,曾国藩一方面站在道德的层面上,振臂高呼:“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号召天下读书人参与平叛太平军的战斗中去。

另一方面,为了鼓舞士气,他又纵容湘军在攻打太平军的过程中劫掠财物,并对作战勇武的人给予官职爵位,以刺激他们的战斗力。如此一来,湘军虽然在军事素质上和清政府的官兵不能比,但是他们凶残彪悍,在和太平军作战中,战无不胜,最后直捣天京城。曾国藩也因此成为清朝倚重的大臣,甚至咸丰帝去世时,还向他承诺:“克复金陵者王。”

然而,在曾国藩攻陷天京城,平定太平军后,清政府不光没有兑现承诺,还因他手握三十万大军,势力强大,对他百般猜忌,处处牵制。这当然让湘军将领们寒心不已,一时不少人劝曾国藩在东南自立称帝。湘军骨干曾国荃彭玉麟、李元度等人不光苦劝,还密谋拥戴曾国藩称帝。曾国藩的朋友湖北巡抚胡林翼借着给他过生日的名头,也曾写下“东南半壁无主,我公其有意乎?”来试探他。就连太平天国的战俘李秀成也曾鼓动曾国藩自立为帝,甚至他还表示愿意召回旧部,支持曾国藩。

为此慈禧一直想要裁撤曾国藩的湘军,因为湘军有十五万,因为湘军只听曾国藩一个人的话。曾国藩也表示要裁军,但是却像吴三桂一样跟朝廷要军饷和安置费。慈禧辗转反侧,想出了三个办法。

一、湖广总督的提醒

官文是满大臣,,自己早年是在道光皇帝身边做侍卫,打仗也许是把好手,但做总督就不怎么样了,什么事都靠家奴出主意。在慈禧的示意下,官文派人潜入湘军大营偷出花名册,抄了几百个官兵的名字,找到曾国藩,告诉曾国藩这些是哥老会成员,曾国藩表示要严查严办。官文却说这样传出去影响不好,干脆借裁军之际散去这些人就是了。老谋深算的曾国藩岂会不懂,这是在暗示自己尽快裁军。

二、沈葆桢抓住把柄

沈葆桢是林则徐的女婿,曾国藩欣赏他推荐他出来做江西巡抚。但是令他没想到的是,沈葆桢上任后处处与他和湘军作对,令他十分头疼。沈葆桢来到曾国藩这边又做了什么呢?他派人九江拦截了一艘船只,这艘船只的主人是曾国藩部将萧孚泗。在船上发现了大量太平天国的财物,以及几名江南女子。这件事发生后曾国藩就开始惶恐了,因为之前他上报天京城破,神奇的是,天平天国内找不到任何财物。如今萧孚泗的事件不是在说明自己在撒谎,有不臣之心吗?

慈禧传旨曾国藩,萧孚泗有功劳,不予追究责任,沈葆桢这件事也做得很好。慈溪没有追究,并且专门传旨曾国藩,其用意可以说是很明显了。曾国藩是既惶恐又感恩。

三、军队驻扎合围

这一手最是直接明了,僧格林沁亲王的骑兵从京师挥军南下讨伐捻军,却在湖南一直驻扎着,配合当地的八旗和绿营军对湘军形成合围之势。这迫使曾国藩无法造反,只得裁军。当然曾国藩也没有造反之心。

以曾国藩当时的实力,和清政府分庭抗争,也很有资本。可是为何曾国藩不仅没有听从这些人的建议,自立称帝,反而在平定太平军不久,便遣散了军队呢?

其实,曾国藩当时想要自立为王,条件并不成熟,为什么这样说呢?

一,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军时,打的就是捍卫儒教信仰和忠君报国的旗号。如果他在平定太平军后,又自立称帝,必会招天下人诟病。到时候,他都不得人心,称帝自然也是个笑话。

二,湘军在多年的讨伐太平军的过程中,并非怀着崇高的理想而战,他们想的只是如何多搞些钱财。在战争过程中,清政府由于要借助他们的力量来消灭太平军,所以给予了他们征税等政策,同时也默认了他们抢掠财物的野蛮行为。但太平军消灭后,清政府绝对不允许这支没有国家编制的队伍继续收税纳租,这就相当于断了他们的生活费,所以抱着打仗就是为了发横财的思想的湘军,顿时泄了气,根本没有心思再效力于曾国藩。

三,湘军内部由于意见不统一,已经出现了分裂,而清政府利用分裂,重用与曾国藩不合的人,大大削弱了曾国藩的势力。

四,为了扼制曾国藩,慈禧有步骤的将八旗官兵分布在湖北、河南等地,只要曾国藩敢动,他们立刻从不同方向围歼曾国藩。

五,李鸿章淮军和左宗棠楚军的崛起,亦是不容小觑的势力。如果说曾国藩敢自立称帝,这两支队伍一定会打着勤王的旗号和清军共同作战,显然这会让曾国藩成为众矢之的。

六,由于清政府的统治历经多年,已深入人心。而曾国藩又深受儒家学说的影响,满脑子都是忠君报国的思想,因此他压根没有想称帝的野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更多文章

  • 康熙最爱的女子是谁,为什么死后52个女人陪葬?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

    我们都知道在没有特殊情况下得话,皇帝去世以后,只有正宫皇后才有资格能够与之合葬在一起,其他妃子只能是没有资格得。但是在清朝康熙皇帝却与众不同,他死后竟然有52个女人与他一同陪葬,这是为什么呢?其实皇帝也不是神仙,他也是个男人,也有自己的情感,总会有那么一个女子让他朝思暮想,宠爱有加。我想人越出名,大

  • 孙膑与庞涓 战国中期最伟大的两位军事家的相爱相杀 孙膑和庞涓师出同门 为什么在最后会反目成仇?

    野史秘闻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

    庞涓与孙膑为同窗,二人一起拜鬼谷子门下学习兵法。庞涓嫉妒他的才能,于是捏造罪名将孙膑处以膑刑和黥刑,砍去了孙膑的双足,想使他埋没于世不为人知。而孙膑则奋发图强,最后逼得庞涓自刎。师出同门的庞涓和孙膑为什么在最后会反目成仇战国中期最伟大的两位军事家,庞涓,孙膑,竟然恰好就是同学。基本上来说,在当时兵家

  • 韩国地处四战之地 为什么还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申不害变法一度将韩国推上了鼎盛 为什么没能使韩国长久的强盛下去?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韩国是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大夫分割晋国之后建立起来的一个诸侯国,地处中原,被魏国、齐国、楚国和秦国包围。韩国是如何能登上战国七雄榜单的?韩国的申不害变法一度将韩国推上了鼎盛,为何没能使韩国长久的强盛下去?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历史上较为璀璨而又混乱的时期,各个诸侯政权并起,天下大乱。也正是因

  • 雍正为什么一定要除掉大功臣年羹尧,为什么说年羹尧必须得死?年羹尧是如何一步步把自己往死路上赶的?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

    年羹尧是清朝名将,他运筹帷幄,驰骋疆场,立下赫赫战功,得到雍正帝特殊宠遇。但后来被雍正帝削官夺爵,列大罪九十二条,赐令自尽。名将年羹尧为什么被雍正赐死?雍正三年,曾经的朝野“第一红人”,被雍正皇帝“捧上天”的年羹尧,成了“罪恶滔天”的囚犯。命运如此戏剧性的大转变,让深陷囹圄的年羹尧心有不甘而又感慨万

  • 为什么朱元璋不传位给有能力的儿子燕王朱棣,非要传给他的孙子朱允炆?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

    对历史颇为熟悉的人都知道,朱元璋在太子朱标死后,跨代传位给孙子朱允炆,最后其燕王朱棣打败其侄子朱允炆而夺位登基,这也是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那么为什么朱元璋不传位给有能力的儿子燕王朱棣,非要传给他的孙子朱允炆呢?历史上朱元璋有名分的老婆有二十一个,生了二十六个儿子、十六个女儿,没有明确记载哪一个子女

  • 中国历史上向百姓下跪的最高领导,临终前给民国开出什么“秘方”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

    民国初期,中国处处残留着封建王朝的影子,当时的军权还掌握在各地军阀手中,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有着决定话语权,其中一位举足轻重,且饱受争议的人物就是段祺瑞。段祺瑞是我国北洋政府时期的著名人物,他出生于1865年,去世于1936年,字芝泉,是我国安徽省合肥市人,也是袁世凯去世以后的几大实权人物之一,皖系

  • 项羽为什么要杀死“秦王”子婴?

    野史秘闻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楚霸王项羽来自江东尚武之地,武功盖世天下无敌,但是为人太过于冲动,容易感情用事,这也为他日后失败埋下了伏笔。项羽很厉害,所谓力拔山兮气盖世;项羽很霸道,曾经分封天下诸王;项羽用兵真如神,曾经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项羽带的兵,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

  • 为什么说大明必亡,满清大一统,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

    明朝末期,努尔哈赤凭借的仅是十三副明朝赐予的铠甲和一些战马,奠定了大清王朝的基础。那时的女真族(满族前身)人口稀少、生产力落后、基本为原始部落状态,可以说根本不可能是明朝对手。那么为何明朝却屡屡败于后金(清朝前身),最终大明江山为清朝取代馁。崇祯上位以后兢兢业业的,为什么明朝还是亡了?我们来看看崇祯

  • 苏轼得罪王安石后被外调杭州 做的通判究竟是个什么官?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

    宋朝的时候有个官职叫做通判,在当时的府衙内的一把手被称作知州或者知府,而这个通判在当时相当于二把手的位置,那么这个通判究竟是个什么官职呢?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开始了自己的为官之路。然而到了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因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知道后颇感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神宗面前陈

  • 在古代皇帝微服出巡的时候怎么证明自己的身份,会有人冒充皇帝吗?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

    在影视剧中经常能够看到皇帝微服出巡到一些什么地方,破了什么样的大案子,最后亮出身份,但这终究是影视剧中虚构的,那么在真实的古代中皇帝在出巡的时候是怎么证明自己的身份呢?其实古代皇帝一生基本上都在宫中度过,出访的情况极其少见。皇帝是整个国家机器的核心,而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出一趟远门花个几个月时间可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