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曹操野心大能力强 谋士将才尽聚麾下 是最有希望统一三国的 但为什么最终未完成统一大业?

曹操野心大能力强 谋士将才尽聚麾下 是最有希望统一三国的 但为什么最终未完成统一大业?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1432 更新时间:2024/1/15 17:24:57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然而,曹操为什么没能统一中国?

曹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此外,曹操还是精通韵律,是音乐专家。曹操所作的乐府诗,被之管弦,便能成章。曹操一生最大的遗憾是未能如汉高祖一样重新统一中国,尽管曹操心中一直把汉高祖当成他的人生典范,一度把荀彧当成他的“子房”、许褚当成他的“樊哙”。

三国时代,在曹操,刘备孙权三人中,最有机会统一三国的就是曹操,但是曹操始终一个没有称帝,第二个没有统一三国。曹操没有称帝,暂且不说,我们先来说说曹操为何不能统一三国?主要原因还是其错失了三次最佳的机会。这些几乎其实如果曹操能把握好,当时绝对是可以统一三国的,可惜那时候没有认真去研究,对于错失的机会只有我们后人看了才觉得可惜,也许那时候他有自己的理由吧。

第一次机会是208年荆州之战后,曹操趁着刘表病死两子内讧轻易夺取荆州。寄居荆州的“老对手”刘备在江陵遭受曹操“虎豹骑”重创,只能向江东孙权求助。“鬼才”郭嘉虽死,但此时“|毒士”已经融入曹操决策圈。贾诩建议曹操“坐观江东”,这其实是当年曹操“坐观辽东”的再版,只是袁谭袁熙换成刘备、刘琮,公孙度换成孙权,但“急之则相救,缓之则相图”并无差别。

曹操完全可以一方面在坐镇荆州保境安民,另一方面训练水师坐观江东,不急于出兵江东。孙权收留刘备,既担心刘备“图之”又担心曹操借故来伐,采取公孙度的“杀人保和平”也不失为一种选择。只要剪除了刘备,天下英雄谁能对抗曹操?曹操当年不进攻辽东,担心袁谭、袁熙与公孙度联手“相救”,此时却无视刘备、刘琮与孙权会“相救”,这才有赤壁之败。曹操败归许都悼念郭嘉责备谋士没有尽力,就有人拿出贾诩之言认为曹操不纳忠言,陈寿撰《三国志》也认为“太祖不从,军遂无功”。

第二次机会是荆州之战后,刘璋张松向曹操输诚。曹操本是爱才心切之人,所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次曹操竟然新得荆州狂妄自大,对长得寒酸的张松极为傲慢,导致张松大伤自尊,转而说服刘璋拒绝曹操转而接纳曹操的“老对手”刘备。张松本是刘璋心腹智囊,代表刘璋向曹操表忠心,曹操本就个人魅力非凡,若能象吸纳陈登、张弘、辛毗那样吸纳张松,则西川迟早归曹操所有,刘备也就失去“三足鼎立”的资本。要知道诸葛亮的“隆中对策”与鲁肃的“榻上对策”相抵触,孙权对荆州也是志在必得。

第三次机会是215年夺取汉中之后,司马懿劝曹操趁势夺取西川。司马懿的才学,曹操当然知道不在郭嘉之下。手下有人献计,曹操最好的办法就应该是放手司马懿去讨伐西川,如同后来钟会司马昭献计取西川。曹操以司马懿为军师,以猛将张郃徐晃为先锋,以亲信夏侯惇为主帅,以夏侯渊为后援,趁刘备诈力取西川立足未稳乱而取之,西川可得。曹操完全可以班师回许都,夏侯渊坐镇汉中为大军后拒,这才是“老板”之才,可惜。

曹操临终前“嫁祸江东”引起刘备大将关羽被杀。曹操死后,刘备先称帝再倾国之兵讨伐孙权,孙权不得不派出主力部队迎战,两军长期相持。此时曹丕若有曹操一半的智谋或刘邦十分之一的胸襟,必然是听取刘晔之言趁机以倾国之兵进攻孙权——刘备复仇之师攻于外,曹丕起倾国之兵攻于内,江东精锐被刘备吸引,孙权败亡指时可待。可惜曹丕不听刘晔之言,悲夫。

后来刘备大军被陆逊消灭与夷陵,曹丕应该“趁火打劫”进攻刘备,却糊里糊涂进攻孙权,焉不知陆逊胜利之师可以随时回援?曹操父子浪费了多次统一全国的机会,机会只能留给有准备的司马氏。

曹操二十余岁时于征讨黄巾军起家,以为国家讨贼立功为本愿,从此纵横马上近四十年,几乎无一岁不出征,可惜终究未能一统江山。若论原因,最直接是看军事,击败袁绍后,曹操至少有两次统一天下的机会──赤壁以及汉中之役。其中赤壁之战前夕是他最接近统一的时刻。当时北方初定,荆州投降。被他视为心腹之患的刘备一路逃亡,只剩下江东政权摇摆不定。从曹操写给孙权的信来看,他颇有已视江东为囊中之物的自大。

但实际上他在收服荆州之后马上攻打江东,已是因冒进而失策。贾诩也劝他:“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而曹操之所以不听而冒进,一是他以孙权为孺子,低估了江东的决心和能力。未料孙权野心不比袁绍等人小,鲁肃曾当众对孙权说:“愿至尊威德加乎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孙权大笑,可见他早不讳言自己的称帝野心,又怎会轻易投降。刘琮之降承自刘表的不思进取明哲保身,而孙家父子兄弟都是极力开拓、野心勃勃之人,曹操未免想得太简单。

二是他低估了刘备。刘备与他交手多年,向来被动,以走为上。但建安十三年的刘备已今非昔比,诸葛亮不仅能说服孙权抗曹,还能与之订立平等的外交联盟。后一点尤为重要,保证了刘备不像过去那样只能成为地方军阀的附庸,而拥有了争夺自己地盘的资格。刘备本已到穷途末路,却突然反败为胜,占据荆襄,联合孙权,奠定三分天下的基础。

如果没有刘备的参与和定盟,曹操只面对孙权一个强敌,赤壁即便失败,后或可再度找到机会取胜,然而当三股力量彼此牵扯互相制约时,要打破平衡就殊为不易。如建安二十年本来孙刘两家就快为了荆州大打出手,张鲁一投降曹操,两家马上划分了势力范围,掉转枪口。刘备回师蜀中,而孙权以十万兵进攻合肥。曹操后来专门赠送名贵的鸡舌香五斤给诸葛亮,“以表微意”。这时候想到来挖墙角,显然已经晚了。谁让他当年煮酒论英雄时没除去刘备,留下后患无穷。

赤壁之战后,曹操损失的数十万士兵一时难以恢复,而马超、韩遂甚至趁机占领了潼关以西,他对北方的统治已经出现危机,亟需修补,无暇他顾,只能坐视刘备蚕食荆州挥师益州。此后他的战争性质已从扩张的统一之战转变为对战略要地的争夺,三家拉锯战开始形成。与刘备的汉中之战,则是另一个转折点。

张鲁投降本是一个极有利的契机,曹操可以选择继续挥师入蜀,如司马懿所建议,刘备初得益州,根基不稳,曹操若借得汉中之势图西川,对方“势必瓦解”。而曹操答之以名言“既得陇,复望蜀乎”。曹操当然有其考虑,可能是受了赤壁时长线作战的教训,也不再寄希望于敌人自动瓦解。何况当时刘备已从荆州赶回,孙权也有可能犯境。年过六旬的他选择保险的做法,想凭借中原的富足徐图。孰料四年后汉中反为刘备攻占,失去汉中的第二年曹操即死去。

这四年间为何曹操没有动作反而导致前功尽弃?不妨从曹操的朝堂上找找原因。以建安十八年曹操称魏公、如萧何故事为标志,曹操后期活动的重心更多地偏向了政治。他早年虽尽力勤王,并无不臣之心,但汉祚倾颓之无法挽回有目共睹。就算他自己有顾忌,群下出于自己的名位考虑,也多有劝进之心。而随着曹操年龄渐老,为子孙计,他亦不能不为代汉铺路。攘外必先安内,内部问题操心操肺,而孙刘皆为人杰非一时能攘除。曹操在这三人中年纪最大,就算天假以年,只怕他无心也无力统一了。

建安十八年后,几乎每年都有天子对曹操超规格的册封和晋位记录,可以想见这背后复杂的正统之争和政治程序。与此相对应的是愈渐单薄的军事记录,到建安二十五年,比较大的军事行动只有平陇西凉州以及夺汉中两起,其中汉中得而复失。而两次征讨孙权都在有利情况下草草结束,究其始末,第一次回去后曹操登位魏公,第二次受了献帝赐予的天子旌旗。其中是否有关联?

因称魏公之事,曹操还失去了最重要的谋士荀彧,这也多少影响了他的军事决策。荀彧当年力劝曹操迎汉帝至许都,目的却是希望曹操藉此“奉主上、秉至公、扶弘义”,扶保汉室是他的原则,他也为之而死。跟随曹操多年,忠心耿耿屡建功勋的荀彧尚且如此,曹操所能感受到的政治压力可见一斑。

所谓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为曹操带来政治资本的作用,恐怕远远小于它所带来的政治压力。虽然毛玠劝曹操说“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但事实上建安元年曹操迎奉天子后,面对的形势是“袁绍内怀不服……太祖方东忧吕布,南拒张绣”,这还仅是中原一地,少数民族尚有乌桓鲜卑西凉,各地军阀尚有刘表张鲁孙策等人,未见一人因曹操占据中央而归附。而曹操几个最为得力的股肱谋士与猛将,也很少是因为响应朝廷征辟而来到他门下的。无论是吸引人才,还是攻城掠地扩大势力范围,用吕思勉的话说,都是靠他“政治清明,善于用兵”。

反过来,既然是迎奉天子,那曹操就等于将汉室的责任揽在了自己身上,成为众矢之的。一边周瑜骂他托名汉相实为汉贼,一边荀彧还满心期待他重振汉纲。之前统一过中国的三位皇帝,无一人面临过如此复杂而矛盾的政治处境和法理难题。随着曹操权势的增大,政敌也越来越多,他不得不腾出手来解决这些问题──比如进献三个女儿、杀伏皇后一家、诛孔融,如何平衡汉朝与自身的关系,耗费了曹操的许多精力。比较两个对手:江东在赤壁战后便不以朝廷为顾忌,刘备以正统自居,两家几乎没有内部斗争,故可一致对外,巩固自身。

士族对曹操的抵制也不容小觑。陈寅恪在《崔浩与寇谦之》中说,曹操的政权叫做“法家寒族之曹魏政权”。曹操出身士族最为歧视的宦官家庭,又以军功起家,用人唯才是举,不信天命,厉行法制,抑制兼并,每一条都与士族观念背道而驰。荀彧之死,也与他的士族背景有关。直到曹操死后,曹丕任用陈群实行九品中正制,由士族垄断做官权,然后在士族内部按照声望的高低、门阀的上下、势力的大小来分配官位官职,这才真正消除了士族的疑虑,交换来他们对曹丕代汉的认同。

故而在曹操有生之年,他对全国的士族集团始终没有产生强大的凝聚力,虽然中原士族集团鉴于乡土与正统观念多有归附,但地方上如荆襄、益州、江东集团,便不大买它的账了。反观刘备与孙权政权,都得到士族集团强有力的支持。诸葛亮本身出自琅琊士族,又与荆襄士族多有联姻,刘备作为外来者,在荆襄地位的稳固,很大程度上仰仗于诸葛亮、庞统马良等当地士族的支持,顿时翻身,与前期狼奔豕突的状况不可同日而语。

标签:

更多文章

  • 发迹于隋末乱世中的萧铣 在南方建大梁国 拥兵四十万 为什么却被李渊所灭?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

    萧铣是梁国皇帝,少时孤贫,事母至孝,宽仁大度。鸣凤元年,称帝于岳阳,国号为梁,年号鸣凤,设置百官,一如梁朝故制,势力范围东至九江,西至三峡,南至交趾,北至汉水,拥有精兵四十万,雄踞南方。萧铣统治后期,猜忌诸将,离心背德。鸣凤四年,为李孝恭和李靖所败,献土归唐,押往长安处死。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号称有

  • 唐武宗李炎实现中兴挽救大唐王朝,却突然暴死 在位仅七年时间的唐武宗 为什么能开创会昌中兴这一治世局面?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

    唐武宗李炎是唐朝第十五位皇帝,性情沉毅,雄谋勇断。在位期间,对内打击藩镇和毁佛运动,对外击败回鹘,加强了中央集权,一度呈现中兴局面,史称“会昌中兴”。自安史之乱后,唐朝国运衰败,再加上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外族入侵等因素,逐渐走向崩溃的边缘。到了晚唐时期,唐朝出现了一位皇帝,他颇有一番作为,本来能挽救

  • 一代雄主晋献公 晋国百年霸业的开启者 为什么却无法撼动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

    晋献公是春秋时期的晋国君主,即位后用士蒍之计,尽灭富氏子弟及桓庄之族,巩固君位。晋献公是春秋时期雄才霸略的一代英主,“假道伐虢”这个成语,就是出自他连灭虢、虞两国的高超战略。在他的在位时期,晋国版图扩张到此前的三倍,成为当世首屈一指的强国。史称其“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晋国,在春秋的中前期创造了百

  • 春秋时期的弭兵会盟到底是怎么回事,晋楚争霸 宋国凭什么能在晋楚两国之间两次居中调停?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

    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都是超级大国,因为晋楚争霸时间较长,几乎横跨整个春秋时期,并且双方交手频繁,所以,促使大部分诸侯国都希望晋国和楚国能够停止交战。在此背景下,宋国曾两次在晋楚之间居中调停,从而促成了弭兵会盟。宋国凭什么能在晋国、楚国之间居中调停呢?在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是最强大的两个诸侯国。晋楚争

  • 三国后期 司马氏是如何夺取政权逐步实现统一的,司马氏统一三国 为什么受到世人们的口诛笔伐?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

    三国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氏所掌控。司马氏先后消灭蜀汉、东吴统一天下。司马氏是如何夺取政权逐步实现统一的?提起群雄奋战、诸侯割据的三国时代想必我们都不会陌生,而对实现真正统一的司马家族后人给予他们的评价又是什么呢?蜀国在诸葛亮死后已经

  • 宋文帝刘义隆是个什么样的皇帝,刘义隆三次北伐为什么都失败了?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

    宋文帝刘义隆是南朝刘宋的第三位皇帝,在位三十年,年号“元嘉”。即位后继续实行刘裕的治国方略,使得休养生息,社会生产有所发展,经济文化日趋繁荣,史称元嘉之治。军事上,继承刘裕北伐的政策,先后三次北伐北魏都遭到惨败。元嘉之治的有为之君宋文帝刘义隆开创“元嘉之治”,实际上是接的他老爸的班,继承了刘裕的改革

  • 宋朝姑娘为什么个个难出嫁?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现在中国的婚姻状况是男多女少,很多适龄男青年无力负担高昂的婚姻成本,娶媳妇成了一件很难的事,可是在宋朝时期刚好相反,女子出嫁是一件很难的事。在九百年前就是宋朝时期,为何姑娘都出嫁那么难?我们举几个宋朝的例子。第一个例子,范仲淹的族规。范仲淹是北宋名臣,做过大官,积攒了不少钱,他发家以后,一个人把叔叔

  • 水浒里千差万别的父亲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

    父亲是一个高大的名字,水浒里也有好多父亲,父亲什么样,他的孩子基本上也差不多。俗话说“虎父无犬子”,当然有的是做父亲的很重视儿子的教育,有的则不然,只是在吃花上对孩子多下功夫。江湖集录几对父子,来看一下父亲对儿子到底有什么样的影响?其一,一对肮脏假父子这是高俅和高衙内,高俅做太尉的时候,自己的堂弟给

  • 她是汉武帝刘彻的女儿,地位尊贵却命运坎坷,最后竟然是这样的结局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

    她是汉武帝的长公主,将异母弟刘弗陵抚养长大,并继位是为汉昭帝,她一生命运坎坷,最终却无奈自杀,她就是汉武帝刘彻的长公主鄂邑公主鄂邑公主(前2世纪?-前80年),又称盖主、盖长公主、鄂邑盖长公主或鄂邑长公主。汉朝公主,刘氏,汉武帝刘彻之女,汉昭帝刘弗陵异母姐,生母不详,最迟不迟于元狩六年(前117年)

  • 马谡作为诸葛亮重点培养对象,为什么一定非斩不可呢?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

    失街亭对于蜀国来说是一次非常巨大的打击,这一处重要的战略要地,几乎能够决定战争的走向,面对不可挽回的失败战果,即使是再悉心栽培的人才,诸葛亮也不得不狠心斩首。提起马谡,“失街亭”就是他的“催命符”、“断肠刀”!最后逼得诸葛亮只好“挥泪斩马谡”。其实“失街亭”的故事并不复杂,不论《三国演义》还是《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