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三国时期 蜀国真的有实力北伐吗,三国真实的实力是如何的?同样是出兵北伐 为什么诸葛亮五次都失败了而韩信一次便成功?

三国时期 蜀国真的有实力北伐吗,三国真实的实力是如何的?同样是出兵北伐 为什么诸葛亮五次都失败了而韩信一次便成功?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4885 更新时间:2024/1/17 18:53:34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匡扶汉室,统一中原,从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后兵出汉中,对曹魏发动了五次战争。然而,三国时期,蜀国真的有实力北伐吗?三国真实的实力是怎样的?

三国是上承东汉下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众所周知,三国鼎立时期,三大政权都拥有了自己的领土和政治手段。那么在鼎立时期三大政权的实力究竟如何呢?今天我就将三大政权的领土大致面积,人口,经济,军事以及人才进行了对比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一,疆域对比

曹魏定都洛阳,主要控制长江以北,国土面积约为291万平方公里。蜀汉定都成都,主要控制蜀地,国土面积约为106万平方公里。孙吴定都建邺,主要控制江东地区,国土面积约145万平方公里。古代中国关于地域的划分跟现在还不太一样,东汉末年的时候天下一共划分成了十三州,分别是司豫兖徐青凉并冀幽扬荆益交十三个州,其中曹操就拥有了其中九州,基本占据了当时三分之二的天下。

首先我们要知道三国时期的真正实力对比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平衡,魏国的实力其实远超其他两国。因为曹操所在的北方是古代中国的中心地区,除了要抗衡国内的刘备孙权两大势力集团,北方还有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势力虎视眈眈,所以曹魏等于说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都是敌人。在这种群敌环伺的情况下,魏国还能够游刃有余的应对并且发展自己,可以说是非常强大了。因曹魏势大,所以蜀吴联合一同抗击。

三国经济对比。

在东汉的时候南方并没有发展起来,基本上整个国家的政治以及经济文化的中心都设立在北方诸地,这些地区各方面的交流十分方便快捷,发展起来也很快。而南方那个时候尚未开发,交通通讯都十分不方便,属于蛮夷之地,对于发展是非常的不利的。魏国是延续正统王朝,把自己的地盘当成一个国家看待,所以它是实行的正统王朝的经济方法,轻摇赋税,实行屯田等等,使北方的社会转向稳定,经济也得以快速的增长。魏国就是循序渐进,大概相当于村长。

蜀国是典型的军阀殖民的做法,军事永远高于一切,从建国到亡国都没有把蜀地当成一个国家好好的治理。虽然孔明想了很多办法来恢复经济,由于蜀国连年的北伐也消耗殆尽。蜀国就是攒几年钱然后一块再打出去,就像是地痞流氓。吴国既不是正统王朝,也不是军阀殖民,他是类似于诸侯王的家族式管理。加上北方由于连年打仗,北方的人口向南逃,就给江南地区带来了生产技术与文化,加上江南土地肥沃,所以经济还是可以的。到了三国后期,吴国的航海业更是发达,给吴国带来了很多的经济增长。吴国就像是村里的富户。

三国人口对比

刚才我们都说了,魏国是最强大的所以他的人口也是最多的,亡国时大约有66万户,443万人。蜀国那是本来地盘就小,加上那时候的蜀地也不是什么好地方,所以亡国时大约有28万户,94万人。吴国虽然地盘也不小,但是那个时候江南可不像是今天的江南,那时候算是没有开化的地区,所以人也不多,亡国时大约有52万户,230万人。至于为什么要说亡国时的人口那,是因为战争的时候人口基本是没法统计的,但是国灭的时候史书上都会有一个完整的统计。

三国军力对比

魏国军力最盛。大概有四五十万的总兵力,但是他要驻守的地方也多,西线雍凉为6-7万,南线荆豫10万,东线徐扬10万,洛阳及各据点10-15万。蜀国那是本来就没啥人,所以军队大概就是10到13万左右,北线汉中5万,东线永安2-3万,成都各据点3-5万。吴国那兵力也不多总兵力在20-25万左右,主要部署在濡须口,南郡等长江沿线据点。

那么既然曹魏这么强大,为什么没有统一天下而是任由蜀吴两国割据一方,甚至还要防范他们的进攻呢?首先是地理位置原因,我们要知道曹操所占据的中原地区基本全是平原,虽然富庶但是却遭到很多人的觊觎,所以并不能够集中全部的力量去进攻别人。其次他的对手却都占据着有利的地理位置,刘备占据着自古以来易守难攻的川蜀要地,而孙权所在的东吴虽然没有山川之固,但是却隔着长江之险,北方军队不善水战而且生活习性也有所不同,所以也很难打下来。我们都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同样的三方势力就如同一个战略平衡,曹操若是执意举全国之兵攻打一方也不是不能打下,但是自己也被消耗的差不多了,只会白白便宜了另外一方,机智的曹操必定不会做这种蠢事。

人才对比。

这个人才问题和如今也不二,大城市,发达城市总是更加容易吸引人才,比如孟德陈留举兵的时候从了二曹两夏侯这样的家将出身的人才之外,李典,乐进于禁典韦许褚荀攸荀彧程昱,刘烨,郭嘉,贾诩也是人才济济,这些人都是出自中原,包括黄忠魏延太史慈蒋钦吕蒙,许靖,这些在蜀国与吴国叱咤风云的人物也同样是出自中原。

而到了后期,诸葛亮死后,接替他的是杨仪,这个人本身实力有限而且根本无法处好与下级的关系,导致死对头魏延的反叛,杨仪之后是蒋琬,蒋琬这个人综合能力在后期武将里面虽然算不错但是比起诸葛亮却是天壤之别,之后姜维虽然能文能武但是也无奈国力空虚,而且我们看看姜维的对手也不难发现,从司马师司马昭邓艾钟会二仕争功,魏国的人才是源源不断层出不穷的。吴国后期也只能说是啃老本,诸葛恪,陆杭,顾谭一行都是老将之后,人才的补给的也出现了明显的不足。所以综合判定来看,魏国的国力确实明显高于其他两国人数总和。

通过对比三方实力,我们就能发现三国之中只有曹操才有统一天下的基础和实力,其它两方都不具备这个底蕴,只能防守而不能够进攻。这也是为什么后来诸葛亮数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的原因,诸葛亮之所以北伐只是为了让曹魏不能顺利发展,这样才能让蜀汉存活得更加长久一些,至于所谓的争夺天下也只是不可为的事情。其实最有机会统一天下的时机就只有赤壁之战之前的曹操,可惜有些操之过急不听贾诩的意见,不然的话若是等个数年,曹操也就能够得偿所愿了。

同样是为汉家打天下,与诸葛亮处同在汉中起兵北伐的韩信却一次成功了,且路线基本相同,难道诸葛亮比韩信差?论智慧,军事能力,两人应该相差无几,为何诸葛亮却五伐五败,韩信却一次成功了?

第一,两人的性格特点不同。

韩信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军事能力无可挑剔,被后世誉为“兵仙”,自诩为“韩信带兵,多多益善”,作战风格快、准、狠,战略全局观念强,善于攻心,瓦解敌军意志。要说诸葛亮的作战特点和韩信也大略相同,但两个人的性格却是不相同,诸葛亮是个读书人,自比管仲乐毅,准确来说搞政治和外交才是他的正业,军事是他的副业,江东舌战群儒可见他的口才之强。而韩信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没受过什么教育,还处处受欺负,胯下之辱和他的军事成果一样流传至今。

一个读书人和一个文盲性格必然会有差别。诸葛亮小心谨慎、步步为营,这也是他拒绝魏延用五千奇兵翻越秦岭奇袭长安的策略根源,诸葛亮很在意一城一地的得失,第一次北伐,放着战略要地陈仓不攻,转而北上街亭,占领三郡,倘若他全力攻下陈仓这个要点,后续粮草补给就不会这么困难,以致街亭之败。韩信敢于冒险,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韩信的战略意图是东出函谷关,一路上攻下的城池都没有留兵驻守,目标是消灭三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关中,获得一个前进基地,而城池的驻守则由刘邦派其他将领驻守,战略上取得了主动权。

第二,两人的内部情况不同。

我们知道刘备白帝城托孤之后,蜀汉的最高领导人是刘禅,刘禅给人的印象就是傻,烂泥扶不上墙的那种吧!昏庸,没多少自主判断能力,极易听信谗言,遇到这样的主子,一般人的话早已脑袋搬家,幸好孔明不是一般人,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本来形势一片大好,但却在刘禅听信李严谎报缺粮的谗言,匆忙让诸葛亮撤军,导致功亏一篑。韩信这边的领导是刘邦,刘邦本人原来虽是一个市井小民,别的本事没多少,但御人之术,笼络人心的功夫绝对是一流的,身边聚集有张良萧何这样的治国文臣,武有樊哙曹参夏侯婴等猛将。

反观诸葛亮身边,人才凋零,唯一在世五虎大将之一的赵云也在第一次北伐后去世,前期还好,武将还有魏延、王平、姜维等将领勉强支撑,文臣就靠诸葛亮一个人事必躬亲了,三个臭皮匠赛得过一个诸葛亮,诸葛亮再厉害也很难胜得了集体智慧。蜀汉人才凋零诸葛亮有责任的,事必躬亲不仅对他的健康产生了较大影响,也忽略了对蜀汉人才的培养。

韩信在北伐过程中只需要专心进行军事活动,完全不需要担心粮草补给以及政治斗争,刘邦集团目标一致,那就是统一天下,蜀汉内部有几大派系,荆州集团、益州集团和东州集团,诸葛亮所在的荆州集团是外来派系,也是主战派,而其它两大派系都是趋于安于现状的,内部不统一,北伐遭到的阻力可想而知了。

再有,公元前156年,成都发生过一次大地震导致汉水改道,汉中盘地缺少水源,粮食减产,汉中本来地少人稀,根本难耗得起消耗战,需要的是速战速决或者一块前进基地,例如关中。最坏的是没了汉水这条水运通道,粮食只能从崎岖的陆路运出去,不仅慢运量少,而且大部分粮食都消耗在路上了,这也是诸葛亮对荆州的丢失耿耿于怀的原因,有了荆州完全可以水陆并进,粮食可以源源不断运到前线。韩信却完全没有这方面担忧。

第三,外部环境。

韩信面对的敌人是项羽,项羽是一员猛将,但却缺乏谋略,身边也缺少谋臣,在军事上他封章邯司马欣董翳为王镇守关中,堵截刘邦的出路,但这三个王是独立为战的,刘邦打章邯,其他两王并不帮忙,再者,当初项羽当初坑杀二十万秦军,火烧阿房宫,早已在关中失去了民心,而刘邦却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深得当地民心。政治上,他实施分封制,自立为西楚霸王,违反了百姓渴望统一的愿望。

诸葛亮面对的是曹魏集团,诸葛亮北伐时,曹魏已历三世,在中原地区早已站稳脚跟,民心安定,占据中原富裕地区,经济实力、人口、人才培养远在蜀汉之上,司马懿张郃曹真等都是独当一面的大将,诸葛亮要翻越秦岭,拖着长长的补给线,以弱击强,难度可想而知。要说诸葛亮最好的北伐时机应该是曹丕篡汉称帝时,此时曹魏内部斗争激烈,政权还没有完全过渡。但此时的蜀汉却在刘备的带领下东征,结果夷陵大败,蜀汉也由强盛走向衰落,丧失了问鼎中原的最好时机。

诸葛亮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北伐失败了,但不可否认他的军事天赋,今天我们不以成败论英雄,他的确是一个集外交、政治、军事的全能型人才,至于他为什么不偏安一隅,过上几天的太平日子,那是因为他对蜀汉的形势有清醒认识,以攻代守。如果撇开政治等因素同等条件下换做韩信来带领蜀军北伐,恐怕也会失败。

标签:

更多文章

  • 他打破了废太子不得善终的命运,而且新皇帝还对他很好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

    在我们印象中,皇太子之位的争夺应该是充满血腥且十分残忍的,但是在东汉初期,宅心仁厚的皇太子却凭借自己的好心肠,成功在被废之后得到善终,这也是汉位数不多的被废且善终的皇太子。亲们都知道在古代立太子可是件麻烦事,不仅费脑子,而且还费儿子,稍不留神就可能上演兄弟相残的惨剧。今天要说的也是一件关于废立太子的

  • 挨了数十个耳光,男宠捂脸告状,武则天笑着说了一句话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

    武则天统治期间,豢养了许多男宠,其中不少有特殊才能的受到了她的特别宠爱,因此狗仗人势嚣张跋扈至极,不过区区男宠,却跑去跟宰相嚣张,这不是脑子坏了是什么,因此被教训一顿也是很正常的。唐高宗死后,武则天临朝称制,掌握了大唐帝国的最高统治权。随即,男宠闯进了她的生活。薛怀义就是武则天的第一个男宠。薛怀义原

  • 湄公河惨案的历史背景,中国船员被害竟是因为这个原因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

    金三角地区位于泰国、老挝、缅甸三国交界处,处于三国法制的薄弱管制地带,再加上当地气候非常适合种植罂粟等作物,导致金三角地区成为世界著名的毒品产地。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下,毒贩往往会采用极端手段达成自己的目的,震惊世界的湄公河惨案,正是他们丧心病狂犯下的滔天罪行。澜沧江发源于中国青藏高原,在西双版纳中缅边

  • 曹魏大将朱灵一生屡立战功 让曹操又爱又恨 最终被夺去兵权 朱灵为什么一直都没有得到曹操的信任?

    野史秘闻编辑:等你回来标签:

    朱灵是三国时期曹魏名将,初为袁绍部将,后归顺曹操,随曹操征伐四方,屡建战功。朱灵虽然战功卓著,深得曹操父子信任,但不知何故,曹操常常又对朱灵恼恨不已,每每想削夺他的兵权,最终由于禁完成任务。朱灵为何一直都没有得到曹操的信任?朱灵字文博,汉末冀州清河国人,本是袁绍的部属。朱灵在追随袁绍时期,起初死心塌

  • 皇帝私幸宫女,提上裤子不认账,结果在证据面前傻了眼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

    渣男称号虽说是现代才有,但纵观历史,符合渣男称号的人数不胜数,尤其以皇帝居多,这样提上裤子不认人的事情,古往今来的帝王们可没少干。“年长宫人久未封,一朝承宠踞苍龙。慈宫自检起居注,且喜生孙暮景逢。”这是《明宫词》中一首吟诵明神宗王恭妃的诗。该诗是对《明史·孝靖王太后传》的浓缩,讲述了明神宗年轻时提上

  • 明朝为解决蒙古问题耗费了太多精力 为什么蒙古依然能够屹立不倒, 终明一朝始终没有解决北元残余势力 为什么清朝几十年就解决了?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

    明朝时的蒙古势力,屡屡从北方南下,一度企图再次入主中原,不断发动对大明的反攻。终明一朝,始终没有能够成功解决北方的边患。为什么明朝200多年都始终没有能够彻底摆平蒙古北元残余势力?为何清朝几十年就解决了?朱元璋在平定南方以后,前后经过了八次北伐,对蒙古人进行了长达八次的追打。不但朱元璋北伐了八次,后

  • 三国时期,曹魏实力最为强大,为什么比吴蜀抢先亡国?

    野史秘闻编辑:等你回来标签:

    三国时期的曹魏无疑是三国之中实力最强的,但是为什么最先灭亡的却是魏国呢?对于这样一个题目,可能有不少人会提出疑问:在历史上,蜀国亡于263年,魏国亡于265年,吴国亡于280年,三国中最先亡国的应该是蜀国,不应该是魏国,是不是搞错了?其实,魏国在司马师、司马昭兄弟轮番辅政的时候,就已经是名存实亡了。

  • 他做过小贩,当过奴隶,擒杀过一位皇帝,后来他成了开国皇帝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

    奴隶与皇帝的身份差距可谓云泥之别,一个人要有怎样的能力和机遇才能实现从奴隶到皇帝的转变,能够完成这项壮举的,就是下面我们要提到的这奴隶出身的皇帝。在历代皇帝中,摆过地摊的有之,做过赌徒的有之,当过乞丐的有之,蹲过大牢的有之。因为头上有一顶耀眼的皇冠,所以他们的悲苦遭际同样可圈可点,可歌可泣。正所谓,

  • 武则天搞什么搞,竟把这一年搞成了442天!结果出大事了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

    武则天在位期间,由于痛失爱臣,以及其他为了提升自身威望的目的,曾经多次修改历法,这种行为对社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确实也是她的无奈之举。中国古代的历法,不论是夏历、殷历、周历,还是汉朝的太初历,均规定一年十二个月,又规定“故顺置闰”,即每三年加一个闰月,每五年闰二个月,每十九年闰七个月,依此类推。所

  • 他本应是状元,只得七十九名,十九次劝绝户皇帝立太子

    野史秘闻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

    皇帝家立太子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但是这涉及到许多人的利益,也并不是单纯的择优录取这么简单。北宋,是中国科举制度的重大变革时期。宋太祖之前,省试过后,礼部拟定谁第一谁就是第一,殿试不过是个形式;宋太祖时,殿试的名次开始与礼部拟定的名次出现冲突,省试的第一名未必是殿试的第一名。宋仁宗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