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刘备白帝城托孤是出自真心还是假意, 刘备托孤时为什么把军队给李严而不给诸葛亮?

刘备白帝城托孤是出自真心还是假意, 刘备托孤时为什么把军队给李严而不给诸葛亮?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3053 更新时间:2024/1/16 2:40:43

夷陵之战失败后,刘备在白帝城病重去世。在此之前,刘备进行了著名的白帝城托孤,刘备那句话“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真的是刘备真心实意的有意将江山让给诸葛亮吗?

作为一代枭雄,无论什么时候,刘备都堪称是识人的明主。即便到了白帝城托孤的最后时刻,其精明之处仍然表现得淋漓尽致,无以复加。只不过将死之人,更多了一些无奈、多了一些留恋而已。想当年,刘备与东吴陆逊决战于夷陵,结果中了人家的诱敌深入之计,火烧连营七百里,刘备大军一败涂地,最后退回白帝城,由此染病。欲回成都,却羞愧难当,病情渐渐沉重。刘备自知不久于人世,便派人火速回成都请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等人前来永安宫托付后事。

经此惨败,国家元气大伤,自己身染重病。这段时间里,刘备在病床上肯定想了不少,面对匆匆赶来的诸葛亮等人,刘备表现出了极大的深谋远虑,交代之全面、思考之缜密,即便是诸葛亮也在后来的日子里一再为之感叹。纵观魏、吴、蜀三国所有托孤之君,没有哪一个人如刘备这般处心积虑、卓有远见。事实也证明,刘备的这次托孤,不仅确保了蜀国后来的长治久安,也由此留下了蜀国君臣肝胆相照的千古佳话。

那么,刘备的这次托孤到底有什么高明之处,又有什么重大的历史文化作用呢?

一是慧眼识人,察知端倪。再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似乎显得老生常谈了。其实,看似老生常谈的问题更容易让人漠视,也更容易让人忽略。诸葛亮、庞统法正这些人就不要说了,都是才华横溢、锋芒毕露之人,统统归于善于识人的刘备麾下并不奇怪。可贵之处在于,刘备不仅善于识别人才,更善于辨别庸才,知道什么人可用,也知道什么人不可用。

实际很多时候,这才是一个领导人最高明的地方,就如当年曹操司马懿评价的那样——“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刘备同样对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出了精准的判断。诸葛亮等人与刘备见面之后,刘备遍视众人,当见马良之弟马谡也在跟前时,就先让众人全部退下,独留下诸葛亮一人。

重新落座之后,刘备问诸葛亮:“丞相观马谡之才如何?”诸葛亮答道:“此人乃当世之英杰也。”不料刘备却说:“不然。朕视其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可深察之。”生命垂危之际,不先商量大事,倒谈论起用人的问题,虽有本末倒置之嫌,却足以见得刘备对此次托孤事件的思虑周全、用心良苦。

从长远来看,尽管此时诸葛亮不以为然,但后来发生的事情却对诸葛亮产生了极大的心理震动。很显然,刘备的这番话,并不是先知先觉,或是有什么超常能力,而是在长期的政治军事斗争生涯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敏锐性和洞察力。而所有这些,都不是在书本上能学得到的。

遗憾的是,对于刘备的先见之明、肺腑之语,诸葛亮并没有当回事,最终错用马谡,丢失街亭,差点就全军覆没,以至于后来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曾追悔莫及的说:“吾非为马谡而痛,追思先帝之言,因此大痛也!”历史不可重复,教训发人深省,但刘备由此表现出来的识人之明、察人之智却是显而易见的。

二是先抑后扬,恩威并施。与其说对马谡是不是能用、怎么用的问题上,刘备只是表现出了些许的担心,那么将整个蜀国托付于谁,结果如何,那才是刘备最担心、也是最害怕的事情了。知子莫如父,对于自己的那个儿子,刘备还是心中有数的,而对于诸葛亮的才能更是心知肚明。自己死后,君弱臣强,将来蜀国的命运将走向何处,刘备有很多设想,也料到了几种可能,因此如何安排就成了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

刘备就是刘备,心机和掌控大局的能力非比常人。他当然知道,有些事情要单独交代,有些事情必须公开。当单独交代了马谡的事情之后,刘备又将众人全部唤了进来,他要当着众人的面一试诸葛亮的心迹。于是刘备一面写诏书,一面与众人话别,极尽煽情之能事。写完诏书后,直接交给诸葛亮说:“烦丞相将诏可就付与刘禅,勿以为常言也。凡事宜调教之!”一个“调教”,实际已经表明了刘备的本意。

但接下来的事情却迅速逆转,刘备先是让诸葛亮站起来,一手掩泪,一手拉住诸葛亮的手,说出了一句最要命的话:“君才胜曹丕十倍,必安国而成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此言一出,诸葛亮一下就跪下了,“汗流遍体,手足失措”的说:“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也?愿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从刘备这番话看,显然是有些言不由衷、前后矛盾了。目的当然只有一个,那就是对诸葛亮有所告诫,也好当着群臣的面让诸葛亮表明态度。假若此时诸葛亮有片刻的犹豫,能不能活命还真就不好说。见诸葛亮如此紧张,刘备内心稍稍宽慰。但未来不可预测,光靠压制不行,还要捆绑,更要服其心。

于是接下来,刘备又把刘永刘理唤至近前吩咐道:“朕亡之后,你兄弟三人皆以父事丞相。”话一说完,立即命儿子上前拜诸葛亮为义父。诸葛亮本就紧张万分,刘备的“亲情牌”又把诸葛亮感动的泪流满面,跪下又是连连磕头:“臣以肝脑涂地,安能补报知遇之恩也!”到了此时,诸葛亮已完全被刘备震住了,不要说自己从来没有取代的心思,即便是有也已经没有后路了,除了以死报答,别无选择。

三是预设埋伏,相互牵制。尽管如此,刘备还是不放心,这边给诸葛亮一番软硬兼施,那边却又给其他臣子作了另一番交代。这番交代,看起来轻描淡写,不如对诸葛亮的那番话有份量。但仔细观察却不难发现,其实这正是刘备为防止将来诸葛亮慢慢做大而采取的一种补救措施。

让两个儿子参拜完诸葛亮以后,刘备转过头来先对以李严为首的众官说:“朕已托孤于丞相,令嗣子以父事之。卿等官僚勿可怠慢,以负朕望耳。”这话乍听起来是嘱咐大家,好好配合诸葛亮的工作,并没有稀奇之处。实际却是话中有话,另有玄机。刘备这么说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让群臣作证,既成事实,给诸葛亮形成心理上的压力;二是分明在暗示大家,要监督诸葛亮的行为,如果违背今日誓言,可群起而攻之,“勿可怠慢”、“以负朕望”。后事交代得如此详细,古今罕见。但要说这样就算完了,显然还不是刘备的性格。

最后,刘备还是把“杀手锏”亮了出来,给李严等人交代完之后,刘备又转向赵云。与交代诸葛亮的话相比,给赵云说的就完全是另一种意味了:“朕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到今……卿可想朕之故交,早晚看觑幼子,勿负朕言。”赵云一听,也是“泣拜于地”,表达忠心。如此三番五次,看起来是有些多此一举了。

其实这正是刘备的精明之处,关、张已亡,在武将里面,赵云是唯一一个可以信任并能托付大事的军事干部。早年追随刘备,忠肝义胆,情同手足,长坂坡怀抱阿斗,出生入死之人,这种感情不是谁都能替代得了的。更何况,赵云是一员武将,军中威信谁能仰望。万一有一天,诸葛亮偏离辅政轨道,赵云出于对刘备的忠心和对刘禅的疼爱又如何能坐视不管呢。

刘备托孤时为何把军队给李严而不给诸葛亮?

刘备在永安托孤的时候,有两个托孤大臣,一个是诸葛亮,一个是李严。刘备把政务交给诸葛亮,让他辅佐刘禅;却把军队交给李严,让他担任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刘备的这个决定,在后世看来,是一个非常奇怪的决定。尤其从李严后期的表现来看,感觉刘备基本上是所托非人。刘备是那么聪明睿智的一个人,他为什么竟有这样的昏招呢?

我们先来看李严被托孤后的表现。

一是建兴四年,诸葛亮在汉中,准备北伐,想把李严调到汉中来,让他镇守汉中,自己放心前往北伐。但是李严百般推脱,还是只想呆在原地,并且还让诸葛亮把当地五个郡划出来组成巴州,让他担任巴州刺史。以至于这件事,连当时的尚书令陈震都说他“腹中有鳞甲”。

二是建兴八年,曹魏三路大军进攻汉川,诸葛亮再次调李严去汉中防守,他还是不愿意去,还假装说司马懿在诱降他,他走了的话,江州一带会丢掉。于是诸葛亮让他儿子负责江州防务,又升他为骠骑将军,这样李严才去了汉中。

三是建兴九年,诸葛亮出兵祁山,让李严负责粮草押运。因为道路泥泞李严押运困难,怕迟了受军法处置,便让诸葛亮退兵。但诸葛亮退兵后,他却又对刘禅说,粮草很多呀,诸葛亮为啥要退兵呢?诸葛亮把李严让他退兵的信给刘禅看,于是谎言不攻自破。诸葛亮趁机弹劾李严,刘禅把李严废为庶人,流放到梓潼郡。大家看看李严的这个表现,他哪里是值得刘备那样高度信任的人呢?

刘备当时为什么会做出这样奇怪的决定呢?或者说,刘备这样做,是昏招,还是另有玄机呢?刘备当时之所以这样做,还是因为他在托孤的时候,不完全相信诸葛亮,想找一个人来制衡诸葛亮的表现。

李严为什么会成为刘备选择的作为制衡诸葛亮的重要力量呢?我觉得刘备是看重这几点。

第一,李严对刘备很忠诚。李严本来是刘璋的人,当是刘璋派李严去抵御刘备,可是李严却率部投奔了刘备,自此死心塌地跟随刘备。刘备要选一个忠诚的人来辅佐刘禅,在关羽张飞包括法正都先后去世的情况下,李严是第一选择。

第二,李严的能力很强。李严原先在刘璋手下的时候,就以才干出名,担任成都令。后来刘备入驻成都后,让他和诸葛亮、法正、刘巴伊籍一起制定安定蜀地的法律文本《蜀科》,后来刘备在汉中的时候,地方上两次造反,李严不待刘备下命令,就带着很少的人马平定了动乱。可以说,李严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军事上,都被证明是一个能人。让这样一个人来分诸葛亮的权,刘备觉得比较恰当。

其三,李严有独断专行的性格。主要表现在他担任犍为太守的时候,曾表现出独断专行的一面,比如郡功曹杨洪、牙门将王冲都曾与他发生矛盾,最后被他撵走。

有人可能会说,李严既然独断专行,那就是很糟糕的品格,刘备怎么会看重他这一点呢?其实不然。独断专行的人,正好是抑制权臣的一个有效力量,因为他不会被别人左右,不害怕权臣。假设今后诸葛亮要做权臣,欺凌刘禅,那么李严将是一股对抗诸葛亮的重要力量。

有人又会说,如果诸葛亮不做权臣,那么,李严不就是一个阻碍分裂力量吗?这一点,刘备也是有充分考虑的。

一者,刘备当时最担心的是诸葛亮成为曹操那样的权臣的问题,所以他必须要那样做。

二者,如果诸葛亮不是权臣,李严也不会反到哪儿去。凭诸葛亮的肚量和能力,他能够轻松化解这个矛盾。最后的实践证明,刘备的考虑是非常周详的。诸葛亮鞠躬尽瘁,坚持北伐,没有成为曹操那样的权臣。李严虽然确实成为一股阻碍的力量,但是诸葛亮很好地包容了他,最后万不得已,才弹劾他。而且据史料记载,诸葛亮去世的时候,李严还痛哭不已,觉得从此没有人再会用他了,最后激愤而死。

白帝城托孤,千古流芳,令人称道。但仔细思来,却也不免惊心动魄,暗流涌动。或许也正是刘备如此的深思熟虑,缜密安排,才有了刘氏江山的长期稳固。在后来的数十年里,刘氏集团除了面对魏吴两国的军事威胁,本国内部从未出现过任何的政治斗争和政局动荡,不像魏、吴两国,内部争夺、君臣易位此起彼伏,甚至一度到了血雨腥风的地步。

标签:

更多文章

  • 北魏孝文帝改革 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改革也直接导致三十年后北魏王朝覆灭 拓跋宏究竟是民族英雄还是千古罪人?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对鲜卑化的朝廷进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权的改革,推动北魏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大力发展,缓解了民族隔阂,对北方各民族人民的融合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不很受人关注但却意义重大而且特别耐人寻味的王朝-北魏。它在五胡十六国的大混

  • 满清几十万八旗兵是如何能统治几亿汉人二百多年,为什么说清朝统一中国是偶然也是必然?

    野史秘闻编辑:等你回来标签:

    清朝是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军入关之初的全部兵力只有12万八旗军,而当时中原地区的汉人约有1.5亿,清朝如何仅凭这点人马就统一了中国呢?为什么说清朝统一中国是偶然,也是必然?明末乱世,群雄逐鹿,为什么是边疆异族建立的满清王朝笑到最后,以小制大,几十万八旗奴

  • 许攸本是袁绍帐下谋士 为什么会在官渡之战背袁投曹,许攸为曹操战胜袁绍立下大功为什么还是被曹操杀死?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

    许攸本是袁绍帐下谋士,官渡之战许攸背袁投曹,并为曹操设下偷袭袁绍军屯粮之所乌巢的计策,袁绍因此而大败于官渡。后许攸随曹操平定冀州,因自恃其功而屡屡口出狂言,终因触怒曹操而被杀。纵观三国时代,袁绍和曹操都是最早逐鹿中原的两大雄主。他们二人曾并肩作战、结成同盟,形成曹操攻取黄河以南、袁绍攻取黄河以北的局

  • 明军三大营曾经如神一般存在 让各国使臣对明朝叩首触地 曾经神一般的大明战斗机是如何变成弱鸡 人见人虐?

    野史秘闻编辑:女王范儿标签:

    明军三大营是明朝军队中最精锐的野战部队,由明成祖朱棣亲自下令组建,分别为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曾几何时,明军京营也曾扬威大漠,立马燕然,在蒙古人眼里就像早先的赛亚人看到弗利萨。风水轮流转,也就数十年之后,明军京营就成了拉蒂茨眼里的农夫,是个战斗力只有五的渣渣,蒙古人虐、满人虐、农民军虐、人见人虐。

  • 吐蕃在七世纪被称为世界第三强国 为什么不向南方的印度进攻,为什么没有吞并富得流油的印度?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

    吐蕃王朝是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政权,青藏高原各部在吐蕃王朝的统一下凝聚成强大势力,逐渐走出封闭的内陆高原,使得古代藏族社会第一次出现勃勃生机。公元7世纪,世界上兴起了三大帝国,一个是大唐帝国,一个是阿拉伯帝国,还有一个就是吐蕃帝国。吐蕃王朝打不过大唐帝国,为何不向南方的印度进攻?在我们的

  • 唐宣宗李忱开创的大中之治是晚唐最后一抹亮色 历时十三年时间的大中之治为什么只能算得上勉力维持?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

    唐宣宗李忱即帝位后,致力于改善中唐以来所遗留下来的种种社会问题。使得唐朝国势有所起色,百姓日渐富裕,使本已衰败的朝政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面。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大中之治”。大中之治是唐代后期出现的一次难得的清明盛世,大中之治的主要缔造者是唐宣宗,所以大中之治的时间跟唐宣宗在位的时间有关系。唐宣

  • 曹丕文不如曹植 武不如曹彰 曹操为什么却传位于曹丕,曹植比曹丕差在哪里?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

    魏文帝曹丕是曹操的次子,公元217年,曹丕击败了其弟曹植,被立为魏王世子。在才华上面,虽然曹植和曹丕都是顶级才子,但曹丕要逊色曹植很多,这也让爱好文学的曹操,一度有了立曹植为世子的心思,但为何曹操会改变主意,让各方面都不突出的曹丕做了世子?曹操,小名阿瞒,人称曹老板,三国时期叱咤风云的人物,以少胜多

  • 三国时导致蜀汉最后灭亡的三大奸臣都是谁?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

    三国争霸末期,蜀汉和东吴均被魏国消灭,作为汉室正统的蜀汉没能在争霸中胜出确实可惜。不过蜀汉的灭亡,与三个奸臣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三人分别是陈祗,黄皓,谯周!陈祗黄皓——“蜀中四贤相”身后的狼狈专政者;史称二人“互相表里”,“操弄威柄,终致覆国”;小人得志自有得志的道行,忠臣遗恨无不恨在帝王好恶之间与自

  • 明代的秘密警察及其覆灭经历了哪些过程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

    明朝除了正常司法机构和警察机构外,还有皇帝直属的特殊机构,他们只听命于皇帝一个人,因此有很大的权力,不过也就是这样的制度,给明朝埋下了祸根。明代司法机构分为中央三法司和地方司。三法司是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刑部是国家最高审判机关,有点像现在的最高法院;大理寺掌复核,也有部分最高法院的功能;都察院是监

  • 罗贯中在火烧赤壁这一段虚构了什么?十分钟读懂三国之火烧赤壁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

    上回我们说到曹操清台北方市场,又一鼓作气吓死刘表,追着刘备满世界跑,最后意气丰发要搂草打兔子,顺便把东吴的孙权也一并揍趴下。在这之前,一直是北方的二人转占据市场:曹操打陶谦,曹操打吕布,曹操打张绣,曹操打袁术,曹操打袁绍,曹操打刘备。曹操觉得心好累。现在终于轮到了三个男人一台戏的节奏了。首先,要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