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最忠心的北洋之狗冯国璋为什么反对袁世凯称帝?

最忠心的北洋之狗冯国璋为什么反对袁世凯称帝?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3086 更新时间:2024/1/17 8:02:45

“北洋之狗”冯国璋是袁世凯的心腹干将。1911年“辛亥革命”镇压武昌革命党人起义,袁世凯任命冯国璋为前线总指挥。冯国璋身先士卒,率军攻入武昌,扬了北洋的军威,也为袁世凯争了名声。大功告成后,冯被调回北京,配合袁世凯逼宫。孙中山“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为稳定东南,让冯国璋担任江苏督军,坐镇南京。

然而,作为袁世凯的心腹干将,在1915年袁世凯登基当皇帝时,受共和思想影响的冯国璋却成为了袁世凯推行帝制最激烈的反对者。关于袁世凯是否实行帝制这一问题,冯国璋曾当面问过袁世凯。1915年6月2日,冯国璋从南京到北京面见袁世凯。冯国璋了解袁世凯的为人,必须试探着问,便以汇报和请示的口气说:“外面盛传大总统想改共和为帝制,不知是否真的?若真有此打算,请大总统早点指示,我们好在地方准备准备啊!”袁世凯没有吭声。其实,袁世凯早就想实行帝制,但袁世凯有意不让冯国璋和段祺瑞来推行帝制,担心他们借推行帝制捞取政治资本,恐怕自己死后江山不保,而是授意身边的几个文人和一些二三流军人去推行帝制。

现在,袁世凯还是滴水不漏。袁世凯看了看冯国璋,欠了欠身子说:“华甫(冯国璋字),你我在一起多年,你是知道我的。我想外面盛传谣言,不外乎是两种原因:第一,许多人,包括很多的文化人都说我国几千年都是皇帝当家,突然改为共和,多数人不习惯,这无非是要我多负一点责任。第二,新约宪法规定,大总统有颁赏爵位的权利,有人认为这是为改革国体作准备;还有的人说,满、蒙、回族可以授爵,汉族中那些有功于国家的国民难道就没有授爵的权利吗?这些恐怕都是社会上有些人说出来的。不管它,不管它!”袁世凯为了表示与冯国璋亲密无间,进一步“推心置腹”地说:“你我都是自己人,不妨把话挑明了说。我如今与皇帝有何不同?在有些人看来,当皇帝不就是为了子孙后代吗?我的大儿子是个残废人,老二又一心想做名士,老三不懂得政治和权力是啥东西,其余的都还年少,能担负得起管理国家大事的责任吗?再说帝王家庭有几个不是争权夺利互相残杀的?为子孙着想也不能……”

冯国璋见袁世凯如此坦诚,不好再问,便使用了迂回战术:“是呀,是呀,江南传言极盛,他们都不了解大总统为国为民的宏图大愿。不过,到了中国强大起来的那一天,全国百姓一致拥戴的时候,大总统再谦让,恐怕也是推辞不掉的啊!”袁世凯见冯国璋紧追不舍,脸色一沉,故意拍着桌子大声说:“那就太不像话了,太不像话了!华甫,他们逼我啊,我躲了!我有一个孩子在伦敦求学,我已经要他在那里购置了一点薄产。假若再有人来逼我,我就去异国他乡养老,再不问国事,再不问国事!”冯国璋信以为真,也以为袁世凯不至于倒退到再当皇帝的地步。但是,没过多久,袁世凯便公开称帝,做起了“洪宪皇帝”。

冯国璋认为袁世凯愚弄了他,气愤地对亲信们说:“我跟老头子这么多年,一直忠心耿耿,扶他当总统,作元首。他倒好,还是要当他的皇帝,传子不传贤,甚至连一句真话都不说,处处提防着我……”此时的冯国璋与袁世凯已经情尽义绝,而倒行逆施的袁世凯也遭到全国上下一片反对,各地纷纷宣布独立讨袁。冯国璋更是率领和他个人关系比较好的江西的李纯、浙江的朱瑞、山东的靳云鹏、湖南的汤荪铭5位将军联合发出要求袁世凯“取消帝制,惩办祸首”的电报。袁世凯在四面楚歌、众叛亲离的形势下,不得不采纳冯国璋等5位将领的建议,取消了帝制,于1916年3月23日正式废除“洪宪”年号,恢复共和,恢复公元年历。做了83天皇帝梦的袁世凯连气带急,于1916年6月6日一命呜呼!

袁世凯为何做了皇帝就突然死亡?他是怎么死的

袁世凯是历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也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人物。他发迹于朝鲜,归国后在天津小站训练清军,清末新政期间积极推动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溥仪退位,以和平方式推翻清朝,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3年镇压二次革命,同年当选为中华民国大总统,颁布了《中华民国约法》之后又宣布自称皇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建元洪宪法,史称“洪宪帝制”。

说到袁世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出身河南项城的一个大家族,他的叔祖袁甲三官至漕运总督,参与镇压太平军和捻军。他的生父袁保中,为项城县的地主豪绅,捐了个同知官位。1859年,袁世凯出生的那天,袁甲三恰好寄书到家,言与捻军作战得胜。袁世凯的生父大喜过望,因此给新生婴儿取名世凯。

光绪维新变法期间,袁世凯伪装赞成变法,暗中背弃维新派,受慈禧太后宠信。后来又升任为山东巡抚,血腥镇压义和团。1901年袁世凯担任北洋大臣后,逐渐掌握大权,成为北洋军阀首领,权倾四野。武昌起义爆发后,旧地主、旧官僚还有各省咨议局的立宪党人都纷纷投身革命,全国各省相继宣布独立。袁世凯凭借北洋势力和帝国主义的支持,出任内阁总理大臣。1912年,由于革命党人内部不统一,妥协的势力很大,虽然孙中山坚决反对和议,力主北伐,但最后还是向袁世凯屈服了。孙中山表示:只要袁世凯能劝说清帝退位,那么他自己就辞去临时大总统一职,推荐袁世凯为总统。袁世凯便借此机会,挟制清帝退位,窃取中华民国大总统职位。

1912年2月,南京参议院正式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根据中华民国临时越发,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大大减弱了袁世凯的势力,但是,一直做着皇帝梦的袁世凯依然不甘心不罢休。1915年5月,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的无理要求,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二十一条》,以换取其支持复辟帝制。1915年12月,在国会、高校、民众请愿团和各省国民代表的推戴下,准备成立君主立宪制。袁世凯假装多次揖让,最终接受皇帝的尊号,宣布恢复中国的君主制,成立中华帝国,并改元洪宪。当然,无数的英雄和志士早就对封建皇帝深恶痛绝,袁世凯也就遭到各方反对,引发了蔡锷为首的护国运动,袁世凯不得不在做了83天皇帝之后宣布取消帝制。1916年6月6日,在亿万民众的声讨中,袁世凯魂归西天,结束了传奇的一生。也就给后人留下了突然死亡之谜。

按理说,袁世凯像很多封建皇朝一样,袁世凯心中一直准备着推翻清朝,建立新的封建王朝,一生得志,步步高升,并且很少得病,精神和体力一向很好。摄政王载沣在罢他职务的时候,说他“现患足疾,步行维艰”,这不过是要除掉他的一种借口而已。其实他腿上只有很轻微的风寒病,并非是真正有什么不能走路的大毛病。

袁世凯还真是个短命的皇帝,刚做了83天皇帝就突然死亡。匪夷所思,又确如其分。或许是老天不情愿,或许是民众的唾沫骂死了他,或许是他怕蔡锷的护国运动。但这些都是或许,这样一个窃国大盗死于什么原因?众说纷坛,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原因。有人认为他是病死的,有人认为是气死的。

关于病死的,史料中称是患上尿毒症,本来,最初的症状是小便困难,也没什么大碍,如果住院导尿或者开刀动手术,是可以治愈的。不幸的是,袁世凯的两个儿子意见分歧,大儿子袁克定相信西医,主张动手术;二儿子袁克文则竭力反对,相持不下,而袁世凯一向相信中医,不肯找西医来诊断,因此贻误了时机。

从袁世凯的生平看来,袁世凯自小就在养父的帮助下找了个蒙老师教四书五经,他喜爱兵法,立志学“万人敌”。尝自谓“三军不可多帅,我手上如果能够掌握十万精兵,便可横行天下”,体现了他的雄心壮志。从那时起,袁世凯就有了称帝之心。只是,袁世凯做了皇帝之后事事不顺,遭到国人的反对,内外遭受夹攻,最终众叛亲离,于是积忧成疾,最终死去。对于袁世凯本人来说,始终没有向后人交代他为何人所气而难以治愈,这个窃国大盗在死前,只是有气无力地说:“是他害了我!”他是谁?是袁世凯的部下冯国璋、段祺瑞,还是护国将军蔡锷,或者是一心想当上接班人的太子袁克定,都无法定论。

总而言之,袁世凯是逆时代潮流,在声势浩大的中华民国的时代,还想做皇帝,气不顺病难治,最终做了83天皇帝就命丧黄泉。

袁世凯怎么死的?袁世凯(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字慰亭(又作慰庭),号容庵,汉族,河南项城人,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辛亥革命后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在位期间积极发展实业,统一币制,维持了中国对蒙古和西藏的主权,建立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新式陆军(新军),创立近代化司法和教育制度,主张建强国、创建强大的中央政府等,但后来在杨度等立宪人士的鼓惑下复辟称帝,最终以失败收场。

那么袁世凯究竟是怎么死的呢?学术界认为袁世凯的死因有两种:即气死说与病死说,其中认可气死说的占绝大多数。

一、气死说

1、黄毅的《袁氏盗国记》是这样记叙的:“盗国殃民,丧权乱法,在中国为第一元凶,在人类为特别祸首,其致死固宜,益以年老神昏、兵之将变。人心怨怼、体面无存,袁氏人非木石,顾后思前,能不自疚,此即袁氏病死之真因也”。

2、王忠和的《袁世凯全传》中述:“袁世凯以称帝不成,中外环迫,羞愧、愤怒、怨恨、忧虑之心理循生迭起,不能自持,久之成疾”。

3、《文史资料选辑》第74期上有袁世凯的女儿袁静雪的文章《我的父亲袁世凯》,上载:“内外交攻,气恼成病而死”。

上面的三组资料都认为是袁世凯称帝不成,气愤中生病而死。

二、病死说

这种说法也是依附于气死说之上的,即生病是由生气引起的,死的根本原因是生气,而在当时袁世凯死后官方的讣告中说是病死的。

1、黄毅的《袁氏盗国记》中对此有详细的说明:“五月二十七日,经中医刘竺鉴、肖龙友百方诊治,均未奏效,延至六月初四日病势加剧,即请驻京法国公使馆医官博士卜西京氏诊视症状,乃知为尿毒症,加以神经衰弱病入膏肓,殆无转机之望。”

2、王忠和的《袁世凯全传》也说袁患“相传为尿毒症,因中西药杂进,以致不起。”

3、20世纪50年代在刘厚生的《张謇评传》中说:“袁世凯患尿毒症,摄护腺肿胀。”

在当时如果能采用外科手术进行治疗,决不会有生命危险。但在对袁世凯医治方案上,袁世凯的两个儿子的意见分歧较大,大儿子袁克定主张用西医,通过动手术治病;二儿子袁克文则竭力反对用西医,主张用中医,双方相持不下,贻误治疗的时机,最终导致死亡。

标签:

更多文章

  • 郭子仪是武状元出身官至宰相第一人 拨乱反正功高盖世的大唐忠臣 郭子仪是如何做到功高盖世却能善终的?

    野史秘闻编辑:黑姑娘标签:

    郭子仪是唐朝名将,他戎马一生,功勋卓著。史书称他“再造王室,勋高一代”,“以身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郭子仪不但武功厥伟,而且还善于从政治角度观察、思考、处理问题,资兼文武,忠智俱备,故能在当时复杂的战场上立不世之功,在险恶的官场上得以全功保身。郭子仪四十岁时任朔方节度使,手握十万精兵。安史之乱爆发后

  • 赵云为刘备立下无数汗马功劳,但却始终得不到重用,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野史秘闻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说到常山赵子龙,可谓是家喻户晓,赵云自跟随刘备以来,一直是忠心耿耿,鞍前马后,每次在战场上身先士卒,奋勇当先,在长坂坡七进七出、单骑救主,虽是如此,但结果并未被刘备受以高官,反而就像保镖一样留在身边,并未受到重用,这究竟是何缘故呢?首先,刘备对赵云是颇为信任的。刘备作为一代枭雄,看人识人用人必然有其

  • 黄石公送书给张良,为什么不送给别人?

    野史秘闻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

    张良作为汉初三杰,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都是非常有名的人物,作为谋士中的佼佼者,他的老师也一定非同凡人,相传授予张良知识的人是黄石公,是一位不世出的隐居高手,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他愿意对张良倾囊相授呢?我们大都知道张良圯桥三进履得圯上老人奇书的故事,这个“圯上老人”又称为黄石公,是当时隐居山间的奇人,他身怀

  • 明宣宗朱瞻基开创仁宣之治 将明朝推向巅峰 朱瞻基到底是昏君还是明君,朱瞻基的政治成就并不输朱元璋 为什么他的名气却不高呢?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

    明宣宗朱瞻基明朝第五位皇帝,是继朱元璋和朱棣之后,鲜有有作为的皇帝,宣德一朝,是明代君臣关系最为融洽、政治相对清明、社会较为和谐、经济稳步发展、边防比较稳固的时期,基于此,所以史家把这段时期称为“仁宣之治”。但在讲他的优秀之处前,却先得讲清楚他脑袋上的一个污名:蟋蟀天子。在明清年间的好些史料里,明宣

  • 历史上最残忍的毒妇是谁?残害女人,如同打了鸡血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历史,不仅一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史,也是一部宫闱残酷史。翻阅正史,里面记载的恶毒女人不胜枚举,如将戚夫人制作成“人彘”的吕雉(汉高祖刘邦皇后),“以戟掷孕妾,子随刃堕地”的贾南风(晋惠帝司马衷皇后),将王皇后、萧淑妃“截去手足,投于酒瓮中……令此二妪骨醉”的武则天(唐高宗李治皇后),把宫人

  • 东厂比锦衣卫牛,西厂比东厂牛,其实最牛的是这个厂!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

    锦衣卫是明朝特设的机构,由皇帝直接领导管辖,是皇帝的侍卫机构,也是功能强大的谍报机构,深得皇帝的信任。明朝锦衣卫的前身为拱卫司和亲军都尉府,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太祖朱元璋心血来潮,改称锦衣卫,设南北两个镇抚司。作为皇帝的私人卫队,锦衣卫既要保护皇帝、负责仪仗,又要刺探情报、铲除间谍,还要执法

  • 俄国沙皇是成吉思汗的子孙?为什么说俄国统一有蒙古人一半的功劳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

    俄罗斯可以说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了,从最开始松散的部落,到蒙古入侵征服的统治,再到后来沙俄帝国,十月革命的苏联,可以说是一个饱经战乱的民族,不过要说到他们最怕的,恐怕还是要数蒙古人。说到国家仇恨,日本人最怕俄罗斯,那么俄罗斯人最怕谁?这恐怕非蒙古人莫属。二战前后,苏联对待日军及其俘虏的强硬手腕,让日

  • 第一个投降满清的明朝将领是谁?异族皇帝竟这样待他!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

    为了自己的国家宁死不降的将士固然可歌可泣,但是历史上迫于无奈投降敌军的将领也不在少数,甚至很多都投敌加入了对方的阵营,这样的人虽然听起来很耻辱,但是为了活下去,这种选择也是无奈之举。朝代更迭之际,总少不了叛国投敌的人。投降,这个词汇很让人不齿,但为形势所迫,为苟且偷生,很多人还是冒天下之大不韪,走上

  • 权臣每次酒后都高歌曹操的一首诗,皇帝最终被气死了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衡量一个人是非真英雄,肚量是很大的一个因素,如果一个人小肚鸡肠,那么注定成不了大事。下面这位皇帝虽然贵为国君,但却被臣子的话活活气死,可见大气对一个人来说有多重要。作为一代开国皇帝,司马睿在历史上的威名远不如秦皇宋祖,人气甚至盖不过宋高宗。究其原因,除了他“恭俭之德虽充,雄武之量不足”,一生无所作为

  • 晚年的康熙是怎么在97个孙子中,唯独记住乾隆的呢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

    人老了记性就会不太好,哪怕是皇帝也无法幸免,康熙晚年时候一共有将近一百个孙子,那么他是怎么在这么多后辈之中,对乾隆留下深刻印象的呢?康熙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为的皇帝之一,被称为千古一帝,康熙的文治武功都很好,不但平定了国内各种叛乱,还在政治上极有建树,可以说清朝就是从康熙开始才逐渐兴旺起来的,统治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