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郑成功北伐南京的行动深得民心却功亏一篑 郑成功攻打南京为什么会兵败?

郑成功北伐南京的行动深得民心却功亏一篑 郑成功攻打南京为什么会兵败?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晴天 访问量:1580 更新时间:2024/1/17 6:38:39

公元1657年四月到公元1659年六月,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的郑成功联合大陆西南地区的南明永历政权和东部的张煌言一起北伐抗清,只不过踌躇满志的北伐行动,虽然开局一片大好,承载了天下汉人的希望,但是最后却虎头蛇尾,一败涂地。

人们对郑成功的记忆大多停留在他抗击海寇,收复台湾的壮举。实际上,在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前,他在军事上做的准备更多是为了抗击清朝。而在郑成功的抗清版图中,南京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占据长江,即可控有中国东南半壁江山,进而可号召抗清志士,扩大抗清力量,与清廷抗衡。更何况南京是明朝的开国之都,1644年,时年20岁的郑成功还曾作为福建南安唯一有资格到南京国子监学习的学生在南京求过学。南京从各个角度都是郑成功抗清北征的重要战略目标。

顺治十六年,郑成功经过了长时间的准备,度过了一些波折,开始了沿海北征的抗清之战。然而,正是在年少时期的求学之地南京,郑成功的北征军遭遇了最惨痛的失利。1659年5月4日,郑成功以舟山为营,起兵北伐南京,并于6月14日抵达镇江、瓜州附近。镇江、瓜州地处南北运河入江口,是历朝水路的重城,也是长江的重要门户。

清军闻悉郑成功的北征军攻入长江,遂出兵架设红衣炮及木浮营应战。然而郑成功的北征军擅于水战,仅两日时间便生擒清军将领朱衣佐,掠去瓜州城两翼所有红衣炮,进而攻克瓜州。之后,清军镇江守将高谦与知府戴可进投降。如此,郑成功北征军已打开江宁门户,并携连战连捷之士气调遣先头部队溯江而上,逼近南京城。

7月4日,郑成功率十余万大军和数千战舰正式出征南京,并于7月12日登岸,相继在太平、观音、神策、金川、钟阜、仪凤、江东等门外立营83座,排列大炮,并且切断水上交通,形成围城之势。面对北征军的重兵包围,南京的守城清军积极组织守备。一方面,清军四处调遣救兵,甚至向清廷求援,派遣满师前来增援;另一方面,清军总督郎廷佐以诈降之计拖延时间,并在城内加紧配置物资与粮草的储备,日夜看守城门,做好随时开战的准备。

与此同时,受到之前顺风顺水的战况影响,郑成功反倒出现了一些轻敌的情绪。面对大将甘辉等人迅速攻城的建议,郑成功表示:“自古攻城掠邑,杀伤必多。所以未即攻者,欲待援虏齐集,必卜一战,邀而杀之,管效忠必知我手段,不降亦走矣。况属邑栉次归附,孤城绝援,不降何待?”

大意是说,直接攻城必然带来巨大的损伤,不如等援军一起汇合之后一举击破,进而迫使对方献城而降。在这种作战思路的影响下,北征军的包围圈并没有限制清军各方面的援军进城,即“围而不困”。长此以往,北征军的斗志也逐渐松懈。攻守双方的战力已然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态势。

7月15日前后,由长江下游陆续入城的清军至少已有四五千人,且尚有援军在途中。在兵员、物资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清军以攻为守,出战北征军。7月23日,清军从东、西城门出兵由陆路夜袭,分击北征军首尾。清苏松总兵梁化凤又自崇明绕道赴援,与城内守军配合突袭北征军前锋。北征军仓促应战,苦斗多时,清军又暗开神策门、仪凤门,直捣北征军中坚。郑成功的北征军擅长水战,但陆上战斗力相对有限;长期的消极备战又使得北征军士气低迷;再加上士气高昂的清军采取的是夜袭战略,本就取得了先机,北征军力战不敌,先折一阵,仪凤门和钟阜门外的3座北征军营寨被拔。

次日,清军乘胜追击,由陆上包围北征军所据山头。清军梁化凤率部出神策门直冲山上北征军左先锋杨祖营,双方炮矢交击,冲突死战。杨祖虽三次击退清军进攻,终因寡不敌众,援军不济,被梁化凤击败。清军占据山头之后,居高临下与山下清军夹击山中北征军各部。北征军各部在乱战中无法相互救援,最终相继战败,饮恨南京。

北征军在南京城下战败后,迅速向镇江撤退,沿途不断有残兵败将逃归。计点诸镇,损失了甘辉、潘庚钟、万礼、张英等14员大将,兵员损失更是不计其数。郑成功叹日:“是我欺敌之过。”

兵败南京之后,郑成功曾试图攻取崇明县,做为再次进攻长江的阵地。然而,北征军不擅陆战的弱点再度成为其掣肘。崇明一役,北征军兵力占优,却久攻不克,最终只好全军退回厦门。南京之战可说是郑成功生涯当中最辉煌及最重要的一役,却是先盛后衰,以大败收场,使郑成功的反清大业受到致命挫折。

北伐南京失败后,郑成功部队元气大伤,并且面临军粮不足的问题。为了解决大军的后勤给养问题,郑成功决定听从何斌之建议收复由荷兰殖民主义者侵占的台湾岛。而正是这一决定,促成了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壮举。这一壮举也成为了郑成功最为后人所铭记的故事,可谓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郑成功北伐南京的行动到底输在了哪里?

性格有欠缺

郑成功很热血,很爱国,也很会带兵,很会经商,是个厉害角色。但并不代表郑成功的性格没有缺陷。在北伐南京的过程中,郑成功的缺陷暴露无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轻敌

作为被明朝皇帝赐姓的王爷,根正苗红的郑成功有理由骄傲和自豪,但绝没有理由轻敌。郑成功之所以失败,很大的原因就在于他始终对清军非常蔑视。在郑成功眼里,清朝始终是蛮夷的化身,即使占据中原,也是不入流的暴发户,所以对于清朝情报的侦查,郑成功始终未予重视。而实际上,此时的清朝虽然出身蛮夷,但是为入主中原,他们做了大量准备,包括打出为崇祯报仇的旗号。所以说,偶然成功的不是清朝,而是郑成功。

专断

占领瓜州后,属下张煌言提议陆上出奇兵快速奔袭南京,但郑成功坚持走水路,并且稳扎稳打。这导致的结果就是:水军前锋张煌言部在南京江面等了好几天才等来郑成功。而郑成功艰难溯流而上的过程中,清朝已经加强了南京防务,郑成功无法取得突然袭击的效果。

自以为是

7月12日,郑成功率十余万大军和数千战舰正式抵达南京,登岸后在太平、观音、神策、金川、钟阜、仪凤、江东等门外立营83座,切断交通,架设大炮开始围城。但当一切妥当,却围而不攻,甚至是围城也没有围死,给了清朝喘息和从容回防的宝贵时机。

他的想法是让清军上门投降,用自己的声威带来一个兵不血刃的胜利。而此时的清军却在不断加强防务,郑成功取胜的可能性越来越低。

心胸狭隘

当初永历政权的李定国曾多次邀请郑成功东西夹击进攻清军,但郑成功无动于衷。南明之所以接连完蛋,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内讧,这种缺乏大局观的作法也影响着拥兵自重的将领,一旦反攻成功,到底谁听谁的呢?于是郑成功坐视永历覆亡之后才姗姗来迟。而后期与施琅的反目也直接导致了施琅降清,削弱了自身力量。以郑成功自身的实力,不知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挽回天下。

备战有疏漏

第一次遭遇台风损失8000多人,直接导致了第一次北伐的失败。在海上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还能出现这么惨重的伤亡,就有点阴沟里翻船的意思了。如果第一次突发天气状况可以理解,那第二次错估南京江面的水文条件就显得不可原谅。郑成功曾到南京学习过,而且作为本次北伐的最终目标,没有理由不对情况了如指掌,然而现实是郑军对南京复杂的水文条件一脸懵逼,还未开战就已出现非战斗减员。抛开郑成功的个人因素,这些不可测的水文导致的非战斗减员也是郑军失败的一大推手。

只有水军,不利于城池攻坚。郑成功水军为主,但攻城需要陆军,倭盔倭刀在水上接舷战中作用巨大,但是面对城高墙厚的南京,郑军只能望城兴叹。郑成功迟迟不攻打南京,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步兵以及攻城器械,光靠几门红衣大炮是不够的。而且,从郑成功围城布置上看,大军扎营距离过远,不利于协防,导致了郑军对南京只能是“围而不困”,而后期清军反扑时只能很快失败。

最后是郑军的战斗力。一直以来,孱弱的战斗力一直困扰着郑成功,早先是还未接敌防线就已崩溃。后经过整训稍好一些,但是在面对强悍的清军,郑军战斗力还是显得矮人三分。果然,清军反扑后,郑军再一次仓皇撤退。

战略有差池

没有一个统一作战构想,导致全盘皆输。说到底,郑成功的北伐就是一个军事冒险行动,和吴军入郢一样一样的。而这样一个好构想也被自己生生地耽搁了。郑成功北伐,缺乏全盘的战略考虑,消灭了清军水师,收复了很多州县,招降了很多降将,这很好,但是在攻取南京战役中却屡屡犯错。

作为军事统帅,当然明白南京的价值,所以大军压境黑云压城。但当在南京城下得知上游的芜湖有义军投降的消息,就立刻让前锋张煌言前去受降,将进攻南京的时间再次延后。古语有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样的自耗导致了南京之战的最后失败。

从战术的执行来看,郑成功始终计较着一城一地的得失,想要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没有一个全局的把握。要知道,当时的江南,人心浮动,只要郑成功的大军迅速占据要地,基本是一呼百应的状态。所以他的目标是应该是夺取南京,巩固东南,进而为夺取天下做准备,而郑成功基本忽视了这一点。

若郑成功能够迅速占领南京,将清朝在江南的势力尽快扫除,迎立藩王,或许和江南的其他地方势力遥相呼应,再次在江南组建起朝廷对抗清朝。或者,在占领南京的同时,出一支奇兵沿海岸线北上,在天津或者东北登陆,给清朝带来多线作战的局面,或许历史又是另一番模样。可惜历史没有如果。郑成功北伐失利,很多人更愿意相信是实力不足的结果,但个中原因,只有郑成功知道。

标签:

更多文章

  • 汉文帝刘恒非嫡非长是如何坐上皇位的,汉文帝是如何将皇权牢牢握在手里的?汉文帝登上皇位后做了什么才让国家变得强大?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

    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第四子,西汉第五位皇帝。汉文帝刘恒在位二十三年,施仁政,行德治,开启“文景之治”,他励精图治,兴修水利,衣着朴素,废除肉刑,使汉朝进入强盛安定的时期。他谦让俭朴,宽厚仁爱,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品德之高尚几近贤圣,是公认的一位好皇帝。汉文帝之母薄姬不受其父汉高祖刘邦的宠爱,地位低

  • 白起乃史上第一杀神 杀敌超过百万 一生横扫六国 最终被秦昭襄王赐死 为什么秦昭襄王要自毁长城杀死他最得力的武将白起?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

    白起是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熟知兵法,善于用兵。辅佐秦昭王,屡立战功。担任秦军主将30多年,攻城70余座,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善始者未必善终,白起功高遭忌,最终死在了自己人的手里。白起,作为战国时期秦国的将军,为秦昭王征战无数,讨伐六国,使六国人民闻风丧胆作为统帅将领,他善于用兵,一生

  • 刘裕如果坚持北伐 能否灭掉北魏 一统天下,为什么说刘裕注定不可能一统天下?

    野史秘闻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

    刘裕是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奋起寒微”,以寒门庶族身份,依靠军功和手中握有的北府兵权,登上历史舞台,他和他周围的人们组成的寒人武士集团,开创寒人掌权的局面。但是为什么说刘裕根本不可能统一天下?东晋末年,出身寒微的北府军将领刘裕,通过多次内战,夺取国家大权后,发动了多次北伐,连续攻灭山东的前燕,四川的谯

  • 刘禅当41年皇帝,期间有29年都在独立执政,是三国时在位最长的皇帝 扶不起的阿斗刘禅为什么能成为三国时在位最长的皇帝?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刘禅是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也是最后一位皇帝,提起刘禅,大多数人都会想到乐不思蜀这个成语,而且他也经常被评价为扶不起的阿斗,因此在很多人心目当中刘禅就是一位庸弱无能的主公。扶不起的阿斗刘禅如何能成为三国时在位最长的皇帝?刘禅是刘备的儿子,由于刘备早年创业艰难,所以刘禅从小就饱经磨难,多次陷入危险境遇幸亏

  • 历史上的王朗真是被诸葛亮骂死的,在演义中被诸葛亮骂死的王朗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王朗是汉末至三国曹魏时期重臣、经学家。在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个桥段:王朗与诸葛亮挑起舌战,被诸葛亮的言词所驳倒,一时气愤,自马背上摔死。这个桥段被称为“武乡侯骂死王朗”。在三国正史当中,王朗真的是被诸葛亮活活骂死的吗?祁山,两军阵前。蜀汉大军旌旗蔽日,气势如虹。主帅诸葛亮居中而立,轻摇羽扇,冷笑着看着

  • 张巡以弱敌强坚守城池数月 抵挡住叛军四百多次进攻 又因为杀妾飨士落下了衣冠禽兽的骂名 张巡到底是千古名将还是衣冠禽兽呢,该如何正确评价张巡?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张巡是唐朝中期名臣,张巡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死守睢阳,前后交战四百余次,使叛军损失惨重。有效阻遏了叛军南犯之势,遮蔽江淮地区,保障了唐朝东南的安全。最终因粮草耗尽、士卒死伤殆尽而被俘遇害。按理说雎阳之战结束后张巡应该成为一代名将的,但是在战争结束之后也有人说他是一个恶魔。为什么会这样,张巡的

  • 午时三刻处决秋后问斩 真相让人冒冷汗 却体现古人智慧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

    古人对时辰非常讲究,什么时间段做什么事情都是有说法的,这虽然有一些封建迷信的因素,但是也反映了我国自古以来的一些传统习俗。咱们经常在电视上面看到,在古代要处决犯人都是说的午时三刻处决,而在一年之中要集中杀掉死刑囚则是在秋后。那么古人为什么药选择这两个时间段呢?咱们今天来一一揭晓。这个午时三刻,按照古

  • 他是三国之中最年轻的领袖,等到老一辈的时代过去之后,他因何没能完成统一?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

    三国时期刘备孙权曹操三位主公,孙权是最为年轻的一个,年少缺乏经验是他的劣势,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二位年老力衰之后,年龄将会逐渐成为他的优势。自东汉末年开始,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在袁绍、袁术、刘璋、公孙瓒、张绣等势力相继凋亡后,曹操、刘备、孙权三大集团在赤壁之战后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其中,曹操一方实

  • 科举除了状元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事儿

    野史秘闻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

    科举是我国一项非常伟大的发明,它提供了阶层跨越的通道,也为千年来的朝政提供了非常好的选拔人才的方式。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

  • 历史上的春申君黄歇为什么会身死家灭?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

    战国四公子是战国时期四位德高望重的圣贤的合称,其中只有春申君不是君王之后,而春申君的结局也是最悲惨的一个。公元前238年,楚国考烈王病逝,身为相国、时年已77岁的春申君黄歇前去奔丧,被刺客杀死在棘门之内,随后全家老小全部被杀。春申君作为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担任楚国相国长达25年,他经历了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