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名字长度,我们中国人好像大都是三个字两个字,四个字的也有但是比较少见,像那种名字像一串火车一样的名字也不是没有,只不过是在少数民族才有这样的名字,而且平时也不会用到。
有人说:外国人的名字很长,很难记。
我却说:苗族奇特的姓氏更长,更难记。
有人说:外国人说话与中国人说话是倒过来说的,很有特色。
我却说:苗族说的话与汉族说的话比较,也是倒过来的,而且非常奇特哩!
你信不?若不信,请到苗岭新都凯里市苗族地区体验一下便知晓了。
凯里素称“苗族大本营”,“千里苗疆腹地”。这里的苗族为黔东方言。境内苗族有自己的姓氏,主要有“西”、“方”、“柳”、“尤”、“勾”等姓氏。苗姓平时很少使用,也不连上名字,只是在识别某地某家某人属某个宗支时才使用,多半是用来说明其所属宗支且何方人氏的。因此,苗姓只是姓氏的最原始的姓氏的雏型。苗族人名系子父连名,即子名在前,父名在后,与汉族姓氏大不同。比如本人的名为“富”,父亲名为“金”,其人名字为“富金”,但起名为“富”的往往不止是一个,还有很多同名同姓的,唯一的区别办法是将其名字往上连接,可直连到祖父、曾祖父、高祖父名。比如其祖父名确、曾祖父名古、高祖父名当,故直接简称:富·金·确·古·当,即五辈连名了。女父连名也同一样,如富的妹妹名幼,连名至五辈即幼·金·确·古·当。有时不需要往上连多代之名,可加地名以示区别。如富老家为炉山镇平初村,往往又称富金·长稻(平初)或富金·长稻·琛整(炉山)。如要连远一点,可加到凯里、贵州,甚至中国之地名。
按照苗族的子父连名法,可一代一代往上溯,直接追溯到最早的祖先。如贵州省凯里市凯棠乡的苗族张氏,可从第44代生富往上溯即;生富、富卡、卡乜……苗族姓氏称呼比较讲究,当面只称本名,不连父名,如当面称名连父在内,便视其为不尊重对方。
苗族使用汉姓,在凯里的历史考查中,最早使用于春秋时期,后者为明、清时期。如“勾”姓即勾支吴姓使用了春秋时期外,其余都系明、清才使用汉姓。明弘治十七年,巡抚贵州都御史刘洪从百家姓编号赐以少数民族汉姓。清雍正元年,复设凯里营,云贵总督鄂尔泰陈报经理“苗寨”事,要改苗姓为汉姓,“各照祖先造册”或“官为立姓”。从此,凯里城乡苗族均有汉姓,有同宗同姓、同宗不同姓、同姓不同宗等情况。苗族使用汉姓,一般只使用于社会事务场合,家内或族内交际仍使用苗名。
在给苗族赐姓时,除“官为立姓”外,一般都按苗名译音套汉字,使苗族出现姓氏不同却同宗的现象。如金、姜、焦、张4姓便是同宗不同姓。据说在立姓时,一户苗族人家有4个儿子,分别起有苗名,紧、浆、菊、长,意为忙、俏、砥柱、网鱼虾具。但由于苗语为八个声调,声韵母比汉语拼音多,汉字中没有准确的同音同意的字,只好按近音字定姓,所以,凯里一带的苗族金、姜、焦、张四姓通常称为“一家人”,“同祖宗”,“互不开亲”。
当然,也有多向性穿插迁入而改姓的,如元代元泰定年间,苗族王氏从八寨迁入凯里分居后,在格冲大苦的改姓明,在舟溪情郎的以苗名译音姓李;元代元年,张氏从台江台盘迁凯棠梅香后改姓杨,参加杨姓宗族;明弘治年间,杨氏从雷山西江控拜迁入凯里脚高,清代以苗名译音启用陈姓;又如清乾隆年间,苗名叫“拢”的苗族青年从雷山西江迁凯里九寨台夷,与龙姓人家之女结婚,先后生有3个儿子,大的名想,二儿起名卡,三儿起名条,与父连名,分别称想拢、卡拢、条拢。三子均以父名“拢”译音与母姓相同而用龙姓。以后,除三儿留居台夷外,大儿想拢迁住清平(炉山),卡拢(二儿)迁居龙场镇华界,仍然用龙姓。
后人为便于区别,故有“龙女支”和“龙男支”(原龙姓)之区分。明洪武年间,夏国公镇远侯顾成从江南华亭县(今上海松江县)入黔,其五世孙顾良相任香炉山千户所指挥而私动官军攻打蒙司失败,潜匿开怀,取苗名帮丢,与苗女结婚融入苗族,生有熊帮、松帮、右帮、交帮四子。其后裔分居凯棠、开怀、大中、金井等地,大多沿用顾姓,部分用王、唐、周等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