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狄仁杰有何才能,能让武则天一直如此信任

狄仁杰有何才能,能让武则天一直如此信任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438 更新时间:2024/1/17 16:46:44

狄仁杰对于武则天统治的唐朝,说有着再造之功也不为过,他的许多政策都给当时的大唐带来了巨大的利益,是一个值得被人铭记的千古名相。

在1315年前的今天,0700年11月11日(农历九月廿六),宰相狄仁杰逝世。

他曾再造唐朝

狄仁杰,字怀英,唐贞观四年(630年)生于并州(今太原)的一个官宦之家。显庆元年(656年),26岁的狄仁杰通过明经科考试及第,出任汴州的判官。满腔热血的狄仁杰开始了他的工作,可现实很快给了他一次沉重打击——被胥吏诬告了一把。幸运的是,这一状告到了河南黜陟使阎立本那里。阎立本不仅弄清了真相,而且发现狄仁杰是一个德才兼备的难得人物,推荐狄仁杰做了并州都督府法曹。

可能因为狄仁杰在地方工作出色而勤恳,特别是判案方面才能十分突出,在地方上积累了将近20年的断案经验后,上元二年(675年),他被调,当上了大理丞。狄仁杰刚到大理寺上任的时候,积压的案件已经非常多。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夜以继日,笔不停批,整整奋战了一年,就把积压案件全都清理了,涉案人员达17000人之多,事后竟然一个喊冤的都没有。数量之多,质量之好,在当时传为佳话,在今天看来也堪称神奇。不久,高宗就提拔他当了“侍御史”。此官的品级虽不高,和大理丞一样也是从六品,但属于“清望官”。这个官位对日后的仕途有很大帮助,一般来说,它的升迁速度比其他机构要快。这时期的狄仁杰,给世人的印象是能力超强,判案如神又铁面无私,很像后来人们心目中的包公形象。这大概就是狄仁杰会被认为是“神探”的重要原因。

神判而非神探

唐高宗在位的晚期,高宗皇后武则天因为干练多才,逐渐掌握了最高权力,于684年称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狄仁杰由此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宰相生涯。历史上的狄仁杰被“分割”成了两半,唐高宗时他是办事认真的能臣,武则天时是中枢决策的宰相。在小说和电视剧里,当上了丞相的狄仁杰还是每天忙着到处“微服私访”,没事就找案子来查,发挥他超强的推理能力。但历史上真实的狄仁杰,虽也是忙得到处跑,但他忙的不是查案,而是协助武则天处理政事。

狄仁杰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是兴复李唐皇室,要实现这一愿望,就必须设法对武则天施加影响,改变她对两个儿子的看法,使李显(唐中宗)与李旦(唐睿宗)兄弟能够摆脱被囚禁的地位。后来,曾被狄仁杰举荐的张柬之,在武则天弥留之际发动“政变”,复大唐国号,唐朝复国。当然,狄仁杰已经没有机会看到这一幕,就在他力阻武则天大造佛像的那年九月,狄仁杰去世。武则天亲自为他主持丧礼,废朝三日,这是当时人臣的最高待遇。

中国“福尔摩斯”是如何诞生的?

狄仁杰能够被当作“神探”得归功于一个荷兰人,他叫高罗佩。上世纪40年代在重庆时,高罗佩读到了《武则天四大奇案》,他认识到书中所描写的中国古代法官的刑事侦讯本领,无论在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侦破奇案的能力方面,还是在犯罪心理学的素养方面,比起福尔摩斯、格雷警长等现代西洋大侦探来,均有过之而无不及。于是,他开始着手翻译《武则天四大奇案》。高罗佩先是将之译为英文,又以狄仁杰为主角用英语创作了《铜钟案》。没想到《铜钟案》在西方大获成功,在出版商的催促下,高氏继续收集当时中国民间流传着的狄仁杰断案故事。但写着写着,他感觉故事性太差,于是干脆自己来编,一口气写了16个中长篇和8个短篇,有了《迷宫案》《黄金案》《铁钉案》《四漆屏》《湖中案》等作品。高罗佩将这些故事集在一起,统称《狄法官的破案故事》,即《狄公案》。这些作品引起了轰动,狄仁杰遂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被誉为中国的“福尔摩斯”。

远征高句丽的战役刚结束,狄仁杰已为中央所召,担任大理丞一职。大理寺是主司刑罚的衙门,长官为大理卿,次官为少卿,丞在其下,职位约等于今日的检察厅局长。虽然高宗依旧上朝,但健康状态已大不如前。每次他坐到王座,帘幕的后面一定有武则天在那儿。也就是说,武则天才是真正的主政者。

过去的“皇帝”、“皇后”之名已被废除,改称以“天皇”、“天后”。过去的名称给人感觉是,皇后存在于皇帝之下,或为其附属物;而新的称呼则有近乎男女平等的感觉。

武则天对于名称非常在意。她的意图是:先改变名称,进而对旧体制有所改革。她开始有以自己的意思推行政治的意念。仪凤元年(公元六七六年)九月,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和左鉴门中郎将范怀义两名重臣,犯了滔天大罪:他们为扩建自己的宅邸,寻觅大量木材。两人委托樵夫砍伐柏木这件事,本来无可厚非,但这批柏木竟然是从昭陵圣域之地砍伐得来的。

昭陵乃太宗陵寝,对唐朝廷而言,这是最重要的陵墓。这座陵墓由阎立德精心营造,对高宗来说,是父亲灵体永眠的圣地。不过,陵域并未围以木栅,因此很难界定圣域范围。樵夫只是误砍昭陵之木,而这大逆之罪,当然落到要求樵夫砍木的两名大臣头上。

判决会议在高宗面前召开。

两人应处死罪。——这是高宗的意见。至少高宗在群臣面前表示这个意见。实际上,这是天后武则天叫他这么说的。司法单位高级官僚持的是怎样的意见?有没有人敢反对天子的意见、直陈自己的看法?——她想知道的是这些。

处以流刑较为适当。因为两人都是人才,杀之可惜;而且处以死刑,会影响官僚士气。——这是武则天内心的想法。“胆敢砍伐昭陵之柏,堪称目无法纪,罪该万死。如皇上所言,这两人唯有处以死刑一途而已。”大理卿如此回答。

刑部尚书(法务大臣)也认为高宗的意见至为妥当。武则天在垂帘后暗暗诧异。难道没有一个人敢对这两个人的死罪表示反对意见?正当她准备口说出自己的意见时,有人以清爽的声音说:“万万不该对这两个人处以死刑——”

“什么……你是什么人?”高宗连发言者的名字都不知道。“微臣乃大理丞狄仁杰。”“为何不可论处死罪?不处死他们,不是要使朕陷于不孝吗?”“回皇上的话,法律并无砍伐陵域之树木者以死罪论处的条文。”“你胆敢反对朕的意见!下去!朕不想看到你这个人!”

高宗勃然大怒。实际上,以死罪论处虽然不是他的意见,但此人竟敢表示异议,这一点触怒了他。体质孱弱且贫血的高宗,激怒时脸色变得铁青,相貌令人望而生畏。

“是!微臣这就遵命退下。微臣现在才知道冒大不韪直谏之难。其实,直谏之难,只对纣而言,若对舜,则无此事。适用法律无明文规定之刑罚,会使人们不信法律。还有,后世史家将如何批评皇上,微臣也以此为忧。……微臣告退了。”

狄仁杰语毕,就准备退下。这一退的后果一定不堪设想,处死是绝对免不了的事,而狄仁杰却毫不动容。“慢着!”垂帘之后传出武则天的声音。“是!”刚要退下的狄仁杰,当场跪伏。

“皇上不是没有慈悲之心。……说实在的,对这两个人的处罚事宜,皇上已和哀家讨论过,似乎处以流刑为宜。大理丞所言甚是,因此,关于本案,宜经过检讨再做定夺,如何?”武则天道。“好,那就改日再议吧!”

实际上,高宗内心也松了一口气,他并不忍心处死这两人。翌日,决定将两人流放至岭南(广东)。数日后,大理丞狄仁杰被拔擢为侍御史——这一重要的人事命令出现在公文上。

“你日前所言,令哀家深深感佩。在那样的场面敢说那样的话,勇气可嘉,值得嘉勉。”武则天召来狄仁杰,如此说道。从此以后,她一辈子都信赖狄仁杰。

狄仁杰为人正直,疾恶如仇,把孝、忠、廉称之为大义。而狄仁杰在每任一职中,都心系民生,政绩卓着。在他身居宰相之后,辅国安邦,对武则天弊政多所匡正;狄仁杰在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的武则天时代,千古名相狄仁杰功不可没。

标签:

更多文章

  • 北宋的国运,被这一件大事彻底改变了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宋朝时期的朝廷内政经过了多次的变动,王安石变法最终也没有得到完整的贯彻实行,其中元祐更化推翻了王安石的变法,是深深影响大宋国运的一件大事。元祐更化,是推翻宋神宗改革的一次政治活动。保守势力的上台,意味着王安石变法彻底失败。那么元祐更化的背景是什么呢?元祐更化能够开始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保守派重新掌握

  • 十三口棺材同时出城,朱元璋下葬为什么还要搞这么大声势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

    疑冢是为了迷惑盗墓贼用的,设置诸多疑冢之后,后人就不知道哪个是墓主人真正的陵墓所在,这是一种对自己陵墓的保护措施,明太祖朱元璋竟然一次性设置了十三个棺材出城,下葬场面甚是壮观。我们都知道为了防盗墓,帝王将相去世之后,都会有疑冢,那么朱元璋有没有呢?据说他下葬时有十三棺出城门。可能有人觉得是无稽之谈,

  • 楚怀王囚禁张仪,原因竟然是这个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

    合纵连横术的概念最早在战国时期得到发展,其中张仪就是一个非常善于此道的人才,他帮助秦国化解了很多次危机。张仪是谁?熟悉战国史的朋友一定不会陌生,张仪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外交家、谋略家和纵横家,鬼谷子先生的门下高徒,亦是大名鼎鼎的政治家苏秦的昔年同窗好友。在群雄争霸的战国时期,张仪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成功周旋

  • 凿壁偷光勤奋好学的匡衡,晚年的结局是如何的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

    凿壁偷光的故事我们都听过,这个故事能够激励人们勤奋好学奋发图强,他的主人公匡衡就是这样一位通过奋斗实现自我价值的人,那么他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呢?“学而优则仕”,这是古代封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为此而奋斗的士子如过江之鲫,并涌现出许多勤奋好学的案例,如匡衡凿壁借光。一、求学之路匡衡是汉朝东海郡人,年轻时

  • 明朝军队如何抗击倭寇,和现代情况大有区别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

    倭寇是指十四至十六世纪侵扰劫掠中国和朝鲜沿海地区的日本海盗,除沿海劫掠以外主要从事中日走私贸易。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亦用倭寇指称日本侵略者。倭寇之患从明初以来就一直存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时候,日本正处于封建割据的南北朝时代。早在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打进京都的足利尊氏废黜了后醍醐天皇,另立天

  • 土豪叶德辉的“两不借”:老婆不借书不借

    野史秘闻编辑:心作祟标签:

    晚晴时期名士大家听的也不少了,今次给大家讲一位冠冕堂皇的衣冠禽兽,其人虽贵为进士,但言行举止可用无耻来形容。他思想顽固不化,仇视农民运动,曾书一副对联污蔑农民协会,曰:“农运宏开,稻粱寂,麦黍稷,尽皆杂种;会场广阔,马牛羊,鸡犬豕,都是畜生。”上下联咒骂闹革命的农民是“杂种”、“六畜”。横批意为不文

  • 其实宋朝也很有趣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

    在我们印象中,宋朝虽然人民生活水平较高,但是国家腐败严重,军队实力弱,是一个经常收到欺负的国家。其实在宋朝建立初期,还是打过很多漂亮的胜仗的。后周恭帝继位后,命赵匡胤为归德节度使,归德军驻扎在宋州(河南商丘)。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定都汴梁,后改为东京(开封),并设

  • 此人在三国中跑龙套,几乎无人知晓,却能用一句话将吕布置于死地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

    乱世出英雄,大人物的一举一动往往影响着时代的走向,但有的时候,小人物也能决定时代的变革。群星璀璨的时代,也许给了英雄们发挥自己所能的舞台,给了文人武将追名逐利的机会,但是,正如一面硬币拥有两面,乱世带来了许多益处,也就有许多的坏处。今天,我们就谈及坏处的其中一点,在繁星点点的夜空中,被遮挡住光辉的一

  • 此人本是三国最有条件做皇帝的人,却等了三十年才称帝,为什么?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唯有坚韧不拔之志。隐忍和韬光养晦最终厚积薄发的成功者自古就不在少数,做到了这一点的东吴少主孙权虽然没有完成统一,但能够将东吴稳固下去,在当时的局势下就已经很好了。自始皇帝创立帝制开始,皇帝的名号对于每一位统治者都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在乱世尤其甚之。汉末乱世时期,袁术只不

  • 历史上哪些人能成为和珅的兄弟,哪些人敢跟和珅对着干?

    野史秘闻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

    和珅是我国清朝时期的著名贪官,他以权谋私,非法所得的收入竟然能抵得上大清整个国家三年的税收,听起来确实匪夷所思。和坤一人当道,全家沾光,亲朋好友乃至个别家人、奴仆也都鸡犬升天。其子丰绅殷德与乾隆帝爱女和孝十公主结为连理,此外,他家还有多人与皇室联姻;其弟和琳曾为驻藏大臣、四川总督,晋封公爵;他家的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