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明清县衙:简约的专制机器

明清县衙:简约的专制机器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1456 更新时间:2023/12/24 7:48:11

县衙是明清时期行政的基层单位,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离我们已经非常遥远,跟我们现在的生活也是千差万别,下面我们就通过了解现存的明清县衙建筑群,来了解一下当时的社会情况吧。

在河南省南阳市的内乡县,有一处保存完好的古代县衙,是一处国家重点物保护单位,也是今天我们了解明清时期县级衙门的最为直观的实物。这座县衙占地达27000平方米,房屋建筑多达280间,分为正堂、六房、二堂、东西厢房、三堂、花厅、县丞衙、主簿衙、巡捕衙、三班院、衙神庙、监狱等。据记,内乡县衙始建于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距今已有整整710年历史。不过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县衙是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知县章炳焘在原县衙基础上重建而成的。

一般来说,明清县级政府的官吏有知县、县丞、主簿、典史,即使一个县里的官员设置齐全,也不过这样几人而已

我们随便翻开一部明清的地方志,就可以看到关于县衙的记载,在县志上一般称为公署,规模有大小,规制基本相同。一般来说,明清的县级政府的官吏有知县、县丞、主簿、典史,也就是说,即使一个县里的官员全部设置,也不过这样几人而已。县丞、主簿是知县的佐贰官,有品级,不设县丞或主簿的地方,则设典史,典史与县丞、主簿的职掌相同,同样是掌管县里的巡捕、粮马诸事,但典史一般没有品级,不入流,人们习惯称之为县尉。

中国历史上自从秦设郡县以后,县就成了国家行政基层的一级单位。到了明清时代,国家正式任命的官员和行政设置,都是到县一级为止。县下所管理的更基层的组织,在明代为里甲,清代逐渐变化为乡保。里甲长与乡保长都不算是国家正式的官吏,不入职官制度,也不享受国家的俸禄。

为什么明清时代地方行政管理能够如此简约呢

明清时代的县,与我们今天的县级行政区设的管辖区域十分接近,有的甚至还要大许多。如明清内乡县,就远大于今天的内乡县。因此我们今天许多人都不大理解,为什么明清时代地方行政管理能够如此简约呢?

首先,明清的县所辖人口远远少于今天,北方一般小些的县不过千余户,一两万人口,江南大县也不过数千户,数万人而已;其次,明清县内所辖的人户构成也远比今天简单,绝大多数都是单纯的农户,即使有士农工商之别,也不如今日就业之复杂。此外,那时候县政府集行政、财税、司法、公安于一身,是个集权化的政府。尽管如此,若是认真管理好一个县,也绝非易事。明清的县官大多为科举出身,十年寒窗,经史文章大约马虎能过得去,但县官的主责还是审断讼案、教化治安、鼓励农耕、保证税收。这与其读书作文章全然不同,因此县官治理地方,还少不了依靠幕僚和吏员。

明清的官员都是流官,任满自去,吏员却往往不动,正所谓“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

我们在内乡县衙中可以看到六房,六房指的就是县衙下设的吏、户、礼、兵、刑、工六个部门。这是对应中央政府六部而设的。所掌的职责也是对应于六部的要求,管理一县的相应工作。在六房中办事的人员,一般都是县官聘请的师爷。例如审案一事,本应是县里正官的主业,但是每逢审案之时,县官只是问案,专有当值的刑房书吏记录口供,然后再将口供送到刑名师爷处,由师爷确定问案和拘传人犯的程序,最后的案情结论,也出自师爷之手,县官不过签字画押而已。其他的事项也是如此,例如管户房的师爷,就要替县官管理钱粮。一个刑名,一个钱粮是县里师爷办事的重点。当然也有能够亲自管理事务的官员,有些官员善于断案,又有文才,写成的案牍颇可一读。明清的官员都是流官,任满自去,吏员却往往不动,正所谓“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遇上县官庸懦无能者,幕僚吏员就能大逞其威了。这就是百姓们所说的污吏,其为祸百姓的程度,有时候比起贪官还要有过之而无不及。

县官处理诉讼,不管原告被告,只要没有身份,到大堂上都要跪下说话,闹不好就要打板子用刑。著名文学家巴金就曾看到过任知县的父亲命差役打犯人板子的情景,犯人被打后,还要由差役牵起来,给县老爷叩头,还要说给大老爷谢恩,真不知那恩从来。其实打板子只是常刑,碰上穷凶极恶的官吏,所用的酷刑,也就真如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席方平的地狱之游了。《聊斋志异》中还有一篇《梦狼》,写的就是清代的县衙。所以蒲松龄说:“窃叹天下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即官不为虎,而吏且为狼,况有猛于虎者耶!”有这样一群如狼似虎的官吏,百姓的生活情景也就可想而知了。

明清的县衙是一部专制机器

总的来说,明清时代地方官员的名额与今天相比,还当算是十分的简政了。至于县里的师爷,则是县官自己出钱聘请来的,自然不大可能人员冗滥。皂隶差役,本属民户的徭役,也不能随意佥派。明清的律法中也规定滥设官吏是要重罚的,所以明清州县中,冗官的现象并不严重。

这其实与中国传统的君主政体有着较大的关系。君主制在国家固然是帝制,到地方上就是长官制,到家庭中就是家长制,总之就是一个人说了算。明朝以前,还有皇权与相权的制约。待到明太祖废丞相,这一点点的制约也没有了。从朝廷到基层,层层机构都是为皇帝的统治服务。作为最基层的县级统治,则是国家统治的集中体现。我们有时候会出于种种的原因去探寻中国历史上的民主精华。当然,在中国历史上,进步的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家、革命家们的思想学说中,往往确实具有可贵的民主精神。但是中国传统政治体制则绝无一丝一毫的民主精神可言,而只有专制二字而已。明清的县衙,就是这样的一部专制机器。

明清时中央集权发展到了顶峰,地方官员作为皇权的代表,有相当大的权力,所谓一县之父母官,又有“破家县令”之称

就明清两朝县级行政管理的情况看,其发展总趋势是对基层管理的日益强化。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发展到了顶峰,地方官员作为皇权的代表,有着相当大的权力,所谓一县之父母官,又有“破家县令”之称。因此县衙堂上常题“思牧”、“牧爱”之类的匾额,虽说是要表现县官们牧民为政的心情,但也反映出了当时官与民之间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这是典型的家长制政治的表现。这种颇显沉重的政治文化传统至今还影响着一些人:老百姓将自己的命运寄托于一两位清官,即使是清官好官,也只是想着如何与民做主,所谓“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云云。直到今天,我们的一些干部还以地方百姓的父母官自居,其实还是这种家长制观念的影响在作怪。这即使是出于十分善良的愿望,也绝非现代社会所应有的概念。况且从历史角度来看,大凡是宣扬清官的时代,一般也都恰恰是政治腐败的时代,历朝相对清明的初政时期,则无清官而有循吏。县官是朝廷点派的,不是百姓选的,他当然只能代表皇帝和朝廷,即所谓“为天子牧民”。在没有民主与法制的时代,百姓有事也只能求助于官,那时候官府的职能是管理百姓;而民主的社会,政府的职能将不再是管理百姓,而是代表百姓,为百姓服务。

明朝县以下的组织为里甲,明太祖时规定:“以一百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人为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甲首一人,董一里一甲之事。先后以丁粮多寡为序,凡十年一周,曰排年。”(《明史》卷77《食货一》)当时为了保证国家税粮,又专设粮长,也是由丁粮大户充任。这其实都是役,而非国家正式的官吏。这些基层的管理方式,都是与传统的自然经济相关联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买卖和人口流动都更加频繁起来,原有的管理模式也就不再适应形势之需。于是明后期到清代的基层管理,也就由原来从土地到人户的里甲制度从人户到土地的保甲制度转变,从税粮区划的管理向行政区划的管理转变。乡、村的管理成为基层管理的重点。这其实是国家对基层控制的强化。明朝初年,百姓越过里长、乡老到县衙诉讼即被视为“越讼”,到明中后期,百姓的诉讼只有不经过县衙直诉于府衙,方视为“越诉”。乡村的行政化加强、自治化的减弱,使县级官员对于乡村的控制也更为直接了。

传统政治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今天农村政治体制改革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当然,明清两代,地方管理受到权势大户,退休乡官以及宗族、家族势力的影响还是较大的,这是传统等级社会和宗法制度下无法克服的矛盾。这种长期的政治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也是我们今天农村政治体制改革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河南内乡的县衙中,有一座琴治堂。“琴堂”出于《吕氏春秋·察贤》,是说宓子贱治单父,于堂中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后世遂以为县令公署之名。这也令人想起明太祖《大诰》中不准州县官下乡的规定,目的是恐官吏下乡扰民。那时候官员们能够弹鸣琴于堂,也算是一方之福了。望着雕梁画栋的大堂,颇令人有民脂民膏之感。不过既然官员们能有求治之心,即使多用些民脂民膏,百姓们还是能够容忍的。中国的百姓最好管,这也是中国政治文化的一大传统吧。

标签:

更多文章

  • 加速大明王朝灭亡的,难道是这个原因?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

    明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是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但是如果仔细剖析,你会发现明朝灭亡的原因能归纳为很多条。研究《明史》有一个问题永远绕不开,那就是明朝灭亡的原因?当然其中的原因有很多,责任人也非常的多,但总结起来无法两条,一是天灾,二是人祸。天灾不可避免,人祸可以讨论。众所周知,明朝灭亡其中一个重要

  • 像陈友谅一样奋斗,就自求多福别遇上朱元璋!

    野史秘闻编辑:黑姑娘标签:

    朱元璋上位的历史堪称传奇,但是他如果单论传奇程度,他的老对手陈友谅可能还要更加胜于他。中国古代最神奇励志的奋斗史,莫过于朱元璋做皇帝。穷到赤条条的放牛娃,吃够人间无数悲欢离合血泪,一步一个坑的咬牙拼搏,竟真一路青云直上,黑马般从这乱世呼啸而起,狂飙突进的横扫南北,最后傲然君临天下,如此神奇奋斗,几百

  • 武则天能够篡位成功,原因竟然是得到了李世民的这些承诺

    野史秘闻编辑:心作祟标签:

    武则天能够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登上权利的顶点,成为一代女皇,除了她自身的条件和足够的幸运外,它所依附的男人们也是一个重要的垫脚石。武则天是李世民最中意的皇后接班人,而不是皇帝接班人。并且不是李治的皇后,而是他的皇后。武则天,大度雍容武则天为并州文水县(今山西省文水县北徐村)人,父亲武士彟(yue),

  • 嗑春药真的有用吗,细数六位因为淫欲而丧命的皇帝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

    中国古代的皇帝们长寿者往往都不多,很大一个原因是纵情享乐,结果早早就把身体搞垮了,皇帝嘛,皇帝的快乐我们普通人怎么可能体会得到。古代皇帝服用“壮阳药”秘闻:古代帝王们除了长生不老,希望永远当皇帝的心愿外,享乐意识也颇强烈,对女色的追求尤其如此。在服食所谓“不老药”仙丹的同时,还遍寻“壮阳药”,欲幸遍

  • 齐鲁大地上的两个国家一强一弱,为什么强大的没有吞并弱小的?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

    我们习惯称现在的山东省为齐鲁大地,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出现了两个诸侯国齐国和鲁国,但是齐国很强大,鲁国比较弱小,那为什么齐国没有吞并鲁国来增强自己的实力呢?西周建立后,为了实行分封制,方便国家的管理,所以分封了上百个诸侯国。在这些诸侯国中,鲁国和齐国的爵位都是候爵,尽管不是第一等的公爵,但是也只有

  • 秦能统一六国结束分裂,靠的是什么?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

    说起秦统一的功绩,相信大家都很了解了,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秦能够战胜其他六国的原因。说起历代的著名帝王,我们总是避不开秦始皇的,道理很简单,秦始皇代表的秦国结束了纷乱的战国时代,统一了天下,是我们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可有人问了,当年周天子分封了几百个诸侯国,就是到了战国时候强大的国家也有七个,其他六国哪

  • 道光帝被称为史上第一节俭皇帝 勤俭治国 为什么丝毫动摇不了官员的豪奢 最后因为节俭而误国?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

    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是清朝第八位皇帝,是清朝唯一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皇帝自古以来就是荣华富贵的代名词,富有四海的皇帝一旦崇尚节俭就会被史书记录在册并大加颂扬,但是一生节俭的道光帝却被人揶揄,因为他不是节俭而是抠门。天子抠门,举世无双道光皇帝的俭朴之所以被人揶揄,是因为他节俭得过分了——该省的

  • 秦国从巅峰到灭亡只存在了十四年 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为什么只存在十四年就灭亡,秦朝是如何快速衰落的?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

    秦朝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五百年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共融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秦国从巅峰到灭亡只有短短14年时间,为什么秦国在统一六国后反而变弱了呢?秦王政站在秦国先王们的肩膀上继续奋进,用十

  • 韦昌辉血洗东王府 而后以搜捕东党为名 大肆杀戮 前后约2万余人被杀 韦昌辉残杀杨秀清的原因是什么?

    野史秘闻编辑:等你回来标签:

    公元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之间发生了一次公开的分裂,东王杨秀清被杀,东王府上下三千余口无一幸存,全部遇害,由此开始了血腥而又残忍的“天京变乱”。韦昌辉以搜捕“东党”为名,大肆杀戮,前后约2万余人被杀,天京城内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犹如人间炼狱。韦昌辉为何如此痛恨杨秀清?1856年夏秋之际,韦昌辉

  • 汉宣帝刘询开创了西汉最鼎盛的时代 汉宣帝是如何一步步地从霍光手中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力的?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

    汉宣帝刘询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君,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四夷宾服,综合国力最为强盛。刘询时代,是西汉史上最为强盛的时期。汉宣帝作为西汉初武帝外最有聪明才干的皇帝,他的童年过得比较惨,登基后还是装孙子,等他真正到了掌权的时候,那时距离他登基之初已经六年了。六年内汉宣帝容忍积蓄,六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