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智擒鳌拜」似乎成了一个佳话,但这佳话我想给它改一个字,成为假话。「康熙智擒鳌拜」能说明的只是康熙的足智多谋,但这无法贬低鳌拜的英雄气概。我们先看下鳌拜的一些功绩。
鳌拜,满洲镶黄旗人。他的叔父费英东早年追随努尔哈赤起兵,是清朝的开国元勛。鳌拜本人随皇太极征讨各地,战功赫赫。鳌拜早年南征北战,屡建奇功,忠于故主,始终不渝。鳌拜出身将门,精通骑射,青年时代起就效力军中,屡立大功。他曾跟随清太宗皇太极攻察哈尔部、征北韩,均有战绩。皮岛之战攻克皮岛、松锦会战、西充之战,这些生理都奠定了清军入关夺取全国统治权的基础。入关以后,鳌拜主要的任务是追击农民军。最终打垮李自成,清军开始对付大西军。鳌拜早年无论是在关外与明军的反复交锋中,还是在入关定鼎中原后巩固统治的大小战斗中,出生入死,转战南北,都立下了汗马功劳,是当之无愧的清初开国功臣。
这些战功都是在历史上有迹可循,有据可查的,并非杜撰。恰恰是这样一个忠于主子的功臣,在当上辅政大臣之后就开始变得飞扬跋扈、结党营私。这样的转变实在让人难以理解。即便是转变,也要有某种事情发生之后让他产生了质的变化,但在鳌拜身上似乎没有发生太多的变故,正史暂且不论,就说电视剧吧,电视剧里的鳌拜在最后发起政变的那一刻都是被那些趋炎附势的人进行思想逼迫的结果。鳌拜内心其实是忠诚的,可能绝对忠诚谈不上。
辅政大臣与当朝天子之间必定存在分歧,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所以,一个拥有四位辅政大臣而又信心满满的小皇帝要当朝理政时,必定要发生流血事件。就算辅政大臣乖乖听话,当朝皇帝也不放心。因此鳌拜就成为了康熙的心头之恨。康熙内心也并不恨他,只是鳌拜是首辅大臣,他始终不放心这样一个人,其他几个辅政大臣都没有什么特殊的。俗话说的好,官逼民反,皇帝逼,官造反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鳌拜不傻,他早看出康熙的志向,同样,鳌拜的「党羽」也看出康熙的志向,他们都清楚,康熙理政之后会是什么结果,因此他们通过手段逼迫鳌拜造反。康熙急,鳌拜的党羽也急,唯独鳌拜自己不急,他不怕,因为他没有什么罪证。康熙若是不拿掉他,可能他也能颐养天年了,可惜,康熙饶不了他,他的党羽也饶不了他。最终造反。
鳌拜在造反之前有N多机会除掉康熙,但他都没有那么做,是他不敢?这不可能,一个南征北战的将军怎么可能不敢。主要是他内心那颗忠诚的心在作怪。他想即便是死,也要当个忠诚。电视剧也不是完全杜撰,这一点,在电视剧中也有所写。
纵观康熙给鳌拜的一些列罪证可以看出,鳌拜是一个忠臣,康熙年幼,很多大臣又妒忌鳌拜和其他首辅大臣,鳌拜自认为功勛卓着,因此也不管同僚怎么想。他对汉族官员的做法完全符合满人的心思;他对某些天天给一个小孩子上折子的大臣的做法也完全符合一个长辈的做法,小孩子思想不成熟,要是按照折子上办理,那最后,康熙也免不了是个昏君;鳌拜结党营私?他只是想笼络一些在他死后能一心一意为康熙出力的满人官员。但这些都被康熙认为是造反的罪证。
鳌拜深知康熙不会放过自己,因此应允了那些煽动他造反的人,也借此帮助康熙除掉那些心怀叵测的官员。但鳌拜不是一个软弱的人,在康熙智擒之时,他痛痛快快的打了一仗,这一点也是在告诉康熙:自己不想反,真相反,你一个毛孩子能挡得住?最后鳌拜败了,败在自己的忠诚至上。可惜后世之人除了唾骂之外,没有其他。康熙在心里是感激鳌拜的,要不然早一刀杀了他,何必让鳌拜在狱中气死呢。
康熙抓鳌拜不是因为鳌拜有造反的心,而是康熙要集中皇权。鳌拜被抓也不是因为造反不成,是因为他和其他辅政大臣分散了皇权,而又是一个辅政大臣中的出头鸟。否则也不会因为自己功勛卓着还落得个这样的下场在狱中活生生的气死。
本文来源:评阅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