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
在16世纪的几次战争中瑞典打败了丹麦、波兰的军队,成为北欧陆上军事霸权。
在三十年战争期间,瑞典加入新教阵营参战,并深入神圣罗马帝国腹地。
1632年,国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在吕岑战役中阵亡。
在1634年的纳德林根战役中瑞典军队战败,撤回国内。
1642年,瑞典再次出兵德意志。
1648年法国与瑞典联军最终战胜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战争结束。
瑞典得到了德意志领土前波美拉尼亚、维斯马、威尔登和不来梅。
三十年战争后,瑞典在波罗的海的势力达到顶峰。
1625年,瑞典控制了利沃尼亚(爱沙尼亚和一部分拉脱维亚)的领土。
1658年,瑞典从丹麦手里收复了南部沿海的斯堪奈等省份。
1700年,俄国、丹麦、波兰结盟与瑞典交战,北方战争开始。
1709年,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的军队在今乌克兰境内的波尔塔瓦被俄国沙皇彼得一世击溃,逃至奥斯曼帝国。
俄国开始取代瑞典成为北欧及波罗的海地区的新兴强国。
1721年瑞典战败,丧失了所有欧洲属地及军事大国地位。
利沃尼亚被并入俄国。
1809年,俄国派兵吞并了瑞典统治下的芬兰。
芬兰成为俄罗斯帝国内的大公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兼任芬兰大公。
拿破仑战争中,瑞典于1813年正式加入反法同盟。
根据1814年基尔条约,瑞典从衰落已久的丹麦手里得到了挪威。
但是挪威乘机宣布独立并颁布了宪法。
瑞典发动了一场短暂的战争,挪威被迫同意作为一个国家臣服于瑞典国王。
在此后的二百年里,瑞典避免了卷入任何战争与冲突之中。
持久的和平稳定带来了国内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
19世纪末瑞典完成了工业化,并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发达、最富裕的国家之一。
殖民活动与海外贸易
新航路开辟后,瑞典人开始效仿西欧国家,设立贸易公司,寻求建立海外殖民地。
在荷兰人彼得·米努伊特(PeterMinuit)、瑞典政客AxelOxenstierna和海军舰队司令克拉斯·弗莱明(KlasFleming,芬兰人)的支持下,新瑞典公司于1633年成立。
为发展与东方尤其是与中国的贸易,瑞典东印度公司于1731年成立。
17至18世纪,瑞典曾在北美洲东岸、加勒比海和西非建立了规模很小的殖民据点。
但由于瑞典国力较弱难以与其他国家竞争,这些殖民活动全部以失败告终。
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向郑成功投降的荷兰台湾总督揆一(FredrichCoyet)是瑞典贵族。
新瑞典
1637年,由新瑞典公司组织的第一批瑞典远征队在彼得·米努伊特的指挥下,从瑞典哥德堡出发,驶往北美洲。
1638年3月29日,新瑞典公司在北美大陆特拉华河沿岸,从当地印第安人手中购买了一块土地,在此建立了克里斯蒂娜要塞,今特拉华州威明顿(Wilmington)。
这就是瑞典的第一个海外殖民地新瑞典,包括现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新泽西州及特拉华州的一部分地区,彼得·米努伊特任总督。
开拓该地区的殖民者中有一半是芬兰人和荷兰人。
但在此之前,荷兰已宣称这一地区为荷兰领地(属新尼德兰辖区)。
在一系列军事冲突之后,此地于1655年9月15日被并入荷属新尼德兰。
瑞典属西印度领地
1785年,瑞典从法国手中取得法属西印度群岛中瓜德罗普岛的附属岛屿圣巴托罗缪岛(Is.Saint-Barthélemy)。
作为交换,法国商船获得了在瑞典哥德堡港的免税权。
随后,瑞典西印度公司于1786年秋成立。
瑞典在这个小岛上建立了古斯塔维亚港(Gustavia)。
在瑞典统治时期,此岛主要作为瑞典船队从非洲贩运奴隶的中转站。
19世纪中期,瑞典开始禁止奴隶贸易,圣巴托罗缪岛随之失去了经济价值,于1878年被归还法国。
由于瑞典在拿破仑战争中参加了反法同盟,作为回报,1813年瑞典从英国占领军手中接管了法属西印度的瓜德罗普岛。
1814年,根据巴黎条约,瑞典将此岛归还法国。
西非殖民据点
15世纪葡萄牙人占领了西非沿岸的Oguaa(在今加纳境内,阿克拉以西165公里)作为贸易据点,此后该地被称为海岬海岸(CapeCoast)。
1637年荷兰人占领了海岬海岸并修建了城堡。
1652年该地又被瑞典占领。
1664年,海岬海岸最终被英国人占领并成为英属黄金海岸的主要据点。
此外,瑞典人在阿克拉也建有贸易据点。
据瑞典学者的研究,瑞典东印度公司是历史上第一个向中国走私鸦片的“东印度公司”。
1767年,瑞典东印度公司的雅各布·哈尔从印度向中国广州发送了150余箱鸦片,并在当地出手。
这一先例引起西欧各国东印度公司的效尤。
此后,通过走私流入广州的鸦片数量剧增。
现代
1905年挪威借领事馆之争举行公民投票,决定脱离瑞典而独立。
瑞典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均宣布中立。
但在二战中向德国出口木材和矿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