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明朝这个马屁精大臣,最终死在了另一个马屁精的手上

明朝这个马屁精大臣,最终死在了另一个马屁精的手上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胖次 访问量:3891 更新时间:2024/1/14 6:58:25

马屁精往往在官场和职场上能混的风生水起,但是马屁精也分段位,如果拍马屁的水平不如别人高,或者遇到猪队友,往往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甚至有时还会搭上性命。

低调的冯道73岁无疾而终,而高调的解缙却只活了47岁,且是“非正常死亡”。这是一条奇怪的逆淘游戏规则。拍马者也优汰劣胜。

解缙,一个明代奇才,一步步变成“高端马屁精”,但这位有才的马屁精,最后却还是被拍马无术的同僚“忌才”而死。

朝堂上低调或高调的官员,与忠奸无关,不是低调的官员就是奸,高调的官员就是忠。在评价解缙这个人时,所谓“忠奸”及“名节”是个伪命题,在他身上根本不存在。后人有赞解缙:刚直不阿,嫉恶如仇;对国家忠心耿耿,视个人生死于度外。这种高度评价,倘若解学士在天有灵,听了也定汗颜。建文之难中,这位奇才临阵脱逃、改换门庭的表现,实在配不上“名节”二字。

所以,这里我们就事论事,不谈品质,只谈“才气”与“调门”之关系。

就才而言,当时明朝初期三任皇帝的朝堂上,解缙之才首屈一指。否则,就不会有解缙版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出炉。当然,这个“才”主要指文才,并非治国安邦的经天纬地之才。然而,即便是文才,当时朝堂之上也没几个拿得出手的,在奴才与马屁精的群体中,才华横溢高调出击的解缙还是相当突出的。

按庸俗政治学分析,解缙之死,一点也不冤。谁让你摆不正位置,参与皇帝继承人的斗争中?你自鸣得意的“好圣孙”、“争也不可”之语,公开支持皇帝大儿子贬斥皇帝偏爱的二儿子,在暴君朱棣眼里,已经严重越位,预定死期。

虽说解缙是越位而死,可是死得也有冤屈——他不是主动越位,上赶找朱棣掺乎皇位继承人这件事,而恰恰是朱棣主动找解缙“征求意见”。

领导找你“征求意见”,其实是希望你“没意见”,这就是中国历史朝堂上的毁人游戏。

高调的才子太把皇帝的“仿真状”当真了,于是乎“善称之不容口”、“无顾忌”。他哪里晓得那只是“表面姿态”。才子高调发言是为了表现才,但是,朝堂上,有时却需要你装聋作哑,只需要奴不需要才。

在领悟领导的实际需要上,解缙远不如前辈冯道聪明。五朝元老、不倒翁冯道虽庸才碌碌,但定位很准,调门很低,他把自己定位为“大勤务兵”,老奴不谈主子范畴的事,所以苟全性命七十余载。

高调的解缙所恃之物,无非二者。一者才,二者宠。他因才受宠,因“调”失宠。在主人眼里,你首先是奴,然后方是才。你把奴才这两个字的位置掉了个个,就会遭到主人的厌恶和抛弃。在奴才与主人之间,横亘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只有受宠若昏的奴才,才会把什么“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的鬼话当真。

本文不为马屁精叫屈而为才子鸣冤。解缙并非在官场上一窍不通的书生,他的拍马之术也是出了名的,靠拍马诗词赢得朱元璋朱棣这一对暴君父子的欣赏,能说他是不识时务吗?但问题就在这里,一个才子把大把时间和精力才华用在在拍马屁上,还是免不了杀身之祸,这是为什么?因为在真正涉及国家大事和未来政权继承的问题上,你若表现了不应有的才华和独到见解,也终将被主子不容所毁灭。

直接导致解缙落马的有两件事,这两件事,都跟解缙的高调作风有关。

一是“泄禁中语”。即将国家机密大事随便说给别人。二是“廷试读卷不公”。就是说解缙主持两次会试,判卷不公,选拔的状元榜眼探花,都是本乡本土的江西人。这两件严重政治过失,都是解缙的政敌——他所冒犯的“太子漏子”朱高煦举报的。

依解缙的高调放旷的行事风格,谨慎二字不在他的字典中,这两件举报未必空穴来风。只不过政敌要夸大其词,借题发挥。关键是朱棣的态度,他不是个没主见的皇帝,为什么听信了“谗言”呢?须知,在暴君眼里,任何人不是他的宠物,就是他的棍子,当他对骄傲的宠物已经厌烦时,那么就要用棍子打打宠物的威风了。

朱棣采信解缙政敌的举报,不排除是对高调的才子“杀威”考虑。

然而这两件事即便属实也是过错不属罪行,朱棣只能将解缙降职使用。但对才子嫉恨何止一个“太子漏子”,解缙口无遮拦,得罪的同僚多矣,“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是解缙对官场那些用庸才的著名挖苦和讽刺。对同僚大臣十有八九,他如实品评。说某人诞而附势,虽有才而行不端;某人可算君子,却短于才华;某人有德望,但不疏远小人。然而这些被他藐视的人,恰恰是一二品大员。他们听到解缙的评论,怎能不反感甚至嫉恨?

此刻,没有一人伸出援手,而纷纷落井下石。在才子没有受宠的时候,这些同僚敢怒不敢言,而在才子失宠的时候,就都变成了一把把利器。解缙的路越来越窄了。

然而,由中央大员变为地位官员(大学士谪“广西布政司参议”)的解缙,对日后重新启用仍抱有幻想。于是,“不思悔改”的依逞高调,犯了一个致命错误,最后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当朝皇帝朱棣命他进京汇报工作,他到京时朱棣却出去远征漠北不在京城,被晾久了许久的解缙“临场发挥”,就直接去了太子府邸,朝见正在留守监国的皇太子朱高炽汇报工作。

按照“组织程序”,一般大员这样做也无可厚非。然而,一个因参与皇帝家事而失宠的非常官员,这种事,于公可以,于私则是犯了大忌。他忘了其实唯一的领导应该是当朝皇帝,而非明天的皇帝——太子。

老领导最忌讳喜新厌旧的属下,投靠新领导的人在老领导眼里罪不容诛。正好“太子漏子”朱高煦一直盯着政敌呢,于是“私觐太子”、“无人臣礼”便成为才子的死罪,朱棣把解缙扔进大牢那一刻,已经厌烦昔日宠物到了极点。最后查房时对牢头说出那句“缙犹在耶”的暗语,宣判了才子的死刑——才子被牢头灌醉,受冻而死。

后世在解缙之死这件惨案上,指责陷害才子的一系列小人。其实,真正要杀且能杀解缙者,唯明成祖朱棣一人。没有他的暗示,谁敢动这位昔日恃才放旷者一根汗毛?而朱棣之所以要杀解缙,首先是他极为不满降不下重心的高调奴才,最重要的,是不想看到,自己百年之后,这个才子被大儿子启用重受新欢的得意。

在杀害才子的朱棣眼里,所谓才子只配做做拍马诗歌,顶多编编书斋里的玩意,对才子的宠爱,与倡优何异?

大明才子解缙自命不凡,不了解自己在主子心中的地位与真实处境。他就一个“三陪文人”的角色,他的才艺表演已被严格限制范围:歌功颂德,插科打诨。倡优能干的,他可以干;国家权臣能干的,他绝对不可以干。

在解缙遇害的时候,太子朱高炽在干什么?袖手旁观!纵然你拼命挺他,但他为避免引火烧身,还是选择了隔岸观火。朱高炽是一位仁君(明仁宗),可仁君最大的问题是仁慈背后的软弱。他会为了才子牺牲自己吗,不,哪怕是损伤自己的一根毫毛,他也不愿意。因为在任何君主的心目中,金身与奴身不可比。

解缙死后十年,他所力挺的朱高炽终于熬成了皇帝,解缙一案“平反昭雪”。然而对一个已经“冻死十年”的才子而言,还有什么意义呢?解缙不能复生,高调的才子在朝堂上依然重复着被毁的命运。

标签:

更多文章

  • 汉朝的和亲政策是什么,是在什么时期和亲的?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

    汉朝建立初期,国家疲弱百废待兴,面对着北方匈奴的威胁,大汉选择了最稳妥的和亲政策,借此为国家休养生息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也给后来汉武帝时期的强盛打下了基础。西汉时,汉朝统治者曾长期实行“和亲”之策以缓和与匈奴族紧张对峙的关系。汉匈和亲,实际上可以分为“兄弟”式和亲与“臣服”式和亲两种不同模式。在这两种

  • 物极必反,他因为过于激进爱国而被宋高宗处死

    野史秘闻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

    宋朝的皇帝们面对外族的侵略表现出了最大程度上的懦弱,割地赔款求和不说,还一个劲的处死爱国的主战派将领,今天我们要聊的陈东就是其中一个。有必要先简单说说《上高宗第一书》的第一读者,宋高宗赵构在此之前的人生轨迹。这厮运气奇好,活到八十一岁才死那是后话。其实皇帝这职位本来没他什么事儿,他只是北宋最后一任老

  • 他是五代历史上的最佳谋士,传闻还是个妻管严?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

    敬翔五代时期后梁大臣,他是朱温手下的头号谋士,也是五代中最优秀的谋士。朱温临死前曾将他招致病榻前叮嘱后事,可见对其信任有加。看《新五代史》梁朝故事,好像无法不与女人联系起来。今读到梁太祖朱温头号大谋士敬翔。三页多记叙里,唯他与老婆的故事,比较值得一说。为何说他是头号大谋士呢?说句实话,其实咱还没有读

  • 吕布命丧白门楼的原因,刘备为什么暗示曹操吕布非杀不可?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历史上吕布命丧白门楼是我们都知道的典故,对于这样一个强悍的猛将,但却是个随时会叛变的不忠不义之人,爱才的曹操本想收归麾下却又犹豫不决,此时刘备的一句话确立了曹操杀吕布的决心。曹操一生爱才,对于投降的将军一般不杀,而且是立即授官封爵,予以重用。如张辽、张郃、徐晃、文聘、庞德等,最初都是曹操敌对阵营中的

  • 朱仝到底有何过人之处,为什么排名在鲁智深之前?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

    朱仝被称为梁山的美髯公,他与关胜二人都与关羽有联系,因此在崇尚义气的梁山很受欢迎。当然如果实力不济的话,他也不会排在鲁智深的前面。因为群雄来自不同的山头与派系,隶属不同的利益小集团,因此,在梁山的一团和气之下,处在大发展之中,还是有碰撞,有摩擦,其中尤以三类仇视现象为主要特征。此外,因为是江湖组织,

  • 背负了千古骂名的刘禅,昏庸竟是因为丞相掌权?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

    在历史上,优秀的帝王往往都有巨大的功绩,而如果没有重视对自己继承人的教育培养,自己所有的努力都会付诸东流,刘禅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但是刘禅无能的原因,并不仅仅这么简单。有一句话叫做“扶不起的阿斗”,是说一个人怯懦、没主见、没骨气、没作为,是一滩扶不上墙的烂泥,不值得人们寄予希望,更没有必要把心思花

  • 宋朝时期的青楼非常受欢迎是何原因,去一次要花多少钱?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

    青楼在宋朝并不是单纯为了男欢女爱而诞生的场所,而是为文人墨客提供高级消遣的高雅之地,能在这里进行消费的人自然是非富即贵。关于吃花酒的开销,明清文献与小说中颇多记载,而宋代却鲜有文字实录,但事实上,宋代城市的繁华并不在明清之下,宋代吃花酒的排场与开销丝毫不逊色于明清的青楼楚馆,这一点可以从宋人周密《武

  • 历史上的包拯并不黑,还是个白面俊俏书生?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

    说起我国历史上的贪官,我们可能会想起和珅,那要是说起清廉的官员,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应该就是包拯了。他是我国民间对于清廉官员的一种美好向往,集所有官员的美好品质于一身,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包拯,古往今来知名度很高的官员,也是个贤人。在老百姓心目中永恒的“包青天”。随着戏曲、电视剧的传播,包公的形象早已经家

  • 明朝的文字狱异常严苛,甚至到了荒唐搞笑的程度,有什么意义?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说起文字狱,这是明清时期特有的产物,是朱元璋为了强化自己的中央集权,与废除宰相同时进行的,很多文人就是因为这个文字狱,被一些很搞笑荒谬的理由杀害。建君主专制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体,纵观我国封建社会封建君主专制的演变,大体可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和两种形式。从秦到元,是有宰相制的君主专制,而明清时期,则

  • 刘备入川,诸葛亮为什么没有随行?原来是这个原因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

    刘备拿下蜀地后,大军鱼贯而入,诸葛亮作为重要的丞相却没有随行,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诸葛亮犯了什么错误导致失去信任了吗?刘备要聘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直到去了三次,诸葛亮才见他,这就是被后人津津乐道的“三顾茅庐”。刘备见到诸葛亮,两人有一番谈话,诸葛亮说:曹操已经强大,暂时不可以和他争锋,孙吴政权已历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