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东晋权臣是当时最有才干的野心家 权倾天下 为什么最后篡权失败?

东晋权臣是当时最有才干的野心家 权倾天下 为什么最后篡权失败?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1317 更新时间:2024/1/3 14:12:06

桓温是东晋权臣,因溯江而上灭亡成汉政权而声名大奋,又三次出兵北伐,战功累累。后独揽朝政十余年,操纵废立,有意夺取帝位,终因第三次北伐失败而令声望受损,受制于朝中王谢势力而未能如愿。

桓温出身龙亢桓氏,是第三个执政东晋的士族门阀。桓温曾经权倾天下,独揽朝政多年,甚至擅行废立之事,妄图谋朝篡位。桓温曾经立皇位非常近,可最终还是败了,功败垂成。甚至连加九锡这种事也未能如愿。是桓温实力不够吗,恐怕不是。当时桓温不仅控制了朝廷,还控制了东晋几乎所有方镇;是皇权压制了桓温吗,恐怕也不是。桓温执掌东晋时,是皇权最衰落的时代。那是为什么是呢?这当然和东晋的门阀政治有着重要关系。

桓温所处的时代,是门阀政治最强盛的时代。桓温不仅能废立皇帝,还一度距离皇位只有一步之遥。这是其他士族执政时,所无法做到的事情。足见那时门阀政治之强盛,然而,也这正是门阀政治的强盛,最终阻碍了桓温篡权,导致桓温谋篡之事功亏一篑。

一步之遥的皇位

为了建功立业,加强自身的实力和威望,日后篡权做好准备。桓温曾先后三次发动北伐,前两次都取得了成功,取得了一定的战果,桓温的威望也与日俱增。而桓温第三次北伐时,却大败而归,名望跌到了谷底,实力也受到损伤。不过桓温在第三次北伐时,控制了徐州和豫州两个长江下游的重要方镇,扫清了控制建康的障碍。

第三次北伐大败,让桓温谋篡晋室的计划受到严重挫折。尽管如此,桓温仍然不甘心放弃称帝,于是他在谋士郗超的建议下,决定行废立之事,并效仿伊尹霍光那般摄政。不久他带兵入朝,废掉了海西公司马奕,立会稽王司马昱为帝,就是历史上的晋简文帝。

桓温立简文帝,和司马昭曹奂一样,也是权臣先立个傀儡皇帝,以后再逼傀儡皇帝禅位于自己的路数。简文帝在位时,形同傀儡,朝政大权操于桓温之手。简文帝当然知道自己的处境,也明白桓温的用意。简文帝在位8个月,一直努力配合桓温,没有和桓温发生过冲突。简文帝弥留之际,立下遗诏,让桓温行周公摄政之事,但并未明确是否禅位于桓温。

周公摄政说的是周朝时,周武王死后,顾命大臣周公旦以摄政的身份总揽朝政,辅佐年幼的周成王。后来周成王长大以后,周公旦还政于周成王。留下周公摄政的千古美谈。周公摄政时能做到还政于周成王,若是桓温摄政能否做到呢?桓温当时篡权之心已经非常明显了,当然很难做到。可是简文帝也没办法,他无法制衡桓温。所以只能在后面加上了一句“君自取之”。

这也意味着,桓温摄政以后,如果能尽心辅佐新君固然最好,如果桓温执意篡晋自立,简文帝也无能为力,只能默许。连皇帝都默许桓温篡晋自立了,桓温称帝看来已经是板上钉钉了。这也是桓温距离皇位最近的一次,如果简文帝的这个遗诏得以执行,桓温当然是摄政王了,他摄政之后,必然是要篡晋自立。

然而没想到,时任侍中的王坦之,却给了桓温当头一棒喝。王坦之进宫后,看到简文帝的这个遗诏,当场撕毁,同时据理力争,并以“天下,宣元之天下,陛下何得专之”为由,迫使简文帝修改遗诏,把对桓温的安排,从“依周公居摄故事”改为“如诸葛武侯、王丞相故事”。

桓温不能效仿周公摄政,只能像诸葛亮王导那样辅政。桓温失去了摄政的资格,也就失去了篡晋自立的机会。王坦之修改简文帝遗诏,对桓温是一个非常沉重的打击。当时桓温基本掌控了朝廷和重要方镇,连皇帝也默许桓温篡晋自立。可王坦之硬是凭借一己之力,击碎了桓温的皇帝梦,成功延续了晋祚,使得东晋又延续了近半个世纪。

士族门阀反制桓温

王坦之出身太原王氏,和到东晋初期执政的琅琊王氏分属两支。王导死后,琅琊王氏逐渐没落,太原王氏却在悄悄兴起,至简文帝朝时,太原王氏成为朝中新贵,名重一时。而当时能和太原王氏并驾齐驱的,就是陈郡谢氏。面对桓温谋朝篡位、破坏门阀政治之举,太原王氏和陈郡谢氏联手反制桓温。连已经没落的琅琊王氏也加入到反制桓温的队伍中来。

简文帝生前并未立太子,病重时也没有确定太子人选。群臣畏惧桓温,不敢擅作主张,有人建议此事交给桓温来定夺。出身琅琊王氏的尚书仆射王彪之明确表示反对,于是在王彪之的坚持之下,群臣拥立简文帝的儿子司马曜即位,就是历史上的晋孝武帝。晋孝武帝即位后,太皇太后褚蒜子以晋孝武帝年幼为由,下诏还是让桓温摄政。王彪之再次反对,并将崇德太后的诏令封还给崇德太后。崇德太后只好作罢。

桓温权势之盛,不仅是群臣畏惧,就是简文帝和崇德太后也都妥协了,都认为桓温摄政是有必要的。但是王彪之却并不这么认为。群臣建议让桓温来确定太子人选,崇德太后提议让桓温摄政,都被王彪之阻止。可见,虽然桓温权倾天下,于外掌握了重要方镇,于内基本掌控了朝廷。但朝廷还未完全被桓温掌控,如朝廷的王坦之、王彪之和出身陈郡谢氏的谢安,就是桓温坚定的反对者。

以王坦之和谢安为代表的士族门阀,趁桓温并未完全掌控中枢之机,联手反制桓温,让桓温在称帝的路上,充满了波折和坎坷。桓温本来已经距离皇位非常非常近了,就差一小步,没想到跌了一个大跟头。权倾天下的桓温,当然很恼怒。他怀疑是王坦之和谢安从中作梗。桓温的怀疑不是没有道理,除了中枢的朝廷,尚未完全被桓温掌控之外,其他势力和力量都在桓温掌控之中。当时在中枢,能抗衡桓温的,只有太原王氏和陈郡谢氏。

为了教训王坦之和谢安,桓温以祭扫皇陵为由,从驻地姑孰率领大军进入建康。当时建康的文武百官,见到此状无不大骇。建康城中盛传桓温此次来建康,就是为了剪除太原王氏和陈郡谢氏,篡夺晋室。桓温来到建康后,命王坦之和谢安过来拜见自己。王坦之见了桓温,战战兢兢,一句话都说不出来,连记事用的手板都拿反了。倒是颇具名士风范的谢安,镇定自若,面对手握重兵、兴师问罪而来的桓温,谢安从容应对,他笑着对桓温说“我听说诸侯有道,守卫在四邻,明公何必在此布置重兵”。随后谢安和桓温两个人畅谈一番后,桓温带兵退回姑孰。

桓温退回姑孰后没多久,就得了重病。病入膏肓的他多次上表朝廷,请求朝廷给他加九锡,但被谢安和王坦之所阻。谢安多次以文书不合规为由,打回去让桓温重写。就这样来来回回折腾了好多次,终于把桓温熬死了。给桓温加九锡一事,也就不了了之。

桓温为何妥协,放弃篡权称帝

桓温明明拥有强大的实力,是当时东晋最有权势的人,剪除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也并非易事,为什么和谢安一番交流后,就退回姑孰呢?如果桓温当时使用强力,除掉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再篡晋自立,能获得成功吗?答案是难度非常高,这也是为什么桓温不这么做的重要原因。更吊诡的是,明显处于弱势的谢安真有那么大能量,迫使桓温知难而退?有观点认为是谢安的名士风范,让桓温折服,故而退兵,这么说显然是小看了桓温。桓温一生南征北伐,征战四方,杀人如麻,最终成为东晋最有权势的人,断不可能在意谢安所谓的名士风范。

其实让桓温顾忌的,是当时东晋流行的以谈玄为主旨的名士圈。魏晋时期,玄学得到极大发展,以东晋为最。擅长清谈成为跻身名士圈的不二法宝,而能跻身名士圈的,基本都是士族门阀群体。以士族门阀为主体的名士圈,是东晋士族门阀之间交际和联络感情的重要纽带。东晋名士圈中的人,很多都在朝廷出任显要官职,是东晋门阀政治的主要参与者,也是维系东晋门阀政治的重要力量。

桓温本人并非名士,也不擅长清谈,他甚至对名士之间的清谈之风颇为反感。某个大雪天,桓温曾一身戎装到山里狩猎,遇到了王濛、刘惔等一群名士在雪地里清谈。刘惔看到桓温之后,不客气地问了一句“老东西穿成这样,要想干嘛”。桓温回击“如果我不这样,你们这些人怎么能在这里清谈”。

尽管桓温对名士清谈反感,但他和一些士族出身的名士关系交好,如谢安、王羲之、王坦之等名士都曾在桓温军中担任过幕僚。桓温刻意和士族名士保持友好的关系,当然也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希望这些士族名士能为己所用。即便士族名士不能能为己所用,即便桓温当时权倾天下,手握重兵,却依然不敢对士族用强。因为当时由士族主导的门阀政治非常强盛,需要让桓温去适应,而非摧毁。

毕竟王敦篡权的教训就在眼前。王敦第二次起兵时,以篡夺晋室为目的,这种破坏门阀政治的行为,遭到了南北方士族的共同抵制,让权势极重的王敦身败名裂。王敦之败,实际上是败于门阀政治。桓温当然会吸取这个教训,故而在篡权过程中,桓温采取了迂回战术,一步步把自己的势力从方镇扩展到中枢,整个过程还算顺利。

尽管如此,桓温仍然是小心翼翼,并没有像王敦那样,直接发兵建康篡夺晋室,而是以相对温和的方式,缓步迈向皇位。桓温之所以这么小心,当然是担心士族联合起来,像反对王敦那样反对他。毕竟在中枢,还有一部分势力,并未被桓温掌控,就是太原王氏和陈郡谢氏。在这样的情况下,哪怕桓温权势滔天,也依然要小心行事。

自东晋初期,确定士族与皇权共天下的门阀政治以后,这种门阀政治得到了士族一致认可。到桓温时,执掌东晋的士族门阀,已经换了三轮。无论那个士族执政,都需要遵守和适应门阀政治。在东晋门阀政治格局下,士族可以压制皇权,但是不能取代皇权,这是门阀政治的红线。士族执政时,一定不能逾越,否则下场就会和王敦一样惨。

这种门阀政治,拥有深厚的政治根基,所有士族均予以支持和拥护。再强盛的士族,也难以改变这种门阀政治。因为一旦尝试改变它,就将遭到所有士族的反制。当初王敦没做到的事情,桓温同样没法做到,哪怕他距离皇位近在咫尺。

桓温谋篡晋室,用了很长时间,虽然几乎就要成功了,但最终功亏一篑。不是桓温实力不够,也不是皇权的反抗,而是士族联合反制。士族门阀在桓温完全掌控了方镇、基本掌控了中枢,而且司马氏皇族和大部分朝臣都屈服的情况下,凭借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和政治影响力,联合反制桓温,挫败了桓温篡夺晋室的企图。

桓温的篡权之举,无疑是对门阀政治的破坏,必然遭到士族门阀的反制。王坦之、王彪之和谢安等士族,不惧实力强劲的桓温,联手反制桓温,以确保门阀政治能得以延续。由此可见,士族是门阀政治的坚定支持者。任何企图门阀政治格局的行为,都是士族所不允许的。当年王敦失败,就源于此。

谢安能劝退桓温,就是因为谢安并非代表他个人,而是代表了整个士族门阀。桓温对此有清醒的认识,所以桓温没有效仿王敦直接武力逼宫,而是采取了迂回战术,他制定了“北伐-建功立业-建立威望-废立皇帝-逼皇帝禅位”的篡权路线图。在桓温第三次北伐大败时,桓温的这个路线图遭到了巨大挑战,后来更是遭遇士族门阀的联合反制,最终败北。

值得注意的是,桓温的这个篡权路线图,和东晋末年权臣刘裕篡晋立宋一模一样。这意味着桓温的篡权路线图,被刘裕继承了。为什么桓温失败,而刘裕成功了呢?当然是和门阀政治密不可分。桓温篡权时,东晋的门阀政治兴盛,桓温遭遇了强大的阻力;而刘裕篡权时,门阀政治已经是穷途末路了,刘裕没有遭遇什么太大的阻力。如果把桓温和刘裕换位一下,那么结局当然会不一样。

标签:

更多文章

  • 隋唐四代皇帝的远大梦想,最终被这一位猛将实现!

    野史秘闻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

    现如今的朝鲜半岛上,两个不同体制的国家彼此水火不容,但在遥远的隋唐时期,这两个同属一个民族的国家,是我国的附属国——高句丽。为了收服这个国家,隋唐两朝代人付出了许多努力,最终将其列为我国版图的一部分。乾封二年(667)十月,在辽东战场的军营中,一支唐军正在紧锣密鼓、有条不紊地迅速集结着,从他们整齐划

  • 后金的八旗兵到底有多厉害,为什么能够击败明朝夺取天下呢?后金军事强盛的原因有哪些?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

    八旗兵是八旗制度下的军队,八旗制是清代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制度,由太祖努尔哈赤在女真人牛录制度上建成的,1601年始建四旗,正黄旗、正蓝旗、正白旗、正红旗。1615年增设四旗,称镶黄旗、镶蓝旗、镶红旗和镶白旗,定三百人为一牛录,五牛录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旗。平时生产,战时从征。后金的八旗兵军队为何能夺

  • 她们才是后宫最悲惨的女人!生前卑微,死后无葬身之地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我们看宫斗剧里面的后宫,上到皇后,下到宫女,个个都打扮光鲜艳丽。宫女们活泼开朗,打打闹闹,剧中还时不时地来一场宫女之间的宫斗,但真实的宫女是那样吗?负责任地告诉您,不但不是那样,还十分凄惨。宫女是从民间选出的美女,但她们却因为自己的美貌葬送了自己的人生。这些美女一踏入宫门便算是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她们

  • 明武宗颁布了一项荒唐禁令,推行三个月,贻笑五百年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

    昏庸皇帝年年有,不过明朝的这位可以说是昏庸的有自己的特色,明明是个正常人,办出来的事却让人感觉像个智障一样。明武宗朱厚照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荒唐皇帝。他在位十六年,荒唐的事情做了一箩筐。他能撇下朝政大臣,多次偷偷的外出游玩巡幸;他能让后宫佳丽独守空房,派人到处抢夺妇女供其淫乐;他能放着皇帝不当,甘愿当

  • 他是明代最长寿的大臣,活了九十八岁,熬了九朝皇帝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

    人活七十古来稀,在医疗水平和生活条件都不发达的古代,能够活到70岁就是长寿了,但是却也有一些人长寿至百岁,在当时算得上是非常罕见。下面这位官员就非常长寿,并且受到了皇帝的敬佩和照顾。生于洪武七年(1374年),卒于成化七年(1471年),明人魏骥历经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

  • 蒋介石死后各国是什么反应?美国日本出乎意料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

    蒋中正作为影响中国近代史的关键人物,一直承受着后人的各种评说,但是他的地位是没有人能够否认的,这样一位在世界上位高权重的人物,在逝世的时候,国际社会又做出了何种反应呢?1972年,蒋介石的健康开始急速恶化,先是动了前列腺手术,又因为车祸住进医院,同时由于长期使用抗生素,蒋介石痊愈速度相当慢。1975

  • 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太上皇是谁?暴死时年仅23岁

    野史秘闻编辑:等你回来标签:

    太上皇往往是皇帝年老体衰之后,无法胜任皇帝的工作,才无奈退位的,一般是长辈将皇位让给晚辈,但是下面这位由于命运过于悲惨,才二十几岁就被迫退居太上皇,实则有许多的无奈之处。三岁封储,十二岁登基,十四岁生子,十八岁禅位,二十三岁暴亡(均指虚岁)。这一连串的人生数字,清晰直白地勾勒出了少年天子拓跋弘传奇而

  • 皇帝开辟荔枝运输专用道来满足妃子,是否可信,宫中荔枝来自何处?

    野史秘闻编辑:异世邪君标签: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玄宗时期宠妃杨玉环喜爱荔枝的美味,皇帝竟然开辟了运输荔枝的专用通道,这种说法可信吗?古代北方达官贵人为了吃到新鲜的荔枝,专门开辟了从南到北专运荔枝的“荔枝道”。从常理看,南国距长安千里之遥,再快的马也不可能在荔枝保质期内抵达。那么,杨贵妃所食荔枝来自哪里?荔枝如何送

  • 溥仪一生没有子嗣,竟然是小时候被宫女玩坏了?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说起溥仪这个人,其实还带有一丁点的悲情色彩,他见证了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顶点跌落到凡间,我们不知道他的心理活动。不过遗憾的是溥仪一生并无留下任何子嗣,皇室家族在他这一支就绝后了。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字耀之,号浩然。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

  • 从经济封锁的重要性,论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最合理方式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

    郑成功收复台湾,赶跑了荷兰殖民者,这是一项伟大的功绩,但是他使用的手段很可能并非是战争,而是采用经济封锁。1661年,郑成功起兵攻入台湾,驱逐了荷兰殖民者,将宝岛收复。无论在我国内地,还是台湾,都因此将历史教科书中将郑成功称为民族英雄。这个称谓当然不存在问题,也符合历史事实,但教科书及通常史书上的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