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从经济封锁的重要性,论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最合理方式

从经济封锁的重要性,论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最合理方式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4403 更新时间:2024/1/9 7:39:07

郑成功收复台湾,赶跑了荷兰殖民者,这是一项伟大的功绩,但是他使用的手段很可能并非是战争,而是采用经济封锁。

1661年,郑成功起兵攻入台湾,驱逐了荷兰殖民者,将宝岛收复。无论在我国内地,还是台湾,都因此将历史教科书中将郑成功称为民族英雄。这个称谓当然不存在问题,也符合历史事实,但教科书及通常史书上的叙述细节却存在很大问题。

郑成功之父郑芝龙在事实上继承泉州籍巨商李旦垄断东亚海域商贸的地位后,也效仿李旦的做法,不仅尊奉明朝皇室,投效福建官府,而且还与日本的德川幕府、盘踞东南亚和中国台湾的荷兰殖民者建立了广泛的贸易联系。郑芝龙被明朝招抚,从“海防守备”一路升至福州总督。荷兰殖民者为讨好郑芝龙,与之签署了商业与军事合作协议。清军入关并席卷中原后,郑芝龙投降,其子郑成功拒绝降清,而是竖起反清大旗,与之同时还整合了其父势力,希望继续控制东亚东南亚的海上贸易。郑成功势力在当时应被界定为武装割据的海上军事商团势力,最初并没有对荷兰人占据台湾提出实质异议。

但当清朝中央完成中原一统,郑成功势力所控制的地域范围被不断蚕食,荷兰殖民者又打算抛开郑家寻求更稳靠的贸易伙伴。这当然是郑成功无法容忍的,双方的合作关系开始出现裂缝,并逐渐上演直接冲突。正视这些历史事实,并不至于影响台湾自古以来归属中国的历史事实以及郑成功民族英雄的历史地位,并且,还将有助于驳斥西方一些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将海上贸易、商业文明说成是欧洲人专利的谬论。

台湾辅仁大学历史系、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硕士、博士,铭传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专任副教授骆芬美所著的《被误解的台湾史:1553-1860之史实未必是事实》一书,近日引进到内地出版。这本书发掘并引用了大量的历史直接记录,还原出1553-1860年间中国台湾地区历史的诸多真实细节——这些历史真实,在内地和台湾的历史教科书中,或被简化的历史叙述和定论所掩盖,或受到严重误读,而长期鲜为人知。

以本文开篇引述的郑成功势力与荷兰殖民者爆发冲突的起因为例,点明郑家势力的性质,可能会让那些习惯于用典型忠臣良将标签解读历史的人感到颇为失望,却更符合历史逻辑:如果从郑芝龙到郑成功,以至后来的郑经,郑家势力不是一个海上军事商团的话,就无从筹集收复台湾、后来长期对峙清朝中央的经费资源,也不可能拥有足以击溃荷兰殖民者、震慑其他欧洲国家殖民团伙的军事技术。

同样可能让习惯了教科书版本叙述的朋友感到惊愕的是,郑成功之所以能够成功收复台湾,最大的依仗并不在于军力(尽管其军事力量确实足以压倒荷兰殖民者),而是经济封锁。骆芬美在《被误解的台湾史:1553-1860之史实未必是事实》这本书中就介绍指出,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目的在于在当时的东亚、东南亚贸易中占据主动。郑成功决心驱逐据台的荷兰殖民者后,对之采取禁运战略,直接击破了后者的贸易链条,大批到台湾务农经商的福建居民为此返回大陆。荷兰人一度派来了海军舰队准备迎击郑成功的军队,苦等无果后就撤回巴达维亚(今天的雅加达,当时荷兰殖民者在亚洲的中心据点),之后,郑成功才对已经陷入空前疲敝的据台殖民者发起了致命一击。

《被误解的台湾史:1553-1860之史实未必是事实》书中还介绍了其他一些很难“出现”在教科书成为“史实”的“事实”,对于内地读者加深对台湾历史的了解很有帮助:荷兰殖民者在据台的30多年里,对台湾进行了积极开发,特别是大力引进福建等沿海省份的汉族居民到台务农和从事商贸,并在台湾先住民部落中开创了自治式的头目制度;郑成功死后,台湾郑经势力在与清朝中央对峙期间,因清廷推行海禁令造成了贸易和财政困难,专门“招商引资”引来了英国商人,英国人对中国的实际了解始于此,几十年后为突破清廷贸易限制、逆转贸易逆差而推出了鸦片贸易;郑成功来台之后,台湾民间曾一度信赖玄天上帝(真武大帝,明王朝册封的海神、北方最高神明),施琅逼降郑克塽后,清廷为了收拢台湾人心,转而推崇另一位海神妈祖,竭力通过官方力量“造神”。

标签:

更多文章

  •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由来,这句话有没有道理

    野史秘闻编辑:异世邪君标签: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不知道司马迁在写这句话的时候,心理活动是什么样的,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不过现在看来,应该是对于高贵而强大的楚国的一种惋惜吧。今早做了个梦,梦里出现一句话——楚虽三户犹努力。很多年前,应该是读小学的时候。某日,在邻居家大门上看到一副粉笔字写的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

  • 历史上的诸葛亮军事能力究竟如何,他到底算不算一位军事家?诸葛亮首先是伟大的军事家 其次才是较为优秀的政治家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外交、理政,还是治民、统军能力等均堪称一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但是近年来,许多人对诸葛亮军事才能并不认可,他们觉得都是三国演义过度“美化”了诸葛亮。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到底如何?他到底算不算军事家?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天下

  • 中国古代最令古人害怕的三大疾病,第一种流行三个世纪,最终把全世界都传染了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

    自古以来疾病都是让人感到惧怕的,现代由于科技的发达,许多的疾病都得到了解决,但是在古代由于技术的匮乏,有很多在今天看来不过是小病的疾病对古人来说都是不治之症,甚至打个喷嚏都有可能死人。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中国古代最令古人害怕的三大疾病,第一种流行三个世纪,最终把全世界都传染了。第三种,背疽楚汉相争时

  • 十八路诸侯声势浩大 为什么奈何不了区区一个西凉董卓,十八路诸侯有能力打败董卓吗?

    野史秘闻编辑:女王范儿标签:

    初平元年,曹操号召地方势力进京讨伐董卓,一时天下纷纷,当时天下共有十八路诸侯响应齐聚洛阳结成联盟共讨董卓。这看似十分强大的十八路诸侯,却是雷声大、雨点小,不仅没有动得董卓分毫,反在不断内讧争斗中偃旗息鼓,各奔东西。董卓篡权,天下纷纷为之讨伐。在曹操的号召下,十八路诸侯齐聚洛阳,声势之浩大前所未有。按

  • 大元王朝最后的忠臣王保保有多厉害,为什么被称为天下奇男子?王保保英勇善战为什么救不了元朝呢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

    王保保是元朝末年将领,王保保在元朝大厦将倾之际,顶着天灾、人祸几度打得明朝北伐寸步难行,让朱元璋心服口服。朱元璋将王保保评价为“天下奇男子”,自认明朝将领无人可及。朱元璋曾经这样问过明朝将领,说,在天下所有的将领中,谁才是真正有勇有谋的奇男子?明朝的将领一致认为,明将常遇春才是真正的奇男子,他作战,

  • 廖永忠是大明的开国名将 也是第一个赐死的功臣 朱元璋为什么要赐死廖永忠呢,朱元璋为什么选择第一个杀廖永忠?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

    廖永忠是明初名将,年少有大志,武力过人,有谋略。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大明江山的创建立下过赫赫战功的开国功臣被朱元璋以各种借口屠戮殆尽,而廖永忠是朱元璋赐死的第一个功臣。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廖永忠呢?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具有争议性的一位帝王,他的英明伟大,伴随着心狠手辣。作为开国之君,朱元璋用实际

  • 吴芮是江西史上第一名人 唯一逃过刘邦屠刀的异姓王 七个诸侯王都受到刘邦打击 为什么长沙王吴芮能够幸免?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

    吴芮是西汉吴氏长沙国第一代王,江西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记载的杰出人物。他是第一个响应秦末农民起义的秦吏,项羽分封诸侯,吴芮被封为衡山王;汉朝建立,改封为长沙王。吴芮,生于约公元前241年,比秦始皇小18岁,比刘邦小15岁。公元前473年,吴国被越国所灭,越王勾践追杀夫差家人,吴国王子王孙四散避难,其中

  • 康熙下令撤藩时吴三桂已经六十一岁了 为什么还要起兵造反呢,吴三桂的兵力是大清的 倍 造反为什么还会失败?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

    公元1673年春,康熙皇帝作出撤藩的决定。吴三桂首先于这年11月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提出“兴明讨虏”,将矛头指向朝廷。吴三桂当时已经六十一岁了,为何还会选择起兵造反?吴三桂是明末清初的一个关键人物,更是有名的三姓家奴。今天说起吴三桂,他为陈圆圆而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故事可谓是使人

  • 燕王朱棣不地道,蓝玉送他名马,他却敢当面斥责人家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

    燕王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也是朱元璋最看重的皇子,奈何根据立长不立贤的规矩,朱棣始终无法坐上太子之位。洪武二十年,朱元璋命令冯胜为大将军,傅友德和蓝玉为副将,出征蒙古纳哈出部。副将蓝玉趁着天降大雪,率领轻骑兵长途奔袭,大破元军大营,迫使纳哈出向明军投降。史料记载明军缴获驼马牛羊绵延数百里,军械辎重

  • 阎锡山执掌山西38年,始终屹立不倒,离不开这位小妾的功劳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

    民国时期出现了众多的军阀,其中执掌山西38年的阎锡山,可以说驰名全国。生平经历阎锡山(1883年10月8日—1960年5月23日),字百川、伯川,号龙池,山西五台县河边村人,清末民国时期重要政治、军事人物,晋系军阀的首领。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毕业生,清朝陆军步兵科举人、协军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