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范增到底是怀才不遇,还是自身存在缺陷呢?

范增到底是怀才不遇,还是自身存在缺陷呢?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2229 更新时间:2024/1/10 16:42:30

范增是秦末时期西楚霸王项羽帐下的重要谋士,被项羽尊为亚父,最后在陈平离间计的挑拨下,受到项羽的猜忌,辞官后病死在归家途中。那么从历史的角度来讲,范增到底是怀才不遇,还是有自己的缺陷呢?下面历史资料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很多人对范增的认识是源自于刘邦的评价。刘邦认为自己能够取得天下,最重要的是因为自己能够采用身边人的建议,把自己化身成了舞台。反观项羽身边仅有一个范增,但却老是怀疑他,最后导致失去了天下。这是刘邦曾提到过的范增的形象。

中原秦鹿待新羁,力战纷纷此一时

首先需要简单回顾一下范增的身份背景。范增是秦朝末年时期辅助项羽的主要谋士,从刘邦的那一番话当中就可以看出范增的身份地位。在项羽的阵营里他是极其受到尊敬的一位谋士,因为刘邦用到了唯一这个形容词来形容范增,说他是唯一一个可以真正起到帮助项羽的谋士。但刘邦很快话锋一转又说范增哪怕在项羽阵营中很重要,但没有受到项羽的重用。

大家宏观地来看待一下范增的各个方面,他出生于公元前277年,去世于公元前204年。根据《史记》记载,范增当时听闻项羽要推翻秦朝统治,于是便内心澎湃,然后赶紧投奔了项羽,这个时间点范增已经70多岁。而后项羽接纳了范增,并且采用了范增的谋策,赢得了巨鹿之战、攻破了关中…

在这一过程当中,范增虽然年纪已大,但头脑清晰,思维逻辑非常奇特,屡献计策都能够被采纳。最重要的是还能够帮助项羽取得成功,这里需要特意强调一个细节,那就是70多岁的范增能够被项羽叔父接纳,那也证明了项羽如果真的是特别刚愎自用的话,很有可能不会接纳70多岁的老头过来辅助自己,也许会更加青睐与采用一些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年轻人士。

而且范增帮助项羽取得了各项战役的成功之后,还默许了范增在阵营中的地位。大家都尊称范增为亚父,可见项羽对范增也有一定的尊敬之情,不然也不会给那么多机会去抬高范增的地位。

历史上的名人士对范增的评价都很高,除了刘邦的那一番话之外,还有曾经辅佐曹魏四代君王的功臣蒋济先生,他说,

项羽若听范增之策,则平步取天下也。

说范增的的确确是后人眼中的千里马,但项羽绝对不是伯乐。因为范增的良策没有被项羽听进去,所以最后项羽没有平步青云,其主要责任在项羽,而非范增。

著名词人苏轼说:增不去,项羽不亡。亦人杰也哉。

说如果范增没有被刘邦用离间计赶走,中途病逝,那么项羽也不可能那么早就被刘邦铲除。

说了这么多就得出了一个观点:大多数人眼中的范增的确就是怀才不遇的形象,他被公认为是一大谋士有自己的过人之处,哪怕得志时已经70多岁,但依然受人尊敬。那这样的说法是否太过于片面呢?的确是过于片面了,范增其实也有他的缺失在。

有道吊民天即助,不知何用牧羊儿

范增虽满腹才华,但他不善劝说,是一个喜欢用命令式口吻说话的人。很多时候范增都是对某一件事情直接下决策,而不是对某一件事情进行分析和讨论。在整个商量的过程中,范增基本上不会和项羽坐在一起对某件事情进行推心置腹的议论。而是直接下达自己的论点,然后希望项羽快速采纳论点,并实施起来。

但这对比刘邦和张良就会形成特别大的反差感。细看刘邦和张良两个人,他们分工非常明确。

一般情况下张良起到了对事物推断的作用,而刘邦起到了决策的作用。两个人不论是在哪一处行军打仗,基本上都会在一起,遇到大事小事会在一起商量,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所以说刘邦和张良就是比较好的领导和谋士之间的相处关系,一个是起到了提供军事思维的作用,一个是起到了采纳和决策的作用。两个人配合起来天衣无缝,促成了事情的高效率进行的结果。

这时大家就会觉得身为谋士的范增和项羽之间的相处模式有很大的缺陷。一个谋士不仅要有自己下结论的那种能力,最重要的是能够让自己的谋策被领导理解,而且要让领导采纳的时候心里觉得很舒服。但是范增不一样,他往往都是直接下决策,然后告诉项羽不这样做的后果有多么的严重。项羽本来就是一个很冲动的人,再加上范增用长者或用命令式的语气去跟自己说话,项羽自然对于这种谋略的采纳性不会太高。

简单举个例子来说。在打败秦朝后刘邦先一步比项羽入关,关键是他还派兵去把手镇压了函谷关这个地方。项羽收到消息之后决定立刻起兵进攻刘邦,这时候范增跑来劝诫,只用了个字:急击勿失。这四个字听到谁的耳朵里去都会觉得不舒服,因为作为阵营当中最高的领导的是项羽,范增直接用命令式的口吻和最高领导说话,别人不仅不会采纳,而且还有可能心生嫌隙。

当一个谋士有满腹才华的时候,的确应该受人肯定。但当一个谋士和领导者相处时不善劝说,那这就是一个人能力缺失的表现。

大家再看鸿门宴,说范增当时在宴会上举了三次玉佩,连续性告诫项羽应该在宴会上立即斩首刘邦,免除后患。但这三次举出玉佩示意杀了刘邦的做法,完全被项羽忽视了。因为项羽有意放过刘邦,这无疑又激怒了谋士范增。

范增一看势头不妙,于是赶紧借着酒意叫来了项庄,在宴会上以舞剑的形式找到机会去刺杀刘邦。这一个举措其实等同于是范增越过了谋士这一身份,直接做到了决策者的位置上来安排刺客去斩除后患。本质上用心良苦,但他越过了身份等级。

平生心力为谁尽,一事无成空背疽

谋士范增身上第二大缺失,就是脾气太大,容易将大事情绪化。这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制度之下,容易将军队内部的分歧公开化。

同样还是举鸿门宴这个故事为例子,刘邦逃走了之后,张良献上了白璧作为礼物,想要消除项羽内心的怒火。

当然,项羽也没有将这件事情过分地放在心上。但范增十分生气,原因之一是因为刘邦逃走了,原因之二是因为范增认为项羽没有听从自己的意见,觉得很生气。

当天晚上,项羽将张良献上来的碧玉放在了桌子上,范增接过了案板上的碧玉,然后将其砸在了地上,再用宝剑将其劈碎,这一做法非常情绪化。有人说这里是范增恨铁不成钢的行为,也有人说这是范增想让项羽知道这件事情带给军团的恶劣影响。

但不论怎么说,已经70多岁的范增,做出这一举措来就是在和项羽置气,把两人的矛盾摆在了桌面上,自己心里不舒服也不愿意让项羽心里舒坦。

接着再看刘邦的离间计。这个离间计的背景是当时刘邦受困于荥阳城,毕竟两军势力不在一个等级上,刘邦很快就落于了下风。这时候刘邦就想着向项羽低头,但项羽这边由于谋士范增一再劝说赶紧除掉刘邦,最终项羽也听从了范增的意见,大举进攻刘邦。刘邦被逼得走投无路,只能先向自己身边的谋士们吸收意见,然后就有了一个离间计的说法。

刘邦赶紧书信一封,告诉项羽可以派遣使者来商量一些战后的相关事宜。项羽派遣了使者,这时候刘邦好酒好菜地招待着,但接待者却有意地说错了一句话:你们是谁的使者,是不是范增的使者?

对方摇摇头,说是项羽的使者。然后刘邦的接待人赶紧就将之前的好茶好饭全部给撤走了,搬上来的却是一些粗茶淡饭。这一差别对待的方式,马上就被项羽的使者照搬回去,说给了领导听。

项羽当时心情非常不好,马上就开始猜测范增。范增原本就觉得项羽不愿意再采纳自己的意见了,现在又开始猜疑自己。于是范增以年龄太大了为由,想要辞官告老还乡,项羽也没有多做挽留。就这样范增在途中奔波时,因病逝世。

谋士范增难道看不出这是刘邦所设下的离间计吗?当然看得出。只不过由于范增觉得自己之前向项羽献出了那么多计策,但项羽作为领导都没有采纳,他就觉得自己为什么还要继续向项羽提意见呢?还不如自己回去。但在回家养老的过程中,他又因为这口气没咽下去,而让自己的身体慢慢变垮了,最后也遗憾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结语

在大事面前人们应该以大局为重,不论是项羽还是范增,往往都是以个人角度出发,并没有刘邦那样的大局观。范增和项羽这两人,相处时谁也不愿意各退一步,都是意气用事,项羽被贴上了刚愎自用的标签,范增被贴上了怀才不遇的标签。但范增是不是真的怀才不遇?如果从历史的角度去客观分析范增的优缺点,会发现这个人的形象非常饱满。他有满腹才华不假,但他的个人缺失也很多。比如作为谋士他不善劝说,脾气太大,容易将集团内部的分歧台面化,这都是致命的遗憾。

标签:

更多文章

  • 韩信混得有多惨,他为什么落得被吕后诱杀的下场?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

    韩信,西汉开国功臣,汉初三杰之一,被后世奉为兵仙,但这样一位建功立业的猛将,最后却被吕后诱杀,被杀后也没有手下的亲信士兵前来营救,甚至他死后都没有人为其收尸。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历史资料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对于中国历史上十大名将之一的韩信,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他,他在历史上可

  • 萧何曾四次在刘邦的猜忌下死里逃生,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

    刘邦之所以能赢得楚汉之争,建立大汉,离不开萧何的辅佐。接下来历史资料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就只拿刘邦发迹之前的事情来说:首先是没有人引荐刘邦去吕公家贺喜,刘邦很可能娶不上吕雉,其二是刘邦进山后没人邀请他回来县城,刘邦很可能终于流寇生涯;其三是杀了县令后萧何不胆小直接做了沛

  • 希特勒惊人的绘画天赋,一位被元首耽误的画家

    野史秘闻编辑:心作祟标签:

    希特勒青年时代,曾经浪迹于维也纳街头,而其谋生的手段便是靠着售卖自己的画作而换取生活的金钱。关于希特勒学画的经历没有相关的记录,从而我们也不得而知其绘画早期经历到底是如何的,从而大多数人把这一切归咎于他的天赋。希特勒早年浪迹维也纳街头,成为了一个流浪画师,其后为了成为一名真正的画家,他报考了维也纳美

  • 文鸯也曾七进七出,他最终的结局是什么呢?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

    七进七出,出自京剧长坂坡、豫剧长坂坡、秦腔剧长坂坡等戏剧艺术,原型为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追击刘备的长坂坡之战。据《三国志·赵云传》记载:“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因为在长坂坡之战中的勇猛表现,

  • 关羽被杀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野史秘闻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

    关羽被杀的真相到底是什么?下面历史资料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很多人总觉得,关羽被斩杀,是吕蒙的擅自行为,当初孙权曾百般强调关羽杀不得,但吕蒙却因为个人恩怨而不听劝。但其实呢,关羽就是被孙权直接下令所杀,只不过后来刘备死后,蜀汉和东吴再次结盟,于是关二爷被杀的这段历史,就变得有些遮遮掩掩。

  • 三国时期东吴的皇位继承出现过兄终弟及的现象,是什么时候?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

    我国古代皇位的继替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同姓相继;一种是异姓相代,接下来历史资料网小编为您讲解王位由哥哥传给弟弟继承,传弟一般按年龄长幼依次继承。兄终弟继,传子有传兄之子、传弟之子和传嫡子几种。古代历史上的夏朝、商朝以及鲁国、宋国等实行这种继承制度。例如鲁炀公熙接替其兄鲁考公酋的位置,宋微仲接替其兄

  • 明成祖朱棣怎么了,为什么下令捕捉天下尼姑?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

    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一起小规模的起义事件,人数很少,没有掀起太大水花,更没有对当时的明王朝政权产生任何影像,那为什么要特别说一下呢,因为这次起义是由尼姑领导发起的,并在关键时期让皇上丢了很大的脸,甚至决定了尼姑这一特殊群体在历史中的地位。尼姑,是出家修行的女教徒,讲求六根清净,四大皆空,与朝廷素无瓜葛,

  • 赢得仓皇北顾的元嘉北伐究竟给南朝带来了什么,元嘉北伐为什么三次都惨败而归?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

    元嘉北伐是指南朝宋于元嘉年间三次主动进攻北魏的征战,三次北伐主要目标及战场均为宋的河南失土,战事耗费了不少兵力及物资,但结果全遭失败。“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曾如是评价刘宋在元嘉年间的三次北伐。元嘉北伐是指南朝刘宋宋文帝在元嘉年间发动的三次北伐,三次北伐都旨在收复中原,耗费了刘宋大

  • 血战长空:志愿军王海飞行大队令美闻风丧胆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壮烈事迹,其中我军的王牌空军飞行大队王海飞行大队就相当令人敬佩,在与美军的多次交锋中,部队战功显赫,令敌军闻风丧胆。王海(1925.11——)汉族。山东威海人。原名王永昌。1950年5月于东北老航校毕业后,成为共和国空军的一名歼击机飞行员。在抗美援朝战争中

  • 康熙头疼的“朱三太子”究竟是谁?不是朱慈炯杨起隆,而是他!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

    清王朝建立之后的很多年间,反清复明的口号一直存在,他们大都打着前朝皇子朱三太子的名号,以此来壮大声势,以及强调自己的“合法性”,那么历史上真的存在这么一个人吗,还是说只是被人们杜撰出来的?扯起故国旗号,拥立亡皇后裔,起兵对抗朝廷,是不少野心家在王朝鼎革之际所常用的一种手段。康熙年间发生的伪“朱三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