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明朝皇帝为何热衷于“打屁股”?

明朝皇帝为何热衷于“打屁股”?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403 更新时间:2024/1/8 18:13:44

鲁迅先生曾说:“身中间脖颈最细,古人则于此砍之;臀肉最肥,古人则于此打之。”看来,古人尤其是古代皇帝对人体的生理结构,拿捏得还是非常精准的。砍头,不过是一刀下去,血溅三丈,一命呜呼。而打屁股,尤其是在朝堂之上,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当场摁倒,脱下裤子,抡起板子,皮开肉绽,血肉横飞,受刑者除了感受肉体痛苦,还要忍受精神羞辱,这份生不如死的折磨,恐怕要比砍头还要难受得多。把大臣按在朝堂上公开打屁股,这种极其野蛮的所谓“廷杖”,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的汉明帝,隋唐皇帝也偶尔小试牛刀,但也只是做做样子,直到金、元等野蛮的少数民族皇帝执政时才开始流行开来。高呼“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口号的朱元璋,在接手华夏政权的同时,也把蒙古人偏爱的酷刑保留了下来。于是,朝堂之上公开打屁股,竟成为明朝皇帝教训大臣们的一道特色风景。明朝的廷杖,始于朱元璋鞭死开国元勋永嘉侯朱祖亮。朱亮祖父子倚仗功勋,作威作福,“所为多不法”,罪不可恕,直接砍头不就完了。可朱元璋却下令将其一下一下的活活鞭死,之后还假惺惺地以“念其有功,将其保留全尸”自我标榜。从此,明朝皇帝拉开了廷杖大臣的序幕。从开国皇帝朱元璋起,到亡国之君朱由检止,明朝的每位皇帝执政期间都无一例外的有过“廷杖”记录。明代前期,皇帝对于被打屁股的大臣们,多少还存了点体面,允许他们穿着裤子,还要拿一块毡子裹起来再打。被打者伤势不太重,一般养上几个月也就痊愈了。后来到了明武宗的时候,在太监刘瑾的教唆下,就开始在打屁股的时候扒下他们的裤子,让他们在众目睽睽之下,趴在地上,光着屁股“通过皮肉触及灵魂”。没有了“厚绵底衣,重诺”的隔层保护,只有板子和身体恶狠狠的亲密接触,很多被打者吃不消,在朝堂之上就断了气。明朝场面最壮观的两次廷杖,一为正德十四年的“谏南游”事件,两次共打了一百六十八人的屁股,打死一十五人;二为嘉靖四年的“争大礼”事件,一次就打了一百三十四人的屁股,打死十七人。而之后廷杖的起因更是五花八门、无所不有。大臣们弹劾奸臣当道要廷杖,上言后宫干政要廷杖,阻谏元夕观灯要廷杖,就连劝谏嘉靖勿服金丹也要廷杖。到了崇祯皇帝,廷杖的花样更上层楼。某次,一个大臣拒不承认错误,崇祯大怒,下令索性就在金銮殿上用刑。几个内阁大臣连忙奏道:“在殿上用刑,是三百年没有的事!”崇祯皇帝说:“这家伙也是三百年没有的人!”几打死。明朝是一个打屁股的朝代。没有哪一个朝代像明朝皇帝那样热衷于打臣子的屁股。朱元璋出身贫农,早年要过饭、放过牛、撞过钟,受尽了欺辱和虐待,由此心灵也扭曲变态,总怕别人瞧不起他。当上皇帝以后,为了证明自己是“皇帝”,为了让那些权贵适时“体验”民间疾苦,朱元璋早把“刑不上大夫”的观念抛到九霄云外,对出身高贵的士大夫的恶意侮辱,往往从最见不得人的私处(屁股)开始。朱元璋运用廷杖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威吓镇压,折辱士气,剥丧廉耻。”看到士大夫们在血肉淋漓之中,一个个俯首帖耳,如犬马牛羊,他这才满足。草莽皇帝式的报复狂、虐待狂,在朱元璋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和淋漓发挥。朱元璋的子孙皇帝们继承了他的基因和衣钵,大都残忍、暴虐,没有人性,视臣属为粪土,这固然是明朝廷杖盛行的主要原因。但也有不少士大夫文人硬着头皮主动找打,这则是明朝廷杖蔚然成风的另一重要原因。主动找打是傻子都不去愿意做的事情,但挨打之后能够被人“顶礼膜拜”,能够立即以“敢于廷争面折”而声名天下,能够得到贤良的美名和热烈的追捧,甚至只是屁股上挨几板子就可以名垂青史,在这种“屁股效应”的巨大诱惑下,那些善于投机取巧、乐衷沽名钓誉的知识分子,也只好让自己的屁股受些委屈了。张居正不用守父丧,留在京城继续当差,那是万历皇帝的意思,谁让年幼的皇帝须臾离不开他呢。可有些御史偏偏要挺起脖子较真,结果遭到了皇帝的白眼。皇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于是板子又派上了用场。受廷杖的那些大臣,屁股上挨了板子,精神上却得到了空前荣光,整个京城都在向他们致敬。因为他们坚持是纲常,是伦理,是道德,是礼教,是国之基石,是民之根本,好像只有他们才是明朝的中流砥柱,才是封建礼法的坚强I卫者。当时,吴中行、赵用贤等五人一起受杖,时称“五贤”,而领袖人物吴、赵二人,竟成为举世景仰的“一时之直”,成了当时再红不过的“政治明星”。于是,群起仿效,不惜生命,抵死上奏,触犯天颜,冒险以求得一杖,想通过这种捷径,这种屁股开花的特殊方式,达到“一鸣惊人”的无上境界。中国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打屁股成风的年代里,其讨揍之发贱,其挨打之窃喜,其冒死之投机,其求名之卑鄙,其心灵之扭曲,已很难以正常人视之了。而尤为反常的是,赵用贤竟然把这种靠屁股挨打来邀名节的游戏,不知廉耻的推向了极致。据史书记载,赵用贤“体素肥”,臀部脂肪丰富,虽被打得“肉溃落如掌”,但命还是保住了。在奄奄一息之际,他居然让妻子把他屁股上那坨打烂尚未掉的臭哄哄的肉,割下来“腊而藏之”,并当作一次荣誉,一份荣耀,一种资本,一座丰碑,永久保存了下来。每次读《明史》至此,想到他这块风干人肉,免不了就要恶心一番。中国文人之丑陋,之下贱,就在于撅了屁股挨打以后,还如数家珍地加以炫耀,恐怕是最让人作呕,最下三烂的事情了。这,也能怪皇帝对他下狠手吗?

皇帝明朝

标签: 明朝

更多文章

  • 国宝级文物轮番露脸 珠海私人博物馆内有乾坤

    野史秘闻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珠海

    唐代青铜鎏金马拉车薄如纸的雍正时期的瓷碗乾隆年间的镂空花雕瓶郭汉东的心愿今天终于了了,他数十年珍藏的文物拂去灰尘,在他位于珠海的私人博物馆惊艳亮相。不为世人所知的是,为了这一桩心愿,郭汉东卖掉了家乡房产,历时十余年才建起了这座博物馆的。文/图羊城晚报记者林丹每一尊像均有鑒定证书踏上汉东博物馆的汉白玉

  • 童装的发展历史

    野史秘闻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童装

    作为一种商业活动,童装业是20世纪的迹象,在很长一段时间的历史中,儿童的穿着像是微型的成人,从文艺复兴或美国殖民地的肖像画中可以看到,儿童的穿着与当时成人的款式一样,都是相同低领的衣服、裙撑和马裤。19世纪末期,儿童服装终于开始有别于成人的服装,他们穿校服,如所有的小女孩都穿着黄褐色的服装-深色高系

  • 福康安与乾隆有何关系?福康安身世之谜大揭秘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乾隆

    福康安出生在这样的功勋世家,家世显赫,而且他自幼还被皇帝接进宫中教导,自有自己的优越感。因此对于那些穿着“奇装异服”的外夷,福康安本身就不是那么看的上的。另外,福康安是乾隆朝有名的将领。对于乾隆朝来说,他是安定天下的大将军,是国家出现问题时的救火队长。我们回顾乾隆朝历史,可以很清晰的看见,在乾隆朝的

  • 欧洲火历史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欧洲

    欧洲火历史,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氧气大约在1.5亿年前逐渐稳定在了21%,派因认为这是生命的进化所得到的结果——在此之前,地球的石炭纪和二叠纪期间,氧气有可能增加到大气含量的35%,作者为我们描述了因氧气比重过高而使生物患巨型症的可能:“甲虫像小狗那么大,蜻蜓像乌鸦那么大”。地球上的燃烧调节了

  • 17 愚蠢的宋襄公

    野史秘闻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愚蠢

    17愚蠢的宋襄公,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宋襄公见齐国发生内乱,就通知各国诸侯,请他们共同护送公子昭到齐国去接替君位。但是宋襄公的号召力不大,多数诸侯把宋国的通知搁在一边,只有三个小国带了点人马前来。宋襄公率领四国的兵马打到齐国去。齐国一批大臣一见四国人马打来,就投降了宋国,迎接公子昭即位。这就是

  • 安福县的行政区划

    野史秘闻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安福县

    安福县的行政区划,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截止到2015年安福县辖7镇12乡。平都镇安城社区、洞渊阁社区、铁井社区、蒙岗社区、文塔社区、左家村(镇政府所在地)、李家村、向阳村、上里村、十里村、浮山村、下路村、太源村、冻背村、城南村、陈坪村、罗家村、凤阳村、西林村、江南村、山头村、凤林村、渡河村、五

  • 庆曆新政为何会失败?夏竦改了信件中一个字,改革派被诬政变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改革派

    庆曆新政为何会失败?夏竦改了信件中一个字,改革派被诬政变,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宋朝自建国之初,三冗(冗官、冗兵、冗费)问题就非常严重,宋仁宗时期尤其明显,已经到了不得不进行新政改革的时候。庆曆三年,范仲淹、富弼、韩琦、欧阳修等人均在朝中居要职,范仲淹向仁宗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疏》,提出整顿吏治,

  • 咸丰死亡之谜:是否真与慈禧太后有关系?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咸丰

    1850年正月道光皇帝死,咸丰即皇帝位,时年20岁。咸丰皇帝掌权时期,中国是一个内优外患纷至沓来的时期,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大清皇朝丢尽了颜面。咸丰出奔热河,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巨额赔款,使得国库空虚,入不敷出;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从南方发生后,势不可挡,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向以天朝上邦自居的中

  • 最年轻主讲人:”资治通鑒”字字在讲宋朝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宋朝

    最年轻主讲人:资治通鑒字字在讲宋朝,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本报记者王鹏文/图在中国历史上,有两部史着对后世影响巨大,一部是西汉司马迁所着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另一部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多卷本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鑒》。昨天下午,央视《百家讲坛》最年轻主讲人、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姜鹏作客

  • 荆轲是谁?荆轲是怎么死的?

    野史秘闻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是怎么

    荆轲(?―公元前227年):姜姓,庆氏(古时“荆”音似“庆”)。战国末期卫国朝歌(今河南鹤壁淇县)人,战国时期着名刺客,也称庆卿、荆卿、庆轲,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庆封的后代。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后游历到燕国,随之由田光推荐给太子丹。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