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汉匈第一次全面战争的历史渊源,刘邦逃出生天的真相

汉匈第一次全面战争的历史渊源,刘邦逃出生天的真相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3913 更新时间:2024/1/15 11:47:23

刘邦统一中原建立大汉王朝后,内患是平定了,外忧还没有解决。虎视眈眈的匈奴侵犯边塞,汉匈战争不可避免。

匈奴,是曾经活跃于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集团,其民披发左衽,逐水草而居。秦统一中国后,为了彻底解决匈奴骑兵对关中的威胁,曾发兵30万北击匈奴,成功收复河套以南地区。秦军虽然击败了匈奴,却无法彻底消灭这个飘忽不定的敌人,为了防范其再次南下,30万秦军就地戍守,并以长城为界。

公元前207年,秦帝国内部烽烟四起,而此时的匈奴却由冒顿单于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日渐强盛。当秦帝国从北部边境征调20万秦军南下平叛之际,匈奴人察觉到了这一天赐良机,趁秦军长城军团兵力空虚再次南下。公元前202年,经历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之争,刘邦击败了楚霸王项羽,在废墟之上扯起了汉帝国的大纛。就在建国后的第二年,匈奴骑兵南下今山西朔州,韩王信投降。气愤的刘邦亲率32万汉军征讨。刘邦的本意,是平定韩王信的叛乱,而非与匈奴直接对抗,毕竟此时的汉帝国还没有击败匈奴的绝对实力。

不过匈奴的有意示弱,让刘邦做出了错误判断,误以为在平定叛乱的同时,可以顺带解决匈奴这个大患。在亲率骑兵追击至山西大同时,刘邦陷入了匈奴精锐骑兵的包围,被迫退守白登山。在被围7天之后,刘邦才得以顺利突围。关于刘邦突围的原因,《史记》记载的是,刘邦采纳陈平计策贿赂单于阏氏,阏氏劝冒顿道:“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且汉王亦有神,单于察之”。《汉书》则记载的更加隐晦,说是采用了“世不得而言”的计策。

这里就出现了两个疑问:第一个疑问是在语言迥异又没有文字的匈奴,这段对话是如何被翻译并记录下来的?汉王有神助这种说法倒更像是汉人史官的口吻。第二个疑问是冒顿真的会听从一个女人的劝谏吗?冒顿此人,杀父代立,为了战胜东胡又曾将自己的阏氏送给敌人,这样一个凶狠狡黠的人,往往有自己的判断,不大可能受枕边风的影响。

那么匈奴人为什么没有俘虏或杀掉刘邦呢?冒顿放刘邦逃脱的幕后原因究竟是什么?

匈奴有消灭刘邦的实力却无消灭刘邦的欲望。《史记》记载围困白登的匈奴骑兵是40万骑,《汉书》记载为30万骑,而此时的刘邦与主力大军脱离,其兵力是绝对不足30万的。匈奴骑兵甚至不用发动攻击,只需继续围困下去,刘邦大军就会因缺粮而败亡。但匈奴却没有必要消灭刘邦。刘邦虽然被围,但其主力大军还在包围圈外,其国内还有很多能征善战的功臣集团,消灭刘邦,意味着要与汉朝殊死一搏,即便取胜,匈奴骑兵也将付出较大的代价,这对于以劫掠为目的的冒顿来说,显然不值。毕竟匈奴人需要的是财货和奴隶,而非汉朝的城池。与此同时,匈奴的西部还有一个强盛的大月氏,匈奴实力受损必然会给大月氏趁虚而入的机会。

刘邦不敢放手一搏。对于刘邦来说,被围之后是不敢放手一搏的。原因在于汉立国之初,因军功而分封了大量的异姓诸侯王,这些诸侯王都有自己的辖地和军队。如果刘邦强行突围,有被俘的风险,即使突围成功,实力也将大损。国内的异姓诸侯王很可能趁机叛乱夺取政权,这也是刘邦所不愿看到的。

一方不愿强攻,另一方又希望保存实力。陈平应当是看到了这一层,所以才献计成功。这“世不得而言”的计策,其实就是与匈奴签订城下之盟,用大量财货换取匈奴退兵,而之后汉匈之间的和亲,不过是城下之盟的条款之一。因为匈奴人并不在乎和亲的是真公主还是假公主,他们在乎的是随同公主而来的大批陪嫁财物。这种以向敌方输送财货换取和平的方式,并不光彩,甚至并不能换取真正的和平。在汉匈和亲的70余年里,匈奴骑兵依然常年侵犯汉朝边境。因此,为了维护皇家的颜面,刘邦的智囊很巧妙的运用了和亲这种方式来达到向匈奴供奉换取和平的真正目的。为了凸显白登突围的成功主要是依靠汉军的锦囊妙计,汉朝的史官也避重就轻的说到,是单于阏氏收了贿赂,又怕汉朝献美女给冒顿导致自己失宠,所以才竭力劝谏冒顿退兵。这种“女子误国”的思想其实正是典型的汉人思维。

汉匈的第一次全面冲突,终因汉朝的实力不济而草草收场。此后在长达70余年的时间里,汉王朝都以一种相对屈辱的方式保持一种互不侵犯态势。公元前141年,刘邦的曾孙刘彻继位。此时的汉王朝历经文、景朝的休养生息,国力恢复,于是汉王朝发动了对匈奴的第二次全面战争,经数十年的征战,匈奴远遁。强盛的汉王朝一扫屈辱的阴霾,终于恢复了民族的自信,重建了北部防线,汉这个国号也成为了一个民族永久的称呼。

标签:

更多文章

  • 清朝皇帝的死因,寿终正寝竟然是一种奢望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

    清代皇帝相对于其他朝代,是出了名的勤奋,这一点没有人能够否认,但是清朝皇帝非正常死亡率也大大高于其他朝代。清代皇帝死因较复杂,得寿终正寝者少,非正常死亡的多。清太祖努尔哈赤(1559年-1626年),在宁远之战中,努尔哈赤败给无名小卒袁崇焕,郁郁而终,死后葬沈阳福陵。清太宗皇太极(1592年-164

  • 咸丰做错了三件事,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历史长达百年之久。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

    在清朝晚期,慈禧太后掌权,给大清乃至中国后世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而咸丰,正是慈禧踏上权利顶峰最大的一块垫脚石。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zhǔ)(1831年7月17日-1861年8月22日),即咸丰帝。清朝第九位皇帝,入关后的第七位皇帝,蒙族称图格莫尔额尔伯特汗,清代以及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手中握有实际

  • 归根结底,东吴是怎么在孙权的手下灭亡的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

    东吴是三国中最后一个灭亡的国家,与其说它是被曹魏所灭,更不如说是毁于孙权之手。三国孙权怎么灭亡的,说起三国时期的吴国,想必很多人肯定会想到孙权,可以说没有孙权就没有后期三分天下的吴国,那么在三国中孙权是怎么被灭亡的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下三国孙权怎么灭亡的,喜欢孙权的朋友可以一起进来了解下吧。

  • 古代深宫里的嫔妃,每月例假来了会怎么处理?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古代皇宫里人数最多的除了太监宫女,应该就是皇帝的嫔妃了,历代皇帝嫔妃数量都不相同,不过要管理好她们,还是需要耗费很多人力物力的。妃嫔,就是皇帝的妻妾。妃嫔进入皇宫后,唯一的工作就是伺候皇帝,如果能把皇帝伺候好了,各种赏赐自然不在话下。若是诞下龙子,甚至有可能在皇帝百年之后晋升为太后,家人也能跟着飞黄

  • 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细数那些统治过汉族的强横民族。

    野史秘闻编辑:异世邪君标签: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曾经有许多民族在汉文化的影响下,要么被征服,要么被同化,在保留自己民族特色的基础上,逐渐融入了汉民族的文化,因此汉族从未被征服,因为谁征服了我们,谁就变成了我们。严格意义上说,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君临全国的王朝就是元和清,因为这两个朝代有民族歧视的政策,把自

  • 装疯卖傻三十年的唐宣宗李忱,竟然是那个时代最聪明的人

    野史秘闻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

    在面对比自己强大的多的敌人的时候,示敌以弱来达到韬光养晦的目的往往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越王勾践做到了,下面我们要说的唐宣宗李忱做的更好。元和五年(810)六月二十二,唐宣宗李忱诞生在大明宫,是唐宪宗的第十三个儿子。按照皇位的继承顺序,李忱是永远也没有希望做皇帝的。而且,他的母亲郑氏出身卑微,只是一个名

  • 乾隆优秀的儿子有很多,为什么平庸的嘉庆能继承大统?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

    康乾盛世之后,清朝就开始逐渐走向没落了,这其中原因很多,而皇位继承人的选择不当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清朝之所以能够出现长达130多年的的康乾盛世,靠的是几代皇帝的杰出的政治才能,几位杰出的皇帝不仅拥有杰出的政治才能,他们在选择继承人也有着基础的眼光,雄才大略的康熙帝、励精图治的雍正帝、锐意进取的乾隆帝,

  • 三国中的历史真相,并不像小说中写的那样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演义小说为了提升可读性和故事的趣味性,往往会进行很多虚构的创作,当然这会对史实进行一定的修改,下面的小知识就是小说中不曾告诉你的。《三国演义》是根据《三国志》写的。演义里许多精彩的情节是千古传说,受地方野史传奇、逸史传闻影响极深,正所谓“七分实三分虚”。下面揭秘三国惊人历史真相。引用某句台词就是“真

  • 养尊处优的慈禧太后是如何上厕所的,竟然有这么大排场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

    养尊处优的慈禧太后,天天被一群太监宫女伺候着,好似神仙一般,但说到底也是个凡人,是凡人就要吃喝拉撒,那么贵为太后的她是如何解决这污秽之事的呢?上厕所,古代叫“出恭”。慈禧太后如何“出恭”?史料中有零星记载。清代皇帝、后妃们使用的便器叫做“官房”,有专门的太监保管,需要时则传“官房”。慈禧太后说要传官

  • 越王勾践剑究竟是用于实战的兵器,还是礼仪指挥用剑?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

    越王勾践剑随着他的主人越王勾践名声大噪,也因为它出土时候历经千年而依旧寒光闪闪而让人称奇,那么这究竟是一把实战使用的剑还是收藏品呢?湖北省博物馆收藏着越王勾践剑。这一把长剑,剑身上一行古篆———“越王勾践,自作用剑”。此剑沉默不语,仿佛埋藏几千年的心事。越王勾践宝剑出土在湖北江陵楚国贵族墓。我们都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