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历史上,与我国建交的国家不在少数,更是有不少亚洲国家曾是我国的属国。还有国家曾经要求加入我国,这个国家就是浡泥国,也就是现在的汶莱。汶莱与我国往来已久,早在宋朝赵汝适所着的《诸蕃志》中就有记载:「渤泥国,在泉之东南;去闍婆四十五日程、去三佛齐四十日程、去占城与麻逸各三十日程,皆以顺风为则。其国以板为城。城中居万余人,所统十四州。」
01
汶莱国名全称为汶莱达鲁萨兰国,「达鲁萨兰」意为「和平之邦」。汶莱被中国古人称为渤泥,自古就是中国隔海相望的友好近邻。千年以来,汶莱与中国往来不断,交流密切,贸易频繁。宋元时期,渤泥人喜好中国的服饰纹饰,崇尚中国的风俗文化。元代民间航海家汪大渊在《岛夷志略》中记录,渤泥人「敬爱唐人」。曾随郑和四下西洋的费信也记载,渤泥人在街上遇到醉酒的中国人会把他们接到自己的住处,如遇故交,奉若上宾。
汶莱地处加里曼丹岛的西北部,亚洲的东南部,紧临我国的南海。国土面积仅5765平方公里,但在历史上,汶莱的版图比现在大很多。汶莱古时被我国称为渤泥国,统治面积包括加里曼丹岛全境,以农业为支柱产业,盛产龙脑香。
当时,我国正值明朝时期。1405年,朱棣任命郑和,远下西洋进行外交宣传,意在彰显明朝统治的武力值。郑和带领两万三千多官兵,自南京出发,航至海外。
郑和的此次远行,经过了三佛齐王国,也就是今天的苏门答腊巨港,来到了渤泥国,渤泥国国王亲自接待了郑和。渤泥国深知明朝的情况,对明朝心生崇敬。后来,渤泥国国王还亲自出访了明朝。
▲郑和下西洋
02
渤泥国国王抵达明国之后,便心生留恋之情,访问期满也不愿回国。后来,不幸在中国染病,二十八岁就英年早逝,离世前的遗愿是可以葬在大明国。从此以后,渤泥国和大明国的交易往来更为密切,是友好邦交之国,现在南京依然留有浡泥国王墓。
好景不长,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西方各国开始了海外扩张之路,以寻求更多的资源。当时的渤泥国国力弱小,却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自然成为了侵略者们的眼红之地。
为寻求庇护,逃脱被西方侵略者蹂躏的命运,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安全,渤泥国向明朝统治者申请驰援。更是愿意以渤泥国纳入明国版图为代价,寻求明朝的羽翼来保护自己。
谁能想到,当时的明朝统治者却拒绝了这个请求,多年的友好建交因为国土安全问题而瓦解。学术界对明朝统治者拒绝渤泥国请求的原因一直有争议,多数持有下列两种观点:
▲朱棣
当时的明朝国力强盛,不愿意为了弹丸之地的领国和西方列强对立,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还会牵连自己的国家,无异于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03
此外,历史学者认为当时的明朝虽然外在实力强劲,但内部基础不牢固,在西方强国的虎视眈眈之下已经是应接不暇,无力庇护浡泥国。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明朝统治者最终都是拒绝了渤泥国的请求。由此,渤泥国在西方列强的相继侵略下,进入了漫长的殖民时期,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1984年,汶莱得以恢复国家自主权,宣布完全独立,从殖民时代中涅槃重生。依託着丰富的石油与液化天然气资源,汶莱的经济恢复很迅速,国家强盛了,人民也富裕了,国民人均收入不断增加。
国富民强,汶莱国力变强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也提升了,在汶莱,房、车的购买都不用交税,所以,优质的住房与小车都是百姓的标準配置,各种福利与保障更是不可胜数。
结语
试想,如果当时的明国答应了汶莱的请求,汶莱或许就能够避免殖民时代,而汶莱的加入,也会改变中国的历史版图,谱写不一样的中国历史;但是历史的车轮不会后退,现在的汶莱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与我国建立友好邦交关係,致力于互利共赢发展就是最好的结局。
参考资料:
《诸蕃志》
《岛夷志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