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竹林七贤(上),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世说竹林七贤(上)
作者:读裁者黄远辉,专注人文历史,质量标準,知识产权
推荐阅读书单:《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郭建龙《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刘义庆《世说新语》,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木心《文学回忆录》。
中国历史上,说到最强男团,我认为是「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七人经常在云台山的竹林里,饮酒作乐,嗑药清谈,赋诗作词,成为中国文化特有的象徵符号。竹林七贤,要颜值有颜值,要才华有才华,要富贵有富贵,要官职有官职,最强男团没毛病。
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记载:「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中,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
竹林七贤站C位的,非嵇康、阮籍莫属,我们重点说一下他们。嵇康,字叔夜,「叔夜」的「叔」表示排行,「康」和「夜」是有关联的,来自《诗经》「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yòu]密」,歌颂周天子不敢贪图安乐,从早到晚忙于政务。嵇康反其道而行,不搞工作搞养生,搞文艺,加上嵇康生活的时代又是玄学盛行的时代,很多魏晋名士都是庄子的信徒,嵇康也不例外。魏晋名士喜欢清谈,企图让生活脱离低级趣味。陈寅恪魏在晋南北朝史讲演录第三篇中,曾谈到清谈误国,这个我们后面说。
嵇康颜值高,才华爆表,年纪轻轻(24岁)就写出《养生论》,到现在还是养生爱好者的床头书。嵇康非常喜欢音乐,经常随身携带一把琴,閑来无事,就在竹林下轻抚,吸引粉丝无数。
刘义庆《世说新语》第十四篇《容止》,说到嵇康的时候,是这么描述的: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即山涛)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我查了一下,魏晋南北朝一尺大概是24.2-29.6厘米之间,保守估算嵇康应该是1.8米-2米之间,哇塞!长腿加上风姿卓越,绝对的大帅哥啊。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想起易中天老师怼媒体的一句话:诸葛亮身长八尺,容貌甚伟,不叫帅哥,难道叫「伟哥」啊。
从魏晋到三国,时局动蕩,门阀政治佔据主导地位,文人报国无门,竹林七贤与士族门阀多有联繫,比如阮氏就是当时的世族大家。司马昭在夺权之前,考虑士族门阀以及竹林七贤的影响力,曾派亲信锺会去打探竹林七贤的看法,锺会先找到阮籍和嵇康。
锺会和阮籍喝酒,边喝边试探阮籍对当下时事的看法。阮籍号称千杯不倒,喝酒不醉,但是锺会一问话他就装醉,醉了就睡觉,一直睡到锺会自觉无趣离开为止。阮籍就是用这种不表态的方式,表达了对司马政权的不认同。
锺会没有办法,于是就去找嵇康,嵇康也是揣着明白装糊涂。锺会一来,嵇康就到大树下打铁,锺会刚一想问话,嵇康抡起铁鎚就砸铁,让锺会没机会发问。锺会最后无奈只好离开,嵇康临走之时还不忘讽刺一下锺会: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就因为这句话让锺会记恨在心,后来给嵇康穿了小鞋,小人还是不能随便得罪的。
嵇康始终与司马政权保持距离,还体现在一封信中,就是《与山巨源绝交书》。山涛(字巨源)也是竹林七贤之一,他选择做官这条道路,因为治理有方,政绩出色,颇受重用,官至三司,山涛虽然坚意辞让,反覆上表辞官,无奈司马炎就是不準。后来,山涛推荐嵇康接替他的位置,嵇康不仅不感激山涛,还写了这封公开信,义正辞严地宣布和老友绝交。
信的开头,嵇康说「足下傍通,多可而少怪;吾直性狭中,多所不堪,偶与足下相知耳」,这意思是我嵇康与你山涛不是很熟,有意拉开距离。其实,山涛和嵇康私下关係很好。山涛比嵇康大20岁左右,对嵇康这个忘年交一向是爱护有加。山涛为什么要推荐嵇康出来做官呢?因为山涛知道,嵇康再不合作,就会遭到司马家清除,他请嵇康出来接替自己做吏部郎中,可以让他躲过一劫。
那么,那嵇康为什么不愿意出来做官呢?个性固然是一方面,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嵇康乃曹魏宗室的女婿,而司马氏以非法手段篡取了曹魏政权,于情于理嵇康都不会出来为司马政权服务。嵇康也肯定预见到,司马氏肯定不会放过自己,所以他乾脆果断拒绝了山涛,以保留清白气节在人间。
对于山涛的好意,嵇康心里应该是感谢的,为了防止司马氏拿山涛出气,嵇康就写了这封绝交书,与山涛保持足够远的距离。嵇康心里明白,这不是绝交书,而是自己的绝命书,也是山涛的保命书。
在信的结尾,嵇康引用了很多庄子的理论,说朋友之间,应该成全彼此的本性:「吾新失母兄之欢,意常凄切。女年十三,男年八岁,未及成人,况复多病。顾此悢悢,如何可言!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离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
直木不可以为轮,曲木不可以为桷[jué](方形的椽(chuán)子),嵇康说自己的志向只是养养生,读读《老》《庄》,教育好自己的一对儿女,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就心满意足了。
嵇康在信中说到:我就像一头野鹿,就算你喂它精饲料,佩戴金笼头,它也会挣脱绳索,嚮往茂密的树林和丰美的草原。(原文是:此犹禽鹿,少见驯育,则服从教制;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蹈汤火;虽饰以金镳,飨以嘉肴,愈思长林而志在丰草也。)嵇康这是在向生活诀别、向老友诀别,读之令人悲情立生。信的最后十二个字是「其意如此,既以解足下,并以为别」,嵇康在另一封绝交书《与吕长悌绝交书》结尾是:「从此别矣,临书恨恨」。(备注:吕巽[xùn],字长悌,曾任司马昭的长史。)
事实证明,嵇康的预感是对的,司马昭看嵇康拒绝入仕,后来乾脆找个借口把嵇康杀了。嵇康下狱时不到40岁,有三千太学生请愿留他作老师,但还是被司马氏斩首,留下嵇康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从容赴死的场面。嵇康弹完《广陵散》之后说,「《广陵散》于今绝矣」。
嵇康临死前对儿子嵇绍说:「有山涛在,你就不会孤苦无依。」嵇绍长大,山涛全力保举他做官。朋友的信任和依赖,莫过于託孤。
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下嵇康《养生论》,文章开篇写到: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此皆两失其情,请试粗论之。
嵇康的养生思想,经常与嵇康一起打铁的向秀曾写过《难嵇叔夜养生论》,肯定了「口思五味,目思五色」是「自然之理」「天地之情」,主张「开之自然,不得相外也」,认为必须「节之以礼」,「求之以事,不苟非义」,由此推及人的社会心理和欲求,如名利富贵等,从而强调合「自然」与「名教」为一。
针对向秀的问难,嵇康写作了《答向子期难养生论》,进一步提出了「养生有五难」,反驳了「行逾曾、闵,服膺仁义,动由中和」却「不荡喜怒、平神气,而欲却老延年」的人能够得以养生的观点,提出了具体养生途径:「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
同为「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说认识嵇康二十多年,从没见他有过情绪波动,这样的心态确实有助于延年益寿。
木心先生特别推崇嵇康的诗:
「嵇康的诗,几乎可以说是中国唯一阳刚的诗,不同于李白、苏轼的豪放是做出来的架子,嵇康的这种阳刚是内在的、天生的。」
嵇康在送哥哥参军时,写了一首《赠秀才入军》,其中有几句特别有气势:
良马既閑,丽服有晖。
左揽繁弱,右接忘归。
风驰电逝,蹑景追飞。
凌厉中原,顾盼生姿。
说到嵇康,木心忍不住地眉飞色舞:「中国文学史,能够称兄道弟的,是嵇康。」木心将屈原、嵇康定义为他心目中的「艺术家」,亦即「仅次于上帝的人」。巧的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曾经将李后主比作基督般的人物。木心对嵇康却嚮往到了称兄道弟的程度,木心对拜伦也是称兄道弟的(请关注回看《读拜伦与雪莱))。
木心解释为什么把嵇康定义为艺术家时指出,在于人格的自觉,嵇康「风度神采,第一流。」。木心认为,第一流的艺术品有两类,「一类是作品高度完美,艺术家退隐不见。一类是作品高度完美,艺术家凌驾其上。」木心将第二类艺术家归于人格的自觉。
同样是自由的象徵,在拜伦是一往无前,在嵇康是拒绝流俗。一往无前的拜伦以战死沙场为终曲,拒绝流俗的嵇康以抚琴刑场作诀别。这样的人物无疑是凌驾于其作品之上的,因为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也正因如此,木心才会认定:
「嵇康的诗,几乎是中国唯一阳刚的诗。中国的文学,可以说是月亮的文学,李白、苏东坡、辛弃疾、陆游的所谓豪放,都是做出来的,是外露的架子。嵇康的阳刚是内在的,天生的。」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