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历史上的春秋五霸到底是哪五个人,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到底需要什么条件呢?

历史上的春秋五霸到底是哪五个人,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到底需要什么条件呢?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2283 更新时间:2024/1/10 8:41:20

春秋时期,周王室势力衰微,权威不再,已经无法有效控制天下诸侯。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天下,开了激烈的争霸战争,相互之间合纵连横、东征西讨,前后共有数位诸侯依次成为霸。成为春秋五霸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周王王室衰微,根本无法有效控制各诸侯国,于是各个诸侯国间就掀起了一场长达数百年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兼并战争,在这一期间,能够在各个诸侯国中实力、号召力执牛耳者,就会被尊奉为霸主。但"春秋五霸"到底是指哪五个国家的哪五位国君,确是一个十分有争议性的问题。

在历史上,关于"春秋五霸"是谁的不同说法,至少有七种,而每一种说法都有自己的道理,也都有自己的不能服众之处。这七种说法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史记索隐》;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郑庄公—《辞通》;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越王勾践—《四子讲德论》;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白虎通·号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吴王夫差—《汉书注·诸侯王表》;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荀子·王霸》;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鲒崎亭集外编》。

在这些说法中,有两位君主基本上得到了全票的认可,一定是"春秋五霸"的成员:他们分别是齐桓公和晋文公。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对"霸主"这个称号的定义,正是从齐桓公的一生功业中得来的。

史学界通常认为,能称的上霸主的君主,应该有以下几种作为:一、尊王,也就是尊奉周天子,或者帮助周天子解燃眉之急;二、攘夷、帮助中原诸侯国抵御来自四夷的入侵。三、举行会盟,被周天子册封或者被诸侯拥戴为霸主。

晋文公的称霸路线与齐桓公基本一致,他联合秦国和齐国伐曹攻卫、救宋服郑,平定周室子带之乱,受到周天子赏赐,在击败了被称为南蛮的南方强国楚国之后,晋文公邀请周襄王,并召集齐、宋等国举行了践土会盟,被周天子册封为诸侯之长。

春秋时期的另外两个颇有作为的君主,秦穆公和楚庄王,在"五霸"评选中的得票率也非常高。这两位君主都是以其赫赫武功而名列霸主之位的,秦穆公时期,秦国向西拓展领土,消灭了十几个戎族建立的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

而楚庄王则是楚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之一,他不但打败了当时的霸主晋国,为先祖雪耻,而且问鼎中原,"窥中国之政",楚国的触手已经伸到了周天子的脚下,中原诸国大多臣服楚国。

但秦、楚两国在传统的历史观念中,属于"四夷"国家,秦有极为浓重的西戎血统,而楚则一直被称为南蛮,都是被春秋时期主流的代表所谓华夏文明的中原诸侯国看不起的国家,所以,在一些史料中,对秦穆公和楚庄王的霸主地位是存在一定质疑的。而剩下的那一霸,每一种说法,就真可以称得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那么,成为春秋五霸到底需要什么条件呢?

尊王攘夷是五霸的重要条件

自周室势微以来,无数诸侯苦心经营,争斗不休,表面上大家都是周朝的臣子,其实在平静之下暗潮浮动,各个诸侯都在努力提升自己的实力,其中的几个强大的诸侯也慢慢露出峥嵘,体现出霸主的实力。

五霸最早出现在左丘明的文章中,据《齐国佐不辱命》中记载:"四王也,树德而济同欲焉;五伯之霸也,勤而抚之,以役王命;今吾子求合诸侯,以逞无疆之欲。"霸,即伯,音转为霸,又称州伯,是诸侯之长的意思,其职名为会诸侯、朝天子,实际上则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春秋时期,周王室势力衰微,已经无法有效控制天下诸侯。

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天下,开启了激烈的争霸战争,相互之间合纵连横、东征西讨,前后共有数位诸侯依次成为霸。我们看出,想成为五霸,首先要确保自身仍然是周天子的诸侯,纵然势力强大,也仍然以周天子为尊,承担保卫周朝抗击四方蛮夷的任务,这也就是尊王攘夷的来源。

比如齐桓公,《荀子》、《白虎通义》、《汉书颜注本》、《史记索引》中都称他为春秋五霸,是历来最没有争议的一位。齐桓公对霸主的职责的履行非常完美,齐桓公不能称为是一位个人能力非常出色的君主,但是他重用千古名相管仲,将齐国治理的井井有条,是一位称职的君主。

而作为周朝的臣子,他对外征讨异族,对内尊奉周天子,申明天子的禁令,督促诸侯国履行义务,并保护他们的利益。因此,他的霸业不仅时间最早,而且成就极高,延续时间最长,成为后世霸主的标杆。

比起齐桓公,郑庄公也是一位同样的明君,政治上,郑庄公攘外安内,使得郑国出现了比较稳定的局面;经济上,郑庄公重农兴商,积极发展商品经济,不断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外交上,郑庄公借助外力清除了郑国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最终使得郑国称"小霸"于诸侯。

但是,郑庄公虽然多次征战获得胜利,在黄河中下游附近独孤求败,他却和周朝交恶,和周朝率领的多国联军开战,背上了"犯上"的帽子。虽然当时的周朝已经基本丧失了对天下的统治,但是威望和地位尚在,因此郑庄公也基本丧失了五霸的席位,被后世称为"春秋小霸"。

不难看出,想成为五霸,就要做足表面功夫,做周天子的臣民,尊王攘夷。虽然我们都能看出周朝这个时候已经是日薄西山,但是仍然保留着天子之威,敢反抗天子的诸侯,一定会被世所不容。

诸侯会盟是五霸的选择条件

除了尊王攘夷,五霸还有一个重要的职能是会诸侯,诸侯会盟指在诸侯分封制度下,强大的诸侯召集其他诸侯开会并称霸的事情。

这里仔细品品很有意思,首先,五霸召集其他诸侯来,是以周天子的名称来召集,五霸只是负责保证会盟活动的顺利进行,但是当时周天子已经失势,诸侯为什么要听从于他呢?这就需要负责召集工作的诸侯有着强大的军事实力和良好的声望,必须是强者才可以胜任,也就是我们知道的"五霸"。

其次,如果被召集的诸侯去参加会盟,离开了自己的大本营,生命安全或者国家稳定是难以保证的。比如吴王夫差,带领主力部队去参加黄池会盟,导致国都空虚,被越国大举攻入。

据《史记》中记载:"十四年春,吴王北会诸侯於黄池,欲霸中国以全周室。六月子,越王句践伐吴。乙酉,越五千人与吴战。丙戌,虏吴太子友。丁亥,入吴。吴人告败於王夫差,夫差恶其闻也。或泄其语,吴王怒,斩七人於幕下。"

由此可见,举办会盟对诸侯来说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成功会盟,就可确立霸主地位,成就大业,但是会盟失败,又该怎么做呢?是以周天子的命令去攻打不参会的诸侯吗?众所周知,战争是有胜有负的,会盟失败使名声受损,被天下诸侯耻笑,而如果战争失败,是会实打实的导致军力丧失国家衰败的。

与其是这个结果,不如安心发展,不图谋称霸,但凡会盟称霸者,必有巨大的实力。晋文公被后世公认为是春秋五霸中毫无争议的一位,除了晋国的强大之外,也有他成功召开了践土会盟的原因。

而上文提到的黄池会盟,虽然召集者是鲁国国主鲁哀公和晋国国主晋定公,但是却被远道而来的吴王夫差抢尽了风头,所以后世提到"春秋五霸"时,有相当数量的人推举吴王夫差而非鲁哀公和晋定公。

不难看出,想成为五霸,就要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虽然挟天子之威,实际上号令诸侯的原因还是强大的国力和军事实力,这在历朝历代莫非如此。我们无法推测参加者的真实想法,但是我个人猜想绝大多数诸侯内心其实是抗拒的,但是在灭国和示弱面前,大部分人选择了示弱,而这个选择,也成就了五霸的霸者之名。

经典战役是五霸的必须条件

尊王攘夷和诸侯会盟可以说是想要成为五霸的面子,那么强大的军事实力就是成为五霸的里子,里外互相配合,缺一不可。那么说完了面子,我们还要看看五霸的强大的军事实力。这个军事实力不是说说而已,比如纵横家四处游说,经常一张嘴就是"车千乘、马万匹、兵数十万"那种唬人的话,而是实打实的经过一次次胜利的战役所积攒的名声。

比如问鼎中原的楚庄王,楚庄王非但不尊王,还在周王室边境陈兵示威,据《左传·宣公三年》中记载:"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而且楚庄王时期的楚国自称蛮夷,不守周朝礼数,没有资格举行诸侯会盟或者参加诸侯会盟,前两个条件都无法满足,似乎没有办法成为春秋五霸。但是最终的结果是楚庄王集合全力与晋国争霸,取得了多次战争的胜利,最终问鼎中原,实力被天下认可,成为无可争议的春秋五霸之一。

与之类似的还有秦穆公,秦穆公尊王,但是没有过会盟诸侯的经历。同时期的晋,齐,楚都已经问鼎中原,成就霸业。不过,秦国凭借关中平原这一天下粮仓和积极实行改革强军等一系列措施,使得秦国的军事力量十分强大。

他在位期间灭了十二个小国,把秦国的疆域扩张了几千里,还把戎人赶跑了,这对整个秦国来说作用非常大,保证了秦国后期的雄起。而其他诸侯也十分认可秦国的军事力量,所以后来秦穆公也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

而宋国的宋襄公也是一个有实力的君主,他雄心勃勃,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业,与楚国争霸,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内乱,宋襄公率领卫国、曹国和邾国等四国人马打到齐国,齐人里应外合,拥立齐孝公,宋襄公因此声名鹊起。但是在和楚国的泓水之战中,因为过度仁义而大败于楚国,所以丧失了位列春秋五霸的机会。

春秋五霸,代表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中的强者,但是综合历史的进程来看,五霸中没有一人实现了统一大业,盖因当时周朝尚存,多方各有掣肘,以及彼时的诸侯国没有战国时期的秦国那般强大的实力,彼此各有所长,也各有不足。所以后世历来对评选五霸争议较大,候选人或多或少都有符合成为五霸的条件,但是也有被人否定的原因。

结合当时的周朝尚未灭绝的时代背景,想成为五霸要满足尊王攘夷和诸侯会盟等条件,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有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的支撑,如此看来,满足者大约只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三者,而剩下的两个名额,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标签:

更多文章

  • 土木堡之变瓦剌大败明军 究竟是谁造成了这场大败,大明朝在土木堡惨败 为什么能在北京保卫战中打败瓦剌?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

    土木之变,是明朝中央军队第一次发生的一场失败战役。除了军事指挥错误的直接原因外,与长期以来明朝北方边防被破坏有密切关系,是北方边防废弛的必然结果。大明朝在土木堡惨败,为何能在北京保卫战中以牙还牙?土木堡之变又称土木之祸,是指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兵败事变。土木堡之变,是明朝中央军队第一次失

  • 花木兰之死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花木兰

    木兰替父从军,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却不受皇上封赏,欣然解甲归里,与父母姊弟团聚,重过农家生活。不久,皇上听说花小将军原来是一位未出阁的女郎,叫花木兰,又听说木兰长得如花似玉,心中又惊又喜。他回想那小将军的模样,果然仪表非凡。若卸去戎装,还她女儿面目,不知姿色又是怎样的动人呢!于是即刻召花木兰进京见

  • 淑妃文绣:中国第一个离婚成功的皇妃

    野史秘闻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皇妃

    淑妃文绣:中国第一个离婚成功的皇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1931年8月25日下午,末代皇帝溥仪的小老婆DD淑妃文绣,在其妹文珊的带领下,并有一贴身太监陪同,乘坐着溥仪的小汽车驶出了天津协昌里的静园(溥仪迁津之后的寓所),揭开了末代皇妃“革命”的序幕。离开静园后,在文绣的指令下,汽车司机一直把车

  • 孙权早年励精图治是明君,晚年为何性情大变,成为了昏君?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昏君

    孙权早年励精图治是明君,晚年为何性情大变,成为了昏君?,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世界在不停地变换,人也亦同。处于不同时期的人,也会不同。而三国之中东吴的领导人孙权也逃不过性情大变的结局,早年野心勃勃,有征讨天下的雄心。可晚年却渐渐变成了昏君,不但对臣下极为暴戾,还喜怒无常。孙权让东吴众将真真正正地

  • 日本旅游必去景点有哪些日本旅游十大必去景点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景点

    日本旅游必去景点有哪些日本旅游十大必去景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稀饭旅行小编为你总结:1.富士山:富士山是日本第一高峰,也是日本民族的象征,被日本人民誉为“圣岳”.富士山位于本州中南部,东距东京80千米,面积90.76平方千米,海拔3776米,山峰高耸入云,山巅白雪皑皑.山体呈圆锥状,似一把悬

  • 尉迟恭力战唐营八将,秦琼力战刘朝八将,二人谁更厉害?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二人

    尉迟恭力战唐营八将,秦琼力战刘朝八将,二人谁更厉害?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前文谈道明朝澹圃主人诸圣邻所着的《大唐秦王词话》又称《秦王演义》(《兴唐鉴》、《兴唐传》等),言及其在文学领域,尤其在对后世隋唐历史演义小说创作影响力颇大,成为《隋唐演义》、《说唐全传》等清朝相继问世的隋唐英雄系

  • 武家之殇的历史背景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背景

    武家之殇的历史背景,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幕府将军2:武家之殇》是一款由SEGA发行的战略类(SLG)游戏。于2012年3月23日发行。本作讲述在关原之战二百五十年后,19世纪中期的日本再次陷入动乱,引进西洋兵器军制的尊皇派与代表守旧武士传统的江户幕府剑拔弩张,大战一触即发——FallofSa

  • 有些诗词,开头就已惊豔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開頭就已驚豔

    有些诗词,开头就已惊豔,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有一种诗词,一开头就让人惊豔。它们在开篇,就牢牢抓住了读者的心,它们在某一瞬间,就直击读者的心灵,敲打出或忧伤、或恍然、或豪迈的情感,不论是哪一种情感,它们就是这样打动人心,一击即中!《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宋】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

  • 这些网站、App涉黄,案例曝光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案例

    这些网站、App涉黄,案例曝光,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14日通报6起制售传播淫秽色情等有害信息重点刑事案件和2起网路行政案件,涉及组织网路直播淫秽表演、开办淫秽色情网站及App、利用微信销售淫秽视频、网路水军删帖牟利、擅自从事出版网路游戏、传播低俗信息等违法违规行为。全国「

  • 揭秘:刘伯承哪件事引彭德怀、林彪不满?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件事

    揭秘:刘伯承哪件事引彭德怀、林彪不满?,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第四次反“围剿”的“土洋”之争历史的暗角是1933年2月开始的红军第四次反“围剿”。毛泽东在宁都会议被解职后,刘伯承升任红军总参谋长,协助接替毛泽东任红一方面军政委的周恩来以及朱德,具体指挥红军实施第四次反“围剿”战役。当时刘伯承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