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古代的时候没有身份证没有计算机怎么核查真实的户籍人口数?

古代的时候没有身份证没有计算机怎么核查真实的户籍人口数?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3866 更新时间:2024/1/17 12:47:31

人口户籍自古以来都是头等大事,在古代的时候想做好皇帝最重要的就是土地和人口,现代社会中有互联网的存在能够很方便的查询户籍人口,但在古代的时候人们都是怎么统计人口户籍呢?

隋朝承袭北朝的经济制度,以人头与土地相结合,赋税的征收和徭役兵役的发动都是以户为单位,以人头为核算起点。要知道确切的赋税额,其前提,必须有个确切的户口数,也就是确切的户籍数。可是从南北朝以来,政府所掌握的户籍数与实际户口情况极为不符,隐漏非常厉害。造成隐漏的原因大致是:有些家庭的户籍,仅报丈夫,不报妻子;有些家庭虚报年龄,或老或小,避开丁男年龄段;有些游手好闲者,荡逃在外。所有的表现,症结只有一个,即逃避赋税力役。

中国古代并没有身份证,倒是有两样与身份证相似的证件,那就是符牌与传信。相较而言,符牌侧重于表明身份,传信侧重于准入通行。从功能层面看,似乎可以得出“符牌+传信=身份证”的等式,但从内涵渊源来看,符牌、传信与身份证只是形式相近,本质却大不相同。

符牌最早是兵权及君权的象征。《史记·五帝》所记载的“轩辕氏北逐荤粥,合符釜山”里的“符”其实就是兵符。《周礼》的记载则更为清晰:“珍圭以徵守,以恤凶荒;牙璋以起军旅,以治兵守。”珍圭代表君权,牙璋代表兵权,其内涵都是权力的物化与延伸,大有金庸小说《笑傲江湖》中“见黑木令如见教主本人”的意味。当然,这些符信还带有防伪功能,《说文解字》称其“分而相合”,也就是先将一整块符牌一分为二,使用时双方各执一半,合在一起以验真伪——现代汉语中的“符合”一词,也正渊源于此。

古代中国的人口流动并不算频繁,但终究不可避免。为了保证这种流动的正常进行,传信便应运而生。

传信是古代过关津、宿驿站、乘驿站车马的凭证。与符牌不同,传信一般是由普通吏民所使用的一次性证明,上面所记载的信息更详细。传信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韩非子·说林上》中讲述到:“田成子去齐,走而之燕,鸥夷子皮负传而从。”陈奇酞作注道:“传,信也,以增帛为之,出入关合信。”从这两段记载来看,传信有些像是身份证、介绍信、预付卡的混合体,而且其防伪方式与符牌一样都是“两相堪合”。

汉朝任选官员使用察举征辟制,受到征召的人持有传信,可以免费乘坐朝廷车马。不过与陈奇酞所说的“以增帛为之”不同,汉朝的传信多以木制,上面记载相关信息再加盖御史大夫的印章——两汉四百年间,不知有多少出身寒门的子弟在这种小木条的指引下成为国家栋梁。

为解决户口隐漏问题,隋文帝在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推出了检括户口的运动,即“大索貌阅”,将任务下放到基层组织,并由其承担责任。隋朝地方上的最基层组织是三长,京畿地区为保长、闾正、族正;一般地区为保长、里正、党长。三长负责大索貌阅的具体事宜,一旦发现其负责的范围内有户口不实的问题,三长当被发配远方。

杨坚父子在中国古代户口管理的制度建设方面功不可没,除了搞“大索貌阅”,还把户籍制度和科举制度结合起来,按照地域来分配考试名额,史称“本贯应举之制”,“本贯”就是“户籍在本地”之意,“应举”即“参加科举考试”,套用现在的话说:必须在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

“本贯应举之制”渊源在隋朝,真正确立是在唐朝,宋代予以继承和发展。开宝五年(公元972年)十一月,宋太祖下诏规定:考生一律在有户籍的本贯州府参加考试;不准以寄居他州的名义应试。在开封府应举的户籍规定更严,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改为须有户籍七年以上并实际居住“即许投状”。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总结前代的经验教训,并与当时的赋役制度的变革相适应,创造以登记人口为主的“黄册”和以登记土地为主的“鱼鳞册”,标志着中国古代户口调查登记制度的相对成熟。这个制度肇创于明太祖朱元璋,虽然随着形势的变化而代有增损,但其基本框架和根本原则,终明之世并无改变。

为了让农民安心耕田,朱元璋制定了“路引制度”。外出百里之外时必须持有官府发给的“路引”,路引相当于通行证,需要向官方申请。没有路引,就不能随便离开土地,这种制度将农民的行动限制在很小的范围。

但是到明朝中后期,土地大量被兼并,无数农民无地可种,流离失所,又因为明朝的路引制度,这些流亡到外地的农民被官府追捕,成了所谓的“流民”。每逢饥荒横行,便是流民四起之时,到了明末李自成起义时带着只有50来人的队伍重出商洛,轻骑走河南,河南流民听说后纷纷前来投奔,一下子发展到了七八万人的队伍。

《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了这么一件事:当初秦末天下纷乱,项羽与众英雄盟约,谁先入咸阳即为天下共主,阴错阳差刘邦得了先。刘邦军队进入咸阳,诸将都忙着冲进后宫或达官贵人府邸抢夺金银财宝和美女,只有萧何一头扎进丞相府、御史大夫府以及皇家图书馆,将“律令图书”转移到安全地带派人严加看守。

后来的事儿,家喻户晓,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萧何为“丞相”,项羽自封“西楚霸王”,与各路诸侯大肆罗掠,然后一把火烧了咸阳城。太史公司马迁记载这件事后写下这样的话:“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意思是,刘邦日后能够迅速由弱转强,最终消灭包括项羽在内的各路诸侯,关键是了解当时中国的地理民情,而这些都来自萧何当初在咸阳的“收藏”。萧何私自收藏的图书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秦国户口版籍,这一举动在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惨烈斗争中具有强烈的符号象征,可谓意味深长。

标签:

更多文章

  • 三国演义中关羽并没有张飞有钱 那为什么后来成为财神的是关羽而不是张飞呢?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

    在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之后准备起事的时候张飞散尽家财帮助招兵买马,而关羽却没有什么财富,很显然关羽没有张飞有钱,那为什么后来被称作财神的反而是关羽呢?关羽的出身是没有张飞有钱,但关羽其人勇敢忠义,坚贞不屈,不贪财好色,所以赢得了世人的敬重,经过一代代人口口相传,逐渐被人们敬奉为“武圣”和“财神”。而

  • 同为谋士,为什么大名鼎鼎的关羽张飞对徐庶言听计从,却瞧不起诸葛亮呢?

    野史秘闻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

    三国是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涌现了许多文臣武将。而诸葛亮,毋庸置疑,是当时最为杰出的谋略专家。可在他刚刚出道的时候,却备受争议。特别是受到关羽和张飞的敌对。其实诸葛亮不是刘备的第一个军师,刘备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军师,是徐庶。徐庶曾言诸葛亮的才能是他的十倍,诸葛亮的能力比徐庶更强,为何关、张只服徐庶而不服

  • 乾隆皇帝的金丝楠木棺材真的是从朱棣的陵墓中盗取出来的吗?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

    相传乾隆皇帝曾经偷过木头,而且还是明朝朱棣陵墓里面的木头,这件事情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楠、樟、梓、椆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木,俱是上好的木材,其中楠木居首,而楠木当中的金丝楠木更是珍品中的珍品,历来为皇家专用。顾名思义,金丝楠木的纹理呈现金色,在太阳下闪闪发光,充满着威严,代表这皇家无比

  • 整个草原的王爷集体反对忽必烈 那忽必烈为什么能够坐上大汗的位置呢?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

    成吉思汗征战一生打下了非常响亮的名号,他的实力令一些国家闻风丧胆,但在前期的时候蒙古的王爷们普遍不支持忽必烈,那为什么忽必烈还能坐上大汗的位置呢?蒙古草原上的王爷们反对忽必烈,是从蒙哥派忽必烈前往南方经略的时候,就开始了。蒙哥上台以后,就把攻灭南宋作为他的首要目标。他先是派忽必烈前去灭掉大理,接着再

  • 努尔哈赤统一的女真部族国号为大金 为什么后来皇太极要将国号改成大清?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族之后把国号定位大金,努尔哈赤定国号时曾说过:“辽以镔铁为号,取其坚也。镔铁虽坚,终亦变坏,唯金不变不坏,所以取国号大金。但后来进军中原的时候皇太极又为什么把国号改成大清?女真人一直居住在东北地区,后分为三部,其中一部最为强大,该部明代时称为建州女真。明朝后期,内有党争倾轧不已,外

  • 刘邦与李渊以极短的时间便统一全国 为什么曹操穷尽一生仅三分天下呢?

    野史秘闻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

    刘邦和李渊同样为一代王朝的开国皇帝,而且用时都是非常短,相比之下曹操穷尽一生也只是做到了魏王的地位,那么是曹操的能力不如他们还是有其他的原因?有人说,这主要是对手不一样。其实,刘邦、李渊、朱元璋这些开国皇帝,他们的对手其实都不弱。比如项羽,可以说是战无不胜。比如窦建德、王世充、李密等人,也不是泛泛之

  • 汉献帝刘协被迫禅位后得知刘备称帝 对蜀汉方向连笑3声是为什么?

    野史秘闻编辑:女王范儿标签:

    三国时期群雄四起,战乱纷争,当时的曹丕一心想称帝,最终曹丕成功逼迫汉献帝让位,曹丕也成了皇帝,在第二年的时候刘备也建立了的蜀汉,为什么当时刘协知道后朝着蜀汉的方向连笑三声呢?刘协被曹丕逼着禅位后,曹丕在司隶州河内郡给刘协找了一块封地,将山阳郡封给刘协,将刘协封为山阳公,允许刘协在山阳郡建立公国,在封

  • 古代战争中,士兵吃的都是什么食物呢?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

    现代战争中,军队的后勤可以说是非常现代化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也可见古代军队对后勤的重视,那么在漫长的战争史中,我国古代士兵吃的都是什么?其实古代军队没有条件去挑食,只要能吃的东西就行。特别是远征时,实在不行杀马凑合吃,两军交战双方必互有损伤,有些军队就是靠“以战养战”,特别是古代蒙古军队,就是

  • 推恩令对于汉朝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野史秘闻编辑:心作祟标签:

    推恩令其实说白了就类似于我们现在来说的分家产,原本在推恩令没有发布之前,一家人当中只有嫡长子才有资格去继承家业,而其余的儿子就只能干看着,什么也得不到,而推恩令的作用就是在法律上规定了不只是嫡长子才能享有继承权,其余诸子也能享有继承家产的权力。我们知道一块土地分给一个人那还是一块完整的土地,即使几代

  • 庞统的谋略水平怎么样,为何评价那么高?

    野史秘闻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

    庞统之所以受到后世怀疑,是因为生前时人对他的评价太高了。而他因为早逝,没有机会证明自己。因此,庞统究竟行还是不行,似乎谁也说不清楚。世人对他的评价真的非常高。庞德公、司马徽把他和诸葛亮并举,称他两人为“伏龙”“凤雏”。鲁肃赞他:“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诸葛亮赞他:“楚之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