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康熙陵寝景陵三次失火,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康熙陵寝景陵三次失火,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551 更新时间:2024/1/15 23:12:28

康熙是我国历史上功绩显赫的皇帝,但是他的长眠之所景陵,却接连受到了三次重大火灾的洗礼,因此被完全损坏,并没有保存下来,十分可惜,这对于后世来说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损失。

1、第一次大火

第一次大火发生在光绪三十一年二月二十日,景陵的隆恩殿起火,把大殿全部烧毁。大殿是陵寝的主要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十分壮丽。但是,人们更关心的是大殿中被烧毁的神碑。另外,这次大殿失火也波及了其他建筑。大火燃烧后,先是殃及了东西配殿,把两个配殿的琉璃瓦烤黑了,门窗也烤着了。而大殿后面的三座琉璃门损失最大,琉璃件被烤坏,陵寝门被完全烤着,整个琉璃门毁于大火。

这件事被守陵的大臣上报给了朝廷。慈禧太后一听,吓了一跳,赶忙派出两个重量级的大臣前往查办,这两个人就是赵尔巽和铁良,一一武,既有韬略,又有胆识。他们二人被派往清东陵调查火灾事故,采取的办法就是提审当事人。这些守陵人早吓得面如土色,不知如何是好,经过提审、分析、调查,结果让人大吃一惊:这场大火居然是一场怪火。

“一怪”是起火原因奇怪。我们国家的古建筑由于没有避雷设施,很容易在雨季被雷火击中而起火,这在北方很普遍。旧历二月二十日,这个季节北方不会打雷,不打雷就没有雷击起火的可能。怎么能把这么一个大殿烧毁呢?

“二怪”是起火的地点不对。按常理,大火都是在地面开始起火,没有在房檐起火的,而这次大火就是在房檐突然起火。

于是,朝野上下议论纷纷,人心惶惶。不久,就传出了一些极为可怕的说法。有种说法说是那些守陵人所为。这些守陵人怎么敢做出如此大逆不道的事情来呢?原来,这些人平时可能偷过景陵的祭器,为了掩人耳目,或者怕被人察觉,便放了一把火,把大殿给烧了,从而混淆视听。

而赵尔巽和铁良这时就像两只泄了气的皮球一样,千头万绪,无从下手。两位一想,干脆来个明哲保身,难得糊涂,上了个折子,结论是这是一场怪火,无从查考。

2、第二次大火

第二次大火是一股奇火,发生在1945年。这场火不是发生在地面上,而是发生在地宫里,确切地说,这场火是从康熙皇帝的棺材之中喷出来的。据盗陵犯交代,他们为了盗取康熙帝棺材之中的宝物,命令砸开那个最大的棺材。两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挥舞着斧头劈向棺材,根本劈不开。

于是,找来了一把大锯,奋力锯棺,就在将要打开的一刹那,从棺材之中居然喷出一团大火,这团火就像一个圆球一样蹿出来,直接扑向那两个人,很快就烧坏了他们的脸和身上的衣服,吓得他们赶紧扔下大锯逃之夭夭。而当他们第二次再用斧劈棺的时候,居然再次喷出火来,又烧坏了盗贼的脸。难道是机关暗器吗?从康熙皇帝棺材中喷出的这股奇火,最终也没人解释清楚,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3、第三场大火

景陵的第三场大火最令人遗憾,它烧掉了康熙帝的一世英名,因为这场大火烧掉的是景陵的大碑楼。这次大火发生在1952年7月14日,因雷击起火。景陵的这个大碑楼有许多独到之处,开创了清陵的几个第一。第一次由皇帝亲自书写碑文。雍正皇帝为了表达自己的孝心,做了一件前所未有的大事,那就是亲自书写了大碑楼上的文字,有4300多字,这是他的首创。

第一次由皇帝在碑楼上签章画押。我们今天的名人书法都要签章,那才值钱。可是,之前的皇帝碑文上面,再有名的书法家也不敢盖章,而这次是雍正皇帝亲自书写,为了表达自己的孝心、诚心、虚心和小心,在碑文的末尾,他特地做了一枚篆字章,文字内容是“雍正尊亲之宝”。

第一次做成了双碑,这也同样是破天荒的。为什么要做两个石碑呢?原来是不得已。公大臣为康熙撰写大碑楼上的文字时,经过反复斟酌,最终留下了4300个汉字,不能再减了,因为康熙在位六十一年,功绩实在太多,事情也多,文字少了概括不了。文字做好后,在同一个石碑之上刻汉文和满文,这是祖制。

可是,这么多文字要刻在同一石碑之上,装不下怎么办?顺治在位时间短,只有1800字,一块石碑可以装下,康熙的却装不下。于是,王公大臣建议做两块石碑,一个刻汉文,一个刻满文。雍正帝批准了。1952年7月14日,正是一个雨季。一个电雷劈到了大碑楼的殿脊,大火烧了起来,不仅烧毁了建筑,连里面的石碑也被烧毁了。

景陵发生的这三次大火,改变了景陵的命运。隆恩殿的怪火,烧毁了康熙帝的神位;棺材之内喷出的所谓奇火,虽然吓坏了盗贼,但是最终没能保住棺材的平安,价值连城的珍宝被洗劫一空。大碑楼的大火,则将康熙帝的丰功伟绩烧个精光。

标签:

更多文章

  • 蔡琰是谁,她为什么能成为三国时期著名的女诗人?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

    在女性地位低下的封建社会,很多女性的命运都是身不由己的,但是在历史长河中,还是有很多优秀的女性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三国时期著名女诗人蔡琰就是其中之一。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传颂的文化魂宝,说起中国古代诗歌,人们自然而然地想到唐诗三百首,想到李白、杜甫,然而,中国古代著名的女诗人,却值得推

  • 隋末唐初的十八路反王,最后分别都是什么结局?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

    隋朝末年,天下苦隋久矣,各路起义军纷纷发起了起义的行动,最终十八路反王并起,形成了新一轮的乱世局面,那么这十八路反王最终都是什么结局呢?王薄,史有其人,打响了反隋的第一枪。反复无常,最后以唐将的身份被仇家杀死。窦建德,史有其人,中国农民起义第一人。不过历史上的他和李世民没有一毛钱的关系。他这个窦是汉

  • 努尔哈赤为什么要仓促迁都,为保八旗子弟龙脉吗?

    野史秘闻编辑:心作祟标签:

    努尔哈赤创立了后金也就是后来的大清王朝,本来发迹东北地区的大清准备定都沈阳,但是皇宫还在修建之中,努尔哈赤却突然决定迁都,这是为什么呢?故宫,原名盛京宫阙,后称奉天行宫。是满清入关挪位置之前的皇宫,也是爱新觉罗氏的龙兴之地。380年前,清朝的开创者就是在这里,迈出了他们入主中原的最后一步。380年后

  • 在小说中窝囊软弱的刘表,其实是个不好惹的狠角色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

    《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上的名著,根据三国的历史写成,它虽然使用的是三国的背景,但还是对其中的某些情节和人物设定做了很大的修改,由于作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很多人物同历史上真实的他们有着很大差别。《三国演义》中,有一位儒雅忠厚,外表宽容的老人,叫刘表。在小说中,刘表是荆州之主,他在汉末乱世立足,曾击败孙坚

  • 元朝时期也有一个苏武式的人物,被俘虏16年不投降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

    汉朝忠臣苏武的故事我们都知道,在被匈奴俘虏十九年之后,苏武始终坚持汉朝的统治不投降于匈奴,被后世尊为民族英雄,大汉忠臣的楷模,而在元朝时期也有这么一位硬汉,他代表元朝向大宋议和,却被扣押16年,直到弥留之际才返回蒙古。江声行——郝经雁啼月落扬子城,东风送潮江有声。乾坤汹汹欲浮动,窗户凛凛阴寒生。昆阳

  • 西楚霸王项羽还未称帝就自行封侯,一共分封了十八位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

    楚汉争霸时期,项羽一向有着十分强势的姿态,他甚至在自己还未称帝的时候,就已经擅自分封了十八位王,大有一副天下早已收入囊中的姿态。汉元年十月,刘邦率领大军首先进入关中,驻军灞上。即位四十多天的秦王子婴素车白马,颈系丝绳,封存了皇帝的玉玺、符节,在轵道旁投降。不久楚国上将军项羽率领四十万大军进入关中地区

  • 清朝官员的收入到底有多高?固定年薪外还有“规费”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自古以来人们就对做官有着很大的渴求,我们也能从史料记载的清朝官员的俸禄中,看出做官的贫富差距到底有多大。闲时翻阅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版四川《江油县志》,发现县官和县吏工资收入差距特别大,县吏工资收入十分微薄。据《江油县志》记载,那时县级政府中,被称作官的,仅有知县、巡检、典史、教谕和训导等四五

  • 九个妃子陪伴皇帝侍寝,周朝的皇帝也太幸福了

    野史秘闻编辑:女王范儿标签:

    古代皇帝有着寻常人难以享受到的社会最高福利,大部分皇帝的奢华程度是寻常百姓难以想象到的,因此,民间才对皇帝的后宫生活展开了许多猜测,其中不乏各种香艳的轶事。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皇帝可拥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妻妾之众,可以想象。那么,她们是如何生活的呢?在一些影视文艺作品中,对这个神秘的“禁区”,随意

  • 在古代带兵打仗是不是人越多越好?越多越考验一个将领的能力!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

    在古代打仗,以少胜多的例子不在少数,不过想要取胜军队人数必须足够多,人多力量大嘛,不过更看重的还是一个将领的能力,如果一个将领的能力不够,那也是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刘邦曾问韩信,我能够带多少兵,韩信回答道:十万。刘邦又问韩信,你能够带多少?韩信回答:多多益善。韩信的强大不在于他的兵法诡计,而在于

  • 吕雉大杀刘邦后人,为什么身为刘邦长子刘肥活了下来,原因竟然是如此?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

    历史上刘邦死后,吕雉掌权当政时,可谓是对于刘邦的后人是大肆残杀,那么为何身为刘邦长子刘肥活了下来呢,背后原因竟然是如此?史书记载刘邦共有八个儿子,而吕雉专权之时其中的三位死于非命,分别是刘邦第三子赵王刘如意(即戚夫人的儿子,被吕后所鸩杀)、第五子赵王刘恢(被迫娶吕产之女,后不堪折磨而自杀)、第六子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