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一个诗人竟然是决定明清时局的关键人物,马士英是怎么做到的?

一个诗人竟然是决定明清时局的关键人物,马士英是怎么做到的?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1685 更新时间:2023/12/20 8:33:17

在明末清初的时候,中国时局动荡,一位以诗词歌赋著称的人物,差点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这个人就是马士英。马士英是谁,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能力,左右明清之际的时局呢?

马士英是贵州贵阳人,生于明神宗万历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591年。在他25岁的时候,和阮大铖一起通过了科举的会试。三年之后,被授予南京户部主事,开始进入仕途。直到崇祯年间,被升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但不久之后,他被人告发贪腐,罢了官。

马士英在罢官之后,又遇到了和他同榜进士阮大铖,两个人成为了好朋友。其后阮大铖由于支持东林党人周延儒入阁有功,被重新举为仕人。但是由于东林党内部的反对,阮大铖只好推荐马士英取代自己的位置。

不久之后,李自成大军攻克北京,又在山海关之战中大败,清军入关。由于战火还没有蔓延到南方,南方因此亟需再立新君,以图光复。因此在马士英等人的支持下,小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登基,称为弘光帝。马士英由于拥立有功,被进为内阁首辅。

马士英为了报答当年阮大铖的举荐之恩,因此在弘光帝面前保举了阮大铖,两个人一起把持朝政。至于马士英在南明任职期间的功过是非,历史上的说法很不一致,有的人认为他是一个奸臣,也有的人认为他是一个忠臣。但无论如何,在后来清军南下的过程中,马士英并没有像阮大铖一样卖国求荣,因此无关是忠奸,顶多也只能算是一个权臣。

弘光元年,清军南下,攻克扬州,尽屠八十万之众。南方闻风丧胆,开城投降,弘光帝出逃至芜湖,被清军捕杀。阮大铖贪生怕死,投降了清军。那么马士英去了哪里呢?马士英是谁,当然不会随便投降,他率领残余势力南下,盘踞在江浙一带,多次和清军交战,最后牺牲。

马士英是好人还是坏人

马士英是好人还是坏人,一直是研究明末清初历史的学者争论的问题。判定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首先最主要的,当然是要看他干的事情都是些好事还是坏事。

戏剧《桃花扇》中的马士英和阮大铖

首先来看一段发生在多铎和黄端伯之间的对话。清兵南下,南京的一些重要官员,如钱谦益、赵之龙等人都打开城门投降。唯有黄端伯不投降。多铎问黄端伯说,你以为弘光帝是个什么人,你想为他殉节?黄端伯说,皇帝圣明。多铎又问,那你认为马士英是个什么样的人呢?黄端伯说,是忠臣啊。多铎说,像他那样的人也可以被称为忠臣?黄端伯说,马士英直到现在也没有投降,当然是忠臣。他指着那些已经投降清军的南明官员说,他们才是不忠不孝的人!

虽然以上这段话,有黄端伯和多铎作对的意思。但是从中可以发现一个事实,在黄端伯的眼里,马士英比钱谦益、赵之龙那些投降派的人士实在强太多了。

马士英曾经为张溥丧事奔波一个多月。而马士英和张溥之间,其实并没有多少关系。曾经张溥和阮大铖一起,是拥护周延儒入阁的重要人物。后来周延儒入阁,要对阮大铖报答,但由于复社成员的反对,因此阮大铖让马士英代替了自己的位置。因此马士英和张溥之间的关系,是隔了阮大铖一层。但在张溥死后,马士英能够为他的丧事奔波一个多月,足见其江湖豪气,是个重义气,重情义的人。

在回到之前清军南下的时候,钱谦益投降了,阮大铖投降了,唯独马士英没有投降。马士英干什么去了呢?他在浙江一带,组织抗清实力,和清军进行斗争,直到最后,马士英壮烈殉国。

一个在别人眼中忠孝两全的,重情义的人,就可以看出马士英是好人还是坏人了。但是在当时的南明王朝中,马士英过分揽权,而且才能平庸,是弘光朝覆灭的原因之一,也是马士英饱为后人诟病的原因。但弘光朝覆灭,是很多原因形成的,马士英并非罪魁祸首。

马士英之死

在中国晚明的历史中,对于马士英之死有着不同的说法。根据正史记载,马士英是被清军俘虏后英勇就义的,而根据野史记载,马士英并未死去,一直隐居在山中,直到寿终正寝。

电影《董小宛》中的马士英和阮大铖

由于马士英和阮大铖在南明弘光朝时期的擅权,招致了东林党复社成员的不满。而且在马士英的好友阮大铖于南京城破后,乞降于清军,顺带着让马士英的形象也在无意之中抹上了一层黑。

在弘光帝覆亡之后,南方相继又建立了隆武帝朱聿键政权和鲁王朱以海政权,抵抗清军的入侵。马士英本属于弘光朝的宠臣,而且东林党对其多有不满,因此当他去投奔隆武帝和鲁王的时候,都遭到了拒绝。但是马士英并没有因此转投清军,而是自己组织力量,抗击清军。根据史料记载,马士英在此期间,参加了南明抗清势力攻打余杭、富阳和杭州等地的战役。后来南明势力最大的队伍吴日生败亡,马士英见大势已去,遁入四明山,削发为僧。后来由于叛徒的出卖,使得马士英被清军逮捕。但是这个时候,马士英也没有投降清军,最后英勇就义。

在野史中,有学者考证出马士英并没有被清军俘虏,而是一直隐居在山中。而且还有人找到了马士英在弘光年间直到清康熙年间的活动痕迹。而且在他晚年,还和八大山人一起创建了江西青云圃道院。

但是无论对马士英之死持有何种看法,都可以证明他在国破家亡的时候,并没有像明末的其他士大夫一样卖国求荣,而是选择了殉国的结局。如果熟读南明史,可以发现他的就义和宁波人张煌言十分相似,而后者被人称为了民族英雄。因此,那些污蔑马士英的学说,都将不攻自破。

标签:

更多文章

  • 谢晓峰如何死的 谢晓峰和西门吹雪是何关系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

    作为一个英雄,一个名人,他的所有都可能被世人好奇,例如谢晓峰怎么死的。作为《三少爷的剑》男主角,谢晓峰是怎么死的,说法有很多种,最为普遍的说法是说他是被当时的魔教教主杀死的,但事实上他不是被那个魔教的教主杀死的。其实他根本就没死,只是他将自己的一个指头砍了,然后他就没办法再次拿起剑。图片来源于网络虽

  • 杜十娘的故事:杜十娘为什么会怒沉百宝箱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

    杜十娘是明代冯梦龙所著《警世通言》中的人物,曾经是一个风尘女子,她长得很美,受到了无数男人的喜爱,可是她最终还是没能找到自己的幸福,跳江而死,那么关于杜十娘简介还有哪些内容呢?杜十娘画像杜十娘是冯梦龙塑造出来的人物,虽为一个青楼女子,深受压迫,可是她坚贞不屈,始终为摆脱逆境而顽强地挣扎着,她渴望走出

  • 揭秘:李清照因为人比黄花瘦而一生不孕?

    野史秘闻编辑:异世邪君标签:

    李清照一生在文学创作上有很高的成就,她的人生经历也历经起伏,经历国破家亡,李清照的一生不孕也成为这位中国古代文坛红粉佳人的最大的遗憾。其实,要解开这个谜底,也并非难事,只要从李清照的诗词中便可明白其中原因。那首最为着名的《醉花阴·重阳》一词写得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几乎把她自己一生不孕的谜底呈现给了世人

  • 吴三桂为什么会引清兵入关 吴三桂是什么王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有名垂青史的大忠臣,如魏征、岳飞,也有遗臭万年的叛徒奸臣,如庆父、秦桧,这些人大相径庭的名声在几百上千年的民间流传着。然而,有一个人他既被一些人憎恶,又有自己相当一部分的追随崇拜者,他,便是平西王吴三桂。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在历史的进程中有着重大影响。吴三桂画像1644年3月,闯王李

  • 揭秘:万历皇帝30年不上朝的真实原因?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

    万历皇帝长期不上朝原因何在?网络里、书本上,许多朋友都研讨过《万历皇帝30年不上朝》的原因,见仁见智,各有说法。笔者作为明史爱好者,也想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我们知道,万历皇帝亲政之初,还是很勤勉的,他按部就班做了不少事情。即便是后来,他也不能说就是平庸之辈。毕竟他执政期间,亲自布置完成了万历三大征(

  • 历史上最有才华的"富二代"—-诗人李白

    野史秘闻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

    当年很羡慕李白,不用上班,不用种地,也不用开店做生意,一把剑一壶酒,天马行空无拘无柬,想去哪儿就去哪儿,丝毫不考虑存款买房、按揭还贷、父母养老、孩子上学那摊烂事儿,满眼都是琴棋书画诗酒花,每天远离柴米油盐酱醋茶,真是神仙日子。羡慕的同时我也奇怪,李白这厮啥都不干,整天旅游,他哪来的钱呢?读的书多了才

  • 明朝灭亡后崇祯的三个太子失踪之谜

    野史秘闻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

    在诸多亡国之君中,恐怕很难再找出像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帝这样,是在殚精竭虑、日理万机的情况下无可奈何地用死来宣告自己王朝的覆灭,也很难再找出一个想尽办法救国而不为自己的家族考虑后路的末代皇帝。崇祯可以把皇后、妃子、公主们杀死或赐死,自己也可以一死殉国,但对于三个儿子,总还是存着他们能够逃出去重振社稷的希

  • 弗朗西斯科皮萨罗 皮萨罗如何征服印加帝国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弗朗西斯科·皮萨罗出生在1471年(还有说法称是在1476年),在1541年去世,他是西班牙非常著名而且比较英勇的冒险家,同时他也是征服秘鲁的第一人。弗朗西斯科·皮萨罗展开了一个全新的不同的时代,也是从他开始,西班牙征服南美洲才真正的实现,而秘鲁的首都利玛也是由弗朗西斯·科皮萨罗所建立的。弗朗西斯科

  • 神秘的华夏第57个民族 究竟是怎么消亡的?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

    我们口中所说的56个民族56朵花,但鲜为人知的是,因为一场战争,使一个名族消失了。这就是神秘的僰人。"僰人"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吕氏春秋。恃君览》:"氐羌呼唐,离水(今金沙江)之西,僰人野人……多无君。"春秋战国时,宜宾就已有僰人聚居。大概是400年前,在经历了明朝的"叙南平蛮"战争之后,这个有25

  • 皇帝死后如何统治自己的女人 入墓锁深宫?

    野史秘闻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中国的活人殉葬制度延续了整整一千年,从父系社会开始出现,秦汉时期盛行,直到明英宗皇帝临死前才嘱托,让活人殉葬这种做法极其残忍,自己无法认可也做不到。这才正式结束了活人殉葬的历史,虽然在汉代有些统治者也明确反对用活人殉葬,但是民间一些贵族、王爷仍然在沿用活人殉葬,用活人殉葬残忍而没人性,女性在奴隶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