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扶苏不反抗选择听诏自杀 真相是由这个原因所致

扶苏不反抗选择听诏自杀 真相是由这个原因所致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晴天 访问量:2308 更新时间:2024/1/26 15:57:24

皇帝,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其个人威望已至巅峰,无人敢忤逆,说一不二,整个帝国成为了他的一言堂。“天下唯你敢仗义执言”

在巨大的成功面前,始皇帝似乎忽略了,大秦内部的矛盾。在秦朝四海升平的外表下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因为武力征服时间尚短,六国遗族无时无刻不想着复辟,六国百姓对秦的归属感也不强,初创的郡县制也不足以控制地方,地方大族对地方的控制力远在地方官员之上。

这一切的危机只是在秦始皇无与伦比的威望之下暂时偃旗息鼓,一旦秦始皇驾崩,继任者没有秦始皇的威望,该怎么控制局面,大秦的局势将一发不可收拾。

这一切的一切难道没人发现吗?当然不是,那些高居庙堂的公卿哪有一个是省油的灯,但他们不敢说,没人敢挑战始皇帝的威严。

终于有一天一群“怀才不遇”的儒生方士在醉酒后开始大放厥词批评秦始皇,秦始皇能忍?开玩笑,这些可怜的家伙通通被当化肥使用了。

秦始皇借此机会开始焚书,抓捕儒生,其实就是为了垄断文化,控制舆论。

公子扶苏在朝堂上,仗义执言,陈述利弊,希望以儒治国。是的,大秦真的该休养生息了,大秦是中国历史上十分特殊的一个朝代,他强大的军队南征北战,无往不利,一统天下,南击百越,北逐匈奴,修驰道,建长城,这个国家透支了太多潜力,几乎要崩溃了。秦始皇审视着下方慷慨陈词的扶苏,他是开国之君凭借强大的武力一统天下,他十分迷信武力,也讲究实用,对满口仁义道德的儒家不屑一顾,他觉得有必要让扶苏看看,纠纠老秦的根基是什么了,一纸诏书,扶苏前往上郡监军。

之后发生的事情令人扼腕,秦始皇至死未立太子,导致宦官弄权,奸臣当道,扶苏自裁,忠臣被杀,无人能敌的秦王朝终于不堪重负,土崩瓦解,没有千世万世,二世而亡。

看到始皇帝的诏书,扶苏为何匆忙自杀,而赵高除掉扶苏居然没有留下后手,只用这一个手段,难道他就这么肯定扶苏会上当?身为秦始皇近臣的赵国肯定知道些始皇与扶苏之间不为人知的矛盾。

要知道中华民族,包括儒家思想,从来没有“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奇葩理论和逻辑。

有的只有孟子:“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应该是在清朝的时候才杜撰出的骗人伎俩。

纵观秦国历史,外戚势力在秦国政坛上一直比较活跃,(宣太后华阳夫人等)但在秦始皇时期这些外戚势力就销声匿迹了,仿佛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样,尤其是秦始皇没有皇后,更没立太子。

有人说扶苏的母亲是皇后,是郑国人,那个,我查了一下,有点搞笑,因为郑国在公元前375年就被灭了,到嬴政加冠那年都过去近140年了,这就像是现在有人称自己是清朝人一样。

熟悉秦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奇货可居,异人(秦始皇老爹)和嬴政能够当国君很大程度上是得到了华阳夫人的帮助,华阳夫人是楚国公主,秦楚多年联姻,楚国外戚势力极强,异人在位几年就没了,嬴政要坐稳王位肯定是得与楚国外戚联姻。

扶苏是长子,显而易见,他的母亲就是楚国人,秦始皇的始皇后就是楚国人。

在秦始皇尚未亲政时期曾长期依赖过楚国外戚势力,昌平君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平定在嫪毐之乱,担任过秦国丞相,后来秦灭5国之后,出兵攻楚。

身为楚国人的昌平君极力反对,就被流放了。后来回到楚国,成为了最后一代楚王。

楚国外戚势力在秦国被连根拔起,扶苏肯定也受到了牵连,所以被罚到上郡监军,扶苏就绝望了,(这相当于政治流放)从来没有太子在边塞监军的例子,而自己与父皇政见不和难免遭到嫌弃被一脚踢开。儒与法天生就是两种对立的学说。所以扶苏并不受那些被法家思想武装到牙齿的朝臣和他爹的喜欢,再加上身世的原因他匆匆自杀也就不难解释了。赵高又是最了解始皇帝的人,他派去的使者带往上郡的命令是以活着的皇帝口吻发出的,冷酷、决绝。难怪扶苏连质疑都没有就准备执行。蒙恬提出了质疑,但扶苏没有听。他认为这就是他父亲的命令,他来上郡监军多年,咸阳一点勉励之辞都没有,这结局也许在当年楚国外戚覆灭之时就该有,他的父亲终于下定决心了。

他回答蒙恬:父亲命我去死,有什么好请示的。这句话,充斥着绝望和不为人知的天家心酸,“权利真的那么重要吗,为了在权利哪怕父子刀兵相向,夫妻反目成仇,也在所不惜。”

最后,扶苏看了一眼咸阳,拔剑自刎,也许他认为这是一种解脱,也许他深深的误会了他的父亲。

这个人灭六国却未杀尽六国遗族,杀皇后(可能)也终生再未立后,执政以来未杀过一个功臣,派他去监军是为了让他躲避朝臣诘难,顺便历练自身,可是这一切他从未说出口,这如山的父爱压死了自己疼爱的儿子。

所谓苛政,法家的制度就是如此,秦国沿用多年,非一朝一夕就能改变。

无独有偶,在一百多年后,强大的汉朝,有一个叫刘据的年轻太子,他一样以仁义著称,他的父皇是与秦始皇齐名的汉武大帝,这个伟大的帝王,北击匈奴,从此漠南无王庭,南征百越,将越南纳入中国领土,东征朝鲜,西取西域,使汉家声威名扬天下。

也许强人都有通病,武帝和始皇一样的刚愎自用,独断专行,穷兵黩武,透支了国家的潜力。

他们的儿子一样的仗义执言,结局同样以悲剧收场,储君上书直言朝政与皇帝不和,这在之后的历史中是没有的,也许是下场都太惨,后人引以为戒。

再也没有沟通与辩论,有的只是,文过饰非的父慈子孝,以及后世的父子纲常。

扶苏的悲剧不是他个人的悲剧,而是民族的通病,父爱如山,可这如山的父爱孩子真的能承受吗?

假如多一些沟通就会少很多悲剧,也没有那么多遗憾,和一怒之下的离家出走。

我们这个民族沉默了太久,在这个快餐时代,生活节奏快的惊人,周围的一切瞬息万变,人们最擅长的恰恰就是遗忘。

有些事一旦错过就再也没有弥补的机会。

标签:

更多文章

  • 揭秘东汉末年两次党锢之祸前后发生的事

    野史秘闻编辑:等你回来标签:

    东汉末年,皇帝大权旁落,此时的朝堂由外戚和宦官把握,他们无视皇帝的威严,朝堂内外肆意妄为。为了使权力更加庞大,外戚与宦官不但掌控朝廷官员的选拔,任人唯亲,这样将一大批有志之士阻挡在朝堂之外。另一方面,大肆在朝堂内外搜刮民脂民膏。当时的朝廷已经陷入了混乱的状态。图片来源于网络尽管朝堂黑暗,可是仍然有有

  • 春秋时期死得最冤的一个小国,因名字取不好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

    在弱肉强食的春秋时代,要么紧跟大哥,要么有理有节,反正能在大国之中左右逢源、屹立不倒是小国的本事。自从人类社会有了国家,就有大国和小国的区别。大国固然有大国的争霸之术,小国也有小国的生存之道。就像草原上,狼有狼道,羊有羊道,你有你的张良计,我有我的过墙梯。弱小不意味着灭亡,关键要选对策略。当今的世界

  • 曹操如何评价司马懿,司马懿是个奸臣?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

    曹操一生杀伐决断,杀人无数。他也有很多想杀却杀不了的人,司马懿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不愿意用、也不敢用司马懿,他认为这个人早晚有一天会夺了他的江山。那么曹操评价司马懿是个怎样的人呢?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曹操评价司马懿。曹操评价司马懿是个奸臣。说一个人是奸臣的基础,就是这个人必须还是有些能耐的。曹操唯一的

  • 揭秘:岳飞非死于秦桧之手而是被高宗杀害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

    岳飞成为民族独立精神的象征之后,他的非正常死亡,就成为纠结大家1000年的心结。按照民间平话和小说的说法,那个该死的秦桧和他老婆王氏出于一己私利和汉奸本性,把本来能够一捣黄龙、彻底打趴金国的岳飞,活活地残害而死。给的说法还是一个“莫须有”,也就是说也许有、也许没有的意思,潜台词是,杀人还需要理由么?

  • 叙利亚发现1700年前存在最早毒气战的证据

    野史秘闻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

    9月30日报道据国外媒体报道,考古学家在叙利亚发现世界上最早的毒气战证据,其历史可追溯至1700年前。英国莱斯特大学考古学家西蒙-詹姆斯(SimonJames)指出,叙利亚的毒气战可追溯至1700年前叙利亚境内杜拉欧罗普斯城的罗马堡垒战,当时该堡垒遭受强大的波斯萨珊王朝的暴力进攻。历史上并未记录这场

  • 慈禧为什么打破重满抑汉的用人制度?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

    慈禧是怎样开始执政的?慈禧的执政手段是怎样的?据说慈禧执政期间很重用汉人,看重汉人的原因是什么呢?据历史记载,汉人那时候就连给他们的做奴才的资格都没有。这种政治体制以及“重满抑汉”的用人制度一直被清朝皇帝坚持。但这种格局被慈禧太后打破了。为了巩固政权,表示满汉平等,清廷也尽可能的吸纳汉族士人参政,但

  • 楚怀王身上真的有狐臭吗,他与楚威王是什么关系?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

    楚怀王是从小生长在溺爱的环境里,他是嫡长子,楚国未来的君王。他也想在有生之年有所施展,也想做一个有为的好君主,但是奸臣、宠妃这些人,围绕在他的身边,让他迷失了自己,最终在昏庸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也越来越堕落,最后把自己的江山拱手让人。楚怀王叫熊槐,芈姓,熊氏,名槐,楚威王之子,楚顷襄王之父,战国时期楚

  • 历史迷题:揭匈奴为什么要囚禁苏武与张骞?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

    作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被誉为“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他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为国家做出很大贡献,令人不解的是,匈奴为何要囚禁张骞?作为东西方文化的纽带,匈奴曾经扣押他很久。扣押期间他曾出逃,但是逮

  • 明朝三大才子是谁,怎无一善终?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

    才子一般都比旁人多了些许气性,他们的性格放在官场上有可能有些不合时宜。史上有公认的“明朝三大才子”之说。解缙排列第一,其余两位分别是杨慎和徐渭,当然,这两位仅仅是才气接近解缙,其他无论是名气还是地位、敢言度,都没有超越前者。但是,三人命运却无比相似,甚至可以说:一个比一个命苦。关于明朝第一才子解缙的

  • 揭秘:朱棣与明朝灭亡的十个玄机

    野史秘闻编辑:异世邪君标签:

    对于明朝灭亡,有很多原因。在这里,我不人云亦云,而是拿出历时三年的最新梳理成果,即刚上市的新作,《是谁玩了大明王朝——朱棣与明朝灭亡的十个玄机》。在真大历史观之下,采用独家新系统角度,以正史为主要依据,从朱棣入手,围绕十条线索,展示一个你闻所未闻的明朝灭亡大视角。至正二十年,也就1360年四月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