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揭秘东汉末年两次党锢之祸前后发生的事

揭秘东汉末年两次党锢之祸前后发生的事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1238 更新时间:2023/12/26 14:39:02

东汉末年,皇帝大权旁落,此时的朝堂由外戚和宦官把握,他们无视皇帝的威严,朝堂内外肆意妄为。为了使权力更加庞大,外戚与宦官不但掌控朝廷官员的选拔,任人唯亲,这样将一大批有志之士阻挡在朝堂之外。另一方面,大肆在朝堂内外搜刮民脂民膏。当时的朝廷已经陷入了混乱的状态。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尽管朝堂黑暗,可是仍然有有志之士希望改变当时的局面,在皇帝没有作为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上诉,批判外戚专政,宦官专权。这样的举动引起了外戚与宦官的不满,他们为了消除这些不赞同之声,引发了后来的党锢之祸

什么是党锢之祸?党锢之祸分为两次,第一次以成瑨为首的官员惩处了当时的宦官一党,却被宦官诬陷,受到皇帝的处罚。朝堂内的有志之士纷纷劝阻皇帝,这引起了皇帝的不悦,在宦官的游说之下,皇帝严惩了当时的党人,但是遇到皇帝大赦获得了释放,释放后遭到了终身罢黜。

之后,党人看到朝堂的局面,决定要将宦官一党除掉,但是宦官事先听到了风声,胁迫幼年的皇帝,假传诏书,以此来追杀党人。当时将军并不知道皇帝被胁迫,听信了假的诏书,追杀党人,许多人在这次事件中被灭族。尽管有人侥幸逃离了都城,但是由于宦官权势过大,无人肯收留这些官员,逃离的这些人下场也很凄惨,所以最后党锢之祸以宦官的胜利而告终。

党锢之祸的影响

党锢之祸是指在东汉桓帝、灵帝时期,宦官为了欺压与他们作对的士大夫给他们强加各种莫须有的罪名,最终使那些有识之士家破人亡的事件。东汉末年一共发生了两次党锢之祸,第一次发生在桓帝在位时期,这一时期虽然陈蕃等名士被宦官诬陷被免去官职,但是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流血事件,影响并不是特别大。而在第二次党锢之祸中,名士直接被迫害而亡,他们的家人、朋友也没能逃脱灭族之祸。这两次党锢之祸直接使东汉政局动荡不堪,加速了东汉的灭亡,可见第二次党锢之祸的影响实在巨大。

汉桓帝画像

党锢之祸的影响最大的就是对士大夫和与他们交好的人。忠臣陈蕃在党锢之祸中被杀,大将军窦武被迫自杀,而李膺等名士被发配后仍然没能逃过被追杀的命运,他们很多人或是死在了狱中,或是在半路被宦官的手下所杀害。党锢之祸结束后,与他们相关的人也受到牵连,他们不能再做官,他们的家人朋友也不能做官,朝廷上再没有有识之士说话的权利。

两次党锢之祸的影响对东汉改变最大的是朝廷上再没有可以主持大局的名臣,一味听信宦官的灵帝也不顾忠臣建议,这使得宦官更加为所欲为。他们大肆掠夺百姓的财产,最终引起民愤酿成黄巾之乱。黄巾之乱之后东汉的局势更加紧张,战争一触即发,最终东汉灭亡。

第一次党锢之祸

东汉末年一共发生了两次对整个中国有较大影响的党锢之祸,第一次党锢之祸发生于汉桓帝期间。桓帝在位时举行过一次天下大赦,赵津等宦官趁着这个时候为非作歹,做了很多触犯法律的事情,认为即将获得大赦的自己可以逃脱惩罚,然而成瑨等官员并不吃这一套,虽然那个时候皇帝形同虚设,朝廷真正的掌权人是宦官和外戚,他们仍然不畏权贵依法惩治了赵津等人的党羽。气急败坏的宦官立马向桓帝报告并诬陷那些官员,桓帝相信了他们的话并处置了成瑨等人,这是引发第一次党锢之祸的直接原因。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宦官的挑拨下,不少敢于直谏的官员深受桓帝的冷落,但却得到了民间的支持,认为宦官乱政要严加处理,然而此时的桓帝并不是自己说了算,在宦官当权的年代这些敢于直接说出宦官罪责的人都没能逃过党锢之祸,不少在狱中被杀。第一次党锢之祸爆发于大赦之后,宦官因为士大夫处死了自己党羽内的杀人犯,就被宦官污蔑为“诽谤朝廷”,桓帝听信他们的一面之词直接逮捕并处置那些被宦官定为“党人”的士大夫,有的宦官甚至直接无视法律对士大夫进行欺压,不少士大夫要么丢了官职,要么直接被害死。

公元167年,窦皇后的父亲出面替士大夫求情,桓帝终于取消了对士大夫的制裁,同时宦官们也担心自己做的坏事被狱中的士大夫们抖落出来,纷纷提醒皇帝大赦的时候已到,于是那些被迫害已久的士大夫们终于被放了出来,但也无法再次做官了,至此,第一次党锢之祸结束。

第二次党锢之祸

第二次党锢之祸发生在汉灵帝时期,在第一次党锢之祸中被迫害的大臣陈蕃由于与窦太后的父亲窦武交好被再次任命为太尉,当时灵帝年幼无法主持朝廷,窦武便与陈蕃、司徒胡广一起执政,一些名士也再次受到重任,这让百姓十分欢喜,却让宦官十分懊恼。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无法在朝廷上滥用职权的他们多次在窦太后面前诽谤忠臣并时常阿谀奉承窦太后,窦太后也在他们的怂恿之下胡乱干涉朝政,这为第二次党锢之祸留下了很大的隐患。

陈蕃等有识之士认为宦官这样干预朝政是不对的,在多次劝说窦太后无果后联合起来准备除掉曹节等几个大宦官,然而他们的计划却被宦官看到,宦官不仅挟持了窦太后,更是假传指令追捕陈蕃等人。第二次党锢之祸一触即发。

在这次党锢之祸中,陈蕃在尚书门遇害,窦武被诬陷成叛乱,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中无奈自杀,与窦武交好的冯述等人惨遭灭族,刘淑等人被迫自杀,李膺等士大夫被再次免去官职,后来又被宦官诬陷,被灵帝处死、追杀,几乎所有与宦官对抗的有识之士都没能逃过灭族的灾祸,甚至他们的朋友、曾经收留过他们的人也被连累,与“党人”有关的人被终身禁锢。第二次党锢之祸影响巨大,牵连到很多无辜的人,也使得政治昏暗无比,政局动荡不堪,民不聊生。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王允杀死董卓才算结束,对陈蕃、窦武等人的平反,也在时隔22年后终于完成。

标签:

更多文章

  • 春秋时期死得最冤的一个小国,因名字取不好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

    在弱肉强食的春秋时代,要么紧跟大哥,要么有理有节,反正能在大国之中左右逢源、屹立不倒是小国的本事。自从人类社会有了国家,就有大国和小国的区别。大国固然有大国的争霸之术,小国也有小国的生存之道。就像草原上,狼有狼道,羊有羊道,你有你的张良计,我有我的过墙梯。弱小不意味着灭亡,关键要选对策略。当今的世界

  • 曹操如何评价司马懿,司马懿是个奸臣?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

    曹操一生杀伐决断,杀人无数。他也有很多想杀却杀不了的人,司马懿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不愿意用、也不敢用司马懿,他认为这个人早晚有一天会夺了他的江山。那么曹操评价司马懿是个怎样的人呢?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曹操评价司马懿。曹操评价司马懿是个奸臣。说一个人是奸臣的基础,就是这个人必须还是有些能耐的。曹操唯一的

  • 揭秘:岳飞非死于秦桧之手而是被高宗杀害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

    岳飞成为民族独立精神的象征之后,他的非正常死亡,就成为纠结大家1000年的心结。按照民间平话和小说的说法,那个该死的秦桧和他老婆王氏出于一己私利和汉奸本性,把本来能够一捣黄龙、彻底打趴金国的岳飞,活活地残害而死。给的说法还是一个“莫须有”,也就是说也许有、也许没有的意思,潜台词是,杀人还需要理由么?

  • 叙利亚发现1700年前存在最早毒气战的证据

    野史秘闻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

    9月30日报道据国外媒体报道,考古学家在叙利亚发现世界上最早的毒气战证据,其历史可追溯至1700年前。英国莱斯特大学考古学家西蒙-詹姆斯(SimonJames)指出,叙利亚的毒气战可追溯至1700年前叙利亚境内杜拉欧罗普斯城的罗马堡垒战,当时该堡垒遭受强大的波斯萨珊王朝的暴力进攻。历史上并未记录这场

  • 慈禧为什么打破重满抑汉的用人制度?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

    慈禧是怎样开始执政的?慈禧的执政手段是怎样的?据说慈禧执政期间很重用汉人,看重汉人的原因是什么呢?据历史记载,汉人那时候就连给他们的做奴才的资格都没有。这种政治体制以及“重满抑汉”的用人制度一直被清朝皇帝坚持。但这种格局被慈禧太后打破了。为了巩固政权,表示满汉平等,清廷也尽可能的吸纳汉族士人参政,但

  • 楚怀王身上真的有狐臭吗,他与楚威王是什么关系?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

    楚怀王是从小生长在溺爱的环境里,他是嫡长子,楚国未来的君王。他也想在有生之年有所施展,也想做一个有为的好君主,但是奸臣、宠妃这些人,围绕在他的身边,让他迷失了自己,最终在昏庸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也越来越堕落,最后把自己的江山拱手让人。楚怀王叫熊槐,芈姓,熊氏,名槐,楚威王之子,楚顷襄王之父,战国时期楚

  • 历史迷题:揭匈奴为什么要囚禁苏武与张骞?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

    作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被誉为“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他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为国家做出很大贡献,令人不解的是,匈奴为何要囚禁张骞?作为东西方文化的纽带,匈奴曾经扣押他很久。扣押期间他曾出逃,但是逮

  • 明朝三大才子是谁,怎无一善终?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

    才子一般都比旁人多了些许气性,他们的性格放在官场上有可能有些不合时宜。史上有公认的“明朝三大才子”之说。解缙排列第一,其余两位分别是杨慎和徐渭,当然,这两位仅仅是才气接近解缙,其他无论是名气还是地位、敢言度,都没有超越前者。但是,三人命运却无比相似,甚至可以说:一个比一个命苦。关于明朝第一才子解缙的

  • 揭秘:朱棣与明朝灭亡的十个玄机

    野史秘闻编辑:异世邪君标签:

    对于明朝灭亡,有很多原因。在这里,我不人云亦云,而是拿出历时三年的最新梳理成果,即刚上市的新作,《是谁玩了大明王朝——朱棣与明朝灭亡的十个玄机》。在真大历史观之下,采用独家新系统角度,以正史为主要依据,从朱棣入手,围绕十条线索,展示一个你闻所未闻的明朝灭亡大视角。至正二十年,也就1360年四月十七日

  • 大都督周瑜弹琴的故事 周瑜有什么遗言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周瑜,字公瑾,三国时期东吴的大都督,在赤壁之战中联合刘备大军大败曹魏,是个极具个人魅力的历史人物,关于他的典故常见于后世的诗词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在老版的《三国演义》中,能看到很多次周瑜弹古筝的画面,对于周瑜精通韵律,工于作曲,这在历史上是不争的事实,有很多史书都有记载,而周瑜弹琴当然也是可能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