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儒家人物:孟轲为什么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儒家人物:孟轲为什么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晴天 访问量:3348 更新时间:2024/1/18 2:40:57

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为何这样称呼他呢?说起儒教,人们便会很自然地想到“孔孟之道”。似乎孔、孟两家的思想代表儒学的全部。的确,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孔孟之道作为统治阶级推崇的思想,一直在历代社会生活和多种学术思想中占据统治地位。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教在中国占据统治地位达2000余年。历代许多学者一直这样认为,汉武帝独尊的“儒术”也就是孔孟之道。近年来,有些学者对此提出异议,认为当时,孔孟尚未并尊。岂但孔孟没有并尊,而且孔子也没有被独尊。公元前后刘歆为了帮助王莽皇帝,说周公才是儒教的教主,孔子只是传播周公所制定的礼乐制度的第一个传教师。一直到唐初,周公仍然是“先圣”,孔子仍然屈居“先师”之位,在国立太学举行祭祀先儒仪式时,座位排在周公侧面,不能正面接受皇太子奉献的“太牢”,至于孟轲,连站在周孔两边陪祭的资格都没有,更谈不上并尊了。

一直到唐代,唐太宗用杀兄逼父的手段登上皇帝宝座后,下令将周公庙从太学里迁出去,从此孔子才由“先师”升为“先圣”,唐太宗同时下令封孔子大弟子颜回为“先师”,让他顶替孔子原先的位置。“周孔之道”,成了“孔颜之道”。唐玄宗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诏孔子庙以颜回配称“亚圣”。而孟轲,无论官私史籍,都还是将他看作战国诸子百家中的一家,尚没有跨进孔庙的门槛。清朝着名的考据家赵翼,作过一则考证,题为《尊孟子》,说是孟轲被尊于宋朝,“宋人之尊孔子,其端发于杨绾、韩愈,其说畅于(皮)日休也。”杨绾是唐代宗的礼部侍郎,在宝应二年(公元763年)即“安史之乱”结束的那一年,上疏要求皇帝批准《孟子》与《论语》、《孝经》同列一经作为科法考试的必读教科书。这一建议,虽然未被采纳,却是孟轲被统治阶级看作可与孔子并列的首次记录。与杨绾同时代的赵匡,是经学更新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也特别表彰孟轲。以后又过数十年,韩愈着《原道》,说是中国有一脉相承的“道统”,由舜开始,经过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周公,直到孔子传给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他的本意是说唯有他韩愈才能上追孔孟,复兴“道统”。但效果或许出乎他的预料,从此人们对《孟子》以更大注意了。以后又是数十年,皮日休在唐懿宗时曾向朝廷连上二本《请韩文公配飨太学书》,《请(孟子)为学科书》。他宣称,如果《孟子》不列为教科书,则势必“儒道不行”、“圣化无补”。晚唐以后,孟轲其人其书的地位,便在不断上升,割据“天府之国”的后蜀君主孟昶,首先在其石刻儒学教科书中,列《孟子》于十一经之中。北宋统治者翻刻的儒家经典也将后蜀“石经”作标准版。南宋之后,尊孟之风步步升级。

孔子和孟轲都以严分夷夏着称,但是所谓“夷狄”的少数民族统治者入主中原后,无不喜欢同他们拉关系,金朝不仅加封孟轲为邵国公,还将孟轲在孔庙中的地位,由后堂移至正殿,建塑像于孔子右侧,与颜回相对侍坐。“孟子的升格运动”在明清两朝还在继续,明世宗宰相张璁提出孟轲代替颜回成为“亚圣”的主张,理由是孟轲与孔子一样,“少也贱”,而且自幼失父,有人说他是子思的弟子,其实他自己说那是“私淑”,没有正式拜师。清朝统治者入关后,立足甫定,又大力表彰孔孟之道。乾隆九年,清朝皇帝又正式下令封孟轲为“亚圣”,但作为心理补偿,又封颜回为“复圣”,曾参为“宗圣”,子思为“述圣”,自此,孔孟之道的名实统一,总算完成。

但是也有学者不同意上述看法,认为孟子被尊为“亚圣”最早可追溯到东汉,东汉学者赵岐在《孟子题辞》一文中,就称孟子为“命世亚圣之大才者也!”只不过封建统治者还没有公开承认罢了。据《元史》记载“至顺元年,以汉儒董仲舒从祀。……孟子,邹国亚圣公”。至今在邹县孟庙仍然存立着元文宗至顺二年御制圣旨碑。碑上用蒙、汉两种文字镌刻“皇元圣制,上天眷命,皇帝圣旨”孟子百世师也……可加封邹国亚圣公。‘“这是皇帝首次尊孟轲为”亚圣“。《明史》也记载”嘉靖九年,大学士张璁言“先师祀典,有当更亚者……’帝命礼部与翰林诸臣议……其四配称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亚圣孟子。”孟子之所以被尊为“亚圣”,也并非是由于和孔子一样“少而贱”,又无师徒名分拘束,不受父子关系的牵累。而是他继承、坚持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有殊功于圣门。元文宗的圣旨对为什么追封孟子为“亚圣”有段说法“孟子百世之师也。方战国之纵横、异端之充塞,不有君子,孰任斯文?观夫七篇之书,倦倦乎致君泽民之心,凛凛乎拨本澄源之论。黜霸功而行王道,距坡行而放淫辞,可谓有功圣门……可加封为邹国亚圣公。”

以孟轲与也曾被历代统治者尊崇为“亚圣”的颜回相比,他们虽同为儒教大师,但各有特点。颜回亲承孔教,德才过人,倍受孔子赞赏,可惜寿命不长,仅留下了些与孔子的对话,后人对他的尊崇,其主要原因出自对孔子的赞扬。而孟轲后孔子百余年,正是儒家传统衰微时期,正如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所说“仲尼殁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唯独孟子能倡导儒学,宣扬周孔之道。韩愈说“向无孟氏,则皆服左衽而言侏离矣,故愈尝推尊孟氏,以为功不在禹下者为此也。”孟子的七篇着述,早在汉代就由“子”书地位上升到“传”,五代开始列为经书。宋、元、明、清各代都为科举必考之书。《孟子》与《论语》并称,儒家学说也被通称为孔孟之道。

由此可见,孟子被称为“亚圣”是后人对其评价不断发展的结果。

标签:

更多文章

  • 揭秘西藏历史上的古象雄文明流传的四大未解之谜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

    秘的象雄文明便滥觞于此。曾经雄踞一方的象雄王朝为何在史料典籍中记载甚少?象雄王朝都城如今身在何方?象雄与古丝绸之路有何关系?繁盛一时的象雄文明留下哪些印记?拥有“世界屋脊的屋脊”之称的西藏阿里地区,是千山之宗,万水之源,古老神秘的象雄文明便滥觞于此。曾经雄踞一方的象雄王朝为何在史料典籍中记载甚少?象

  • 武则天墓之谜:刀枪不入1300年完好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

    如果问世界上那个皇帝的陵墓最难挖,那么毫无疑问是武则天的“万年寿域”——乾陵。她的陵墓被冷兵器时代的刀剑劈过,被热兵器时代的机枪、大炮轰过,1200多年之中,有名有姓的盗乾陵者就有17人之多,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出动人数40万之多,乾陵所在的梁山几乎被挖走了一半。时至今日,乾陵依然不抛弃、不放弃,像许

  • 老子西出函谷关去了哪 老子为什么要西出函谷关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

    老子西出函谷关是一个千年难解的谜团,传说,老子西出函谷关,紫气东来,蔓延三万余里,尹喜惊为天人,请求老子收为徒弟。此后老子交给尹喜五千字真言后飘然离去。史书在这里戛然而止,老子究竟去了哪里?这一直困扰着历史学家们。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著成了千百年来令人百读不厌的“天书”——《道德经》,圣人孔子曾

  • 探寻奇妙的海底古城: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野史秘闻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导读:在福建东山县县志中有着这样一段记载:“苏峰山(东山岛东面一座海拔400多米高的临海山峰)对面的文华山,俗传宋帝南临,将都南澳(今广东省南澳县)筑此为东京。忽一日地陷为海。自山下向海,莫穷其际。今城堞犹存,海中尚有木头,潮退海静,海滨人驾舟往取之。”史料记载,东京在福建省东南隅的东山岛外,据说,

  • 一鸣惊人说的是哪位国君?齐威王还是楚庄王

    野史秘闻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

    导读:一鸣惊人,是指一位不出名的人干出卓越的光辉成绩使世界惊异起来;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突然做出惊人的成绩。那么,历史上一鸣惊人究竟指的是哪位国君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成语“一鸣惊人”是说一个人平时默默无闻,突然间就做出了惊人的举动。这话出自《史记·滑稽列传》,说的是淳于髡用隐语说服齐威王之事

  • 柏拉图描述的亚特兰蒂斯是否真的存在?

    野史秘闻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

    据国外媒体报道,目前,一位专家指出,柏拉图描述的亚特兰蒂斯可能位于意大利撒丁岛,公元前1175年前可能一颗彗星碰撞邻近海域,最终巨浪吞噬了这座岛屿。亚特兰蒂斯研究专家塞尔吉奥-弗劳(SergioFrau)称,地中海岛屿南部末端非常类似于一个水下庞贝古城,这与柏拉图描述的亚特兰蒂斯十分接近。他和另一位

  • 埃及女法老哈特谢普苏特死后为什么不住金字塔

    野史秘闻编辑:心作祟标签:

    哈特谢普苏特Hatshepsut,或译哈采普苏特,哈特舍普苏特,赫雀瑟(意为最受尊敬的),古埃及第十八王朝女王(公元前1503年—公元前1482年在位)卢克索位于开罗以南671公里的尼罗河岸边,这里曾是古埃及新王国的都城。卢克索古迹遍布,在国王谷里,巨大的岩石洞被挖成地下宫殿,埋葬着第17王朝到第2

  • 揭秘墨西哥惊现:千年前儿童集体"墓穴"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导读:据国外媒体报道,考古学家在墨西哥城发现一个神秘的集体墓穴,内有15具骸骨,其中绝大多数是阿兹特克时期过路商人的孩子。研究人员表示这个集体墓穴用于举行仪式,儿童骸骨的周围摆放着宗教器物,同时还有一条狗的遗骸。狗作为祭品杀掉,陪伴这些亡灵。研究员亚历杭德拉-贾索-佩纳指出,他们在此次挖掘中发现了陶

  • 曹操坐拥无数妻妾 为什么陪葬的只有两人?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2009年12月27日,三国时期的一代枭雄魏武王曹操的大墓在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被确认发现,这虽然揭开了曹操死后葬身何地的千古谜团,但是,仍有许多尚待专家解开的谜团一时引起了人们的议论,而大墓之中殉葬的两个女人之谜更是让许多人沉迷于热议之中。据有关媒体报道,在被考古界确认为曹操大墓的发现过程中

  • 未解之谜:秦始皇兵马俑为什么都不戴头盔?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

    他们不仅不戴头盔,身上穿的铠甲也很简洁,甲片减少到了最低限度。主力步兵的甲衣只是护住前胸和后背。而站在最前边的弩兵部队身上一个甲片也没有。从俑坑里能看得出来,秦俑都是简装,他着的铠甲防护的面积并不大,都属于轻型的,和我们所了解的当时的魏国的重装部队正好形成一种明显的反差。秦国应该有能力为军队配备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