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项羽背了千年的黑锅 并未火烧阿房宫?

项羽背了千年的黑锅 并未火烧阿房宫?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3440 更新时间:2024/1/16 3:15:52

关于阿房宫记载,首见于太史公《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乃营建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这段记述,说的是阿房宫确乎存在。关于项羽焚烧秦宫室的文字,一个出现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即所谓:“项籍为从长,杀子婴及秦诸公子宗族。遂屠咸阳,烧其宫室,虏其子女,收其珍宝货财,诸侯共分之。”此外就是在《史记·项羽本纪》中的记载:“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但是无论是“烧其宫室”还是“烧秦宫室”,太史公都没有明确说项羽焚烧的是阿房宫。据考古学家刘庆柱介绍,虽然在整个阿房宫遗址的考古勘探过程中,考古人员没有发现一处当时被大火焚烧过的痕迹。但考古工作者在秦都咸阳第一、第二、第三号宫殿建筑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宫殿建筑遗址被大火焚烧的痕迹。由此看来,项羽当时焚烧的应是秦都咸阳宫或其他秦宫室。

有趣的是,司马迁基于历史史实的严谨,恰恰引发了后人对项羽的误解。一方面,既然太史公如此详尽地记述了阿房宫的宏伟奢华,那阿房宫就似乎已经初见规模;另一方面,既然项羽“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后人自然会怀想“秦宫室”的浩大,自然会联想到阿房宫。所以,项羽是否烧过阿房宫,其实都是太史公惹得祸。

不过在我看来,这正是司马迁的聪明之处,基于史家严谨,他不敢违背事实而给项羽加上焚烧阿房宫的罪名,但项羽本人确实残暴,烧杀掳掠无恶不作,他既能坑杀秦降卒50万,又有烧秦宫室的事实,加之楚汉势不两立,故对项羽采取模糊的春秋笔法也是可能的。历史虽然不能假设,但如果阿房宫真的建好,凭籍项羽的性格,在烧了咸阳宫后肯定也不会放过阿房宫。

这也恰是历史的捉弄人之处,凭籍项羽的历史作为和人格缺陷,在中国成王败寇的史观评价下,他就成了焚烧阿房宫的千古罪人,更成为史家镜鉴和文人抒发历史怀想的绝好反面典型。史家道德意义上的春秋笔削还好,但一经文人演义论断,其历史真实就会被艺术演义所置换,其历史定位可能就会永世不得翻身。项羽就被唐朝诗人杜牧不经意地给历史盖棺了。在杜牧那篇行云流水般的《阿房宫赋》中,诗人杜牧以无尽的艺术想象铺排阿房宫的工程浩大和奢华:“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杜牧这篇文章,本不是为了评价项羽,乃是在“赋”、“比”之后“兴”自己的慨古之论——“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可是,诗人在不惜笔墨描述阿房宫和秦之暴政的同时,却笔锋一转,“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显然,杜牧将焚毁阿房宫的人锁定在了项羽身上。

这篇文章自唐以来可谓千古传颂,人们都形成了这样的认识:世上有阿房宫,然后项羽烧之。翻开如今的高三语文课本,老师教授《阿房宫赋》的重点依然是着重于中心思想的解读和古典语汇的解惑,至多是和古人一样阐释鉴古知今的历史教训。

而由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组成的阿房宫考古队,近日揭开了这座历史宫殿所包含的种种谜团,调查结果进一步明晰了专家们的推断:秦阿房宫只是一个半拉子工程,并没有建成。紧接着人们就会追问:项羽到底有没有焚烧过阿房宫?

勘探发现,考古专家们在阿房宫前殿遗址的20多万平方米的范围内仅仅发现了几小处红烧土的痕迹,足显阿房宫并未经历过大规模的火烧。这样看来,项羽火烧阿房宫原来是子虚乌有。而这,也和历史记载形成了无缝对接的逻辑链。

在考古学已经笃定项羽并非焚烧阿房宫的史实后,史家应该主动还原历史人物真相,按照今天的说法,就是给项羽平反。历史就是那样,具有严谨的不可逆性,纵然历史有时会被覆盖上重重迷雾,后人通过考古或其他手段一旦探寻到历史真相,就要还原其本来面目。至于民间人不认可,那另当别论。

标签:

更多文章

  • 秦始皇建造阿房宫的真相 从未建成何谈烧毁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

    一座绝世宫殿建筑,承载了项羽二千多年的悲伤,以及文人墨客说不尽的激情与梦想。如今,考古学家终于找到了它的确切所在,但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太多的谜题还是等这座宫殿完全露出地面才能找到答案。熟读历史的人都知道,阿房宫建于二千多年前的秦代。秦始皇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每征服一国,就绘制该国宫室图,在秦国

  • 打金枝是怎么来的:郭暖为什么醉打升平公主?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

    有一出京剧名本叫《打金枝》,讲的是驸马爷郭暖与妻子升平公主发生的争吵,一气之下,出手痛打了金枝玉叶的升平公主。在帝王时代,打皇帝的女儿可是犯了杀头抄家之罪,甚至可以株连九族,然而郭暖并没有获罪,反而使升平公主成了个温顺贤淑的妻子,事情怎么会如此蹊跷呢!(壹)郭子仪在唐玄宗时代是驻守河北的领兵大将,当

  • 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科举制度始于历史哪个朝代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皇上为选拔官员而设立的一种人才选拔方式,最初设立是在隋朝时期,隋文帝设立进士科开始的,随着时间的流逝科举制度也在不断的发展,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起源阶段,第二个阶段的发展阶段,第三个阶段是衰退阶段。科举制图片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是这样的:科举制度在隋朝

  • 遭朱元璋忌惮的郭英是如何做到寿终正寝的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郭英是明朝时期非常著名的大将,曾跟随明太祖朱元璋征战天下,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深受朱元璋的器重。而根据历史记载,在洪武年间,很多早期就跟随朱元璋的功臣落得个凄惨的下场。那么,同样作为早期的功臣,郭英怎么死的呢?郭英图片关于郭英怎么死的,历史上有明确的记载,那就是郭英是生病而亡的,死后更是被朝

  • 揭秘:慈禧太后的身世之谜究竟是如何的?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慈禧太后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围绕她的话题有很多。其中有关他的身世之谜,颇耐人寻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慈禧太后的身世之谜究竟是怎样的?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女强人中,曾经掌握大清政权将近半世纪之久的慈禧太后绝对是数一数二的。按理来说对于宫廷中的风云人物的血脉传承等

  • 清代的袁枚是个好官为什么辞职?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

    好友钱宝意作诗颂赞他“过江不愧真名士,退院其如未老僧;领取十年卿相后,幅巾野服始相应。”袁枚亦作一副对联“不作高官,非无福命祇缘懒;难成仙佛,爱读诗书又恋花。”通天老狐,醉辄露尾。(洪亮吉在《北江诗话》的评价)袁既以淫女狡童之性灵为宗,专法香山、诚斋之病,误以鄙俚浅滑为自然,尖酸佻巧为聪明,谐谑游戏

  • 揭秘:芈八子芈月与​秦始皇​到底是什么关系?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

    芈月是秦始皇的高祖母。据兵马俑上的残存“芈月”和阿房宫筒瓦上秦惠文王妃子“芈月”的合体陶文而来,人们推测芈八子名叫芈月。芈八子也称宣太后,相传芈八子城府极深,雄才大略,在秦国把持朝政、呼风唤雨近40年。中国历史上,太后这个称谓始见于她,太后专权亦自她而始,实为千古太后第一人。《芈月传》即将于11月3

  • 历史揭秘:大汉朝最悲情的皇后是谁?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

    汉朝初期有一位皇后一辈子竟是一个处女,这是怎么回事呢?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皇帝挑选自己的皇后可谓是百里挑一,因为这个位置象征着母仪天下,不仅在容貌上要美若天仙而且在行为举止上也要做到得体大方。她是这一个国家中女性的精神领袖,所以对于皇后的选定必须慎之又慎。这个皇帝的枕边人必定得是能够帮助皇帝处理好后

  • 揭秘:努尔哈赤的祖先后裔竟然是印第安人吗?

    野史秘闻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

    努尔哈赤出生于建州,父亲名为父亲塔克世,母亲名为喜塔喇氏。努尔哈赤还有四位弟弟,分别是穆尔哈齐、三弟舒尔哈齐、四弟雅尔哈齐、五弟巴雅喇,一个妹妹为和硕公主。努尔哈赤一生共有根据资料记载,努尔哈赤一生共有16位妃嫔。皇后一人即叶赫那拉氏,元妃一人,大妃一人,太妃一人,继妃一人,侧妃四人,庶妃七人。皇太

  • 揭秘四川魏晋崖墓群 竟惊现王母娘娘符号

    野史秘闻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

    导读:裸露在外的彩绘屋檐石雕是天门组合的石棺墓室,两侧有浅浮雕的房屋建筑及石阙,在正中发现了西王母头上戴的“压胜”符号,这种符号在郪江汉墓也从没发现,只有涪江流域古崖墓中才有,而西王母是当时人们信仰的主管长生不老的神。绵阳市三台县文物管理所获悉,三台县城凤凰山森林公园“凤凰山景”楼盘工地近日施工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