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古代更讲考试公平:宋朝15次没考上可破格录取,官二代另外考

古代更讲考试公平:宋朝15次没考上可破格录取,官二代另外考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3220 更新时间:2024/1/13 15:01:19

原题:古代高考如何公平录取

本文作者倪方六

眼下,2015年普通高校录取工作正在紧张进行,录取能否公平公正备受关注。在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如何做到录取公平?从古籍记载来看,历代都曾制定出相应的办法和政策,如明朝按南北卷录取,清朝录取实行官民分开、商民分卷……

图:现代高考录取现场

唐初科考录取比例为总人口的1/50000

与现代高考性质不同,古代科举是一种功名考试,考中即可入仕当官,考试和录取要求均很严格。

古代科举考试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被录取后,对应身份是举人、贡士、进士。科举录取比例比现代高考低很多,而且不同朝代或同一朝代不同年份都不一样。唐代的录取比例相对偏低。据《通典·选举三》,唐代“贡士之法,多循隋制。上郡岁三人,中郡二人,下郡一人,有才能者无常数。”唐初大郡一般在3万户以上,以每户平均5口人来说,至少有15万人,换算下来,录取比例为总人口的1/50000。

到唐高宗时,录取比例开始上升。特别是在武则天当政后,录取名额大幅增多,科举已成为读书人入仕的最主要路径。

图:唐代“高考”录取名录:“雁塔进士题名帖”碑文

据《朝野佥载》:“乾封(唐高宗年号)以前选人,每年不越数千;垂拱(武则天年号)以后,每岁常至五万。”

曾任洋州刺史的唐代经学家赵匡在其《举选议》中称,尚书省考试录取,“大率二十人中方收一人”,录取率大概是5%。虽然此录取率比唐初增加许多,但因考生越来越多,录取率仍较低,所以出现了《通典·选举五》所说的情况:“故没齿而不登科者甚众。”

唐朝科举各科的录取比例并不一样。据《文献通考·选举二》:“进士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经倍之,得第者十一二。”即唐朝进士科的录取率在1%至2%左右;明经科录取率较高,比进士科多了10%。

进士科录取名额每次仅30人左右,故唐人李山甫诗中称:“麻衣尽举一双手,桂树只生三十枝。”唐代进士录取要求严苛,宁缺毋滥。据《新唐书·选举志上》,唐文宗李昂曾诏令礼部:“岁取登第者三十人,苟无其人,不必充其数。”

可能正缘于不能“滥竽充数”,唐朝的录取率是科举时代中国各朝中最低的。据清徐松《登科记考》中的统计:终唐之世,贡举进士凡266次,及第进士为6642人,平均每次进士及第不到25人。

宋朝连考15次未中者可被照顾,破格录取

在科举考试设计上,宋朝更注重录取的公平性。据《文献通考·选举考三》记载,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宋真宗赵恒曾就科举中的不公表态:“贡举谤议,前代不免。朕今召所谓势家子弟者,别坐就试。”宋代对“官二代”特有的“别试”,由此而来。

在公平方面,宋朝的录取政策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录取名额向平民、庶族倾斜——科举的平民化,让一般学子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二是扩招,增加录取名额。

其实,宋朝建国之初的录取率也不是很高,每年被录取的进士仅一二十人。赵光义(太宗)登上大位后,大幅增加录取名额。据《续资治通鉴·宋纪九》,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录取进士109人、诸科207人,加上特奏名和诸科赐同进士出身人数,共录500人,创了纪录。

图:唐代天文学学生所习教材《紫微垣星图》(见于敦煌遗书)

在这次考试前,赵光义说了这样一番话:“非敢望拔十得五,止得一二,亦可为致治之具矣。”可见,朝廷选拔人才的心情很急迫。当年参加应试的多达5300余人,基本上按赵光义10%左右的录取比例要求来录取。这一录取比例在当时是相当高的,当时大臣薛居正上奏书称:“取人太多,用人太骤”。

事实证明,赵光义的扩招是有眼光的。在太平兴国二年录取的学子中,出了好多名人、重臣。如后位至宰相高位的政治家吕蒙正,在109人进士名单中是一甲第一名,即俗话说的状元。可以讲,没有朝廷向“寒人”倾斜的录取制度,吕蒙正想出人头地很难。

宋朝录取人数最多的一次是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据《宋史·选举志一》记载,这一年进士诸科录取了740多人,其中特奏名900余人;此外,还赐予河北进士诸科350余人,又从落榜生中补录500余人。

“特奏名”是宋朝独特的录取政策,用来照顾录取老的考生。宋初赵匡胤规定:凡应试十五举以上未被录取的,可不再经过考试,特赐本科出身,这是少见的照顾性质的“破格录取”,名副其实的“恩科”。

因为录取率高,宋朝大概是中国古代是最容易金榜题名的朝代。在利好刺激下,宋朝考试人口剧增。据《中国教育制度通史》上的统计数字,仅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全国各地参加解试的考生就有10万之多。

明代为录取平衡推出南北卷制度

宋代科举最大的成就是确立了考试平民化的方向,让无背景、无关系、无钱财却在古代大量存在的“三无”学子找到了通过考试出人头地的机会,并影响到了金、辽、西夏、蒙元等少数民族政权的考试录取工作。

在科举平民化方面,明朝继续进行了探索。明朝乡试的录取名额最初没有人数限额,据《明史·选举志二》,朱元璋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颁布诏令,要求“不拘额数,从实充贡”。

朱高炽(仁宗)执政的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始出现名额限制。

明朝乡试的录取率能达到多少?据永乐十六年杨荣《进士题名记》:“拔其尤者贡于礼部,盖什之一。”按此说法,明朝乡试的录取率大约是10%,但这一录取率并不固定。景泰七年给事中张宁上疏称:“今顺天就试者一千八百余名,而中式者仅一百三十五名”,录取率为7.5%。

图:北京国子监进士题名碑

会试起初录取同样无人数限额,或多或多,由皇帝根据考生人数定夺。嘉靖五年以后,历科进士的录取名额,一般在300人左右,平均录取率应该低于10%。不同年份的录取率波动较大,如洪武四年参加会试200人,录取120人,录取率为60%;洪武二十四年参加会试660人,录取31人,录取率仅为4.7%。

明朝在录取政策上的一大变化和进步之处是,考虑到中国南北教育水平的实际差距,制定了“南北卷制度”。

此制度的出台与明初发生“春夏榜案”不无关系,其初衷是实行地区上的录取平衡,以照顾教育落后地区考生。所以,在大学士杨士奇于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甫一提出按南北两大片区录取进士的办法后,很快为朝廷所采纳。

南北卷制度对录取名额作出具体规定,录取比例为:南卷60%,北卷40%。到宣德年间,又分出“中卷”,全国设三大录取片区。

清代官民、官商分卷录取,照顾穷学生

 虽然明朝科举考试分片录取使地区录取人数达到平衡,但如果具体到每一地区内的具体府县,则又完全失衡。

在明朝总计89次会试、殿试中,共录取进士近25000人,在1400多个府(州、县)中,有1200多个出过进士,平均每一府(州、县)17人还多。但依《中国教育制度通史》上的统计,其中有906府(州、县)的中榜人数都在平均数以下。以北京及北直隶地区来说,房山、庆云仅各出1名进士,而宛平出56人,任丘最多,达62人。南京及南直隶地区,安庆、桃园(泗阳)分别为1人、2人,而苏(长洲)、锡(无锡)、沪(华亭)分别出189人、228人、253人。

为此,清朝进行了一系列考试与录取制度的改革,针对明朝录取上出现的问题,把考生所在地区与家庭出身结合起来,统筹分配录取名额,分省区、分阶层录取,细划录取工作。

图:清朝科举公布录取名单时情形(清末《点石斋画报》之《南闱放榜图》)

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朝廷决定按省的大小、人口多少来分配录取人数,即《钦定科场条例·乡会试中额·会试中额》所谓“按省酌定取中额数。”录取名额根据参加考试人数情况,由皇帝临时确定。

更受底层考生拥护的是,清朝还推行官民分开、商民分卷的录取办法,“怜恤寒畯”,以防止“官二代”、“富二代”挤占普通考生的名额,这不仅比宋朝的“别试”公平、透明多了,而且操作性亦强。

据《钦定科场条例·设立官卷限制》,康熙皇帝曾作批示:“考试事甚为紧要。迩来数次考试,取中者大臣官员子弟居多,贫寒之士以中者少。嗣后科举,将现在大臣官员子弟另编字号,另入考试,以人数多寡各分定额数取中。”

直隶各省乡试在京三品以上及大小京堂、翰詹科道、吏礼二部司官,在外督抚提镇及藩臬等官的子弟,都属于“官二代”。官民分卷录取后,起初“官二代”被录人数还是偏多,于是康熙皇帝又下令,定出具体录取名额,“官二代”的录取率在4%至5%之间,即“每二十卷取一卷”上下。

可以说,在古代科举考试中,清朝的录取基本上让各个阶层学子都有入仕的机会,相对来说最公平。(本文纸质版首发《北京晚报》副刊“五色土”文史版倪方六独家专栏“一方钩沉”,每周四出版)

说明:梧桐树下戏凤凰·私家史,由著名历史学者、新浪亿万博主倪方六主持,内容以历史、考古、盗墓、风水、收藏为主,真相考证,秘闻杂陈,旧事重提,古事新说,提倡无负担阅读。文章除注明外,均为倪方六原创,有版权,请勿擅用!私人:nifangliu :jsnjnfl(梧桐树下戏凤凰)

标签:

更多文章

  • 古代江湖之暗器篇

    野史秘闻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所谓“暗器”,是指那种便于在暗中实施突袭的兵器。暗器大多是武林中人创造出来的,它们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大多有尖有刃,可以掷出十几米乃至几十米之远,速度快,隐蔽性强,等于常规兵刃的大幅度延伸,具有较大威力。在千军万马厮杀的战场上,暗器很难发挥作用,所以古代战将很少有练暗器的。武林中讲究的是一对一

  • 司马懿根本没有那么喜欢张春华?司马懿宠姬的儿子手握重兵还当了皇帝!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

    都说现代人靠演戏洗白,可最近《军师联盟》大火却成功地洗白了一个古代人物——司马懿。在剧中恩爱不已的司马懿和张春华夫妻俩给大家喂了不少狗粮吧,但是作为历史上非常杰出的政治家,司马懿虽然妻妾确实不怎么多,但是除了张春华以外,还有一个非常宠爱的姬妾柏夫人。有妻妾什么的,在古代人身上真不算什么意外,但是有了

  • 历史揭秘:曹雪芹到底有没有反清复明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

    曹雪芹有没有反清复明这个问题,已经被摆到桌面上辩论过很多遍了,都快辩论得耳朵起茧了,不过迄今没有定论,没有哪篇文章能让所有参与辩论的人都信服。这也是个很无聊的话题——曹雪芹是不是反清复明,碍不着咱们什么事儿。但是作为一个无聊的家伙,我还是想把这个无聊的话题再捋一捋。从民国到现在,认为曹雪芹反清复明的

  • 雍正死后为什么让仇人的妹妹陪葬?

    野史秘闻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

    雍正皇帝和年羹尧之间的恩恩怨怨,相信熟悉清史的看官应该都比较了解,老年很早就跟随四爷,他的妹子还是四爷的小老婆!大舅哥帮妹夫,理所应当嘛!协助夺嫡,四爷永远都记得这份情,平定西北叛乱,四爷更是一度称之为自己的“恩人”,二人曾有过一段非常令人羡慕的君臣蜜月期,二人经常书信联络,发发,秀秀恩爱,雍正曾经

  • 为什么中国的秦汉西方的罗马帝国出现时间相近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

    古代中国的地理环境,一眼就可以看出来,它是一片广阔的大陆;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吧!在古代中国根本不知道制海权、海上贸易为何物时,如果说两块地理环境截然不同的地区,能发展出一模一样的文明,那才叫怪事了。古代中国,我们可以称之为广阔的小农社会;中国还没有进入秦汉时代,而西方也未进入罗马帝国时代的历史。中国

  • 来去匆匆的明光宗朱常洛对于明朝意义何在?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

    公元1620年8月18日,万历皇帝朱翊钧驾崩。万历临死之前,嘱托内阁首辅方从哲及司礼监,务必齐心协力辅助皇太子朱常洛。纵然万历皇帝生前很不喜欢这个长子,总想让他的另一个小儿子朱常洵继承皇位,但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经过这么多年的周旋,相信万历皇帝在临死前是真心把皇位交给他这个儿子的。大丧过后,朱常洛

  • 解密:王莽是如何一步步灭掉西汉的?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

    凄凉的青少年时代王莽的姑姑为汉元帝皇后。因为这层关系,他的爷爷及众叔伯们都位列王侯。但很不幸的是,王莽的父亲去世的较早,而对于年幼的王莽,则无人问津。值得一提的是,王莽同学虽然家中极为贫困,但却很用心读书,而且照顾母亲及寡嫂孤儿(王莽有个哥哥,婚后几年就死了)也很到位。王莽初发迹虽然家贫,但王莽同学

  • 历史揭秘:神算子诸葛亮死后财产有多少?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一位让人敬仰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虽然不像三国演义中那样料事如神,但是其对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心,让他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始终被人提起。可以这么说,蜀国之所以能够成就三国鼎立之势,诸葛亮可以说是居功至伟。诸葛亮这样一个蜀国功臣他的财产又是多少呢?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公元234年,

  • 宋朝立法:宋朝是如何处置人通奸罪的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

    宋政府对于官员的通奸行为,主张处以严厉的刑罚。官员与民妇通奸,宋人称之为“监临奸”,宋朝法律申明:“诸监临主守于所监守内奸者,加奸罪一等。”而且官员犯奸,也不是“亲不告,官不理”的民事罪,而是官民均可揭发的公罪。从先秦至民国时期,历朝都设立了通奸罪。其中宋朝对通奸罪的处置貌似是最合乎现代文明的。宋朝

  • 野战之壮莫如黑山,明军不能野战是怎么来的?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野战之壮莫如黑山(即浑河)”明末川浙军浑河之战。此战也奠定了明朝不能野战这一事实。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场战争的下次内容。时间:公元1621年地点:浑河兵力:明军四川秦良玉部数千及浙兵等明军共万人后金右翼固山兵约数万人战况:公元1621年,明天启元年努尔哈赤趁明朝辽东经略熊廷弼去职,巡抚袁应泰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