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揭秘:刘伯温和李善长的对决谁更厉害?

揭秘:刘伯温和李善长的对决谁更厉害?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4830 更新时间:2024/1/17 2:19:11

刘伯是明朝初年的开国功臣曾一度得到朱元璋的重用,李善长也是朱元璋的得力干将深得朱元璋器重。这两人一文一武在一起对决,究竟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中央行政机构效仿元朝中书省,并在此基础上略作了一些改革。

元制:中书省设左、右两丞相,平章政事若干,以及左右丞等职务,其中左、右两丞相是正职,右丞相略高于左丞相,平章政事是副职,左、右两丞是具体执行者。朱元璋取消了平章之职,以左职高于右职,其余的照旧。

由于李善长在战争年代一直是群臣之首,因此立国后左丞相的位置非他莫属。朱元璋起于淮西,功臣勋贵也大多来自淮西,朱元璋封公爵六人,全都是淮人;候爵二十八人,绝大多数也是淮人,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淮西集团。

朱元璋做上了皇帝以后,与诸将自然拉开了距离,原本负责调和诸将的李善长就成了朱元璋与诸将沟通的桥梁,淮西勋贵们不能再和朱元璋勾肩搭背,就转而依傍李善长这棵大树。淮西勋贵紧密团结在李善长的周围,对朱元璋来说是一个威胁。

朱元璋曾打算用“张良”(刘基)来制约“萧何”(李善长),因为刘基不属于淮西集团,而且与李善长有很尖锐的矛盾。洪武元年,明军攻下开封,朱元璋前往开封督战,并考察在洛阳建都的可能性。

在临走之前命御史中丞刘基与李善长辅政太子居守南京,在留守期间,刘基和李善长产生了矛盾。当时,刘基认为宋、元以宽政失天下,当前应吸取教训严肃纲纪,令所有御史大力监察群臣,然后禀报皇太子处理,这样就搞得人人自危,得罪了许多人。

中书省都事李彬贪污犯法,依律当斩,李彬是李善长的亲信,为李善长做了许多不法之事。李善长找到刘基,请他暂缓治罪,然而刘基没有给这个面子,将李彬逮捕入狱,并派人驰报正在开封的朱元璋,不久,朱元璋批准处死的文书发回。

李善长不甘心,他企图拖延行刑时间,等到朱元璋回来后再当面讲情,于是对刘基说,当前正在求雨,不宜杀人。刘基却说,杀了他,天必定下雨。于是就杀了李彬,李善长十分生气,朱元璋从开封回来后,李善长立刻控告刘基在祭坛下杀人,大不敬,因此老天不下雨。李善长的其他亲信和仇恨刘基的人也纷纷跟进告状。

上天似乎也不向着刘基,处死李彬之后,一直没有下雨,刘基关于“杀之,天必雨”的预言没有兑现。

为了求雨,刘基给朱元璋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解散安置阵亡士兵妻子的寡妇营,听任改嫁,或送还回乡与家人团聚;二是死亡工匠官府代为安葬;三是原张士诚手下将吏免于充军。

朱元璋对此一一照办,但雨还是没下,为此朱元璋迁怒于刘基。这时恰好刘基妻子去世,他借机回乡办理丧事,朱元璋批准了他的请求,同时把他手下的一些御史、按察司官员贬往开封,李善长也算是出了一口恶气。直到这年冬天,朱元璋才将刘基召回。

李善长和刘基的矛盾并没有结束,李善长随时准备要刘基付出更大的代价。

大明立国后,李善长和刘基都处于半退休状态,但是两人似乎并不愿放弃手中的权力,也不愿意看到对方复出后取得对自己的优势地位,矛盾仍在发酵,蓄势待发。

而刘基显然不是李善长的对手,李善长不仅树大根深,实力雄厚,还拥有一大批手握实权的亲信,而刘基除了与朱元璋关系密切外,再也找不到一个外援。两人实力的差距,也体现在洪武三年那次封赏中,李善长位列功臣之首,刘基则不在功臣之列,两人的差距何止一光年。

洪武四年,李善长和刘基正式退休,事实上两人都是退而不休。李善长推出了他的亲信胡惟庸,间接掌握了中书省大权。刘基虽处江湖之远,但仍不断透过特殊管道保持和皇上的联系,从而对政局施加影响,他随时都有复出的可能。

虽然刘基隐藏的很深,但那只是表面现象,其实质很可能是大员在野的清高,作为皇帝的近侍,他不屑于和中下层官员打交道,这也是他在朝中没有势力的原因。

洪武七年,朱元璋任命李善长的亲信胡惟庸为左丞相,刘基得知这一情况非常忧虑,预言这将会造成一场灾难,他愤懑地说道:“使我言不验,苍生之福也。”他的忧虑也不完全出自公心,他看低胡惟庸的真实原因是不愿李善长进一步扩大对自己的优势地位。

这句话传到胡惟庸的耳朵里之后,胡惟庸等人十分愤恨,新仇旧恨涌上心头,于是他们决心报复。

浙江和福建的交界处有一块地方叫谈洋,历来是盐盗的老窝,也是方国珍以前的地盘,刘基上书朱元璋,请求在这里设巡检司加以管理,然而当地老百姓不愿搬迁,产生了矛盾。

胡惟庸得知此事后,指使他人控告刘基,说谈洋地有王气,刘基想霸占这块地方作为自己的墓地,但当地老百姓不给,所以刘基才请立巡检司驱逐老百姓。

这一指控击中了刘基的命门,朱元璋最大的忌讳就是大臣图谋不轨,无论是付诸言行还是思想上的意淫,都是不可接受的。刘基精通风水,这一控告将刘基的特长和朱元璋的禁忌巧妙的结合起来,简直就是为两人量身定做的。

朱元璋听后,十分生气,罚了刘基的俸禄,刘基自然很害怕,进京向朱元璋解释,后留居南京。没过多久,刘基生病。朱元璋派胡惟庸带御医前往探视,据说刘基喝了御医的药后病情加重。

洪武八年三月,朱元璋亲制文赐刘基,并派人护送他回老家,到家不久,刘基就死了,年六十五。

胡惟庸对刘基的诬告是一脉相承的,这一事件是洪武初年李善长与刘基因“李彬案”交恶的延续,是一次典型的报复杀人。这个被世人认为智比诸葛、神机妙算的军师刘伯温,最终还是敌不过李善长。

标签:

更多文章

  • 李自成在九宫山遇难后有没有死?

    野史秘闻编辑:等你回来标签:

    李自成在九宫山遇难,那究竟有没有死在九宫山?李自成遇难湖北通城县九宫山,被清初的公私著述如《明史》、《乾隆御批纲鉴》、《绥寇纪略》、《见闻随笔》、《罪惟录》、《怀陵流寇始终录·甲申剩事》、《所知录》、《甲申传信录》、《明末纪事补遗》、《明亡述略》、《永历实录》等诸多史籍所记载。但是,李自成究竟是怎样

  • 圆明园之谜:是一座自带照明系统的园林吗?

    野史秘闻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提起圆明园,它里面的故事真是说几天几夜都说不完。不过,今天,宫殿君想给各位脑补一个圆明园的小知识:它为什么叫圆明园呢?难道它真的是因为建成了圆形,并且自带照明系统,所以叫这名儿吗?NO!NO!NO!首先,圆明园并不是“圆形”的。它始建于康熙年间,当年是康熙皇帝赐给他的第四个儿子,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

  • 明朝的驸马为什么没地位,男子不愿当驸马?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

    在古代皇室中,皇帝的女儿一般都不愁嫁人。想要当驸马的人比比皆是。但是在明朝就有些例外了。竟然很多男子不愿入宫当驸马,这又是为什么呢?明朝选驸马有一套规定:“累朝定例,凡遇公主长成当择婚配,圣旨下礼部,榜谕在京官员军民人等”,凡年在14-16岁的男子,容貌齐整,父母有家教者,都可以到礼部报名。经过初选

  • 揭秘郑成功死亡之谜:是被毒死还是气死?

    野史秘闻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

    导读: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死,至今都是个谜,有人认为郑成功的部将马信神秘地死仿佛证明了郑成功有可能被毒死,有人则认为郑成功是被自己的儿子气死的。我们来看下郑成功是被毒死的还是被气死的?郑成功,福建南安人。明隆武帝曾赐姓朱,名成功。因此后人也多称其为“国姓爷”。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早年亦商亦盗,最后官至福建

  • 考古发现:九座距今约有两千年汉魏古墓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

    一场工程施工作业前的正常勘探,没想到勘探出“宝贝”。经过25天的连续勘测,在这片区域竟发现了9座墓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根据墓葬结构特点,初步认定其是汉魏时期,距今约2000年的墓葬群。目前勘探工作已经结束,大约六百多平方米的区域正处于“待发掘”状态。这座墓葬群位于武清开发区,考古人员指着华电武清燃气

  • 刺死辱母者穿越到古代结局又会如何?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忠孝之道始终是这个东方国度的立国之本,当儒家文化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后,更是把“孝”上升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因为,只有对父母行孝的人,才谈得上对君主、对国家尽忠,正是因为如此,以孝治天下,也成为了历代君王必须践行的治国方略。最近,笔者看了一则关于孝子

  • 元文宗是谁,他的历史功绩都有哪些?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

    元文宗是元武宗子嗣,元武宗去世之后,按照“兄终弟及,叔侄相承”的约定,将皇位让给了元仁宗。按照约定,元仁宗去世之后,应该要将皇位传给武宗的子嗣,但是到了仁宗晚年,他并不想遵守这个规定,他想将自己的大好河山传给自己的后嗣。就这样经过一系列的运转之后,皇位最后传给了仁宗的后嗣元英宗硕德八剌。本来武宗的传

  • 历史上真实的姜子牙到底活了多少岁?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

    姜子牙又叫姜太公,是商朝末年的人物。他的祖先是四岳,曾经因为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上赐姓为吕。出生地是东海或者是河内,姜子牙曾经辅佐西周周文王,也被称为姜太公。是历史上着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在儒家法家都有很大的影响力,也被称为百家师宗。姜子牙尽心辅佐了周武王讨伐商纣国,在牧野之战中,商纣大败,纣王自杀

  • 古代皇帝选妃裸检14种处女鉴别法揭秘

    野史秘闻编辑:异世邪君标签:

    古代皇帝选妃的选妃标准!5000人只要五十个古代皇帝选妃“裸检”及14种处女鉴别的方法:古代能进入后宫给皇帝当妃子的女人并不多。皇帝有权精选全国女孩中的精华入宫为其服务。被选中的女孩入宫前都要接受严格的身体检查。皇家会对其年龄、生理、心理等各方面情况进行了解、测试。体检时,每一道程序都十分仔细。容貌

  • 揭秘历史上的丹书铁券真能免死罪吗?

    野史秘闻编辑:异世邪君标签:

    丹书铁券和免死金牌指的是同一样东西,也被称为丹书铁契或金书铁券等。最早的时候,牌文是用红色笔墨写在铁制的牌子上,因此得名丹书铁券。唐朝时改为在铁制的牌子上凿刻字迹,然后嵌入黄金,所以也被称为金书铁券。免死金牌则是民间的叫法。丹书铁券的功用极大,它由皇帝颁发给亲信大臣,通常情况下都是颁给一些开国元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