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秦始皇斥巨资修建的十二个铜人像,到底是为了什么

秦始皇斥巨资修建的十二个铜人像,到底是为了什么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4863 更新时间:2024/1/11 10:35:43

秦朝的大兴土木是导致国库空虚的重要原因,国库空虚随之而来的是各种横征暴敛,秦始皇的各种大手笔,最终将秦朝带向了灭亡。

秦代一石约折合现今三十七点五公斤,以此推算,十二个大铜人就重达四十五万公斤。秦始皇为什么要铸造十二个如此巨大的铜人?

秦灭六国以后,下令收缴天下兵器,铸成十二个重千石的铜人,立于咸阳阿房殿前,因为铜是黄色的,所以又称作“金人”。

公元前221年,秦国军队向南攻齐。齐国土崩瓦解,这样,中国历史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出现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秦灭六国以后,除了在原来政权机构的基础上调整和完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机器,建立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的统治机构和封建官僚制度外,还采取了一系列其它措施,其中有一条就是下令收缴天下兵器,铸成十二个重千石的铜人,立于咸阳。

这十二个大铜人,屹立于秦都咸阳阿房殿前,因为铜是黄色的,所以又称作“金人”。他们身着外族服装,每个都非常巨大和沉重,个个耀武扬威,精神抖擞,英勇无比,日夜守护着秦王宫殿。铜人造形之大,制作之精巧考究,为历史上所罕见。

在这方面,有很多历史书籍记载。据《三辅黄图》载:“营朝宫于渭南上林苑中”;“可受十万人。车行酒,骑行炙,千人唱,万人和,销锋镝以为盎人十二,立于宫门”。又据史书记载,铜人背后铭刻着李斯篆、蒙恬书:“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改诸侯为郡县,一法律,同度量”等字样。《史记·秦始皇本纪》也记载:“二十六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各重千石,置迁宫中。”贾谊的《过秦论》也有“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铸鐻,以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的记录。

秦代一石约折合现今三十七点五公斤,以此推算,十二个大铜人就重达四十五万公斤。秦始皇为什么要铸造十二个如此巨大的铜人?围绕这个问题,存在这几种主要说法。

有人认为秦始皇在统一全国后,始终在忧虑和思考着如何长治久安、使江山传之万世的问题。而要坐稳天下、江山水固,首先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应该收缴和销毁流散在民间的各种兵器。应该说,秦始皇收兵器造铜人,完全是出于政治上安定的考虑。

也有人认为秦始皇铸造铜人是出于迷信,是为了“祥瑞”。秦始皇相当迷信,曾封泰山,禅梁父,访神州,求仙人,轻信方土之言,竭力搜寻长生之药。《汉书·五行志》也记载:“秦始皇帝二十六年,有大人长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见于临洮。天戒若曰,勿大为夷狄之行,将受其祸。是岁始皇初并六国,反喜以为瑞,销天下兵器,作金人十二以象之。”这种说法有一定依据,但也有疑点,那就是秦始完全可以征集天下一般铜料作为铸造的原料,何必非要下令收缴天下的兵器呢?

一部分学者还认为认为,秦始皇销毁兵器、铸造铜人,是表明今后不再将铜兵器作为主要作战武器。但是,这种说法同样就有疑点,那就是虽然铁制兵器始于秦始皇之前,但到汉代才普遍化。秦始皇统一天下时,便决然把青铜武器废除不用,使百万军队全部换上铁制武器,以当时的制铁水平来说,是不可能的事情。

最让人信服的说法是:秦始皇这一举措的目的,有两方面:一是为了夸耀武功、粉饰太平;二是为了防止人民反抗。实际上,秦统一后,曾采取不少措施防止人民反抗,而收缴天下兵器的做法,也是有先例的。《左传·襄公十九年》载,春秋时鲁国的季武子曾经“以所得于齐之兵,作林钟,而铭鲁功焉”。秦始皇铸铜人只是做得更为彻底,把民间的兵器也收缴了。

令人遗憾的是,今天我们已经看不到这12个铜人的踪影了。那么,它们究竟到哪里去了呢?目前,关于金人的下落问题存在着三种猜测:有人认为,当初楚霸王项羽在攻克秦都咸阳后,曾经火烧阿房宫。在火烧阿房宫时,连同象征秦王朝永固的这12个金人也一起烧毁了。这种说法始于元明时期,证据并不充分。

还有一些历史学者指出,这12个金人是毁在董卓和苻坚的手上。据《后汉书》和《三国志》记载: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董卓“坏五铢钱,更铸小钱,悉取洛阳及长安铜人、钟鐻、飞廉、铜马之属以充铸焉。”晋人潘岳《关中记》:“董卓坏铜人,余二枚徙清门里。”也就是董卓将其中的10个铜人销毁,并铸成铜钱,而剩下的两个被他下令迁到长安城清门里。到三国时期,魏明帝曹睿下令把这两个铜人运到洛阳。

当成千上百的工匠们运到霸城时,由于金人的重量太沉,不得不放弃了这个巨大的工程,于是就停止了搬运。到了东晋十六国时,后赵的石季龙又把这两个多人运到了邺城。后来前秦的秦王苻坚统一北方,他又把这两个金人从邺城运回长安销毁。至那时,存在于世间约600年的12个金人全部被销毁了。

还有一种比较乐观的看法,那就是因为12个金人是秦始皇生前的最喜爱之物,所以在秦始皇陵墓营造好后,这12个金人和其他精美的珍宝一起随着秦始皇的死去被当作随葬品葬于陵墓中了。

现在,由于一些技术等方面的原因,秦始皇陵墓的发掘工作暂时还不能开展,因此十二金人的下落问题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也许到了我们的考古技术达到秦始皇陵墓开掘的那一天,这个历史上的未解之谜才有可能被解开。

标签:

更多文章

  • 李治和武则天的乾陵外,守陵的石像为什么都没有头?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

    乾陵是武则天和李治的合葬墓,也是我国唯一一座埋葬了两个皇帝的陵墓,在这里有个很奇怪的现象,陵墓外面的守陵石像大都没有头部,这是为什么呢?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位于陕西西安市西北乾县城郊的梁山上。陵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而且还有120多件巨大的石刻群雕。石刻群雕中有神秘的无字碑,也有

  • 弹幕这玩意儿,乾隆早就玩剩下了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

    弹幕文化是现在年轻人喜爱的一种交流方式,不过早在清朝时期,乾隆皇帝就已经采用类似的形式对字画进行批注了,不得不说会玩还是富二代乾隆会玩啊。《富春山居图子明卷》局部,几乎所有的空白处都被乾隆题了字。弹幕这一玩意儿从液晶屏火到了银幕,可有网友说这一现代科技的产物其实是“乾隆皇帝玩剩下的”。在只有字字画画

  • 雍正皇帝竟然逼死了自己的亲妈,是真是假?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

    雍正皇帝是清朝的第五位皇帝,他像清朝的其他皇帝一样勤勉,是一位治世明君。在雍正继位后不久雍正的生母,康熙皇帝的德妃便去世了。有一说是德妃的死是被雍正所逼,真是这样吗?据说,德妃乌雅氏相貌端庄秀美,雍容华贵,天性淡泊名利,处世为人低调。在勾心斗角的后宫中,凭借这一点,德妃颇得康熙赞赏,并且也保护了自己

  • 百慕大三角的神秘力量让人骤然衰老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

    依靠人类现如今的科学认知,还有很多未解之谜是无法解释的,百慕大三角就是其中最为神秘的谜团之一,围绕着这个离奇的地方,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接二连三发生。百慕大三角到底蕴藏着怎样的神秘能量,让经过它的船舶、飞机甚至是热气球接连离奇失踪?更诡异的是,时隔数年甚至数十年,又在相同的地点神秘出现?科学家们在这一

  • 慈禧如果早早去世,大清会有翻盘的机会吗?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

    慈禧其实是个很有本事的女人清朝的晚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封建社会了。通常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实则那推翻的只是的封建王朝的最后躯壳。因为,清朝末期在经济和政治上都不再符合封建社会的定义,慈禧太后已经为中国从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社会从古代走向现代,在经济和政治上都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她主张学习西方近代

  • 皇帝圣旨读完之后的“钦此”是什么意思?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

    古时候很多皇家的礼仪在现在看来都是很繁琐的,十分没有必要,就比如古时候宣读皇帝的圣旨,读完之后总要在后面加一句“钦此”,这是什么意思呢?平时喜欢看古装剧的朋友对“钦此”肯定不会陌生。皇帝的圣旨最后,都要加上这两个字。一般人也会认为,钦此是圣旨结尾的套语。然而这种理解并不准确,钦此也是有使用规范的。古

  • 沐英是谁?明朝开国元勋沐英该如何评价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

    大明朝的开国元勋有很多,沐英就是其中战功赫赫的一位,那么他有什么光辉事迹呢?又该如何客观评价他呢?沐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养子,生于1344年,贫苦农民家庭出生。父亲早逝,自幼与母亲相依为命,后来母亲在逃避战乱的过程中去世,八岁的沐英便被朱元璋夫妇领养,此后跟随在两人身边,受到交好的教育。朱元璋行军打仗

  • 为什么称洛阳为九朝古都,洛阳有何特别之处?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在我国历史上,很多城市都有着多次被定都的历史,洛阳可以说是最经常被定都的城市之一了,那么它究竟有什么优势,能让历代王朝如此钟爱呢?洛阳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4000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先后有105位帝王在此定鼎九州。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隋唐大运河的重要枢纽

  • 春秋战国时期卫国的吴起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野史秘闻编辑:心作祟标签: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图强,无不开始寻求变革的道路,最后却只有贯彻成功的商鞅变法在秦国成功,失败的改革变法有很多,卫国的吴起变法就是一例。吴起变法,作为历史上著名的一场变法运动,但它的持续时间却短的还来不及追忆便结束,那么吴起变法为何时间会这么短,吴起变法为何最终以失败告终,吴起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是什

  • 唐朝官员俸禄各多少,魏征的年俸禄又是多少?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

    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着很重的做官情节,官本位思想非常严重,这是不是官员的待遇好俸禄高导致的呢?下面我们就以最强盛的唐朝为例,探究一下官员的俸禄到底有多少。也许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唐朝著名谏官魏征其生活是如此的简朴,那收入一定不高。如果生活在明朝,这样的说法可能成立,但在唐朝,官员的收入都有明确规定,肯